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東
風雨彩虹好人生
——讀趙虹光先生《迎風沐雨》小記
◎蔡華東
平安多福,一喜??祵庨L壽,二喜。識思為慧,三喜。有此三喜,人生榮光而圓滿。
這,是我捧讀趙虹光先生《迎風沐雨》的直接感受。
虹光先生是我的老師。睽違近四十年了!
說來話長。1979年秋,我與新聞班同學蔣亞平、張建國、張仕洪到恩施報實習。恩施報,是我們走進報館、邁上報壇的第一站。
恩施報,給了我們莫大的恩惠,從領(lǐng)導到編輯記者員工,待我們?nèi)缬H人。社領(lǐng)導田開林、張德清與我們懇談,勉勵我們到山區(qū)實地采寫好報道。還指派姚遠(守訓)、趙虹光等中堅記者為實習指導老師,分期帶我們上山下鄉(xiāng)進林場入農(nóng)家。采訪了什么?寫了什么?歲月蹉跎,往事如煙,在我心中已是茫然,但恩施報,永遠銘刻在我們心頭!這三十多年來,全省各市州報紙同行中,我交往、合作最多、最親密的,肯定是恩施報了。
人們多說老師,其實是擺渡人,將學生渡上岸,就分離了。也是。自那次為期不到一個月的實習后,我們與趙老師,也就再無緣相見。
今年9月,驀然,收到趙老師托人帶來的信函,叫人驚喜!
先生說,“有天在翻老信件時,發(fā)現(xiàn)了1979年你給我的來信,后又找到照片”??吹阶约菏謱憰诺膹陀〖?,一下子,我就回到了那青澀歲月……恩施的山、恩施的水、恩施的風情,似十萬大山排撻而至,涌上心頭。韜奮前輩說“工作實踐中的學習,不僅是同事的學習,即辦事技術(shù)上的學習,同時也有對人的學習。”走出校門,初次實習,真正的,是對老師的學習——說模仿、效仿似更恰當,即學采訪,學寫作,學做人,立場、觀點、方法、技巧等等,盡在面前矣。在那一信中,我寫到“趙老師,我們和您相處的時間不算長,但您給予我們的卻是很多很多”。
而此次,對照老師寄來的合影照片,我在信中一一回告:左起,是我們的在校輔導員、湖北日報記者欒學國老師,多年前已去世;左二,是張建國同學,曾任省委宣傳部新聞處調(diào)研員,也英年早逝;左三,當年利川縣宣傳干部涂前禹,后長年擔任湖北日報特約記者、十來年前在恩施州教育局調(diào)研員任上退休;居中,是趙老師本人;左五,張仕洪同學,原湖北日報記者部副主任,剛退休;左六,蔣亞平同學,原在人民日報,后出任中國國土資源報社長、總編輯,去年退休;最右邊被遮擋部分臉面、個子最高的,是我,也是要退而休之的人了。縱然歲月無情人已老,但師生情誼,藏在心底,老彌堅深!
更叫人驚喜的是,繼之,收到先生的書稿。于是,先生六十年筆耕的春華秋實,使我領(lǐng)略到了他八十華載的風風雨雨。
“整整一‘甲子’,我無產(chǎn)無業(yè),無啥建樹,僅僅留下一點點筆耕上的東西”。這是先生的告白。
文史是路,心血如碑。這路導引子孫后代向前,這碑昭示著人生的向上。這是我細讀先生文集的一番領(lǐng)悟。
是的,先生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初中尚未畢業(yè),參軍剿匪,再以“文化人”身份從事新聞記者、黨史研究等工作,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人生路上,先生是知難而進勇往直前呵!當記者,“他用兩條腿走遍恩施的山山水水”,謳歌時代,與人民同行,《決心增長了才干》、《治理在咸豐大壩鄉(xiāng)的知識青年》、《十年辛勤育新苗》、《泉口公社艱苦奮斗精神大發(fā)揚,兩年來有了很大發(fā)展》等篇章,無不留下火熱建設(shè)時代的沖天戰(zhàn)斗豪情。
尤其值得咀嚼品味的,是先生的通訊類作品,展現(xiàn)著時代風貌,更洋溢著生活氣息,充盈著泥土的芬芳。《來自鄂西的報告》,沿著胡耀邦總書記視察鄂西的路線,向我們?nèi)轿欢鄠?cè)面展示了恩施的奮斗與變化?!堵贰罚婚L的篇幅里,展現(xiàn)了“十年,走過幾百年的路”的現(xiàn)狀并揭示出“前面的路更長,更艱巨,也更光輝燦爛”,要“具有高度革命精神、遠大理想”而又善于從“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思考。還有精致如《椿木營小景》者,“池塘魚躍”“風吹麥浪”“油菜花開”“巖石放光”“云中歌聲”——就憑這一串如詩如畫的小標題,是不是就引人入勝?
先生告訴我,自己當記者時,“因為文化水平低,其時也年輕,興趣廣泛,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想嘗試。除了勤奮,別無它法”。誠如斯言。在先生的文集中,我們讀得到新聞消息、通訊故事、言論雜談、人物特寫,也看到了調(diào)查報告、黨史志書、山歌、日記等內(nèi)容。記得羅曼·羅蘭有一句話:“生活是一闋交響樂,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幾重唱的結(jié)合?!睆南壬墓P觸所至,我確實感到了,這是一顆勇于探索不懈進取永葆青春活力的心,在勤奮勉力地歌唱!
“這部書,就叫精神遺產(chǎn)吧”,先生此言,我極其理解、膺服、欽佩之。在安徽績溪龍川胡家祠堂,修齊平治,和合親睦——當我看到48代族人一代一代的文化精神傳承時,頓時肅然起敬浸入沉思——這種積累,會當達到什么高度?!心田心田,人心真是一塊田,惟勤耕者不荒蕪、無荒廢,有收獲、結(jié)果實。單一的人是微弱的、渺小的、短暫的,但“人,是生命鏈索的一環(huán),生命的鏈索是無窮無盡的,它通過人,從遙遠的過去伸向渺茫的未來”(俄羅斯作家柯羅連科語)。如果人人都著意將自己終身的心血化為一粒良種,一茬一茬、一代一代,文以載道,文以化人,這世界就會繁花盛開,這前程就當繁華似錦。
先生的遠見卓識,學生當記。愿閱讀本書的人們共勉。
(201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