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朱冬
在京城二環(huán)廣渠門內(nèi)的東花市斜街上,有一座三進四合院,1000余平方米,原是明代的妙音寺,又稱臥佛寺。內(nèi)有四扇屏門,上書“端方正直”。據(jù)說,這便是曹雪芹自南京回到北京后寓居的“十七間半”老宅。紅學家甚至還考證出“該院地基布局與《乾隆京城全圖》相和”的結論。也是在這個院落里,曹雪芹寫出了《紅樓夢》的初稿。
如今這座京城四合院的女主人,名叫楊清茨,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書畫院副院長及紫砂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盛夏闌珊,清茨,這位喜歡紫砂、書畫、紅木、繡品、玉石章印、珠寶的女子,一襲青花瓷旗袍,隨意悠然,與我們聊起了紫砂的美。
于紫砂壺、紫砂藝術,最初的熏陶來自家庭。清茨出生于南京一個大家族里面,父輩竟有兄弟姐妹13人,父親排行十三。每個伯父一個愛好。如十伯父喜瓷器、古玉、奇石;五伯父喜金石、懷表、書法;八伯父愛瑪瑙;父親喜歡畫、古玉、翡翠。對于這樣的家學淵源,清茨耳濡目染,她坦言初識紫砂也頗有淵源。15歲時,她陪父親接待臺灣商業(yè)界人士,喝功夫茶,近距離體味了那種鐵觀音的聞香杯里幽香四溢,茶道小妹的曼妙身姿,被泡洗后的紫砂茶具水靈如瑩潤的少女形象。從此,便愛上了大大小小的紫砂茶具,自那時起也開始了無心插柳的紫砂壺收藏之路。
她說,品讀紫砂壺的美,首先要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和創(chuàng)作理念,越是能夠感同身受,越是能最真切地理解每一個優(yōu)秀作品的魅力。紫砂壺的美,有不同的層面,從視覺上的美感到觸覺上的美感,都是層層遞進的。從單純的喜歡到慢慢把玩,這樣美妙的過程也是她對紫砂壺文化理念和內(nèi)涵探索的過程。由于紫砂壺的審美功能有著相異的理解和實踐,因此產(chǎn)生了不同的設計思潮和風格,有的向往大自然,產(chǎn)品設計返璞歸真;有的追求現(xiàn)代節(jié)奏,產(chǎn)品設計多用途,造型明快;有的強調(diào)保留傳統(tǒng)材料的本色。其次,泥料的運用和造型,要充分表達出個性。讀懂一把壺的造型美和材質(zhì)美,是人們通過對作品的光澤、肌理、輕重、濕潤、糙滑、軟硬的性能狀態(tài)的感受,由此產(chǎn)生的一種對其所用材質(zhì)特征的直觀把握和審美感受。“可以說,從紫砂壺的形、神、氣、態(tài),到壺鈕、壺嘴、壺把、壺蓋的分類、材質(zhì)、色澤的歸類和講究,以及制造工藝和美學的門派風格,大師和名壺的傳說典故……”在楊清茨的口中,紫砂藝術恰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喜歡,自然會收藏。談及紫砂壺的收藏層面,清茨則表示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也是一件既高雅又隨性的事。她認為,每一把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名字,手中把玩,既是與大師的隔空對話,與美的神交,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品茗彈琴,偷得浮生半日閑,一切皆因喜歡。但各人的興趣不同,收藏的壺也自有不同。不論是雅趣還是隨心隨性,還要綜合考慮經(jīng)濟實力。
一般而言,清茨建議初始收藏時,可以從價格2000元以內(nèi)的壺入手,這些一般是工藝美術師的徒弟或者普通工藝美術員的作品,看造型、曲線、手感、文化內(nèi)涵和功力,爾后再逐步向省級、國家級大師的作品靠近。從不懂到懂,由淺入深。欣賞和收藏紫砂壺是一個慢慢探索、慢慢感受樂趣的過程。而隨著知識和眼力的累積提升,把玩得多了,研究得多了,就會一把壺,一份心境,一份感悟,變得豐富起來?!澳銜l(fā)現(xiàn),紫砂包含五行,也兼容書法、繪畫、詩歌、篆刻等。壺藝術師要與書法家、與畫家,合二為一,合三合四為一,這是多么美妙的組合啊。”她欣言。
結緣紫砂壺,鐘情紫砂藝術,是自2012年開始,清茨擔任了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書畫院副院長,2014年元月又上任紫砂藝術研究院(文化部下屬)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這才開始了更繁忙的全國性走動著的研究紫砂、研究書畫活動,以及兩者的跨界合作、策劃、組織,主持書畫界、紫砂界等各類文化活動、慈善活動,進而努力推進和擴大著“紫砂與書畫的跨界的藝術創(chuàng)造”。
“因為喜歡,所以保護,所以研究,所以發(fā)現(xiàn),所以培養(yǎng),所以推廣,所以發(fā)展?!鼻宕?,這樣解釋她對紫砂藝術的喜愛。
陳夕良 《金砂井欄壺》
李銘 《秦權壺》
李昌鴻 《瓜菱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