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農民政治行為發(fā)展的考量維度——基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分析

        2015-02-23 01:52:19云,羅

        李 云,羅 曦

        (1.西北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 710063;2. 武警總醫(yī)院,北京 100039)

        ?

        論農民政治行為發(fā)展的考量維度
        ——基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分析

        李云1,羅曦2

        (1.西北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63;2. 武警總醫(yī)院,北京100039)

        摘要:要對一定歷史時期“農民的政治行為究竟發(fā)展與否”予以嚴謹而全面地評判,就必須有一個合理的考量體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政治行為的發(fā)展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其具體表現(xiàn)為政治行為方式的多樣、政治行為深度的加深,以及政治行為廣度的擴大三個方面。此三個考量維度比較全面而合理地證明了這一時期農民的政治行為為何是發(fā)展的或進步的,因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不失為一個可供借鑒的考量體系。

        關鍵詞:農民;政治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前言

        農民政治行為發(fā)展,即農民作為一個群體,其政治行為在一定時期內積極進步的變化和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民的政治行為逐漸成為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學者們要么就1949年前農民的反抗行為或革命行為展開討論,要么就1949年后農民的制度化或非制度化政治行為展開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探討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民,“為何采取政治行動,如何展開政治行動,以及其政治行動具有何種社會效應”三個方面??傮w來看,該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不足,即“究竟該如何考量農民的政治行為發(fā)展與否”,至今仍然缺乏一個令人滿意的分析框架或衡量標準。因為要討論不同歷史時期農民的政治行為,勢必涉及到對其“發(fā)展或衰退、進步或落后”進行評價的問題,因此需要建構一個衡量農民政治行為發(fā)展與否的考量體系,從而使本問題的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下文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例,從農民政治行為方式的多樣、政治行為深度的加深、政治行為廣度的擴大三個方面對此展開探討。

        一、農民政治行為方式的多樣

        政治行為方式,即人們在政治行動中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大致分為制度內行為方式和制度外行為方式兩類。前者顧名思義即合法的行為方式,包括選舉、決策投票、政治結社和政治言論表達等。后者是突破既有制度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政治不合作、拉攏收買官員、聚眾騷亂、暴力對抗乃至革命行動等。

        根據(jù)政治學理論,若某一群體在政治行動中采用的方式越多,證明其參與政治活動的頻率就越高,范圍也越廣,進而就具有較強的政治行為能力。觀史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民,其政治行為方式的多樣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參加革命:一種最主要的行為方式

        革命不僅以推翻舊制度為根本目的,而且時刻伴隨著暴力行動。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農民就以武裝暴動、抗租抗稅或襲擊土豪劣紳等多種行動展開了革命。當時,農民運動的中心——廣東、兩湖和江浙等地的抗租抗稅就此起彼伏,聲浪震天。僅《申報》記載的1922-1931年間江浙兩省較大規(guī)模的佃農暴動和抗稅事件就達197起[1]。土地革命興起之后,隨著中共的廣泛動員和科學指導,廣大農民要么通過加入主力軍、地方軍或民兵隊參加武裝斗爭,要么以物資支前、護理傷員、站崗傳信,乃至批斗地主等方式參加革命。如此激烈而廣泛的農民革命,在許多西方觀察者的親歷描述中顯得尤為生動。一位西方記者曾做了如是描述:“就沒見過那么好戰(zhàn)的一個村子”。全體成員都會埋地雷,民兵邊偵察和打仗,邊在重要路口和地點埋地雷,而婦女負責在村內各處埋地雷,就連小孩也學會在自家門口埋雷,以至于整個村莊到處布滿了地雷。結果敵人一旦來到,就會心驚肉跳地走進地雷陣[2]231。

        由此看來,參加革命是廣大農民在這一時期最基本的一個行為模式。近代以降,農村社會貧富兩大陣營的斷裂和對抗,使農民與舊的統(tǒng)治階級之間已經(jīng)不存在任何調解或妥協(xié)的余地,因此革命是農民所能運用的最高或最后的行為手段。與舊的農民反叛相比,這一時期農民的革命行動,因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學謀劃和有效指揮而表現(xiàn)出愈戰(zhàn)愈勇、戰(zhàn)而有序的特點,最終實現(xiàn)了“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的偉大目標。

        (二)參與組織:一種全新的行為方式

        參與組織也即政治結社,是人們基于某種目的或共同利益而結成政治集團或政治組織的一種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除了“壞分子”外,幾乎所有農村男女老少都加入了各種政治組織。其包括不同歷史時期名稱不一的反帝同盟會、貧農團、農衛(wèi)隊、老頭隊、婦女會、青年團、少隊部、兒童團、紡紗班、耕種隊等。

        其中,參加農會是農民在當時最為普遍的一種結社行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是1921年成立的浙江衙前農民協(xié)會,之后各地的農民協(xié)會不斷發(fā)展壯大。截止1927年7月,全國已有17個省成立了農民協(xié)會,會員多達945萬[3]97。其中,僅湖南農協(xié)會員就有518萬,占全國會員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4],以至于湖南成為當時農村運動的一個中心。對此,毛澤東非常欣喜地表示:“在湖南農民全數(shù)中,差不多組織了一半”“差不多全體農民都集合在農會的組織中,都立在農會領導之下”[5]13。之后,隨著農村革命的深入推進,包括農會在內的各類農民組織,在根據(jù)地幾乎是遍地開花。因之,參加組織也就成為農民行為中的一個常態(tài)。

        尤有進者,農民有史以來首次參加了現(xiàn)代政黨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前農民在黨的隊伍中所占比例較少外,之后卻越來越大,甚至成為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1928年,農民黨員所占比例已經(jīng)上升到76.6%[6]。1944年,農民黨員在陜甘寧邊區(qū)的黨員隊伍中甚至高達95%[7]525。正因為其所占比例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費正清甚至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其實比以前更不像一個無產(chǎn)階級政黨”[8]580,而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列寧主義政黨”[8]590。

        關于農民參與組織的重大意義,一如鄧中夏所言,“我們可以征測到中國農民的覺悟是到了要農會的程度,能力是到了敢于反抗壓迫階級的時候”[9];也一如毛澤東所言,農民“既已有了廣大的組織,便開始行動起來,于是造成了一個空前的農村大革命”[5]14,從而“使一切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孤立,使社會驚為前后兩個世界”[5]23。這意味著具有組織行為的廣大農民,一改過往“一盤散沙”的歷史狀態(tài),不僅自身的團體意識大為增強,而且集體行動能力也更為更新,從而形成了一種嶄新而又罕見的組織性力量。

        (三)參與選舉:一種前所未有的行為方式

        選舉是通過投票、宣傳動員、組織選民等行動來確定由何人擔任權威職務的一種政治行為。雖然民國時期全國也曾舉行過若干次選舉,但因對參選人在財產(chǎn)數(shù)額、文化程度或其他方面的隱蔽限制,因而農民實際上并未能夠真正參與選舉。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卻為了確定人民代表和領導干部的人選而真真切切參與了選舉。

        農民首次參與的選舉活動是1930年7月由瑞金縣舉行的基層民主選舉[10]。自此之后,農民始終是根據(jù)地選舉活動的參與主體。1931-1934年,在中央蘇區(qū)舉行的三次大規(guī)模選舉中,農民始終占有壓倒性多數(shù)。在毛澤東1933年發(fā)表的《長崗鄉(xiāng)調查》中,農民參加村選的比率甚至高達93%[11]??箲?zhàn)時期,隨著中共對民主建設的進一步推廣,農民的參選熱情更加高昂。在陜甘寧邊區(qū)的選舉中,“許多極少出窯洞門的小腳婆姨”,即使“騎著毛驢翻山越嶺也參加了選舉”[12]。

        由于多數(shù)農民都是文盲,因此除了無記名投票法外,他們還采用了世界選舉史上聞所未聞的選舉方法,如認人投豆、畫圈投票、燒香點洞、劃杠投票、投紙團法等。其中,認人投豆是被廣大農民運用得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以豆粒作為選票,農民信任哪位候選人,就在其背后的碗中投放一粒豆,豆多者當選。

        尤為重要的是,廣大農民并不僅僅簡單地以投票了事,而是其間還伴隨著發(fā)表選舉言論的行為。謝覺哉在一次講話中就談到,當候選人名單公布后,“老百姓議論紛紛,誰好,誰不好,什么話都講出來了”[7]64。一次延安的選舉觀察也表明,村民們在選舉中首先一致確認了“五不選標準”,即二流子、抗上壓下者、木頭人、口是心非者和自私自利者,一律不選。結果,當一個地主雖然自夸了三大長處,即能說會講、有閑工夫、能管飯,但人們依然“不給他投豆子”“他還是落選了”[13]。相對于投票而言,發(fā)表選舉言論實質上對農民的民主素質要求更高。換言之,它表明農民的選舉行為具有相當?shù)淖灾餍院椭鲃有浴?/p>

        對于農民的選舉行動,毛澤東曾由衷地贊譽道:“選舉運動的發(fā)展,使選民群眾極大地認識了選舉與自己生活的關系,過去不積極參加選舉的民眾,現(xiàn)在許多都積極參加起來了。”[14]正是在這樣前所未有的選舉行動中,中國農民首次認識了民主,也首次實踐了民主。也因此,紅色政權成為當時中國民主進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農民政治行為深度的拓延

        政治行為的深度,也即人們參與政治活動時在權力系統(tǒng)的縱向層次和政治過程的橫向環(huán)節(jié)上所能達到的程度。前者由基層系統(tǒng)(鄉(xiāng)鎮(zhèn)以下)、中層系統(tǒng)(居基層和中央之間)和高層系統(tǒng)(中央層面)構成。后者依次由利益表達、政策制定、政策實施及政策監(jiān)督等環(huán)節(jié)構成。如果農民的政治行為不僅涉及的權力系統(tǒng)能夠由低到高依次提升并直達高層,而且能夠延伸到政治過程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則必然意味著其具有較高的行為能力。由此觀史便不難發(fā)現(xiàn),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農民的政治行為,無論在縱向層次上,還是在橫向環(huán)節(jié)上,都前所未有地得以拓延和深化。

        (一)在權力系統(tǒng)的縱向層次上,農民的政治行為已經(jīng)由基層延伸到高層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民群體中的先進分子,由低到高參與了紅色政權的建構和運轉。換言之,其成為根據(jù)地各層政權的權力擁有者。早在大革命時期,在“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口號下,凡是發(fā)生農民暴動的地方,農會就幾乎成為農村唯一的權力機關,相應地農民也就成為村政權力的掌握者。之后,隨著根據(jù)地政權的逐層建立,農民開始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和領導干部職務。在冀中抗日根據(jù)地,貧農和中農占村級政權成員的比例達88%[15]。在陜甘寧邊區(qū),固林、延長、安定和曲子四縣的農民,在縣、區(qū)、鄉(xiāng)三級的首屆參議員中所占比例超過90%[7]30。即使在中央層次的參議會和政府的聯(lián)席會議上,也有不少農民參與其間。這種歷史圖景正如毛澤東所言,“一切從前被紳士們看不起的人,一切被紳士們打在泥溝里,在社會上沒有了立足地位,沒有了發(fā)言權的人,現(xiàn)在居然伸起頭來了。不但伸起頭,而且掌權了”[5]18。因此,紅色政權似乎也就成為斯諾所謂的“農村無產(chǎn)階級的民主專政”[16]。

        另一方面,農民群體中的普通群眾,由于有了紅色政權的撐腰而不再信奉“省事不如省官”的千年老理,而是大膽走出村莊并向上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自身“新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地位”,因而一改“不敢邁入靠近家門口的縣政府大門”的傳統(tǒng)行為模式,理直氣壯地邁進了縣政府,并“要求縣政府鎮(zhèn)壓反動勢力”[2]103。

        兩個方面的綜合情況表明,這一時期農民政治行為所涉及的政治權力系統(tǒng)的層次,的的確確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提升。

        (二)在政治過程的橫向環(huán)節(jié)上,農民的政治行為已經(jīng)參與到多個方面

        在意見表達環(huán)節(jié),農民已經(jīng)能夠就公共事務問題提出意見或議案。1945年,延安、富縣等十多個縣的農民群眾,在邊區(qū)第三屆參議會的鄉(xiāng)選中就提出了21 000多條意見,其中李家渠鄉(xiāng)代表在首次開會時提了三個重要提案:應在某條路上修座橋,應建立1個市場,應建立治安小組[17]。這些議案大多因符合鄉(xiāng)里需求而得到了重視和解決。

        在決策環(huán)節(jié),農民主要通過參加會議而參與集體決策。1933年夏,瑞金武鄉(xiāng)區(qū)石水鄉(xiāng)的貧農團成員們,為了做好春耕工作而“每五天各小組開會一次,每十天三村貧農團各自開會一次,每月開全鄉(xiāng)貧農團大會一次”[18]。在克魯克筆下的十里店村,村長王喜堂為了減租減息問題,也是帶領村干部和村民們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會議,最終使新政策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同和遵循[19]。可見,參加會議實質上是村民們就某些問題而進行意見綜合、協(xié)商討論,以及進行再決策的過程。對根據(jù)地的農民而言,參加會議既是參與決策的基本行為模式,也是其政治生活的一個常態(tài)。

        此外,農民群眾也積極參與到政治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中去。1932年中央蘇區(qū)頒布的《工農檢察部控告局組織綱要》中規(guī)定,群眾可以隨時控告、揭發(fā)或監(jiān)督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由此開啟了農民有效參與政治監(jiān)督的歷史進程。在蘇區(qū)上杭縣才溪鄉(xiāng),當一個支部書記把13塊好田換給自己后,村民們就展開了猛烈地批評,使其最終未能當選為代表[20]。在陜甘寧邊區(qū),如果某些干部總是“浪里浪當、態(tài)度不好”,又“懶于下鄉(xiāng)”,那么必然遭到人們的嚴厲批評,直到其“拖、不頂事、硬、命令主義”作風改掉為止[21]。

        亨廷頓認為,政治行為現(xiàn)代化的最基本方面,就是人們的參政層次能夠超越村政范圍??贫髡J為,有深度的政治參與,應當是人們除選舉之外還能參與政治過程的其他許多活動。由此看來,這一時期的農民相較于1921年前鄉(xiāng)紳治理體制下的農民,無論在縱向層次上,還是在橫向過程中,都亙古未有地拓延了自身政治行為的高度和深度。

        三、農民政治行為廣度的擴大

        政治行為的廣度,即農民參與政治活動的人數(shù)比例和活動頻次。前者考量的是,究竟有多少農民參與了政治,又有多少人置身事外。后者反映的是,農民是經(jīng)常參與政治,還是偶爾為之。廣度標準的意涵是,作為一個群體,農民的政治行為究竟發(fā)展與否,并不取決于少數(shù)鄉(xiāng)村精英的政治行動,也不取決于多數(shù)農民的偶爾為之,而是取決于多數(shù)農民及其經(jīng)常性的政治行動。

        那么,究竟有多少農民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政治活動?對此,我們雖然缺乏精確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但仍可通過分析革命區(qū)域所擁有的人口規(guī)模來大體予以推定。在農民運動最先興起于廣東之后,截止1927年7月,全國已有17個省區(qū)爆發(fā)了農民運動。時年,僅全國農會會員就達945萬[3]97,毋須說以其他方式參加革命的農民人數(shù)了。土地革命時期,根據(jù)地主要集中于南方十多個省份的山區(qū)。山區(qū)內的廣大農民,無論男女老幼,大多數(shù)都參加了革命。有資料表明,1930年5月,在農村斗爭劇烈的區(qū)域,僅少先隊隊員就達80萬以上[22]。1934年,僅中央蘇維埃直接領導下的根據(jù)地人口就達900萬,若加上游擊區(qū)人口,總計近1 000萬[22]4。抗戰(zhàn)時期,農村根據(jù)地又先后拓展為19塊,其總人口規(guī)模已經(jīng)超過9 500多萬[22]6。據(jù)福爾曼在《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中記載,9 000萬大眾并非軍人,而是普通民眾[23]89。1945年后除老解放區(qū)外,東北等新解放區(qū)也被迅速開拓和建立,因而革命區(qū)域的人口規(guī)模更為擴張。據(jù)劉少奇在1946年關于“在一萬萬數(shù)千萬人口的解放區(qū)解決了土地問題,就會大大鞏固解放區(qū)”[24]382的講話,我們可以推斷,1946年解放區(qū)的人口至少有1億數(shù)千萬。毫無疑問,任何時期革命區(qū)域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農民。這就如同毛澤東所言:“鄉(xiāng)村中一向苦戰(zhàn)奮斗的主要力量是農民”[5]20。

        需要強調的是,非根據(jù)地的農民,或者說是淪陷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的農民,并非遠離政治,而是也以各種方式參加了革命。有資料表明,淪陷區(qū)的農民“也在秘密狀態(tài)中進行選舉”[23]89。另有研究表明,國統(tǒng)區(qū)的農民僅在1946年9月-1947年1月,為了抵抗官府的征糧征兵而掀起了規(guī)模浩大的民變運動,參加者達100萬之眾[25]。

        如此看來“保持農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和我們黨在一道”[24]382并非一句空話。當時,在全國4.2億的總人口中,農村人口約為3.36億,其中作為革命的主體力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約2.52億[26]。綜合上述分析,我們雖不能斷言2.5億的農民全都參加了革命,但是推斷“2.5億中的大多數(shù)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先后以各種方式參加了革命”,應該并非謬斷。這樣的行為規(guī)模當然是前所未有的。

        若論這一時期農民政治行為的活動頻次,其也有了歷史性的變化。雖然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也屢屢發(fā)生,但一般僅爆發(fā)于歷代王朝的末期,也即僅是周期性地爆發(fā)。1840年后,晚清農民的反抗斗爭也十分頻繁,如從1846—1911年的全國民變總數(shù)就達5 526次[27],但是其畢竟仍然屬于間歇性的反抗行動。比較而言,惟有1921年后的農民在長達28年中進行了不間斷的革命。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說,這一時期農民的政治行動,幾乎是整個階級在行動;農民政治行為的進步,也幾乎是整個階級的進步。

        四、余論

        綜上所述,農民政治行為方式的多樣,體現(xiàn)了農民以多種而非單一手段展開了政治行動;農民政治行為深度的拓延,反映了農民對政治活動的多層面、多環(huán)節(jié)的深度參與;而農民政治行為廣度的擴大,則展示了農民是作為一個人數(shù)廣眾的群體,或者說是作為一個階級而在持續(xù)不斷地行動。由此,我們可以非常充分地說明,這一時期農民的政治行為的的確確獲得了歷史性的發(fā)展和進步。正因為如此,其政治行動也就不再是一種“舊式的農民起義”,而是一種“新式的農民革命”。也正是這種“新式的農民革命”,使之徹底擺脫了既往起義屢遭失敗的歷史窠臼,從而把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推向了勝利,并藉此而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正如美國學者蕭邦奇在《血路》中所強調的那樣,“正是這些由無數(shù)革命的參與者作出的個體生存抉擇,勾勒了革命最終的方向,并塑造了革命”[28]。

        進一步而言,前述三個維度實際上可以作為衡量任何時期農民的政治行為之發(fā)展與否的一個考量體系。若以之觀照當代中國農民,毫無疑問,其政治行為的發(fā)展性或進步性,可以比較合理地得到詮釋或證實。首先,當代中國農民有能力選擇和運用更為多樣化的方式參與政治。其不僅能夠運用簡單的投票方式,而且能夠運用更為復雜的、需要更多智慧的訴諸媒體、行政訴訟、接觸干部(即一般反映和上訪反映),以及抗爭性行動(即群體性事件,既有依法抗爭,也有以法抗爭)等多種制度化與非制度化[29]方式。其次,當代中國農民不僅有能力全程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之村治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而且有能力使自身的政治行為延伸到村治之上的各級權力系統(tǒng)。諸如選舉縣鄉(xiāng)人大代表、與各級政府部門打官司、進京上訪,乃至“踩線但不越線”的群體性抗爭行動等,都意味著其政治行為并非僅限于村莊權力系統(tǒng)。最后,當代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人數(shù)規(guī)模和行動頻率的擴大更是前所未有。毋須說多種參與方式的運用,本身就意味著其政治參與廣度的擴大;更遑論七億之多的村民在村治中的高參選率和周期性參與,更是一種歷史性的突破。由此可見,有論者僅因當代農民政治行為中某一方面的不足,就斷言其仍然比較落后,不過是一種武斷或偏頗的認識。換言之,其實際上就是缺乏一個比較合理、比較全面的衡量體系。如果以筆者提出的考量維度來看,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行為已經(jīng)得到了全面的磨礪,并已經(jīng)發(fā)生了現(xiàn)代性地轉換。一言以蔽之,當代中國農民政治行為的發(fā)展可謂是驚心動魄的。

        參考文獻:

        [1] 蔡樹邦.近十年來中國佃農風潮的研究[J].東方雜志,1933(10):26-38.

        [2]達格芬·嘉圖.走向革命[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3]趙效民.中國土地改革史(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97.

        [4]張永泉.中國土地改革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56.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365.

        [7]西北五省區(qū)編纂領導小組.陜甘寧邊區(qū)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文獻卷·下[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

        [8]費正清.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9]鄧中夏.鄧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7.

        [10]瑞金縣志編纂委員會.瑞金縣志[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267.

        [11]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6.

        [12]宋金濤.陜甘寧邊區(qū)政權建設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137.

        [13]黃齊生.延安選舉見聞記[J].貴州文史叢刊,1981(1):10-12.

        [14]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03.

        [15]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北軍區(qū)政治部.冀中抗日戰(zhàn)爭簡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71.

        [16]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02.

        [17]金壽.陜甘寧邊區(qū)政權建設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414.

        [18]中國社科院經(jīng)濟研究所,革命根據(jù)地經(jīng)濟史料選編: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256.

        [19]伊莎白·柯魯克.十里店(一):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6-119.

        [20]張鼎承.選舉運動的好模范[N].紅色中華,1933-11-17( 03).

        [21]甘肅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史料選輯:第3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104.

        [22]譚克繩.中國革命根據(jù)地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3]福爾曼.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6:89.

        [24]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5]黃友嵐.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史[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140-141.

        [26]佚名.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農民運動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

        [27]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678.

        [28]蕭邦奇.血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254.

        [29]楊雅廈.農民應對農村社會風險的問題治理——基于可行能力的分析視角[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7-21.

        On Measure of Development of Peasants’ Political Behavior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LI Yun1,LUO Xi2

        (1.MarxismResearchInstitute,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Xi’an710063;

        2.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GeneralHospital,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It is required for a reasonable measure system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the peasants’ political behaviors have develop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peasants’ political behaviors are evident. It comprises the varied ways, the expanded depth and enlarged extent of political behaviors. The three dimensions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 why the peasants’ political behaviors are progressiv in this period. So it is a reasonable reference on the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peasant; political behavior;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6-0124-06

        中圖分類號:D024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李云(1967-),女,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民與農村社會發(fā)展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YJA770026);陜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1B006)

        收稿日期:(20)2015-03-09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一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自拍| 国产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女人被做到高潮免费视频| 男人深夜影院无码观看| 久久狼人国产综合精品| 中文在线中文a| 国产白丝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不卡视频| 极品新娘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韩日亚洲影视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有码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狼人国产精品亚洲| 日本精品人妻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窝窝午夜精品| 丝袜美腿爆炒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av五月天一区二区|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亚洲成人777|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91亚洲人成手机在线观看| 青青草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麻豆国产人妻欲求不满谁演的 |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xxx| 日本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