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代劇是指反映清末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故事的一類電視劇。年代劇作為歷史劇的一種,應以歷史為取材來源,具有厚度和歷史真實;而電視劇又以劇本為載體,使其不能與嚴謹?shù)臍v史書等同。21世紀以來的年代劇,大多只有藝術真實,應有的社會意義所剩無幾,只存在于人們茶余飯后閑談之中。只有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機結(jié)合,才能使我國年代劇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1 年代劇的真實性
《走向共和》這部劇可謂非常火,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部電視劇的人物塑造有問題,把反面人物塑造得太中性了,甚至有歷史罪漂白之嫌。很多人看完都會對李鴻章尊重有加,甚至還有不少尊敬慈禧太后和袁世凱的。有反對的那么必然有支持的,更多人稱它為年代劇的一個巔峰之作,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歷史的原貌,生動地刻畫了于烽火中挽救中國的仁人志士的形象。其實,該片只是將歷史上的人物立體化、形象化了,并沒有刻意去美化誰或丑化誰,敘事也是力求客觀的。
例如,慈禧太后執(zhí)掌朝政長達48年之久,其間不顧日本挑釁,大辦壽宴而不愿意撥款練兵,終于甲午戰(zhàn)??;發(fā)動戊戌政變,誅殺六君子,斷送變法圖強的希望;向八國宣戰(zhàn)、鎮(zhèn)壓義和團,導致生靈涂炭,可謂罪大惡極。但在《走向共和》中,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慈禧太后賦重任于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地方上開展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之先河。同時,工業(yè)化又為走向共和奠定了基礎。正是在洋務自強運動的強有力支持下,清廷方可以弭平內(nèi)部反抗勢力,才能維持當時中國的相對穩(wěn)定,并完善了中國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了當時“同治中興”的氣象。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識到傳統(tǒng)帝制是不為時局所容的,遂準許推行多種新政措施,包括:更改制定官員制度、以新式教育取代科舉,甚至預備立憲。廢除了滿漢不準通婚的禁令,廢止纏足等。同時,支持袁世凱在天津試驗新政。《走向共和》中對人物的闡釋大多也是客觀的,具有高度的歷史真實性,才會獲得如此多的贊譽。不過既然是由劇本改編的,總會有藝術化的處理和改造,有人考證其中有部分情節(jié)并非屬實,但這也無可厚非。在《走向共和》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時,編劇盛和煜只是淡定的回了一句:“把它當電視劇看就行了?!币驗槭敲嫦驈V大受眾的,所以創(chuàng)作理念也是必然具有藝術真實性的。
這里就要說一下《走向共和》中被“杜撰”的歷史:孫中山為籌措起義經(jīng)費而不惜向哥哥“小施騙術”,令人開心一笑。袁世凱在青樓里依紅偎翠之時,雖然“英雄落魄”卻頗為自負,當那位青樓女子“慧眼識英雄”時,袁世凱卻輕蔑地稱其“一個婊子懂得什么?!钡S后又書聯(lián)一副,以資嘉獎。袁世凱的翻云覆雨、陰險又不失貪情可見一斑。暫時稱病下野的李鴻章則可謂老謀深算,對前來投靠的袁世凱怒斥一通后又以金手槍相贈,給自己預留后路,將權臣之老奸巨猾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等。
2 拋卻歷史真實的年代劇
在電視劇中,經(jīng)過編劇的藝術加工,使電視劇不再只有干巴巴的教科書般的歷史事件,而更容易被受眾接受,藝術真實在這方面的作用就尤為重要。但如果只有藝術真實,這部電視劇這就不能再被稱為年代劇了。例如,最近很火的抗日神劇,“八路軍戰(zhàn)士”像撕魷魚片一樣徒手將敵人撕成了兩半,“鬼子”血肉橫飛,英雄凜然一笑。“八路軍女戰(zhàn)士”被一群日軍侮辱后,騰空躍起,數(shù)箭連發(fā),幾十名“鬼子兵”接連斃命。鐵砂掌、繡花針、化骨綿掌、鷹爪功、太極神功等輪番出現(xiàn),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這樣的電視劇也只能成為眾網(wǎng)友的笑談罷了。作為一部年代劇,歷史真實則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藝術真實做的足夠就更會錦上添花了。
衛(wèi)厚生在他的《歷史劇與歷史真實性》中就提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深刻論述了歷史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批評拉薩爾的歷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歪曲了歷史真實。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寫出特定歷史時期典型環(huán)境,揭示這個環(huán)境中真實的階級關系,在整體上符合歷史真實,是判斷歷史劇是否達到藝術真實的客觀標準。馬克思、恩格斯也并不反對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但要求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要整體上符合歷史真實,要真實地反映出歷史風貌,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梢钥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應該是有條件、有限度的。年代劇作為歷史劇的一種,也應該堅持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機結(jié)合。
3 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結(jié)合
走進共和》,中李鴻章無疑是被著力塑造的人物:他為了給北洋水師提供軍費而與朝中不解時艱、唯尚空談的清流派作斗爭;用了手段,也耍了手腕,但也以大局為重去爭取本原對他敵意極深的南洋大臣張之洞;視漫天卷地的非議詆毀為過眼云煙;馬關和談時奮盡全力同日本人周旋,甚至不惜將自己在日本被刺后治療所需的醫(yī)藥費作為籌碼,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那一段確實會讓國人感到痛苦,但不能否認其拍得也是最為震撼的。義和團運動時從慈禧的一句話中就洞悉了其意圖從而與張之洞聯(lián)
(下轉(zhuǎn)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