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頻作家、評論家,湘商文化發(fā)起人之一
楚軍戰(zhàn)斗力當時中國第一,征戰(zhàn)中國25年之久(后脫胎成西征軍、恪靖定邊軍),全靠第一批正直將官打好了班底,并將此風(fēng)沿襲下來
左宗棠家書不但可以看作簡明版《左宗棠自傳》,而且更像一部“私人日記”。在戰(zhàn)場叱咤風(fēng)云、官場上縱橫捭闔背后,還可以看到生活瑣細中的左宗棠。左宗棠像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連下屬袁升家里需6兩銀子救急,在柳莊守門的傭人何三每個月需付3兩工資的小事,他都記得,并親手安排。
左宗棠顯然突破了傳統(tǒng)慣例,“大事不糊涂,小事要精明。”他的邏輯是,軍隊里權(quán)力高度集中統(tǒng)一,如果只限于“大事不糊涂”,放手讓部下去做,則內(nèi)部的貪腐問題,既無法杜絕,也無法解決。
當時左宗棠所率楚軍的軍餉,朝廷規(guī)定由江西省政府劃撥,但江西巡撫忽悠他,始終在開空頭支票。左宗棠靠湖南支援、當?shù)刈曰I與曾國藩給政策,勉強支撐。至于軍內(nèi)怎么支付,朝廷似乎完全沒管。每月幾萬兩的軍餉,事實是全由左宗棠個人支配的“私產(chǎn)”。
左宗棠個人用錢,完全靠自律。當時的營官,每月在30兩至50兩不等,普通士兵,每月3兩。也就是說,當一個月兵,可以買3石谷,等于掙回一年口糧。在吃不飽、穿不暖的亂世,多少窮苦人一年也掙不了。軍餉誘惑力如此巨大,湖南鄉(xiāng)民競相參軍。20年后,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參加湘軍,目的也是賺錢養(yǎng)家。
楚軍開始為軍餉發(fā)愁,后面愁苦更大。左宗棠的辦法是拖欠。但他立了規(guī)矩,新兵頭兩個月絕不拖欠。因為多少家人盼士兵寄回買糧活命。
楚軍內(nèi)欠士兵工資,士兵很少催,反倒弄得左宗棠過意不去。什么原因呢?跟左宗棠用將必“廉干”,開打前先淘汰能力與人品有問題的將士有關(guān)。
“廉干”標準就兩條:一不貪錢,二能辦事。他們?yōu)槭裁纯梢宰龅剑坎环羴砩钊敕治鲆幌隆?/p>
貪名圖利,這是正常人性。說什么也不圖,就是為了“專門利人”,不排除有這種人,但是極少數(shù),是“異類”。普通人如果不求名利,那么圖的還有兩點:一是自我證明,二是成就感。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韓信受人胯下之辱,決定奮起,依附劉邦,提三尺之劍直取天下,即是為了證明自我。左宗棠1852年入張亮基幕府,不受關(guān)聘,不領(lǐng)工資,累得眼皮打架也不放棄,求的主要是成就感。
一般地說,用名、利作為誘惑人辦事的動力,可以見一時之效。但因動力不是來自內(nèi)心,所以作用有限。以自我證明、成就感來激發(fā)人的動力,實踐證明更為有效,而且持久。古來成大事的人,幾乎都靠著“自我證明”與追求“成就感”才成功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如此總結(jié):“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左宗棠用的將領(lǐng),幾乎都被時人認為個性有缺點,世俗難容。具體什么缺點,他們說不上來,無非是有點犟,有點偏激,不服世俗禮法。但因為世俗偏見,他們在孤立中產(chǎn)生自卑,有強烈的自我證明的沖動。這是楚軍將領(lǐng)“廉干”的心理學(xué)原因。
左宗棠在這里評價劉典“勤懇”,王開化“沈毅”、楊昌?!疤竦?,我們可以想象其為人。王開化已保臬司銜,劉典已保知縣知州銜,楊昌浚已保知縣同知銜花翎,然均不樂受。并不是他們與常人在人性上有什么不同,實在也只是他們?yōu)榱俗C明自我,實現(xiàn)成就感,滿足了這兩點,對做不做官,已沒多大興趣。
“楊昌浚因葬親故暫辭歸,贈以二百金,固卻不受,只取四十兩作盤費”,這種廉潔,不是裝出來的。楊昌浚晚年官居一品,一生沒有貪錢紀錄。楚軍戰(zhàn)斗力當時中國第一,征戰(zhàn)中國25年之久(后脫胎成西征軍、恪靖定邊軍),全靠第一批正直將官打好了班底,并將此風(fēng)沿襲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