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民, 郭云才, 郝茂生
(濱州市氣象局,山東濱州 256612)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和《山東半島藍色經(jīng)濟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復實施,濱州市作為實施的主要區(qū)域,將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示范區(qū)、特色產(chǎn)業(yè)基地、海洋經(jīng)濟、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等重大項目,這對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保障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隨著國家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越來越重視,濱州市人工影響作業(yè)由原來的臨時性任務發(fā)展為一項常規(guī)的工作,干旱時節(jié)開展人工增雨,冰雹季節(jié)開展人工消雹,重大社會活動期間進行人工消雨、消霧等作業(yè)。通過前段時間的人工影響安全檢查發(fā)現(xiàn),全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防雷設施不完備,存在防雷安全隱患。為加強安全生產(chǎn)工作,降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雷電危害,本文提出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綜合防雷設計方案,降低雷電產(chǎn)生的危害。
前段時間,全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全部進行了升級改造,實行規(guī)范化作業(yè)炮點設計和管理,根據(jù)地理情況使用相同設計圖紙進行建設。雖然各個炮點所在具體位置不同,但直擊雷防護裝置都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一些炮點的接閃帶采用φ8 mm的圓鋼,一些卻采用φ8 mm的螺紋鋼,還有些采用φ6 mm的圓鋼。根據(jù)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采用φ6 mm的圓鋼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是由統(tǒng)一圖紙設計的,都有一層尖頂屋脊,基礎沒有樁基,只有圈梁基礎,且沒有混凝土立柱,導致炮點房屋的接閃帶與基礎內鋼筋沒有連通,再加上許多地方的接閃帶沒有引下線,故接閃帶起不到作用。
由于37高炮的作業(yè)位置在房屋外約15 m,四周無建筑物和大樹,沒有直擊雷防護措施來保護設備和人員安全,故存在防雷安全隱患。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處于野外村莊,其配電線路由農村電網(wǎng)單相供電,接入配電線路由架空線路直接引入,導致室內配電系統(tǒng)存在閃電波入侵過電壓的隱患。另外,炮點配電部分設備也遭受過雷擊損壞。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無等電位接地的相應措施,室內配電盤沒有做接地,更無重復接地措施。建筑物無接地裝置,導致室內設備無法接地,通信用的光纖線路加強芯(沒有接地)也是信息系統(tǒng)防雷安全隱患之一。
根據(jù)GB 50057—2010,在屋頂?shù)奈菁辜拔蓍苎b設接閃帶,接閃帶宜用大于φ8 mm的圓鋼,引下線宜用大于φ12 mm的圓鋼或40 mm×4 mm熱鍍鋅扁鋼。由于建筑物周長不超過40 m,因此根據(jù)建筑物實際情況,接閃帶有兩處可靠的接地即可。施工時要特別注意,連接點的焊接長度宜大于圓鋼直徑的6倍且三面焊接,扁鋼焊接長度宜大于扁鋼寬度的2倍且三面焊接。
37高炮作業(yè)點外設置接閃桿,并應將接閃桿安裝在禁射方位,避雷針與高炮外圍及房屋距離不小于5 m。按照GB 50057—2010規(guī)定,炮點為第二類防雷建筑物。按照單支接閃桿高度計算公式,滾球半徑為45 m、最大高度角為85°時,保護到的高炮作業(yè)高度為4.1 m,一般要求保護到最高高度上方1 m,故接閃桿高度可設計為8 m。
接閃桿位置離高炮位置越遠,其設計高度越高。根據(jù)GB 50057—2010,頂端針型接閃器采用直徑≥16 mm的不銹鋼加工而成,接閃端宜做成半球狀,其最小彎曲半徑宜為4.8 mm,最大宜為12.7 mm,長度為1 m。
接閃桿及底座設計如圖1所示。基座設計為鋼筋水泥預制底座尺寸為1.2 m×1.2 m×1.2 m。
圖1 接閃桿及底座設計(mm)
根據(jù)GB 50057—2010要求,接地裝置水平接地體選用40 mm×4 mm熱鍍鋅扁鋼,敷設深度不應小于0.5 m,并宜敷設在當?shù)貎鐾翆右韵?,其距墻或基礎不宜小于1 m。垂直接地體采用∠50 mm×50 mm×3 mm熱鍍鋅角鋼,間隔為5 m,距地面0.5 m以下,垂直埋地為2.5 m,與水平接地體四面焊接連接,并與避雷針或引下線可靠連接。圓鋼的焊接長度宜大于直徑的6倍且三面焊接,扁鋼的焊接長度宜大于扁鋼寬度的2倍且三面焊接。接地裝置距墻或基礎不宜小于1 m。如果接地體在嘈雜的地方,還應采取保護人身安全的防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措施。
(1)引下線3 m范圍內地表層的電阻率≥50 kΩ·m,或敷設5 cm厚瀝青層或 15 cm厚礫石層。
(2)外露引下線,其距地面2.7 m以下的導體用耐沖擊電壓100 kV(1.2/50 μs)的絕緣層隔離,或用至少3 mm厚的交聯(lián)聚乙烯層隔離。
(3)用護欄、警告牌使進入距引下線3 m范圍內的可能性減小到最低限度。
接地裝置設計位置如圖2所示。
圖2 接地裝置設計位置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的房屋室內應設置等電位排,具體位置可根據(jù)配電盤的位置而定。等電位帶宜就近與接地裝置相連,其連接帶用銅、外表鍍銅或熱鍍鋅扁鋼(截面積≥50 mm2),等電位帶至接地裝置的連接導體用截面>50 mm2的熱鍍鋅扁鋼或截面>16 mm2的銅導線。
(1)入戶電纜(電線、網(wǎng)線、高頻線等)入戶前15 m宜進行穿鋼管埋地,鋼管兩端要可靠接地。電纜(電線)需做二級防雷保護。線路第一級雷電防護裝設在電源線路入戶處,采用Ⅰ級試驗通流量≥12.5 kA的電涌保護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第二級雷電防護裝設在室內配電盤上,與第一級SPD滿足能量配合。如果第二級雷電防護無法裝設在配電盤上,可以在重要設備前端使用防雷插排進行保護,采用Ⅱ級試驗標稱放電電流>20 kA的SPD。SPD接地導線長度宜小于0.5 m,截面積宜大于6 mm2。
(2)光纖金屬加強芯及光纖轉換盒應與屋內等電位聯(lián)結,高頻電話線路上安裝匹配的信號SPD。視頻攝像頭在進入微機前也宜安裝匹配的信號SPD。
(3)由于彈藥庫六面采取籠式鋼筋混凝土澆注,可在對角線位置各引出一根接地線,并與接地裝置連接。
(4)彈藥庫不能安裝普通照明燈泡,應安裝符合防爆標準的燈具。
濱州是多雷暴地區(qū),年平均雷暴日達24天,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位置使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炮點的雷電綜合防護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提出了雷電防護的相應措施,降低了雷電危害,保護了作業(yè)炮點的人員及設備安全。
[1] 張翼,白先達.人工影響防雷安全初探[J].農技服務,2011,28(7):1043-1045.
[2] 韋賽人,龔建堂.淺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的雷害防范措施[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S1):165-166.
[3]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