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調查》開播15年來,歷經(jīng)許許多多的坎坷和羈絆,已取得廣泛的贊譽?,F(xiàn)在,《新聞調查》已成央視欄目中的招牌,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jié)目。借鑒美國CBS《60分鐘》而采用“故事化報道方式”成為《新聞調查》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因此,筆者對其中較為經(jīng)典的一期——《誰動了我的隱私》進行分析。
1 選題策劃不落俗套
在我國,調查性新聞報道的中國特色,并不局限于揭露與曝光,而是通過調查使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引起受眾的思考。因此,在對新聞事件的調查過程中對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因素進行深挖,這其中“有被道德觀念和認識水平遮蔽的真相的題材;有被我們狹窄的生活圈子和集體無意識遮蔽的真相的題材”,會在調查性報道中獲得更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誰動了我的隱私》從明星電話被公之于眾,再到對于孕婦、公司職員、普通市民、教授、學生等形形色色人物的個人隱私被竊真相披露,挖掘出我國公民隱私正遭受威脅的現(xiàn)狀,進一步挖掘了背后的原因,如隱私被竊對整個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程度的波及。整個主題策劃緊鑼密鼓,層層深入,具有很高的現(xiàn)實意義與社會價值。
2 意味深長的切入點
《新聞調查》的主旨是“調查”二字,有“調查”就會有“質疑”,因此《誰動了我的隱私》從“質疑”開始,給觀眾打開一個別樣的窗口。如何選擇一個恰當、準確的切入點,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將對整個節(jié)目來說非常重要。受眾期待看到未知事實,因此,一些“獨家性”的選題更可能收到觀眾青睞。在《誰動了我的隱私》這期節(jié)目初始,明顯隱私被曝光成了導火索,引入大眾隱私都正遭受泄露威脅的情況。這種精心的策劃使之后進一步的調查敘事空間更廣,為下一步深入挖掘隱私被曝真相埋下了伏筆。
3 去現(xiàn)場深挖真相
在選題精心策劃后,《新聞調查》堅持了現(xiàn)場拍攝采訪的手法來展現(xiàn)整個調查全程。
在《誰動了我的隱私》中,記者、攝影師、編導都身赴采訪前線,各司其職,用各自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來展現(xiàn)事件的真相,尋找大量視覺證據(jù),主動捕捉具有沖擊力和沖突性的現(xiàn)場信息,通過層層剝筍、步步追問達到報道想要的深度效果。如對馮女士的采訪中得出一般市民對于隱私受侵犯的渠道并不知曉后,對接線公司職員的電話采訪以及暗訪,進一步明確了隱私被他人掌控的渠道。畫面接下來又很快切入李女士被偷拍現(xiàn)場的監(jiān)視器上,將疑點的探究進一步深入。
4 豐富的畫面語言
作為展示過程的深度調查報道應該考慮如何能將事件講述得吸引觀眾看下去?美國《60分鐘》的制片人休伊特說過:“如果我們能使主題多樣化,并采用個人新聞——不是處理事件,而是講述故事;如果我們能像好萊塢包裝小說那樣包裝事實,我擔保我們能把收視率翻一倍?!币浞种匾暜嬅姹磉_的影響力,讓動態(tài)的畫面故事呈現(xiàn)更多趣味性、思辨性的張力,這也是電視媒體獨具的魅力。
在《誰動了我的隱私》中,被剝開的香蕉和桔子,被一劈兩半的西瓜,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畫面語言,卻是對侵犯隱私行為隨處可見的表達。同樣,身后一雙雙偷窺的眼睛,節(jié)目最后一雙雙眼睛又閉上,也是記者強烈的創(chuàng)作意識的體現(xiàn),運用這樣的手法,通過畫面語言最終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鮮明的主題。在整期節(jié)目中,畫面賦予電視報道一種獨尊的魅力。
5 注重作品中的“人文關懷”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人文關懷應成為新聞傳播的精神底蘊,具體到對于正面形象的報道中,要努力挖掘其人性化的一面,比方說,對于勞模的報道,不能一味宣傳其成績,甚至宣傳那種明知有病也不去醫(yī)治的做法。要努力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而《誰動了我的隱私》不僅止于明星隱私被曝光,用更多的內容來展現(xiàn)了隱私曝光這種社會現(xiàn)象。通過小人物對隱私的看法,顯示了一種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除此之外,節(jié)目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一切可能對人造成隱私侵犯的焦點與疑慮,都成為探討的話題。如攝像頭在預防犯罪、幫助破案方面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攝像頭的安裝涉及到一些敏感地帶,就會引發(fā)是否侵犯隱私的爭議。同是商場,如果攝像頭安裝得當,就能打擊犯罪;但是,另一家商場安裝在收銀臺上方的攝像頭就讓人心里有些別扭。因為你輸入的密碼也有可能被攝入鏡頭。諸如此類最普遍也最容易令人忽視的話題,只要與主旨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與人的最根本權益有著深刻的影響,都是《新聞調查》探究的關鍵。在《誰動了我的隱私》這期的最后,專家與主持人最后將隱私話題上升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以及個人品性的修煉,具有較高的社會啟發(fā)意義。
不僅挖掘真相,而且挖掘真相背后的一切。這是該欄目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