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戲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遵循不同的原型模式,有故事原型、人物原型、結構原型。本文便以這三個原型為基礎論述中西方悲劇創(chuàng)作的不同傾向。
西方文論中一個重要流派就是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他說:“文學產(chǎn)生于神話,文學是神話性思維習慣的繼續(xù)。因此,神話模式——即有關神的故事,是一切文學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原型是文學作品最直接最廣泛的母題。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傳承,中西方文藝作品在原型體現(xiàn)上存在諸多差異。鑒于此,便從原型角度來看中西方悲劇創(chuàng)作的不同傾向。
1 故事原型的改編,倫理道德的局限與人生困境的思考
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劇作家們大都喜歡從神話傳說或歷史中尋找原型并加以改變使之能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無論是《竇娥冤》還是《哈姆雷特》都不是原創(chuàng),《竇娥冤》直接繼承東海孝婦的故事框架,并在三年不雨的基礎上,增加了另外兩樁誓愿強調(diào)冤屈。然而,那兩樁誓愿也是有原型的,竇娥唱到“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是竇娥三樁誓愿原型的直接呈現(xiàn),因為有了望帝化杜鵑,萇弘忠而被殺, 鮮血化為碧玉,鄒衍懷忠遭謗,仰天大哭,五月飛霜等故事,才有了竇娥義憤填膺的誓愿?!陡]娥冤》是社會性的悲劇,而《哈姆雷特》卻是性格的悲劇。
在莎士比亞之前,有關《哈姆雷特》的題材就有幾個版本,其中以托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劇》最出名。莎士比亞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對這個復仇故事進行創(chuàng)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文藝復興命運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的命運前途的深切關注,從而使之成為歐洲戲劇史上的奇觀。哈姆雷特的悲劇在于人自身局限無法對抗強大命運。復仇故事在中國以《趙氏孤兒》為典型,卻明顯與《哈姆雷特》不同,趙氏的復仇是在封建等級內(nèi)部進行的,重在體現(xiàn)封建社會的忠義思想?!豆防滋亍穮s重在人的覺醒,人本質(zhì)的思考。
2 人物原型的選取,柔弱女性與健壯英雄
人物是戲劇的核心,西方悲劇一般選取偉大人物,他們不是神靈,就是王子,國王等聲名顯赫者。而中國悲劇卻選取弱小人物,他們大多都處在社會下層,市民,農(nóng)婦,甚至是娼妓。悲劇主人公性別的差異,與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
中國的悲劇主人公多為女性,首先源于原始的女性崇拜。蒙昧時期,凡能創(chuàng)造生命的都被當成神物,所以關于造人以及補天等的傳說都以女性為主體,隨著社會發(fā)展,父系社會逐漸居于主體地位,人們開始欣賞女性的陰柔之美。于是,各種各樣柔弱美麗的女性開始供人們欣賞取樂,即使是悲劇也不例外,崔鶯鶯與杜麗娘等原型就是洛神,她們美麗多情,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與洛神精神一脈相承。其次,社會價值導向與審美心理決定了柔弱善良的女性成為戲劇的寵兒。中國悲劇強調(diào)人物的無辜性與正義性,體現(xiàn)濃郁的人情色彩。女性弱小易受迫害,她們易成為人們同情的焦點。當她們受到摧殘而走向深淵時,才能越發(fā)表現(xiàn)出人物的正義和無辜,以及結局的凄慘和痛苦,從而使人產(chǎn)生愛憐、同情之感。可以說,中國的悲劇源于人們的同情心,他是外顯的,情節(jié)的悲劇。但西方悲劇卻是內(nèi)在的,命運的悲劇。
西方戲劇源于宗教祭祀,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嚴肅的格調(diào),強調(diào)崇高,要在故事發(fā)展中顯示人的精神與性格。魯迅說:“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毀滅是悲劇亙古不變的主題,西方悲劇嚴守這一準則,每一個偉大的悲劇,都有一個偉大人物的毀滅,尼柯爾說:“一切偉大悲劇的主要人物都只能是一個男人?!币驗槟腥司哂袕娊〉捏w魄,堅毅的品格,能夠達到莊嚴的境地,于是俄狄浦斯的毀滅,哈姆雷特的毀滅等都成了經(jīng)典。
中西方悲劇這種兩極傾向有其各自深刻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精神淵源。
3 原型結構的傳承,中庸思想下的樂感文化和西方哲學上的悲感文化
有學者認為中國戲曲自古就沒有悲劇。這種結論的得出主要源于中國戲劇的結構。中國人歷來信奉中庸思想,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亦以中庸為主導,即便是悲劇,也會以大團圓來收場,這與西方一悲到底的悲劇觀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以西方悲劇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戲劇,自然會覺得中國無悲劇。同時,中國戲劇產(chǎn)生于民間,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是供市民階層消遣娛樂,充滿樂觀主義精神。中國戲劇最重視的是娛樂性,即使悲劇也是為了取樂,它是樂感文化的代表,而西方戲劇是一種悲感文化。西方哲學的快速發(fā)展,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達到了一定高度,明白人生在本質(zhì)上是悲觀的,因為人生太有限了。于是,悲感文化成為西方悲劇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俄狄浦斯不斷與命運抗爭,卻還是落入命運的羅網(wǎng),最終毀滅。在這種悲感文化的影響下,西方悲劇講究一悲到底,要讓主人公悲慘到底直到毀滅,從而達到悲劇的崇高境界。
原型的影響激勵著我們,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原型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深深地潛藏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中西方戲劇原型形象的不同展現(xiàn),體現(xiàn)了中西方悲劇創(chuàng)作的不同傾向,這也是兩種文化的差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