傳統(tǒng)中國為人取名,乃是莫大之要事。名字具有極為重要的象征意義,可視為人生最早的文化身份過關(guān)儀式,不僅內(nèi)涵著家族集體的祝愿,也寄寓了未來發(fā)展的期盼,滿荷著深情厚意,規(guī)范著人生方向。
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西歷1472年10月31日),王陽明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
據(jù)黃綰的《陽明先生行狀》,陽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氏曾“夢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來,導(dǎo)以鼓樂,與岑”。岑氏夢醒之后,嬰兒呱呱降世的啼聲已赫然在耳。陽明的祖父王倫知道這件事后,便根據(jù)夢中奇境為新生嬰兒取名“云”,而他出生的宅宇,被當?shù)剜l(xiāng)親指稱為“瑞云樓”。以夢境方式顯示偉人的歷史性登場,是傳統(tǒng)中國常見的做法,如果加以多方面的解讀,也有裨于其未來人生遭際的理解。
陽明直到五歲都不會說話。一天,有位僧人偶然路過瑞云樓門前,見陽明與一群幼童正在戲嬉,便摸著他的頭頂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陽明祖父王倫聽說后,猛然省悟,知道孫兒取名為“云”,泄漏了祖母夢境天機,于是便為他更名為“守仁”。頗為神奇的是,更名之后,孫兒便立即開口說話了。
傳統(tǒng)中國為人取名,乃是莫大之要事。而無論“云”或“守仁”,都有極為重要的象征意義,可視為人生最早的文化身份過關(guān)儀式——身份從此由自然人轉(zhuǎn)化為文化人——不僅內(nèi)涵著家族集體的祝愿,而且也寄寓了未來發(fā)展的期盼,滿荷著深情厚意,規(guī)范著人生方向。
陽明祖父最初為孫兒取名為“云”,主要是以“瑞云”來隱喻吉祥,最重要的是暗指天賜神兒,必成偉大志業(yè),為國家建立豐功鴻業(yè),為家族帶來聲光名譽。
以“守仁”更換“云”,典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薄叭收?,人也”,“仁”在儒家看來就是德性人格的標志,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代表了人性的善良、光明和美好,是人之所以能夠充分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本體論依據(jù)。所以孔子特別強調(diào)“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任何人只要朝著善的方向不懈努力,最終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仁”作為一種道德動力資源,同時也兼有修已與治人兩個向度:不僅要透過個人的修身倫理來實現(xiàn)自我的善,更要憑借社會倫理來達致家國天下的善。而陽明恰好通過自己一生持續(xù)不斷的努力,踏上了儒家希圣希賢的道路。他后來不僅提出了與先秦早期“仁學(xué)”相通的“良知說”,充實和豐富了儒家哲學(xué)的中心觀念,再現(xiàn)或發(fā)展了儒家一貫固有的真精神,而且也在“外王學(xué)”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無論“修己”或“治人”都堪稱后世表率,展現(xiàn)了難得的“內(nèi)圣”與“外王”合為一體的人格形態(tài)。“守仁”兩字作為一種符號象征,也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他一生的價值訴求與文化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云”的意象往往與龍有關(guān)?!洞笠住诽岬健霸茝凝?,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傳說孔子曾贊嘆老子為“云中龍”,認為他的思想玄奧義深,后世遂多將“云”與道家相聯(lián)系,以象征道家人物的飄逸灑脫和來去無蹤。故陽明之名由“云”改換為“守仁”,也暗示了他后來先“出入于釋老”,后返歸儒家正學(xué)的艱難心路歷程。誠如江右大儒羅洪先所說:“(陽明)先生少時,負性不羈,馳騁出沒于百家眾技,靡所不入,其后刊落支離,一以良知為主,真有以接廉洛不傳之緒而昌大之。天下之人聞其說,如卿云承日,光景焜郁,有目之所共見而樂就之,視其少時,不知凡幾消蝕而更易也。先生功業(yè)偉矣,乃其晚年日益不足,以為躬行猶若未盡,顧昔所為,又皆太虛之浮云。而于人之譏訕摧折、傾軋汙釁者,又如晦明交代乎吾前,倏為白衣,倏為蒼狗,而吾漠然無可動心。嗚呼!此豈一時之瑞?其千載不數(shù)見者哉!”可見晚年的陽明較諸“少時”,無論思想或境界,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謂“不知凡幾消蝕而更易”,當然也可用“云”與“守仁”象征義符的轉(zhuǎn)化來暗示,反映其一生朝著圣賢境域邁進,卻經(jīng)歷了痛苦的心路歷程掙扎。
上引“白衣”、“蒼狗”,顯然是指“云”的變化不定。說明陽明盡管已由原先的“泛濫于釋老”,返歸儒家濟世救人的正學(xué),但他的生命境界仍有隨順變化,一任自然,從容談定,視人間一切功名事業(yè),如“太虛之浮云”,過眼即散的一面。反映儒家的人間秩序關(guān)懷固然已成為他的人生主旋律,“守仁”的符號意義最能象征他的人格情操,但道家的逍遙未必就不在他的思想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云”作為次要的象征符號也暗示了他對人生自由境界的價值向往。
(責任編輯/王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