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洪
熔模鑄造型殼缺陷產(chǎn)生原因與防止
■潘玉洪
水玻璃型殼常見的缺陷中,還有結(jié)疤、型腔殘留物、飛翅、黑殼和搭棚等缺陷,現(xiàn)分析如下。
1. 特征
型殼的內(nèi)表面出現(xiàn)像結(jié)疤狀的凸凹不平的、圓形的坑,如圖1所示。有的又俗稱為“蛤蟆皮”“桔子皮”。
2. 產(chǎn)生原因
(1)面層涂料黏度過大,涂掛時操作不當(dāng),局部涂料堆積,且自然風(fēng)干時間短;硬化時,涂料表面層凝膠急劇收縮,而內(nèi)層涂料未充分硬化,使型殼的內(nèi)表面出現(xiàn)凸凹不平、結(jié)疤狀的坑。
(2)面層涂料與蠟?zāi)Vg常有油類、鹽類和水分集聚,導(dǎo)致硬化不充分;脫蠟時型殼的內(nèi)表面松散,導(dǎo)致出現(xiàn)凸凹不平的、結(jié)疤狀的坑。
3. 防止措施
(1)適當(dāng)降低面層涂料黏度。當(dāng)水玻璃模數(shù)M=3.0~3.4,密度ρ=1.25~1.28g/cm3,耐火粉料粒度為0.053mm(270目)時,粉液比應(yīng)該是1:1.1~1.3,加入表面活性劑,農(nóng)乳130或JFC,加入量0.1%~0.3%;同時加入消泡劑,加入量0.05%~0.1%,以提高涂料的流動性和潤濕性。
涂掛操作時,避免涂料堆積;當(dāng)面層涂料均勻地覆蓋在模組的表面上時,應(yīng)立即撒砂。
控制型殼硬化前的自然風(fēng)干時間,一般選用15~40min;生產(chǎn)中常以型殼“不濕不白”為選擇時間的依據(jù),“白”就是太干,“濕”就是沒有干好。
選用合理的面層硬化工藝參數(shù),如硬化前的自然風(fēng)干時間;硬化中的氯化銨濃度22%~25%,溫度20~25℃,硬化時間3~10min,硬化后的晾干時間30 ~45min,使型殼充分硬化。
(2)模組浸涂前應(yīng)進行脫脂處理。組裝后的模組表面常附有分型劑或脫模劑、蠟屑等,為此模組浸涂前要用脫脂液(濃度為質(zhì)量分?jǐn)?shù)的0.3%表面活性劑或中性軟肥皂水溶液)予以處理,以便改善蠟?zāi)1砻鎸ν苛系臐櫇衲芰Γ纳仆苛系母采w性、涂掛性。
面層涂料中應(yīng)加入表面活性劑。水玻璃的表面張力較大,常用的蠟基模料為憎水性物質(zhì),在壓制蠟?zāi)r使用分型劑也是憎水性的物質(zhì),為此在涂料中加入表面活性劑——JFC,或農(nóng)乳130,(加入量為粘結(jié)劑質(zhì)量的0.1%~0.3%),增加涂料對蠟?zāi)5臐櫇褡饔?,改善涂掛性,并改善涂料的滲透性,加速硬化劑向涂料層內(nèi)部滲透和硬化。
選用合理的面層硬化工藝參數(shù),如硬化前的自然風(fēng)干時間、硬化劑濃度、溫度和硬化時間,以及硬化后的晾干時間。
圖1
選用合理的脫蠟工藝參數(shù),如在脫蠟液中加入3%~5%的硬化劑或1%的鹽酸(更好),使型殼在脫蠟過程中得到補充硬化;脫蠟液的溫度控制在95~98℃,脫蠟時間為15~20min,不要超過30min。
1. 特征
焙燒后,型腔內(nèi)呈現(xiàn)黑色部位是皂化物,白色晶體是殘留的鹽類,如圖2所示。
2. 產(chǎn)生原因
(1)硬脂酸在使用過程中,易與比氫活潑的金屬發(fā)生置換反應(yīng),也會與堿或堿性氧化物發(fā)生中和反應(yīng),生成不溶于水的皂化物(硬脂酸鹽),使蠟料變質(zhì),這些黏性的皂化物在脫蠟后,易殘留在型腔內(nèi)。
(2)型殼硬化后晾干時間短,使型殼殘留過多的鹽類。
(3)由于焙燒工藝不良,沒有在焙燒的過程中徹底清除型腔中含有的水分、殘留皂化物、蠟料和鹽分等揮發(fā)物,還有硬化過程中殘留的氯化銨及其鹽類,以及耐火材料中的有機物等。
3. 防止措施
(1)型殼脫蠟后,型腔可能殘留蠟料及黏附的皂化物,宜用熱水(加入0.5%的鹽酸)沖洗,并倒置存放。皂化反應(yīng)消耗了蠟料中的硬脂酸,在回收蠟料時,應(yīng)補加適量的硬脂酸,以穩(wěn)定蠟料的性能。
(2)型殼硬化后,應(yīng)充分晾干。晾干的時間取決于溫度、濕度、硬化劑種類、硬化工藝,以及蠟?zāi)=Y(jié)構(gòu)等因素。氯化銨硬化劑的型殼晾干時間標(biāo)準(zhǔn)以型殼“不濕不白”為宜。
(3)選擇合理的焙燒工藝,水玻璃型殼的焙燒溫度850 ~950℃,氯化銨硬化的型殼焙燒溫度850~900℃,保溫時間均為0.5~2h。
檢測焙燒爐,使其確保工藝使用要求。
焙燒良好的型殼呈白色、粉白色或粉紅色;焙燒不良的型殼呈深色或深灰色,表示型殼殘留較多的碳分。型殼焙燒不能超過兩次。
1. 特征
型腔中殘留多余的型殼材料如圖3A處所示。型腔中殘留多余的型砂如圖4所示。
2. 產(chǎn)生原因
(1)脫蠟前,沒有清理干凈澆口棒頂部多余的浮砂和型殼材料,使其在脫蠟過程中落入型腔。
(2)在型殼脫蠟的過程中,脫蠟液沸騰,將槽底的型殼材料和型砂翻起進入型腔。
(3)更換脫蠟液時,沒有清理干凈槽底的型殼材料、型砂和其他臟物。
(4)型殼脫蠟后的存放場地不潔凈,且型殼沒有倒置存放,使型殼材料、型砂落入型腔。
(5)由于操作不當(dāng),將型殼材料和型砂等撒入沒有澆注的型腔中。
圖2①—皂化物?、凇獨埩酐}類
圖3 殘留多余的型殼材料
圖4 型腔中殘留多余的型砂
3. 防止措施
(1)脫蠟前,徹底清理干凈澆口棒頂部的浮砂和多余的型殼材料;避免在脫蠟過程中,型殼材料落入型腔。
(2)控制脫蠟液的溫度在95~98℃,避免沸騰;脫蠟時間為15~20min,不要超過30min。
(3)更換脫蠟液時,徹底清除槽底的型殼材料、型砂和其他臟物。
(4)做好型殼存放場地的5S管理,且型殼應(yīng)倒置存放,避免型殼材料和型砂落入型腔。
(5)加強責(zé)任心,注意覆蓋澆口杯操作,避免將型殼材料和型砂撒入沒有澆注的型腔中;
澆注前,用吸塵器吸凈型腔中落入的型砂等雜物。
(6)必要時,型殼的最外層可以只浸涂涂料而不撒砂,以保護型殼最外層的砂粒在脫蠟、焙燒或澆注過程中砂粒不剝落。
1. 特征
型腔內(nèi)有多余的飛翅,如圖5A處所示。
2. 產(chǎn)生原因
采用低壓電熱刀焊接模組時:
(1)焊接操作不當(dāng),蠟?zāi)Ec澆注系統(tǒng)熔模之間留有縫隙。
(2)焊接時,焊接工具如電熱刀溫度過高,使蠟?zāi)Ec澆注系統(tǒng)熔模之間留有縫隙。
3. 防止措施
(1)焊接時應(yīng)仔細(xì)操作,并認(rèn)真檢查焊縫,如有縫隙必須立即補好。
(2)焊接前應(yīng)檢查、控制電熱刀等焊接工具的溫度;焊接后,應(yīng)認(rèn)真檢查焊縫,如有縫隙必須立即補好。
1. 特征
型腔表面黏附大量的蠟料和皂化物等,如圖6、圖7所示。
2. 產(chǎn)生原因
(1)脫蠟液溫度低,或脫蠟時間短,脫蠟不干凈,使型腔中殘留大量的蠟料、皂化物等。
(2)型殼脫蠟后,型腔中含有水分、殘留皂化物、蠟料和鹽分等揮發(fā)物,還有硬化過程中殘留的氯化銨及鹽類等,為此型殼應(yīng)予以焙燒。如果焙燒工藝不當(dāng),或執(zhí)行焙燒工藝不當(dāng),或焙燒爐不能滿足工藝要求,使型殼中殘留的蠟料、皂化物等燃燒不充分,且這些物質(zhì)在澆注前沒有被清除。
3. 防止措施
(1)選用合理的脫蠟工藝參數(shù),在脫蠟液中加入3%~5%的硬化劑,或1%的鹽酸(更好),使型殼在脫蠟過程中得到補充硬化;脫蠟液的溫度控制在95~98℃,脫蠟時間為15~20min,不要超過30min。
型殼脫蠟后,型腔可能殘留蠟料及黏附的皂化物,宜用熱水(加入0.5%的鹽酸)沖洗,盡量減少型腔中殘留的蠟料和皂化物等,并倒置存放,以利于型腔內(nèi)的水分流出。
(2)選用合理的焙燒工藝,氯化銨硬化的型殼焙燒溫度850~900℃,時間0.5~2h;同時應(yīng)規(guī)定裝爐量和型殼的擺放等,使入爐的型殼全部均勻受熱,充分焙燒。
焙燒良好的型殼呈白色、粉白色或粉紅色;焙燒不良的型殼呈深色或深灰色,表示型殼殘留較多的碳分。型殼焙燒不能超過兩次。
(3)嚴(yán)格執(zhí)行制殼焙燒工藝,且焙燒爐應(yīng)加強定期檢測和日常維護保養(yǎng),使其保證生產(chǎn)工藝需要。
1. 特征
型殼過早出現(xiàn)搭棚現(xiàn)象,如圖8所示。
圖5 型腔中的飛翅
圖6 焙燒不充分,型腔黏附的蠟料和皂化物等
圖7 充分焙燒后,型腔的蠟料和皂化物等
圖8 型殼搭棚
2. 產(chǎn)生原因
(1)組焊工藝規(guī)定的蠟?zāi)ig距小,或組焊時操作不當(dāng),使蠟?zāi)Vg的間距太小,不利于涂掛操作。
(2)加固層涂料黏度過大,流動性差。
(3)涂掛操作不當(dāng),加固
層涂料尚未充分覆蓋在前一涂層上就撒砂。
(4)蠟?zāi)5慕Y(jié)構(gòu)不合理,深孔、不通孔、凹槽等處不利于涂掛操作。
3. 防止措施
(1)選擇合理的組焊工藝,蠟?zāi)Vg的間距應(yīng)≥10mm,并嚴(yán)格操作,確保蠟?zāi)5木鶆蛲繏臁?/p>
(2)適當(dāng)降低加固層涂料黏度,必要時可加入適量表面活性劑,提高涂料的流動性。
(3)注意涂掛操作,待涂料均勻、完整地覆蓋前一層涂層后再撒砂。
(4)必要時修改蠟?zāi)5慕Y(jié)構(gòu),使其滿足熔模鑄造生產(chǎn)要求。對于蠟?zāi)5纳羁?、不通孔、凹槽等處,用毛筆刷涂,或用壓縮空氣噴吹。
20150326
作者簡介:潘玉洪,深圳市盈迅精密機械有限責(zé)任公司,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