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在當代文化中的流變與扭曲"/>
邵楊
生活補品,還是精神迷藥
——“心靈雞湯”在當代文化中的流變與扭曲
邵楊
邵 楊:文學博士,供職于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為當代影視傳媒與動漫文化批評。
如果要總結(jié)當今中國流行文化最歷久彌新的特質(zhì)和最長盛不衰的賣點,“心靈雞湯”無疑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素之一。
若要考證其源發(fā)和流變的話,“心靈雞湯”這個詞語,原本是一個外來物件。天主教教典規(guī)定,復活節(jié)前的40天期間為大齋,而大齋開始所遇星期三為四旬齋的開始,在這一天,為了彰顯“節(jié)衣縮食”的虔誠與自我克制,去教堂參加彌撒活動的成年人只能吃一頓飯,且不可攝入肉類,為了盡善盡美地履行這個規(guī)定,有條件的天主教教堂會準備好雞蛋湯為進食不足的信眾們補充體力,這雞蛋湯的教名便喚作“從善的精神之湯”,俗稱“心靈雞湯”。上世紀末,美國作家杰克·坎菲爾借用這個名稱,出版了一本以哲理小故事和人生體悟分享為主要內(nèi)容的暢銷書,一時廣受歡迎洛陽紙貴,印數(shù)達一億多冊,從此,雞湯二字從祭祀典儀上、從餐桌碗碟里飛入流俗,落定為“通俗易懂、溫暖人心、能夠勵志,又不乏智慧開示”的代名詞,凡是具備上述屬性的文章、書籍、圖片、影像乃至小語段和小視頻,就統(tǒng)一構(gòu)成了“心靈雞湯”在今日大眾文化中享有的圈地和標碼。
無論是那些模棱兩可的語言、引人遐想的故事或者僅僅是一個動人而普適的名詞,無論是那些熱血沸騰的勵志、潤物無聲的療傷或者僅僅是一段虛幻而美妙的造夢,“心靈雞湯”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整體概念,作為一種一以貫之的接受美學需要,在幾代中國人成長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其實是漸次疊加、其來有自、相伴始終的。《讀者》與《青年文摘》那樣的暖心素材匯編,《高考材料作文必備金句XX例》中那些耳熟能詳?shù)木湔胬恚约奥愤b、汪國真、席慕蓉、三毛、劉墉、周國平這些曾經(jīng)的文化偶像帶來的激越、欣慰和感動,本質(zhì)上,都已經(jīng)在日常的文化熏陶與訓練里,構(gòu)成了雞湯的雛形、變體與濫觴,或者說,為雞湯預備下了足夠龐大的受眾集群。所以當這個概念從西方正式被舶來的時候,正好嚴絲合縫地匹配上了我們一直陶醉其中、卻又暫未完成命名的那份審美慣性和審美愉悅,從而迅速落地生根,順應了一份民眾的呼喚,也奠定了一種文體的類型。
到了網(wǎng)絡時代,文化產(chǎn)品的散點化、碎片化接受方式,對點擊率、轉(zhuǎn)發(fā)率的強調(diào),恰恰扣合著這類文體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體量小易截取易復制的特征,換句話說,雞湯找到了最合適的容器,成了俯拾皆是的便利店和橫跨每個街區(qū)的快餐連鎖大王。傅佩榮、李開復、張嘉佳、陸琪、張小嫻等風格各異的“雞湯烹調(diào)者”,以及常?!疤芍仓袠尅钡膹垚哿?、林徽因、巴菲特、喬布斯和星云大師等“萬能雞湯掛名者”,百川歸海,群星爭輝。雞湯的主要配方和佐料,也與時俱進、博古通今地變異擴張,成了國學、佛理、職場秘法、創(chuàng)業(yè)心得、時間管理、風水星座、健身旅行、幽默段子這些更加便于采購、更加易于消化、對火候和刀工要求更低的食材。開口“沒事讀點正能量”,閉口“二十歲前必須知道的多少件事”,或重復翻炒,或斷章取義,或生搬硬套,或牽強附會,不一而足,各擅勝場。大眾未必理解一個哲學的世界,卻始終帶有用哲學的眼光和意蘊解讀世界的訴求,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而又富于智慧和機趣(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斷章,能附會于風雅,能引以為談資,幫你看透人生本質(zhì),幫你設計生活方式,自然讓普通人“求賢若渴”。
很顯然,中國作為一個歷史積淀深厚、文化源流多樣的古國,在近代遭遇過深重的屈辱和苦難,復興之路漫長而急迫,正處于深度改革的轉(zhuǎn)型裂變期,西方社會數(shù)百年歷時性遭遇的思潮和觀念以共時性的狀態(tài)博弈于當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鄉(xiāng)土與城市、經(jīng)濟與倫理、文明與自由無數(shù)二律背反幾乎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同步律動,這本身就引出太多的迷茫、太多的繁雜、太多的舉棋不定和太多的進退維谷。今日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劇增、物欲橫流而信仰空洞,每個人都面臨著太多的頭緒和干擾項,茫然失措、躁動不安,誰來為你卸落負擔、紓解生活的壓力?誰來替你燃起斗志、指明前行的道路?理想主義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漢民族又沒有一個宗教層面的傳統(tǒng)來建構(gòu)恒定的彼岸關(guān)懷,現(xiàn)實的苦難太猙獰,于是,抒情化的自我感動每每成為唯一護持周遭的良伴——比如去年北京霧霾嚴重、環(huán)保部門手足無措時,那句廣為傳頌的“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走進心里”。
在一個以“娛樂至死”為名,充斥著戲仿、拼貼、調(diào)侃、惡搞等后現(xiàn)代式狂歡,去中心化去神圣化,文化生活普遍粗鄙化的時代里,一些在字面上進行了格調(diào)包裝和深度營造的東西,格外易于凸顯且贏得敬畏。換句話說,當這個世界已經(jīng)被快餐徹底弄倒了胃口時,一鍋看上去油汪汪的假雞湯確實會叫你食指大動,至少,它能在感官上讓人產(chǎn)生錯覺:“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另一重值得玩味的奧秘在于雞湯前面的那個冠詞“心靈”——“反求諸己”、回歸內(nèi)里,“心靈”成為一個萬能百憂解,與這個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孤絕斷裂狀態(tài)幾乎無縫對接。正如王曉漁所說,“如果說上個時代鼓勵每個人進入集體生活(集體生活要求一致性,個人是被動的;公共生活具有多樣性,個人是自主的),這個時代則鼓勵每個人退回到私人領(lǐng)域”[1]。
當然,商業(yè)效益扮演了永恒的助推力,今天的雞湯,早已不僅是一種營銷內(nèi)容和營銷符碼,更是一種營銷方法論,比如,微博微信對轉(zhuǎn)發(fā)數(shù)量有一定需求,出版社則謀算打造暢銷讀物。在融媒體、網(wǎng)絡交互、整合營銷的新概念里,大量基于跟風和趕時髦心態(tài)蜂擁而出的官博、官微、官方公共號,急于獲得內(nèi)容資源的補充來保持更新度,相比于結(jié)合產(chǎn)品和時事熱點的長文“干貨”,勵志段子和名言名句無疑是最容易獲取、最容易轉(zhuǎn)載、也最不容易遭遇版權(quán)訴訟的萬能靈藥,再加上幾張美圖,就成了足以向企業(yè)和訂閱者交代的全天微博微信規(guī)劃,即“早安過后講幾個笑話,賣幾個萌后抒發(fā)一下勵志心情就該說晚安了”[2]。
所以,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社會特質(zhì)和網(wǎng)絡特需這四者在心靈雞湯的周遭形成了暗通款曲的共謀關(guān)系,終于護持著這個奇特的舶來品完成了漫長的文化旅行,在遙遠的東方蔚為大觀、獨領(lǐng)風騷。
回歸喻體的字面意義,一個文化產(chǎn)品要成為雞湯,其屬性無非幾點:一要鮮美誘人引發(fā)食欲,二要補益強身有營養(yǎng),三要烹制便利家常(畢竟不是“心靈法式大餐”或“心靈滿漢全席”)。所以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的雞湯文,都逃不出某些共同的特征:借力于某個具體而微觀的形象與故事,字面上明快優(yōu)美或趣味盎然,篇幅短小卻意味深長,試圖得出一個人生感悟但從不進行學理分析,以啟迪為主導出“若有所得”的效果體驗,最終,把情緒上的負能量轉(zhuǎn)換為正能量,讓人每天都活在積極進取或風輕云淡當中,對萬事萬物露出健康的微笑。
上面的這段理想描述,已足以讓雞湯顯得善良典麗、風情萬種,而如果把雞湯進一步定義為“替那些未經(jīng)世事的少年或失去方向的成人,回答生存的意義,緩釋死亡的恐懼,破解愛情、友誼、性等等永恒的難題”,那雞湯就不僅不是一種癥候和扭曲,相反,它是無人能回避的現(xiàn)世需要,幾近功德無量。
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隨意在某個搜索引擎里輸入心靈雞湯這四個字,那鋪天蓋地涌入視野的標題,卻是“心靈雞湯:革舊除弊時的精神麻痹”“心靈雞湯可以休矣”“偽文化人長期兜售心靈雞湯”“某某某:我的書并非心靈雞湯”一類觸目驚心的字眼,何以乍一看完全純天然無公害的心靈雞湯,會遭遇如此眾口一詞的挖苦嫌棄,乃至于那些明明以雞湯文起家的作者,也要急不可待地把自己與之劃清界限呢?
答案很簡單,一道雞湯變得難于下咽,不是在宴席上擺錯了位置顯出了不合時宜,就是“連篇累牘”無休無止地被端上來讓人吃傷,要不就是食客的心態(tài)出了問題,沒能從中得到想要的滋養(yǎng)。
雞湯被污名化的前提和來由:其一是它的日漸廉價,是它過于想當然地把技術(shù)問題簡化為努力問題和心態(tài)問題(曾有人調(diào)侃過心靈雞湯的兩個核心句式,即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和“只要看得開就等于已經(jīng)成功”),是它在現(xiàn)實面前看似有為實則無用、反復失效;其二是它的妥協(xié)化、工具化、麻醉劑化,躲避現(xiàn)實而不批判現(xiàn)實,粉飾世界而不干預世界,讓每個個體持守住最私人化的心靈空間,不盲目介入公共生活,與一切不平等和不合理,保持互不侵犯的潤滑關(guān)系;其三是它對經(jīng)典和“大道”的降解和扁平化,誤導了大眾的閱讀觀看重心,讓許多人以為,讀幾句倉央嘉措就通曉了佛法,讀幾本于丹老師就洞悉了儒家;其四是它的泥沙俱下,裹挾了太多明火執(zhí)仗的厚黑學,拿著算計鉆營和勾心斗角,當作人情練達、世事洞明。
很顯然,大多數(shù)雞湯并不如看起來那樣高山仰止,但其狡猾之處恰恰在于,它們言說的往往是某些顛撲不破的簡明真理。無論人類為自己更換了多少種信仰和主義,你總無法否認“不要放棄夢想”“不要害怕失敗”“鍛煉身體少熬夜”“順其自然不強求”“年輕時要多讀書”這樣的話自有其道理——就算它們因為“誰都知道”而沒有真正發(fā)揮意義,至少也不曾誆騙和毒害你。只是,濫用修辭,無視邏輯,視氣勢、激昂、感人肺腑為第一要務,迎合大眾思維簡單化、情緒化的特質(zhì),變可能性為必然性,多用不由分說的判斷句,實則膚淺草率……這顯然很難滿足那些力圖獨立思考、探討真問題的心靈。即使是曾經(jīng)受過蠱惑的少年,等到生活經(jīng)驗日益豐富,也常常會發(fā)現(xiàn)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箴言,其實相當空洞無聊。
急功近利的今日,讀者與觀眾攝入雞湯,往往要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每天進步一點點”“三十天塑造完美女人”“一年讀完三百本書”,全都指向數(shù)字上可量化的收益評估。心靈雞湯往往有一個通行的模式,就是“正面的過程”必然會導向一個“正面的結(jié)果”,全然瓦解和遮蔽了世界的復雜多變——人生的問題畢竟不是讀幾條現(xiàn)成的“哲理”能解決的。即使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免俗地向往和追求的物質(zhì)層面的“成功”,也是由先天、后天的多種因素決定的,具有偶然性,成功與努力、真誠、善良這些后天主觀因素之間并不具有線性的決定關(guān)系。
當你連月經(jīng)年地閱讀觀看,回過頭卻發(fā)現(xiàn)生活事業(yè)家庭關(guān)系總在老方一貼里換湯不換藥,該在的煩惱悉數(shù)都在,那按圖索驥的“正面的過程”,并沒有如約帶來“正面的結(jié)果”,你難免會失望、遷怒,從此再不信這些寫給成人的童話。
更可怕的是,因為許多讀者誤把它當成了人生指南,因為許多讀者過于急迫地呼喚著它帶來的提升和改觀(這些提升和改觀又常常局限于職場、收入、物質(zhì)的狹窄層面),部分失于自律的雞湯寫作者,開始在文中混雜進大量的成功學甚至厚黑學的東西。于是,心靈雞湯一步步成為心靈激素、心靈興奮劑和心靈毒品,不但沒能成就人性的美好,反倒進一步扭曲了社會的風習。
所以,雞湯本身,大約是沒有錯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獲得的是什么樣的雞湯,以及,雞湯在我們的日常食譜和營養(yǎng)體系里,如何扮演一個恰如其分的角色。誰都需要精神緩釋、誰都需要燃情勵志,可如若片面滿足于這種單一的信息與知識接受方式和情感體驗方式,便如同只喝湯不吃肉甚至只喝湯不吃飯的偏食癥患者,永遠無法讓自己那個虛假繁榮、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真正地強健豐盈起來。
這世上并不是沒有存在過偉大的雞湯。回首人類文化史,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不就是那個時代的勵志與成功學?蘇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就是那個時代的小清新安魂曲?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梭羅的《瓦爾登湖》、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都具有較為明顯的“類雞湯”風味??梢姡u湯并不在文化階位上天然地低人一等,當中的佼佼者,同樣具備被塑型為經(jīng)典的潛能。只不過,這脫穎而出的判斷準則,并不在于口水和眼球,而是要經(jīng)受歷史、時間、世道人心經(jīng)年累日的揀選。以這個標尺來評估今天的雞湯,我們暫時無法寄予樂觀的期望。
大眾固然需要雞湯,文化工作者和文藝創(chuàng)作者固然有義務烹制雞湯,但這雞湯的烹制過程,終究應該是文火慢燉的細致經(jīng)營,如若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拿著有表無里、有名無實的“速溶粉”和“濃湯寶”來批量復制、快速沖泡,或夾帶私貨、暗度陳倉,一味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和二惡英,那結(jié)果只能是“雞湯穿腸過,胸中無點墨”“四海滿雞湯,受眾猶餓死”了。
注釋:
[1]王曉漁:《于丹式心靈雞湯考:中國特色普世價值》,鳳凰網(wǎng)文化頻道,《洞見》,第43期。
[2]周游:《心靈雞湯式的微博營銷能活多久》,《國際公關(guān)》,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