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廠
稠油熱采注采系統(tǒng)的熱能損失
王勇相 樊慶海 楊國武 趙占鋒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廠
熱能進入儲層后,熱損最嚴重的是儲層出砂卡泵造成的熱能間接損失。隨著井深的增加,井筒的熱損失增大,井底的干度不斷降低;不同管柱結構,其井筒熱損失差別也很大,光油管的熱損失最大,隔熱油管井筒熱損失最小,普通油管+封隔器氣體輔助隔熱的熱損失介于二者之間。應進一步優(yōu)化不同油藏類型的隔熱工藝,通過理論計算和井筒熱力參數(shù)的測試分析,評價目前所用隔熱工藝的適應性,完善現(xiàn)有隔熱工藝,以形成不同油藏類型的隔熱注汽技術。
稠油熱采;熱損失;井筒;干度;出砂;熱能利用率
稠油熱采開發(fā)時,注入熱能的終極目標是加熱地層原油,降低原油黏度。但熱蒸汽從井筒進入儲層的整個過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都存在熱能的無效損耗。熱能進入儲層后,主要熱損有以下幾部分:一是用于加熱儲層和上下隔層的巖層;二是用于加熱儲層存水;三是當儲層非均質較強,或經過開發(fā)影響地層發(fā)生變化存在竄流通道時,有一部分熱能隨載熱介質竄流到非目的區(qū);四是由于受生產時率的影響產生的間接熱能損失。其中熱損最嚴重的是儲層出砂卡泵造成的熱能間接損失。
目前常用的注入工藝有3種:普通光油管不動管柱轉抽工藝、普通油管+封隔器氣體輔助隔熱注采一體化工藝、隔熱油管+封隔器隔熱注汽工藝。通過軟件對不同注汽管柱的熱損失進行了計算。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隨著井深的增加,井筒的熱損失增大,井底的干度不斷降低;不同管柱結構,其井筒熱損失差別也很大,光油管的熱損失最大,隔熱油管井筒熱損失最小,普通油管+封隔器氣體輔助隔熱的熱損失介于二者之間。
河南稠油油田具有油層薄、膠結疏松、非均質性嚴重及原油黏度高等特點,導致油井在生產過程中出砂嚴重。目前出砂嚴重的井有100口左右,砂卡砂埋造成的年作業(yè)井次266井次,油井出砂作業(yè)占到總作業(yè)量的60%左右。由于出砂,嚴重影響了油井生產時率及開發(fā)效果,造成了熱能的間接損失。由井樓七區(qū)近年的出砂井的生產時率曲線圖可知,某些出砂嚴重的井在某時期的生產時率只有60%左右,生產油汽比只有0.187。
由于地層能量下降,注采比低,造成注蒸汽熱采時大量的水滯留在地下,這些存水在后續(xù)熱采過程中不斷增多,且反復吸收不同周期注入的熱能,造成了無效熱損耗。據(jù)統(tǒng)計,近年古城油田的回采水率不到75%,新莊油田的回采水率不到60%。表1為某區(qū)塊兩口熱采井的油層存水情況。由表1可以看出,回采水率很低。經計算,加熱1 t地層水需要消耗0.167 t的蒸汽,如果地層存水的量和周期注入量相當,那么就有17%的熱能被浪費了,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際上地層存水的量要比周期注入蒸汽量大得多。
表1 某區(qū)塊兩口熱采井的油層存水情況
河南油田稠油與蒸汽黏度(小于1mPa·s)差別懸殊,流度比過大,加之稠油油藏一般地質膠結疏松,縱向及平面上非均質性嚴重等因素,經過多年的蒸汽吞吐,老區(qū)井網(wǎng)加密井距的縮小,使得汽竄頻繁發(fā)生,導致了油汽比降低,這嚴重影響了注入蒸汽的熱能利用率。據(jù)統(tǒng)計,該油田熱采老區(qū)近年某時期有276口井受汽竄影響,影響產量達5 848 t。對井樓、古城稠油區(qū)塊采取過措施的26口井(29井次)進行統(tǒng)計,這些井對應油井137口,其中汽竄井有59口,油汽比只有0.176。因此,該油田某些稠油區(qū)塊地層竄流造成的熱損失情況是嚴重的,應當關注和重視此問題。
(1)應進一步優(yōu)化不同油藏類型的隔熱工藝技術。通過理論計算和井筒熱力參數(shù)的測試分析,評價目前所用隔熱工藝的適應性,完善現(xiàn)有隔熱工藝,以形成不同油藏類型的隔熱注汽技術。
(2)優(yōu)化防砂工藝技術,進一步改善防砂效果。對目前實施的防砂工藝技術進行全面跟蹤評價,結合不同油藏類型的出砂特點,優(yōu)化防砂工藝措施;同時開展開發(fā)新區(qū)新井出砂預測技術研究和先期防砂方式的優(yōu)化,形成不同油藏類型、不同開發(fā)階段的稠油防砂模式。
(3)深化封竄堵漏工藝技術研究。主要針對不同油藏類型優(yōu)選不同類型的封竄劑,并應用顆粒類和泡沫類堵劑組合實現(xiàn)深部封堵,開展充填和掛濾防砂井泡沫封竄技術應用研究,解決已防砂井的汽竄問題。
(4)開展提高回采水率的綜合技術研究。通過推廣稠油熱采增效技術,注入二氧化碳段塞、高效舉升快速排水等技術增加地層驅動能量,提高排液速度,減少地層存水,提高熱能利用率。
(欄目主持 楊軍)
10.3969/j.issn.1006-6896.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