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的新聞采訪行為當中,記者要根據(jù)不同的采訪對象采取不同的角色轉換方式。因為記者采訪的人實際上都是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他們帶有不同社會階層當中特有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方式等,這些都要求在日常的采訪過程當中,掌握各種類型的決策轉換方式,進而對采訪進行更進一步的提升。重點對記者在日常采訪過程當中所需要具備的社會角色轉換能力進行分析,并且對記者在角色轉換方面的技能提供相對應的策略。
在日常的采訪過程當中,記者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轉換自己的社會角色,才能夠對被采訪對象的語言、思維以及心理等層面進行掌握和理解,從而形成新的信息,為新聞的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礎。角色,一開始是對傳統(tǒng)的戲曲當中,每一個演員所扮演的特定人物,演員是根據(jù)劇本的故事編排,承擔不同的故事人物扮演職責。而角色在社會心理學當中,也隨著學科的發(fā)展成為一個特定的概念。
1 社會角色與新聞采訪的基礎分析
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整個世界實際上如同舞臺一樣,每一個人也都承擔著某一種特定的角色,整個社會其實就是不同角色累加起來的綜合體。美國的芝加哥學派,也對社會角色這一概念進行深入探索,最終讓社會角色成為了社會學里的基礎概念。
社會角色一般而言,指的是某個人承擔了和自身的身份以及地位相符合的權利、義務等,實際上是社會對于某個人行為的期望,最后成為社會集體行為、意識的基礎。所以,每一個人在社會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是具備特異性的,其承擔的社會權利以及義務也有所不同,面對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上又有不同的行為期望。
新聞采訪所涉及到的社會角色相對于其他職業(yè)更為豐富。而且新聞采訪行為本身和其他的行為不同,如醫(yī)療工作人員、廚師是可以針對全部的社會角色運用標準化的方式進行交流,因為醫(yī)療或烹飪工作是標準化工作,任何社會角色都需要服從他們的安排。但是新聞采訪本身就是要傾聽不同社會角色人士的言論,所以新聞采訪的內容就是由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士的思維、語言以及行為組成的。
2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角色轉換的問題
2.1 對于采訪對象的接近不到位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當中,遇到的采訪對象往往是來自于社會的不同階層,他們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以及生活經歷等都與記者截然不同,甚至同一個群體當中不同的采訪對象,他們對于社會的認知、對具體事物的價值判斷等都有天壤之別。但是有一部分經驗并不是十分豐富的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對于采訪對象的接近不到位,沒有真正和采訪對象進行角色上的轉換。遇到愿意分享自己觀點的采訪對象,一些記者并不能夠很快地轉換成為學生;而遇到一些不愿意分享自己觀點的采訪對象,一些記者沒有轉換成為引導者的角色,這些都會影響到新聞記者的采訪質量。甚至在一個具體的新聞采訪行為當中,被采訪的對象,其思維以及心理世界不斷變化,而記者需要及時轉換自身的角色,必然就沒有辦法對新聞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采訪。由于一部分新聞記者對于被采訪對象,沒有成功實現(xiàn)角色轉換,所以在采訪過程當中出現(xiàn)采訪對象詞不達意,或者是出現(xiàn)拒絕交談的尷尬境地等。
2.2 對于采訪對象的心理挖掘不全面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需要對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進行充分挖掘,因為只有挖掘到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真正掌握到新聞信息。而有一部分的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當中,沒有真正對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進行揣摩,導致在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很多被采訪者都不愿意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或沒有順著采訪者的心理思路活動,從而影響了新聞采訪過程當中的互動性。很多的社會角色在接受外界采訪的過程里,都會采用偽裝的方式,掩蓋自己真實的社會人格、社會價值觀等,從而影響了新聞采訪的真實性和全面性。新聞采訪過程當中,一些經驗并不是十分豐富的記者,沒有成功地將自己的社會角色隱藏起來,因此在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對被采訪對象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對新聞采訪過程中角色轉換的具體問題分析,讓新聞采訪行為更具針對性。
3 在新聞采訪過程當中角色轉換的對策
新聞采訪實際上主要從交談里獲得新的信息,記者和不同的采訪對象進行交流,不能夠對采訪對象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進而妨礙這些被采訪對象表達自己的真實經歷以及想法。因此,記者不同于標準化行為的崗位,在新聞采訪的過程當中,記者要揣摩不同社會角色內心世界的想法,尤其是一些語言表達上并不是十分流暢的人物,他們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實際上和他們所經歷的、心理思維等都有非常大的差別,記者要善于分析不同社會角色的實際表達內容,轉換成為對方的社會角色,才能夠為新聞采訪的素材具體化提供足夠的支持。
3.1 迅速轉換角色,和采訪對象拉近距離
由于新聞記者和采訪對象,在大部分的狀況下都是剛剛認識的,因為新聞采編活動總要考慮對新人物的采訪,但是新聞記者在對特定對象進行采訪過程當中,無可避免會出現(xiàn)陌生感。這個時候迅速對自身的社會角色進行轉換,就能夠和大部分的采訪對象拉近距離。新聞記者在和采訪對象接觸的過程當中,要找到和采訪對象相對接近的社會角色,或者和采訪對象共同承擔的社會角色,這樣就能夠消除記者和采訪對象互相之間的距離感。實際上,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當中,都是要和采訪對象進行交流的,而交流過程中,大部分的采訪對象都不希望自身被否定、被忽略,他們渴望尋找共鳴者。因此,記者應該在轉換角色的過程當中,扮演共鳴者的角色,成功地消除賓主之間的陌生感,拉近和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
3.2 對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進行充分挖掘
無論是語言交談,還是文字上的組織,由于受到個人語言表達能力、文字組織能力等客觀因素,以及個人對于談論內容的謹慎、保留等,其所說出的內容往往和其內心世界的實際想法是有著一定距離的。這種語言表達的不盡特點,是新聞記者在轉換角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新聞記者在轉換角色方面,應該掌握對方的心理世界,根據(jù)對方的內心活動和語言表達的狀況,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比如對一個優(yōu)秀的一線基層工作者進行新聞采訪,記者若要直接詢問他的先進事跡,可是先進對象出于面談的怯場、和記者不熟悉等,不愿意也無法進行順利的表達。這時候記者不應該繼續(xù)以一個記者的社會角色介入到采訪中,而是應該轉換角色,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引導采訪對象放下心理壓力,以閑話家常的方式進行采訪。這種采訪方式,實際上就是對社會角色的成功轉換,避免記者和采訪對象互相之間的隔閡,打開采訪對象內心世界的藩籬。所以,充分挖掘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在采訪過程當中,盡可能地用采訪對象能夠接受的社會角色介入到訪談當中,才能夠真正做好新聞采訪,獲得最新和真實的信息。
4 結語
在日常的新聞采訪編輯活動當中,記者要和來自社會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人物打交道,才能夠獲得一些新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后期的編輯就成了新聞報道。因此,要掌握到這些新的信息,記者需要在采訪的過程當中,盡可能地接近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還原被采訪者思維、心理方面的真實狀態(tài)等。鑒于記者來自于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所以記者需要在采訪的過程當中采用角色轉換的方式,才能夠真正將第一手的信息捕捉到位。因此,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當中,對社會學當中的“社會角色”概念要進行認識,同時也要認識到社會角色這一個概念的認知和轉換,能夠對于采訪過程當中產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