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郎艷林 圖丨王明科
眼前的七個漢子,大多是貴州世居少數(shù)民族——仡佬族。他們有的皮膚黝黑、有的個子矮小、有的沉默寡言,但無一例外,都有著健壯結(jié)實的身體,常年在大山里巡線,爬坡上坎是他們的家常便飯。
加上站里留守的三個人,巡線隊總共十個人。他們負責著道真、務(wù)川、正安三縣110千伏、道真境內(nèi)35千伏輸電線路的運維工作。這條輸電線路總長549公里,桿塔1700多基,為36萬戶、140萬人送去光明。
背夾——用竹條或藤條編成的背筐,在當?shù)仫L俗中,是男方在提親以及迎親時必備的器具,寓意吉祥喜慶,也是仡佬族人的一大特色用品。
隊員們長期在野外巡線,雙手必須騰出來攀爬,于是就利用更順手的背夾代替原有的工具包。因為這個特殊的“工具包”,這個巡線隊就被稱為“背夾巡線隊”。
一個背夾、幾件專業(yè)工具、一把彎刀、一根登山棍、一個水壺,是隊員們的標準裝備。
一到山林里,背夾巡線隊的隊員們就亮開了嗓子:
“背起背夾我們?nèi)パ簿€咯喂
兄弟伙們抖起精神唱首歌喲喂
上坡坡下坎坎不怕苦不怕累喲喂……”
春天草長鶯飛,踏過的路很快被草木覆蓋。
57歲的王躍進走在最前面,揮起彎刀為大伙兒開路。別看他年齡長,卻是個十足的老頑童,唱歌屬他聲音最大。
早上8點出發(fā),11時14分,隊員們到達110千伏清正線31號Z3門型桿。大家立刻嚴肅起來,列隊召開班前會:布置巡視重點,提醒注意事項,明確上桿人選。隨后,開始作業(yè)。
王云峰熟練地穿上防護服,帶著變焦相機上桿觀察。邵正義在地面一眼不眨地監(jiān)護王云峰作業(yè)。
十分鐘左右,王云峰下來匯報,陳強做記錄。觀察結(jié)論為螺絲釘略有松動,需要在下次綜合停電時進行維護。
“我們就像是電力線路的‘保健醫(yī)生’,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标犻L王躍進說。
例行巡檢不算難,難的是翻山越嶺。
549公里的電力線路,要跨越深壑、峽谷,三個月巡檢一趟。每次巡檢都要翻過100多座大山,穿越60多公里的無人區(qū)。
對于他們來說,沒有工作日與休息日的區(qū)別,只有晴天和雨天之分。晴天就在山里巡線,雨天就在辦公室整理線路資料,確定維修方案。
羅陽線是道真境內(nèi)海拔最高的一條線路,整個線路50多基桿塔。2012年10月的一天,35千伏羅陽線電力輸送不出去,兩個鄉(xiāng)鎮(zhèn)斷電。巡線隊一基一基查找問題,最后鎖定海拔1700多米的桿塔。
為了盡快恢復電力供應(yīng),隊員們冒雨肩背手扛把搶修設(shè)備帶上山。奮戰(zhàn)了48小時后,兩個鄉(xiāng)鎮(zhèn)恢復供電。燈光亮起來的那一刻,隊員們覺得值了。
有一次,陳強和王躍進巡視35千伏大千至三橋線路時,在無人區(qū)內(nèi)遇到一群野豬。為了按時完成巡線任務(wù),他倆繞道迂回,誰知密密的雜草下是斜坡,一腳踏進去,腿就陷入了刺蓬中,道道血痕。剛站起來又摔倒。兩人手腳并用,一路滾爬著艱難前行。200多米的“路”,走了近2個小時。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的道真縣,山路的崎嶇一點兒不亞于蜀道之難。
這條線上,110千伏上浞線被譽為“地獄”路線:巡視78號塔至83號塔時,得先從山的北面沿路巡檢3基桿塔,再花2小時爬到山對面巡檢另外3基,最后還得花2個多小時翻回來?!皩γ嫔缴先菙啾冢瑹o路可走,我們只能再走回頭路?!?/p>
2010年8月,馬洪波與韓勇(現(xiàn)已轉(zhuǎn)崗)搭檔外出,巡視110千伏正清線,途中要穿越一片沒有人煙的密林。由于經(jīng)驗不足,兩人一路上沒有做任何記號,身上也沒配備除手機外的其他通訊設(shè)備。漸漸地,兩人發(fā)現(xiàn)迷了路,抬頭再也看不到熟悉的電力線路,手機也收不到信號。
天全黑的時候,他們?nèi)詻]走出森林。為保安全,他們停止尋找出口,決定在森林里先捱過一夜。為防野獸靠近,兩人找了些干柴生火,分吃了剩下的半袋面包,最后,“爬到樹上,睡了一晚?!?/p>
他倆就這樣被困在密林里只能靠野菜、野果充饑。直到第五天,兩人終于找到了一戶人家,才知道已是100多公里外的重慶市綦江區(qū)黑山鎮(zhèn)。
從那以后,隊里的每個人都配備了指南針、彎刀和對講機,并改為3人一組巡線。
在大山里巡線,最大的危險是毒蛇和溶洞,其次是馬蜂,山里的馬蜂能蟄死人。
2013年6月,道真天氣已經(jīng)很熱了。馬洪波和隊友在巡線時發(fā)現(xiàn)瓷瓶臟污,需要上桿作業(yè)。簡單分工后,馬洪波頂著烈日慢慢往桿上爬。突然,上百只馬蜂從遠處飛來,徑直奔向馬洪波作業(yè)的桿塔。
馬洪波嚇壞了,在桿下負責監(jiān)護的隊友也是嚇得不行。想提醒馬洪波小心,又怕惹來馬蜂,左右為難。馬洪波自己很害怕,更怕隊友有什么不妥行為,于是小心地把頭低了下來,向隊友輕輕地搖了一下,示意不要動。
就這樣,兩人像木頭似的堅持了半個多小時,直至在頭頂嗡嗡盤旋的馬蜂飛走。
半個小時的“軍姿”讓兩人腰酸背痛,為避免安全事故,馬洪波只能先下桿休息,十多分鐘后才再次上桿工作。
“那時唯一的想法就是祈求馬蜂少蟄我一下。”馬洪波說。
年紀最小的隊員邵正義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趕上農(nóng)村電網(wǎng)改造。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和隊員們跟著線路走,線路安到哪里,晚上就住在哪里。有些村子從來沒通過電,有些村子雖然通了電,因為是木頭電桿,電壓不穩(wěn),除了電燈,其他電器都不能開。
線路改造完成后,不通電的村寨通上了電,換了桿的村寨電壓也穩(wěn)定下來,邵正義手把手教鄉(xiāng)親們試電飯煲、電磁爐、電冰箱。那一刻,他感覺到了做一個電力巡線工的自豪,原來給別人送去光明,自己竟是這樣的滿足。隊員們說,這是讓他們堅守的最大動力。
從事巡線工作32年的王躍進,常年上陡坡、下深溝、行山脊,練就了一雙“鐵腳”。每次巡視線路,他都走在最前面,用自己的彎刀為隊員們披荊斬棘。他還隨身攜帶了一種藥水,有人被蟲咬傷,或被毛刺刮傷,擦上藥水就不會奇癢難忍,還好得快一些。
“在這些年輕人面前,我就像他們父輩一樣,年齡大,就應(yīng)該發(fā)揮帶頭作用,艱難的地方,我上了,他們肯定會上?!蓖踯S進說。
“背夾巡線隊”部分隊員。左起依次為:舒敏、馬洪波、王躍進、陳強、余江川、邵正義、王云峰。
他們爬山、過河,打破了山林的寂靜。
隊員劉令剛到隊里時還有點恐高,為了幫助他克服心理障礙,每次上桿作業(yè)的隊員都拉著劉令的手,讓他也爬上桿,每次爬高一米,一次次增高?,F(xiàn)在,劉令已經(jīng)成為隊里的爬桿能手。
早些年隊員馬洪波的父親和孩子相繼患病,家里一度非常困難。隊長就和其他人悶聲不響地主動幫他承擔一些工作,有了空還去看望他的家人?!霸谶@里工作很累,但我從沒有后悔過,因為我們早已不只是同事。”馬洪波說。
邵正義曾被借調(diào)到道真供電局人力資源部工作。由于工作出色,當時的人力資源部主任一直想把他留下。但在借調(diào)了8個月后,邵正義卻主動申請回到一線巡視線路。
“我就是喜歡這個團隊的氛圍,我覺得像有一種‘魂’在這個團隊里,他們的積極、上進、樂觀、默契、團結(jié)吸引著我。”
結(jié)束采訪時,這支隊伍又開始了下一站巡檢。讓我們再看看這些黝黑樸實的笑臉:王躍進、陳強、馬洪波、舒敏、王云峰、邵正義、余江川、劉令、韓衛(wèi)珍和劉剛。
他們的背夾征途還在繼續(xù)……
(責任編輯/豆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