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新平
張立勇:我不是什么“神”
文/本刊記者 劉新平
我要特別感謝清華的老師和同學們當年出于對我的關心、愛護,給我這樣的稱謂。但我希望大家能忘掉這些。因為,我既不是什么名人、明星,更不是什么“神”,我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
1993年,張立勇懷揣著幾本高中課本,從江西贛南的一個小山村南下廣州,開始了打工生涯。
那年,他還是個高二學生,本來應該繼續(xù)讀下去,然后像許多同齡人那樣,參加高考,圓自己的大學夢。但困窘的經濟條件,和家里為蓋房子欠下的一筆幾千塊外債,讓他的大學夢戛然而止。對彼時的他而言,除了輟學打工,為日夜操勞的父母分擔生活的壓力,他已別無選擇。
在廣州找工作時,有些用工單位的要求很是苛刻,比如“通過英語四級、六級,交中英文簡歷”等,這讓張立勇開始意識到英語的重要。他想自學英語,但工作的勞累和周圍的環(huán)境使他根本不可能學進去?!敖ㄖさ厣弦婚g狹小潮濕的屋子里住著十幾個工友,業(yè)余時間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就是想學習也不可能有那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張立勇回憶說。正因為學習氛圍的缺乏,張立勇最終離開了廣州——1996年6月,經過親戚介紹,張立勇來到清華大學食堂打工。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可以邊工作邊學習的好地方。
清華大學校內一間四平方米的小屋是張立勇的住所。他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每天堅持自學七八個小時,有時候學到凌晨一兩點鐘。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炎夏,他對英語的學習從來都沒
有中斷過。
食堂規(guī)定,在給學生賣飯之,廚師們先吃,吃飯時間只有分鐘,每次張立勇都會在7分內吃完飯,余下8分鐘就躲到堂后面一個放碗柜的地方背英單詞。在賣飯的時候,他還會英語跟大學生們對話,以鍛煉己的膽量和口語能力。
因為沒法和普通大學生一樣過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學習,張立勇只能買二手的書、二手的磁帶、聽一臺十分普通的收音機,這被他認為是“節(jié)儉式英語學習法”。
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張立勇參加了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并獲得通過。2001年,他又參加了托??荚嚕偡?77分他獲得了630分的高分。
一時間,在水木清華的BBS上,關于張立勇的話題成為熱點,有人把他與《天龍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掃地僧相提并論,“饅頭神”“清華神廚”的稱謂不脛而走,他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廚師,頓時成為新聞人物。一些人開始給他寫信,向他討教學習英語的方法。一些大學也請他給學生做英語學習講座和勵志報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04年至今,他在全國各地的機關、學校、工廠、軍營,已經做了800余場報告會。報告會上,他結合自己的經歷,與青年人談人生談理想,談一個青年人對國家和民族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他的報告影響了無數(shù)聽眾。
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自強不息的學習榜樣,如今的張立勇,身上光環(huán)無數(shù),包括2012年“北京榜樣”人物,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學習成才獎”獲得者,中國高校十大年度新聞人物、中國餐飲業(yè)十大年度新聞人物等等。同時,他還是北京張立勇青年勵志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幫教大使,并兼任多所大、中、小學的課外輔導員、顧問和名譽校長。
《中國青年》:這些年來,“饅頭神”“清華神廚”一直都是外界評價你時的標簽。對這樣的標簽,你現(xiàn)在怎么看?
張立勇:我要特別感謝清華的老師和同學們當年出于對我的關心、愛護,給我這樣的稱謂。但我希望大家能忘掉這些。因為,我既不是什么名人、明星,更不是什么“神”,我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青年。只不過考了托福630分,沒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說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比別人多了一點點努力、取得了一點點成績。
《中國青年》:但當時你那么年輕,成名來得如此之快,對你還是有影響的吧?
張立勇:是的。很多報章雜志,包括《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和《新聞30分》、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相繼采訪我、報道我,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我就成了眾人關注的對象,很多人給我寫信,很多人圍著我要簽名。那段時間,我把握不住自己了,真的覺得自己是個明星、是個名人了,我陷入一種驕傲和浮躁的情緒中。用了差不多半年時間,我才把自己的心歸攏到一種寧靜的狀態(tài),因為我最終想清楚了一件事情:我算是什么名人啊,只不過偶爾的機會被媒體報道了、被大家關注了。僅此而已。
《中國青年》:之后你就全心去做“張立勇青年勵志工作室”?
張立勇:是。那時有全國各地的青年朋友給我寫信,每天我都能收到大約幾百封來信。其中有近百分之五十是關于英語學習的,另外一半的內容就很雜,有向我詢問該如何對待人生和理想的,有如何處理情感問題、如何面對失戀的,甚至還有和我探討星座問題的……還有很多人從全國各地來到清華大學找我,要和我面對面交流。我記得最遠的來訪者來自新疆,是一個母親帶著她有心理疾患的兒子來找我,希望得到我的幫助……我覺得,每一封來信、每一個來訪,都代表著大家對我的信任,我必須對得起這份信任,但我那時條件有限,住的地方又很狹小。這時,一位熱心人給了我支助,為我租了一間寬敞的房子。就在這間房子里,我成立了自己的勵志工作室,主要工作就是回復各地的來信,接待那些來訪的人。
《中國青年》:同時也在做公益活動?
張立勇:是的。主要是去大學給大學生們作勵志報告。當然,我也沒有忘記打工者群體,因為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一個學生公益組織,請我去給北師大的外來務工人員,包括保安、廚師、后勤、宿管員、清潔工,給他們作報告。那次報告組織得特別好。學校的領導,校團委的領導,也都來參加。我講了自己的打工經歷,特別是自己克服困難、自學英語的經歷,在臺下的外來務工人員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他們紛紛向我提問,我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與他們共同交流……應該說,那次的報告效果非常好。從那以后,只要有機會,我就會走入各種外來務工人員群體,與他們交流,并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我去的最多的,還是建筑工地。這與我自己的經歷有關:當初在廣州的時候,我就曾在建筑工地打過工。我第一次走進工地,還要感謝一位年輕人。那個年輕人是個泥瓦工,愛聽廣播,有一次聽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我的節(jié)目,就給電臺打電話,要了我的聯(lián)系方式,邀請我去他們工地。于是,在一個晚上,我時隔多年又一次走進工地宿舍。宿舍很小、很擁擠,但我處身于一群普通的建筑工人中間,與他們無拘無束地座談、交流,氛圍特別好。而且我發(fā)現(xiàn),他們特別愿意聽有人跟他們分享在大城市生活的經歷和成長的故事。后來,我?guī)缀趺扛粢粋€月就要去一次,每次去,我都會帶一些書送給他們。他們中間有些人對英語有興趣,我會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與他們一起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中國青年》:我們知道,這些年你從未停止過做各種公益活動。在這過程中,你其實也收獲了很多。
張立勇:對。那主要是一種內心的充實和美好。去年,我參加中央電視臺一檔叫做《開門大吉》的節(jié)目,得到了15000元獎金。這時,我聽說內蒙古集寧的一所中學里,有不少住校生因為家庭貧困,每頓飯只能吃主食,連極便宜的咸菜都舍不得買。我就與他們聯(lián)系,捐出這筆獎金給20個讀高一的貧困生。這筆錢并不多,但至少可以讓他們在高中畢業(yè)前每天都能吃上一個雞蛋。除了自己做,我還和其他單位聯(lián)手做一些有意義的公益活動。比如,不久前我就接受中央電視臺的委托,替他們實施幾個公益項目,其中之一就是為寧夏一所學校建一個多媒體教室。那是一所偏僻的鄉(xiāng)村學校。只有十幾個學生。去那所學校要坐很長時間的長途車,路很險。我連續(xù)去了幾次。我和校長討論學生們的需求是怎樣的,教室該怎么設計才最符合學生們的要求,還跟裝修工一起粉刷墻壁、鋪設地板。也苦,也累,但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最后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間西部農村地區(qū)一流的多媒體教室:電腦、打印機、投影儀、冷暖空調,一應俱全;地板光潔如鏡,墻上刷的是乳膠漆,顏色是象征著生命的綠色……那天,看著老師和學生們興奮的神情,我和他們一樣的高興,而內心的那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任何語言也難以描述的。有句話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表達的或許就是這種情緒吧!
《中國青年》:給大學生作勵志報告,幫助打工者群體,包括做各種公益活動,我覺得這一切還是緣于一種責任,一種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那么,你是怎么理解“責任”這個詞的?
張立勇:我認為責任就是個人對國家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必須肩負的擔當。一句話,是分內應做的事情。顧炎武先生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表達的就是這種意思。
《中國青年》:你后來開設“中國青少年責任與成長大講堂”便是源自你對責任的這種理解?
張立勇:有關系。但我開設大講堂的直接契機還是一次報告會。那年,復旦大學團委推出一個專題,“今天我們如何成長”,讓我就此給復旦的大學生們做一次報告。我就結合“責任”來談,主旨就是,當代青年大學生要帶著責任成長;只有讓責任伴隨著成長,這種成長才是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才是真正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有些人的成長是以丟掉責任為前提的,這樣的“成長”,必不長久……應該說,這次報告很成功,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后來,我就順著這個話題繼續(xù)做下去,并最終形成了系列化的“中國青少年責任與成長大講堂”。
《中國青年》:梳理你最初“大講堂的”演講足跡,好像都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很少去中部特別是西部不發(fā)達地區(qū)。
張立勇:我是后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有一次我跟幾個西部大學的學生聊天。他們告訴我,他們學校也想請我去作報告,但是,我來去的差旅費和食宿費對學校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樣,我就決定自費去西部的一些大中專院校。
《中國青年》:可那是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的。
張立勇:我那時算是個“富人”了。首先,作為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學習成才獎”獲得者,我得到了5萬元獎金。我出版的幾本書的稿費和獎金,比如《英語神廚》就獲“冰心兒童文學獎”,被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圖書”,并在港澳地區(qū)發(fā)行。這些稿費和獎金,讓我得以去西部的許多院校,跟大學生們暢談理想,交流人生。我還去了很多的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給那里的學生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因為我一直深深覺得,作為一個當代青年,幫助他人,奉獻社會,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青年》:肩負這樣的責任,對你來說,除了付出時間、金錢和精力,還有更多的代價吧?
張立勇:比如放棄去國外求學的機會。2006年,我進入奧運會組委會工作,主要是做奧運英語的普及工作。也就在這時,清華大學的一個外教為我爭取到了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讀書的機會,而且是有獎學金的。出國留學曾是我的一個夢想,但當機會擺在我面前時,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因為,北京奧運是所有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百年奧運,如果能為北京奧運盡一份心力,那將是我畢生的榮幸。此后,整整兩年時間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為奧運志愿者們作英語培訓,我還深入居民小區(qū),教北京市民學習奧運英語。我的學生中,既有90多歲的老人,也有六七歲的孩子。后來,這些學生大多在奧運期間成為熱情、活躍的奧運志愿者。
《中國青年》:但畢竟,你失去了出國深造的機會?,F(xiàn)在回想當初的決定,后悔過嗎?
張立勇:無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