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江
(安徽工業(yè)大學 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學分析——基于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的考量
余明江
(安徽工業(yè)大學 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0)
[摘要]安徽省人口結構的基本趨勢是“未富先老”。老齡化程度在加快的同時,還存在城鄉(xiāng)、地區(qū)、性別方面的差異,給安徽省經濟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經濟學分析表明,人口老齡化會降低勞動生產率、加重政府與家庭的撫養(yǎng)負擔。實證分析顯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為負向關系。為保持社會持續(xù)發(fā)展,應該高效發(fā)展國民經濟,優(yōu)化社會保障與養(yǎng)老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老齡工作機制,培育老齡產業(yè)與市場,以化解人口老齡化使帶來的不利局面。
[關鍵詞]安徽?。蝗丝诶淆g化;經濟增長;養(yǎng)老保險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人口的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21世紀的到來,老齡化問題變成世界多數國家需要面對的實際難題。自1999年開始,我國也逐漸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而且,我國人口老齡化有老齡化發(fā)展速度快、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以及老齡化地區(qū)差異顯著等特點。人口的老齡化給我國的勞動力、資本、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人口政策等經濟發(fā)展因素帶來巨大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凱恩斯所說:“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人們思想的改變、某些國家政策的影響,一般就會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和高壽命預期率的現象,都必然會導致老齡化問題。如何解決經濟增長與老齡化問題是世界各國都要面臨且不可回避的問題。安徽作為我國的一個人口大省,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為嚴重。
從理論上,老齡化問題在中國越來越突出,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這個問題。但是對安徽省老齡化問題的研究文獻很少,之前雖然也有很少的文獻關注安徽省老齡化問題,但少有涉及研究安徽省老齡化發(fā)展趨勢和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本文就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并嘗試性的對安徽省老齡化發(fā)展基本態(tài)勢進行經濟學分析和計量測度,為以后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其次,本文的理論意義還包括對老齡化的特點進行了簡單的梳理以及對老齡化特點的認識,為我安徽省以后老齡化的研究方法提供借鑒。
從現實上,安徽省人口老齡化高于同期的全國水平。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我國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安徽省在我國是一個人口大省,是進入老齡化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60歲及以上人口約占15.0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75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0.23%,同樣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36個百分點。據預測,2020年安徽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5.1%;204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2276.6萬,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已近千萬,見于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0/12/28/003613436.shtml)。安徽省的人口結構轉變有自己的特點,再加上本身的經濟發(fā)展與全國或其他各省存在差異,導致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對安徽省本身的研究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安徽省自身的問題和特點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也為相關部門制定人口發(fā)展規(guī)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及政策提供一些實證依據。通過研究對制定安徽省人口再生產規(guī)劃,明確安徽省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以及對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的安排有實際的貢獻意義。
二、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狀況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關于調整我國人口生育計劃基本國策的呼聲越來越高。如果忽視我國人口總量增長趨緩,老齡化發(fā)展速度加快等突出問題;如果不適時調整人口計劃生育政策,老齡化將對國家、社會、家庭的各個層面產生不良影響。因此,2014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
19世紀中后期法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此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相繼加深老齡化程度,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并研究老齡化的熱潮。21世紀,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已不僅僅是所有發(fā)達國家,如我國這樣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也加入其中。
理論研究和實踐檢驗都表明,人口老齡化對一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過程、環(huán)節(jié)諸方面都會多重施壓。就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尤為明顯,特別是我國。自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雖然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無論在公平上,還是在效率上,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而人口老齡化的速率卻要快很多,中國是“跑步”進入老齡社會的。有關統計表明,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7%到14%,法國用了85年,美國是66年,英國衛(wèi)45年,而中國大約只要25年。2010年,中國大約每5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一個老人(佟新.人口社會學(第四版))。據預測,到2020年約每3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一個老人;2030年約每2.5個勞動年齡人口就要負擔一個老人,可以看出中國老齡化的嚴峻形勢。
聯合國統計年鑒顯示,截止1996年,全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國際標準7%,表明全球成為老年型社會。2050年,全球將有20億老年人口,比重達21%。中國不僅是人口總數第一的國家,也是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來自世界銀行的研究,1990年和2030年,中國分別有近1億、3.38億老齡人口,占世界老齡人口總數的21%和26%。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雖進入老齡化社會較晚但發(fā)展快速。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在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安徽省總人口位居第八,是全國人口大省之一,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作為人口大省的安徽省情況又如何?與全國相比,安徽省是個農業(yè)大省,城市化水平較低,居住鄉(xiāng)村的人口占57%,農村人口總量大。但其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較快,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老齡化對經濟發(fā)展的壓力也就相對較高。
國際上衡量老齡化社會之標準最常用的有:一是老年系數,也即老年人口占比,以一國或地區(qū)的60歲及其以上人口占比>10%,或者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比>7%為界(文章以后者為準);二是人口年齡中位數:以30歲為界;三是老少比,以老年人口與少兒人口數之比率大于30%為界。這些指標也是國際上考量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的基本標準。
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鑒》和安徽省歷次人口普查資料(表1)顯見,安徽省人口的變化趨勢依次經歷了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基本軌跡,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進入了老年型社會。
表1 安徽省六次人口普查老齡化情況
表1是安徽省六次人口普查的老年系數資料。該統計表非常清楚地展現了安徽省老年人口比重總體快速上升的態(tài)勢:自上世紀60年代始,老年系數呈平緩上升趨向,而從1980年代至今,老年系數則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老齡化人口增長的步伐更加迅速。
進一步觀察年齡中位數。2010年,世界平均為28.4,中國為35.2,安徽省年齡中位數為37.79歲。觀察歷年人口普查數據,實際上自上世紀50年代始,安徽省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就一直處于持續(xù)的上升趨勢,安徽省的年齡中位數平均年增率為1.18%,1999年就已經超過國際標準(30歲),此時老年型社會已經出現。2013年首次突破40歲關口,達40.12歲,比2012年和2011年分別高出0.33和1.29個百分點,老齡化進一步加深。此外,再觀察老年系數和老年人口撫養(yǎng)系數,它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安徽省老年系數和撫養(yǎng)比也處于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從1990年的5.41%,到2000年的7.59%,再到2010年10.24%(2013年的老年系數為12.24,比上一年提高了0.16個百分點)。同時,老年撫養(yǎng)系數從1990年的8.16%,到2000年的11.35%,再到2010年的14.21%(2013年老年撫養(yǎng)系數為17.68,比上一年提高了0.32個百分點)。從第四、五、六次安徽省人口普查的該指標可以看出,其勞動人口增長率低于老年人口增長率,使得勞動人口占的比例下降。長此以往,在其他條件不變之情況下,勞動力供給將會出現短缺。老年撫養(yǎng)系數的增加,必將加重家庭和社會養(yǎng)老的負擔,限制資本的累積以及經濟增長,不利于安徽省經濟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表2 安徽省六次人口普查老齡化情況
注:1990年、2000年、2010年為普查數據,其余年份為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資料均來自歷年《安徽省統計年鑒》。
放眼全國,安徽省老齡化來勢兇猛,老年人總量2000年為448萬人, 2010年增至608.7萬人, 僅兩個“五年計劃期”就增加160.7萬人,增率高達35.87%。從變化趨勢上,安徽省老齡化的程度一直高于而且越來越快于全國平均老齡化程度。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安徽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比為7.59%,全國平均為7.0%。十年后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比為10.24% ,全國平均為8.9%,由十年前高出0.59個百分點到十年后高出1.34個百分點。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鑒2012,2013》資料,2011年和2012年安徽省老齡人占比為高達11.41%和12.08%,全國分別為9.1%和9.4%;老年撫養(yǎng)系數分別為16.30和17.36%,全國分別為12.3%和12.7%??梢?,安徽省是全國老齡化人口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安徽省不僅是一個農村大省,而且經濟發(fā)展極不均衡,導致其老齡化在城鄉(xiāng)間、地區(qū)間和男女間存在著差異化。我們可從第五、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上尋找答案。首先,城鄉(xiāng)間的老年化差異??傮w情況是農村的老齡化趨勢要比城鎮(zhèn)嚴重。表3數據可見,安徽省農村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城鎮(zhèn),2000年安徽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老年人口分別為1 054 396和3 425 576人,分別占其總人口15 766 389和43 233 559為6.69%、7.92%,2010年安徽省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比例分別是8.52%、11.51%。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城鎮(zhèn)。而且,從城鄉(xiāng)的人口自然生長率與老年系數來看,2000年城鄉(xiāng)人口自然生長率分別為6.46‰、5.39‰,2010年城鄉(xiāng)人口自然生長率分別為5.28‰、7.70‰,兩次人口普查相比,城市人口自然生長率減少0.118個百分點,但老年系數6.67%上升到8.52%,卻增加1.85個百分點。鄉(xiāng)村人口自然生長率增加0.231個百分點,但老年系數由7.92%上升到11.51%,增加3.59個百分點。城鄉(xiāng)相比,鄉(xiāng)村的人口老年化趨勢要比城市快得多。
表3 第六次安徽省人口普查城鄉(xiāng)老年資料
其次,地區(qū)間的老年化差異。各地區(qū)由于文化、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保障狀況、醫(yī)療資源配備以及計劃生育政策執(zhí)行情況的差異,各地區(qū)的老齡化程度亦有差別。表4顯示了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安徽省各地區(qū)各種老年指標及其差異,表5進一步表明了安徽省各地區(qū)城鄉(xiāng)老年人口總量的差異情況。安徽省老齡化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衡,表4、表5統計數據體現:按照國際一般標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省17個市尚有2個還未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全省17個市均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程度上也存在較大差異。2000年,只有7個市的老齡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9%),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是黃山市(8..77%)與宿州市(8.09%),最低的是合肥市(8.46%)。2010年有十個市的老齡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23%),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是巢湖市(11.77%)與宣城市(11.44%),最低的是合肥市(8.46%)。
表4 第五、六次安徽省各市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各系數資料(萬人,%)
資料來源:《安徽省2000人口普查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安徽省2010人口普查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表5 2000年、2010年城鎮(zhèn)鄉(xiāng)村各市老年人數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第六次安徽省人口普查2010年資料》。
再次,性別間老年化差異。表6資料表明,在老年人口總體中,女性占比多于男性。此問題的詳細分析將結合“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進行說明。
表6 2010年安徽省按老年人按性別分人口構成
注:本表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部匯總數。
高齡化人口一般是指80歲以上的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安徽省80歲以上的人口越來越多,增加態(tài)勢明顯。人口高齡化緣由主要在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醫(yī)療水平,使人口平均預期年齡延長進而導致人口總體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安徽省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人均壽命分別為為69.48歲、71.85歲和75.08歲,高齡化的人口占比持續(xù)走高。據統計(由安徽省統計年鑒), 安徽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80歲以上的人口在人口總數中的占比分別為0.55%、0.97%和1.81%。分別比上年增加0.42、0.84個百分點,增長趨勢顯著,增長速度加快。
進一步觀察,在人口高齡化的過程中,女性又高于男性:安徽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80歲以上的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在人口總數中的占比分別為0.1549%與0.3938%、0.3292%與0.6421%、0.7259%與1.080%%。原因有三:其一,如前文所述,以2010年普查資料看,在老年人口中,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重(48.996%)高于男性(51.004%),女性高于男性2.01個百分點;其二,在老人口總數中,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重(5.22%)高于男性(5.01%);女性高于男性0.21個百分點。其三,女性老年人口占女性總人口的比重(10.08%)高于男性(9.86%),女性高于男性0.22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深層次原因當是,傳統文化思潮影響了人口生育觀,造成人口性別比例失衡,男性總人口比女性多,男性人口基數大于女性,使女性指標高于男性。
三、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學分析
勞動力是生產力的最基本要素,其數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高低,決定著經濟發(fā)展的水平與效能。勞動人口是社會財富的生產者,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勞動人口的相對減少,從而社會財富的生產力就相應下降。長期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普遍面臨著該問題,這可以從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佐證。當時,大量西方國家資本流向我國進行直接或間接投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由于勞動力短缺而致使勞動力成本偏高,利用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條件下的廉價勞動力成本以獲取超額利潤。這些西方國家由于經濟發(fā)展快、生育水平低,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導致勞動資源短缺,限制了其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與之不同。長期以來,因人口基數大、育齡人口多,人口自然生長率高,人口增速快,人口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則應運而生。計劃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在短期快速下降,但同時人口老齡化形成。還有一個現象是,在之前的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正處于青壯年時期,從而產生了“人口紅利期”,即呈現了我國特有的“兩頭小中間大”的人口結構,使我國雖然在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但一直并未真正出現勞動資源的供不應求的短缺局面。但經驗告訴我們: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我國也不可避免出現勞動力資源的不足。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中國“人口紅利期”將在2015年左右轉為“人口負債期”。勞動人口將少于非勞動人口,直接導致我國社會財富的生產率的下降,對經濟社會產生消極影響。
養(yǎng)老保險是政府根據相關規(guī)定,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而退出勞動崗位后而建立的一種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當前,我國養(yǎng)老保險的主體依然是政府,根本目的則是以保險為經濟手段提供一份穩(wěn)定的基本生活條件,保障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人口老年化的加劇,勢必加重政府的財力負擔:政府為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fā)展,勢必投入大量的再分配收入的資金用于老年人口的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服務,以給老年人穩(wěn)定的晚年生活。一方面,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減少了國家發(fā)展國民經濟的投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國國民收入通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最終形成相互消長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積累基金越多,國家用于經濟建設投入的資金就越多,必然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口老齡化的結果導致大量的國民收入用于老年人社會保障支出,減少了國家對經濟建設的投入,必然限制經濟持續(xù)、高效、健康的良性發(fā)展。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保障支出幾乎等于其國民收入的1/30。美國的養(yǎng)老支出已為其主要的政府財政支出,有些年份甚至超過其國防支出。美國2011—2012財年中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的總支出為62 820億美元,其中社會養(yǎng)老10 173億美元,占政府支出的16.19%,占GDP總額的6.78%(《美國人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報告》,見于http://www.qiaowai.net/a/meiguoyimin/Jiaod-ianxinwen/mgym/20120904/3479.html)。我國《2013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各級財政用于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補貼的額度為3019億元,分別比2011年的2 272億元、2012年的2 648億元增加747億元和371億元。財政補貼一直是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其比例在過去十幾年基本維持在基金總收入的13%至14%。根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2011年用于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和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城鎮(zhèn)支出分別為75.9億元和33.2億元,2012年分別增至88.89億元和61.66億元,總計增長37.99%,而同期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僅增長14.9%、19.9%。用于養(yǎng)老保險的財政負擔可見之重。
微觀上,人口老齡化加重了家庭的養(yǎng)老負擔。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醫(yī)療服務的進一步規(guī)范,人口的老齡化和高齡化會越來越嚴重,老齡人口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養(yǎng)老問題不僅僅是社會的重負,更是家庭的重負。
為了具體分析安徽省人口老年化與經濟發(fā)展之關系,借助實證分析方法,構建數量模型。根據索洛增長理論,以包含人力資本的Cobb-Douglas函數建立實證模型。
為了便于說明,定義安徽省總人口數為T ,老齡化比重為O,少兒比重為Y。人力資本為H,勞動人口為labourp,簡記Lap,就業(yè)人數為p。由于少兒比重與勞動人口比重以及老年比重之和等于1.那么勞動人口比重就等于(1-O-Y),勞動人口為T(1-O-Y)。
C-D生產函數本的基本形式為y=A(t)LαKβμ,如此,生產函數可以變?yōu)椋?/p>
y=A(t)[H·P(1-O-Y)T]aKβ
(1)
式中:y、A、K分別為國內總產值、技術水平和投入資本,(1-O-Y)代表勞動人口,p代表就業(yè)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重,即總勞動人口投入經濟生產的比例,也就是勞動參與率。p(1-O-Y)表示社會總的就業(yè)人口數。人力資本存量為,一般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hp(1-O-Y)代表勞動人口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存量。在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不考慮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并假設:α+β=1。
令:
(2)
式(2)表示的勞均資本,式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所占比重(O)與勞均資本存在正相關性,即老齡化有利于勞均資本的提高。
再據式(1)、(2)可以推出:
(3)
可見,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產出的綜合影響是負面的。
再看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以及均衡路徑上人均產出的影響:資本關于時間的函數記為k(t),簡記為k′=dk(t)/dt;總人口關于時間的函數記為T(t),簡記為T′=dT(t)/dt。由于人口的增長通常為指數模型,所以假設r(t)=ent+ε,其中ε為常數,有T=nT(t)。
若儲蓄率為s,資本折舊率為ρ,據索洛增長理論就有式(4):
k′=sY-ρK
(4)
記yO為GDP中用于供養(yǎng)老人的部分,yY為GDP中用于撫養(yǎng)少兒的部分,那么GDP中用于適齡人口的部分為y-yO-yY,定義養(yǎng)老水平為老年人口人均養(yǎng)老收入和總人口的人均收入的比重,表達式為:
(5)
同樣少兒撫養(yǎng)水平的表達式為:
(6)
假設勞動人口的儲蓄率為sl,并且少年兒童和老年人口都只消費不儲蓄則:
sl(y-yO-yY)=sy
(7)
整理可得: s=(1-tOO-tYO)sl(8)
當sl保持不變,人口老齡化的比重O越大,總的儲蓄率越低。也就意味著總產出中用于投資的部分越小,不利經濟的長期發(fā)展。
由(2)、(3)、(4)式,求導可得:
(9)
式中i為人口增長率。當資本深化為零,經濟處于均衡增長狀態(tài)時,此時k*=0,根據(3)和(9)可以得出:
由上式:當經濟均衡增長時,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產出具有負影響,因為老年人口比重與處于均衡增長路徑的人均產出的關系仍是負相關。而儲蓄率與均衡增長的人均產出卻有正相關性。
人口老齡化對人均GDP增長率又是什么樣的的影響?根據(11)式,可以得出:
(12)
將其代入(12)得:
(13)
(14)
將其代入(12)得:
(15)
以上由索洛增長理論構建的包含人力資本的C-D函數模型對安徽省的進一步實證分析,由本人指導的學生黃梅同學在2013屆碩士論文中體現,所以這里不再贅述,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做實證研究。對全國的實證分析可參見清華大學胡鞍鋼等人的研究成果。
四、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根據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學分析,可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存在負向的經濟關系。為了觀測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fā)展的數量影響,我們借助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來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結論:產出增長由勞動份額的勞動增長、資本份額的資本增長和技術進步的綜合,即產出增長由三種力量解釋,即勞動量變動、資本量變動和技術進步?;蚍Q經濟增長的源泉歸結為生產要素的增長和技術進步。
一般地,資本增長取決于儲蓄或投資,儲蓄總量或投資規(guī)模越大,資本的增量就越大,增速就越快;而儲蓄又源于收入或產量,國民總收入或國內生產總值要經過初次分配再分配,形成可支配收入,其中扣除消費支出之后的部分即為儲蓄;收入或產量又要視資本而定。
資本與產量之關系可以直觀地描述為:資本存量→產出/收入→儲蓄/投資→資本存量的變化→資本存量。這種關系構成一個系統循環(huán)。資本存量的變化對資本存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產出對儲蓄的影響可以用儲蓄函數來描述。因此,需要說明的是儲蓄對資本存量變化的影響。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ALαKβ
式中Y是產出量,一般為國內生產總值,A是綜合技術水平,L是投入的勞動力數,K是投入的資本,一般指固定資產凈值或固定資產投資總額,α是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β是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為了研究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在生產函數模型中引進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g。由于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存在負相關關系,因此,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略作改進,得出新的函數為:
等式兩邊取對數可建立線性回歸方程模型為:
lnY=lnA+αlnL+βlnK-λlng
表7資料為安徽省歷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等相關指標。為了保證計量結果的準確性,在計算運行時,固定資產投資額和GDP數據單位精確到元,從業(yè)人數單位精確到人。
表7 安徽省經濟指標整理資料
通過計算軟件進行LS回歸分析得出多元回歸結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LNGDZC:x20.3738230.1122023.3316800.0035LNLNRS:x30.4514720.1447843.1183300.0001LNCYRS:x13.3040571.3069052.5281540.0205C-22.217089.624997-2.3082690.0324R-squared0.983988Meandependentvar8.148200AdjustedR-squared0.981460S.D.dependentvar0.952695S.E.ofregression0.129721Akaikeinfocriterion-1.090085Sumsquaredresid0.319725Schwarzcriterion-0.892608Loglikelihood16.53598Hannan-Quinncriter.-1.040420F-statistic389.2028Durbin-Watsonstat0.935367Prob(F-statistic)0.000000
根據計算輸出結果,可以構建計量模型為:
變量之間線性關系檢驗的F值為389.2028,其對應的概率即Prob(F-statistic)為0.00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α=0.05,說明回歸方程變量之間線性關系顯著。解釋變量X1、X2、X3的檢驗概率分別為0.0205,0.0035,和0.0001,說明X1、X2、X3都通過t檢驗,所以可認為模型是合適的。R-squared=0.9939888說明樣本回歸直線解釋能力為99.86%,它代表安徽省的經濟產出,由解釋變量“固定資產投資”、“從業(yè)人員”、“老年人口”解釋的部分占99.86%,說明模型擬合優(yōu)度非常之高。模型表明了當從業(yè)人數和固定資產投資不變時,老年人口數變動1各單位,經濟增長就減少0.45個單位,與前文經濟學分析的邏輯是一致的。
五、化解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老齡化關乎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直接影響著勞動力供給、儲蓄效率、財政負擔、收入分配格局、民生質量和宏觀經濟發(fā)展等一系列問題。人口老齡化是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標志,但卻不是發(fā)展經濟社會的基本目標。因此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探求科學可行的化解人口老齡化的對策或路徑。
主動把握安徽省人口老齡化變動的基本趨勢,真正認識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我們化解人口老齡化消極影響的基礎或前提。首先,要從老年人的本身著手。關鍵在組織上要進行保證。建立健全各級政府老齡工作委員會機構,明確工作職責、目標與任務,研制人口老齡社會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監(jiān)督人口老齡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的運行與實施;檢查老年人權益的保障與落實;督促和協調有關部門對老齡工作的宏觀指導與運行,做好老年人相關的基礎工作。能基本形成基層老齡群眾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監(jiān)督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
借“人口紅利”機遇,高效發(fā)展國民經濟。經濟是基礎。當經濟總量和經濟質量上去了,政府才有財力加大對老齡產業(yè)的注入,才有能力健全養(yǎng)老體系,才有能力提供老年人生存的物質條件,才能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權益。財富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民生在分配中體現。因此,發(fā)展經濟才是硬道理。事實上,無論在全國還是在華東,安徽省的經濟都處于不發(fā)達的狀態(tài),而人口老齡化又超前經濟發(fā)展水平,即“未富先老”。當前,安徽省仍屬于“人口紅利”時期:人口年齡結構為中間大兩頭小,即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較小,老幼社會負擔相對較低,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大,勞動力供應相對充裕,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狀態(tài)。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勞動人口比重為72%,勞動力的供應總量大,總撫養(yǎng)比為38.9%,社會負擔較輕,顯然是發(fā)展經濟的大好時機。緊緊抓住剩余的人口紅利期,調整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高效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堅實的經濟基礎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優(yōu)化社會保障與養(yǎng)老體系,使老年人真正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長期以來,由于“二元化”和“非均衡化”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形成安徽省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城鄉(xiāng)、地區(qū)之間差異,也致使社會保障與養(yǎng)老體系的城鄉(xiāng)、地區(qū)之間的不同?!拔蠢舷雀弧笔前不帐∪丝诮Y構的基本省情,社會保障與養(yǎng)老制度的設計與安排就必須立足這一基本省情,構建多元化的社會保障與養(yǎng)老體系。根據地區(qū)、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設計、確定與各地區(qū)經濟水平相適合、城鄉(xiāng)有別的各自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障。待條件成熟(財力允許)時,各地區(qū)及其城鄉(xiāng)實行一體化,實現地區(qū)、城鄉(xiāng)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無縫銜接,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保障不同地區(qū)廣大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平等權益。當前當務之急在城鎮(zhèn),充分發(fā)揮政府社會保障與養(yǎng)老的立體功能、積極構建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社會養(yǎng)老服務與家庭養(yǎng)老相結合的多元化養(yǎng)老體系。在農村,以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為基礎,由政府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構建由農村經濟組織、鄉(xiāng)村集體單位、農戶共同承擔養(yǎng)老保險費繳納義務,即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相結合的農村養(yǎng)老體系的老年人養(yǎng)老保險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一個農業(yè)大省來說,農業(yè)人口、農村老年人口眾多,且農村的人口老齡化高于城鎮(zhèn),農村養(yǎng)老問題是養(yǎng)老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做好農村老年人口的養(yǎng)老和社會保障,關系到整個安徽省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消費環(huán)節(jié)是最終環(huán)節(jié),雖然生產決定消費但消費又影響著生產。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人處于不同年齡段的消費偏好各異。老年型社會改變了人口結構,那么市場結構也會隨之變化。老年人口的增長給老年人特需的商品和服務帶來巨大的商機。因此,老齡產業(yè)的發(fā)展將可能會促進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以及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由于安徽省老齡化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因此應大力發(fā)展老齡化產業(yè)。政府應在經濟政策上加以引導、扶持,企業(yè)應在產品上積極開發(fā)、生產、服務,把政府行為和市場經濟進行有機結合,把老齡化產業(yè)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省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國家統計局.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省統計年鑒——2013[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4]黃梅.安徽省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馬鞍山:安徽工業(yè)大學,2013.
[5]徐升艷.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6]人口老齡化宏觀對策研究課題組.我國人口老齡化宏觀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3,(6).
[7]楊江權. 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8]杜群. 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及其公共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學院,2013.
[9]孫文慧. 人口城市化的城鄉(xiāng)年齡結構和就業(yè)差別效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0]王德文.人口轉變的儲蓄效應和增長效應[J].人口研究,2005,(5).
[11]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yǎng)老保險制度與最優(yōu)儲蓄[J].經濟研究,2000,(11).
[12]李仲生.人口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3]鄔滄萍,姜向群.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4]胡鞍鋼等.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12,(5).
[15]嚴成樑,崔小勇.資本投入、經濟增長與地區(qū)差距[J].經濟科學,2012,(2).
[16]黃潤龍.人口老齡化與儲蓄關系的探索[J].現代經濟探討,2012,(6).
[17]Huiyao Wang.China’sNewTalentStrategy:ImpactonChina’sDevelopmentandItsGlobalExchanges.Harvard Kennedy School,2011.
[18]Nicholas Eberstadt.WorldPopulationProspectsandtheGlobalEconomicOutlook[J].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2011.
[19]Hodin,Michael W,Hoffmann,Mark.SnowbirdsandWaterCoolers:HowAgingPopulationsCanDriveEconomicGrowth[J]. TheSAI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1,Vol.31 (2),2011.
(責任編輯陶有浩)
Economic Analysis of Aging Population in Anhui:——Based on the Sixth Census Data
YU Mingjiang
(BusinessSchool,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Ma’anshan243000,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trend of Anhui population structure is getting old before being rich. While the population aging is accelerating, there are big gap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districts, and gender, which have brought the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Econom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aging population will reduce labor productivity, aggravate the country and household’s dependency burden.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brought by aging population,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national economy efficiently, optimize social security and pension system, establish and perfect government’s working mechanism for aged population and develop mature industry and and market.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aging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pension insurance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73(2015)01-0039-10
[作者簡介]余明江(1962-),男,安徽潁上人,安徽工業(yè)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統計。
[基金項目]安徽省科技廳軟科學計劃項目(1402052071)
[收稿日期]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