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旦旦
(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謝林“同一哲學”邏輯結(jié)構(gòu)分析
——以“直觀”為切入點
吳旦旦
(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不論是在弗里德里?!ねぜs瑟夫·馮·謝林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層面,還是在其哲學思想本身的邏輯層面,謝林由“自我”之所以能夠建立起龐大的同一哲學體系,“直觀”這一思想概念功不可沒。在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進程中的理智直觀,以及作為謝林“哲學總官能”的美感直觀,都是直觀思想不斷深化后出現(xiàn)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以直觀思想概念為切入點,分析其在謝林同一哲學整體語境之中的中介作用,建構(gòu)起謝林早期同一哲學的整體構(gòu)架。
謝林; 同一哲學; 邏輯結(jié)構(gòu); 直觀
在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以下統(tǒng)稱為:謝林)早期的《先驗唯心論體系》中,不論是選擇“自我”概念展開他先驗哲學的建構(gòu),完成其自然哲學(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演繹,還是之后對作為“哲學總官能”的藝術(shù)哲學展開演繹,都能夠看到直觀思想遍布其整個哲學的始終?!跋闰炚軐W的整個聯(lián)系僅僅以自我直觀的級次不斷提高的過程為依據(jù),這個過程是從自我意識中最初級的、最簡單的直觀開始,而到最高級的,即美感直觀為止?!保?]313所以謝林也說“哲學是自我意識的一部歷史”[1]70。從這里,我們能夠初步地了解到:一方面作為思想展開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又作為思想內(nèi)容本身,直觀思想在同一哲學建構(gòu)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會產(chǎn)生諸如謝林是如何從直觀開始建構(gòu)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以及為什么會在美感直觀這里結(jié)束,這樣的一些明顯表露出來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其實在謝林著作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本文以直觀概念為切入點,揭示直觀在謝林整個哲學不同階段的具體規(guī)定,分析其在謝林哲學整體語境之中的中介作用,建構(gòu)起借由直觀切入的謝林早期同一哲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并理清其同一哲學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
哲學體系的建構(gòu),一般必須要尋找或搭建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即必須確定“本原”這樣一個基礎(chǔ),如此哲學體系的建構(gòu)方能展開。自早期自然哲學家們開始一直到謝林這里,本原問題幾乎是每個真正的哲學家必須直面考慮的。在謝林同一哲學(其實也是謝林整個哲學)中,謝林把哲學的本原規(guī)定為“絕對”。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謝林對其哲學中的最高本原“絕對”在不同時期、不同的語境中使用了不同的稱謂,譬如在其早期的同一哲學中即有,“絕對自我”、“純粹的主體——客體”、“絕對的同一”、“絕對的無差別”; 又有 “絕對者”、“絕對理性”、“絕對”、“絕對精神”;還有 “大全”、“大全和上帝”等來表述“絕對”。故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不解和混亂,本文將一律使用“絕對”一詞來稱謂這一最高本原。
謝林確定“絕對”為其哲學體系的本原,可以說是直接源自于費希特的“自我”概念。不同的是,他認為費希特的“自我”只是局限于主觀的意識,不足以說明品匯繁多、千變?nèi)f化的自然界的精神本質(zhì)。他把這種主觀的、否定自然的“自我”擴張為客觀的、統(tǒng)攝自然的“絕對自我”,即“絕對”,這是他和費希特的根本區(qū)別之所在。因為他要通過“自我”尋找哲學體系的最高本原,所以謝林說他的全部哲學就是“自我意識不斷進展的歷史”[1]3。自我意識何以不斷進展呢?他采取的辦法就是運用“直觀”(Anschauung)的方法,即通過先確定一個基點——“自我意識”,并將其稱為“堅固的立腳點”、“第一知識”,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便都從這個點開始?!白晕乙庾R是一個發(fā)光點,不過這個發(fā)光點只是向前照亮,而不是向后照亮?!保?]24即是說這個點是與任何外物截然切斷的起始點,只是在認識論而非存在論意義上的自我。強調(diào)這一點對接下來討論這一原則的依賴性有很必要的關(guān)聯(lián)。由此自我意識才得以經(jīng)由直觀逐次展開,即首先通過直觀使自我意識本身受到限定,得出自我意識的對象——自我。這一結(jié)果完全不同于由外在的事物對象化的結(jié)果,即自我不是外在事物的對象,否則就會越過認識論的領(lǐng)地,誤闖入存在論領(lǐng)地而陷入無謂地混亂。
通過一種直觀活動,自我意識產(chǎn)生了它的對象——自我。那“自我”到底是如何通過直觀產(chǎn)生的呢?這其中就有一個可以稱作自我意識對象化的過程。所謂的對象化,就是一種限定、一種否定、一種對立的生成,這一過程需要有一個中介才能夠完成。自我意識正是通過直觀這一中介才完成了對象化,產(chǎn)生了自我。所以,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直觀就相當于對象化,是一種活動。這一過程在隨后對創(chuàng)造性直觀的討論中還會再做展開。謝林把這樣一種能夠創(chuàng)造自己對象的自我意識的直觀活動也稱為“理智直觀”(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并且揭示出其在先驗哲學中所占地位的重要,“理智直觀是一切先驗思維的官能”[1]38。因為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的歷史其實就是理智直觀活動不斷進展的過程,所以它們其實是同一活動的兩種不同說法而已。
理智直觀,也被譯作智性直觀、理性直觀、理性直覺等,這一思想概念可以說較直接的源自于笛卡爾為尋找自明據(jù)點的那個單純靈感的“看”[2],后來斯賓諾莎和康德哲學中都有涉及。謝林的理智直觀基本上又是對康德理智直觀的再發(fā)展??档碌睦碇侵庇^有三層含義:給出對象的能動創(chuàng)造性能力、人的感性直觀和知性思維所模仿的“原型”的能力和一種人不具有而只有上帝才具有的能力[2]。在謝林這里,康德理智直觀的前兩層含義謝林也是采納的,第三條謝林則是完全地否決。這一區(qū)別也導致了他和康德分別對于絕對和物自體最終可不可以認識的根本不同的回答。謝林的理智直觀是自我意識的一種重要活動,在自我意識的理智直觀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不難發(fā)現(xiàn)直觀者和被直觀者原本是同一個東西、限定者和被限定者原本是同一個東西、創(chuàng)造者和被創(chuàng)造者原本也是同一個東西,觀念的自我(主觀的自我)和現(xiàn)實的自我(客觀的自我)是同指一個東西。需要再強調(diào)的是,謝林的知識學是從非客觀的事物展開的,所以這里又出現(xiàn)主觀的、觀念的自我和客觀的、現(xiàn)實的自我是在純粹、絕對的意義上來說的,不同于我們?nèi)粘K^的主觀客觀,即它們依然都是主觀的或觀念的。正是通過自我意識對象化的理智直觀,謝林發(fā)現(xiàn)了原始的同一性根據(jù),也就是他作為哲學最高本原的“絕對”。
謝林認為這種最高的絕對雖然具有純粹觀念性(主觀性)和純粹現(xiàn)實性(客觀性),但是它既不是純粹觀念性的,也不是純粹現(xiàn)實性的,更不會同時是這兩者。“無非是絕對的主觀事物與絕對的客觀事物、有意識的東西與無意識的東西之間同一性的根據(jù)”,因為它“本身就既不能是主體,也不能是客體,更不能同時是這兩者,而只能是絕對的同一性?!保?]281謝林就是用這樣一種“絕對的同一性”作為哲學體系的本原,開始他的哲學建設(shè)工作的。謝林尋找到“絕對”這樣一個本原,在其哲學體系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且具有自己哲學體系的內(nèi)在合法性。但是,對于那些不理解或不愿理解先驗哲學的人,譬如馬克思就有“這位謝林是個無聊的吹牛大王,他妄想包羅和超越一切以往的哲學派別”[1]等這樣頗帶激憤的偏見認識。
謝林的同一哲學是從自我意識的自由發(fā)展開始建構(gòu)的,通過理智直觀的創(chuàng)造活動,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作為其哲學最高本原的“絕對”這一原始同一性的基本輪廓。至于自我意識是如何逐級發(fā)展和提升地,以及直觀(具體地說是理智直觀)在具體的環(huán)節(jié)中是以何種具體形式出現(xiàn)的,在其關(guān)于探討自然的理論哲學和探討自由的實踐哲學中將會逐漸呈現(xiàn)。
自我意識在理論哲學中經(jīng)歷了三個歷史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原始感覺到創(chuàng)造性直觀”。謝林探究了“自我”怎樣得以直觀它自身為受到限定,怎樣直觀到它自身是進行感覺,以及創(chuàng)造性直觀的定義和規(guī)定如何。在前面對“絕對”的考察中對這些問題我們已經(jīng)有所提及,即自我意識作為一種自由的無限活動,是通過直觀的活動使自己對象化,從而產(chǎn)生了一個客觀的自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里的限定發(fā)生于客觀的自我,而不是發(fā)生在主觀的自我。主觀的自我只是客觀的自我受到限定的根據(jù),即它是作限定的而不是受限定的。在這個限定產(chǎn)生的同時,也產(chǎn)生觀念的自我和現(xiàn)實的自我的對立。但是,這種對立的同一并不是自我意識本身所具有的,而是通過一個第三者——感覺(Empfindung)——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這里的感覺,是一種“有限制狀態(tài)中的自我直觀”,也即謝林所謂的“感性直觀”。通過感覺這樣的一種直觀,自我覺察到了一種對立。謝林認為在自我活動的內(nèi)部,除了對活動的否定之外,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和自我對立。這種對自我活動的否定,謝林稱為“被消除的活動”。所以感覺也只是感覺自身,是一種單純主觀的東西。
第二個時期是從“創(chuàng)造性直觀到反思”,通過感覺說明的只是自我在其客觀活動方面如何受到限制,但還不能說明自我在其主觀活動中(知識活動)何以受到限制?!白晕摇痹谥饔^活動中的限制,是由創(chuàng)造性直觀把在客觀活動中的界限移到觀念活動里來?!爸挥袆?chuàng)造性直觀才是自我通向理智的第一步”[1]103。創(chuàng)造性直觀,有時亦可等同于理智直觀,有時又具有超越理智直觀的意義,需在不同語境中做出不同理會。創(chuàng)造性直觀與理智直觀意義重疊部分在前面已有較詳細的介紹,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只是在創(chuàng)造性直觀中,“自我”是如何直觀它自身為創(chuàng)造性的,即“自我”是如何成為自己對象的問題,謝林在這里提出時間和空間來說明。在第一時期討論的基礎(chǔ)上,謝林接著討論使“自我”變成自己對象的唯一方式是通過時間來完成的問題。這里的“時間”不是外面附加給直觀的時間,而是作為單純的“自我”與外在對象之界限的時間,也是前面講到過的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自我的界限。也即是說時間是使“自我”變?yōu)樽陨韺ο蟮膬?nèi)在根據(jù)。同時間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作為“自我”變?yōu)樽陨韺ο蟮耐庠诟鶕?jù)——空間。在這里,從某種意義上說謝林是依然延續(xù)了康德的時間空間分別作為“內(nèi)感官”和“外感官”的感性的直觀形式的意義。對謝林來說,“時間”是變成自己對象的“內(nèi)在智能”,空間是變成自己對象的“外在智能”,它們本身又是不可分離、相互限制的。所以謝林也說“只有通過空間,時間才成為有限的,只有通過時間,空間才成為有限的”[1]145,這其實也是一種謝林所謂的交互作用式的直觀形式,而觀念的自我與現(xiàn)實的自我的交互作用則是通過有機體來完成。經(jīng)由這一時期對時間和空間的區(qū)分,在完成了“自我”如何直觀到自己成為對象的任務(wù)的同時,而且也從創(chuàng)造性直觀過渡到了自由的反思的階段。
在第三個時期,即“從反思到絕對意志活動”,謝林運用抽象、范式化、范疇等諸多概念,越過創(chuàng)造性直觀亦即綜合領(lǐng)域,直接進入到反思領(lǐng)域亦即分析的階段,從而回答“對象為什么是設(shè)定在我們之外的東西”的問題。抽象作為反思的第一個條件,是指行動和被創(chuàng)造的東西的分離。通過抽象,對理智的行動的意識才成為可能。因為經(jīng)過抽象的分離作用,行動的意識成為一種被創(chuàng)造的東西。范式作為直觀形式出現(xiàn)是由于謝林認為概念是依以構(gòu)造一般對象的規(guī)范,而對象作為這種規(guī)范的表現(xiàn),它們之間就需要一個關(guān)聯(lián)彼此的中介,于是具有直觀形式意義的范式化便就擔當了這一角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范式并不是對對象本身的直觀,而是對對象賴以產(chǎn)生出來的規(guī)范的概念的直觀。謝林在這里對如何產(chǎn)生出空間還做了說明,由于范式是普遍的直觀活動,如果沒有概念和對象滲入進來,那么對這種直觀活動本身再加以直觀,便就產(chǎn)生了空間。范疇則是理智的直觀形式,即是說范疇是邏輯概念和直觀的結(jié)合。其實從這里依然可以看到直觀作用的存在,也就是說,整個反思的過程(包括抽象、范式、范疇等環(huán)節(jié)),達到的作用其實亦是能夠看作是別一種形式的直觀達到的,只不過謝林在反思的領(lǐng)域?qū)⑺隽烁碌膮^(qū)別而已。
當“自我”意識到自己是理智行動本身時,它就無法再用理智行動來解釋自身。因為這一問題已經(jīng)超越了理論哲學的界限而進入到了實踐哲學領(lǐng)域的意志活動。因為正是通過意志活動,理智才認出自己是進行直觀的這一事實,也即是說在意志活動中,創(chuàng)造者、直觀者本身成為自己的對象。在此,我們再一次看到直觀喬裝打扮之后以意志活動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線里。意志活動本身具有意向,即它雖然是自由的,但是還是表現(xiàn)為一種指向某種對象的意愿和愿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通過意志活動直觀自己的理智將必定受到限制。原因是意志活動的自由決定意志活動可以希求一切東西,但當它指向某種確定的東西時,它自然因它的能夠希求一切的本性不能夠完全滿足而受到限制;這種限制不是自我施加給自己的,是在自我之外存在的別的理智所為。但是“自我”受到了別的理智的限制,其自由卻依然存在。因為基于自我的自由本性,自我才回過頭做出了對自我本身的限制。這是意志活動的一種現(xiàn)實的活動。還有一種意志活動的觀念的活動。所謂“是觀念的”,也就是說是在意志活動內(nèi)部客觀存在的,由于意志活動的自由本性,它可以為所欲為地希求理智能夠希求的一切。所以這里就賦予了理智以道德規(guī)范的特征,也就是所謂的道德其實已經(jīng)先于客觀世界而存在于自我意識之中。
謝林在實踐哲學中主要是探討自由與必然相統(tǒng)一的問題。對此,他有大量的細致入微的討論,其中不乏對于直觀思想概念的細分探究。由于對意志活動做考察之后我們已經(jīng)對謝林實踐哲學有了一個基本輪廓式的了解,所以本文將不再考察這些問題。同時由于本文所關(guān)涉問題的不同,對于謝林實踐哲學中的歷史哲學等問題也將不做考察。
通過以上的初步分析,基本上已經(jīng)完成了梳理謝林同一哲學邏輯結(jié)構(gòu)的任務(wù)。也可以看出由“自我”概念起步,通過各種具體入微的直觀中介的作用,較清晰地勾畫出了從原始同一性的絕對到最后的經(jīng)由意志活動而完成的自由與必然統(tǒng)一之后的那個絕對同一的整體演繹過程;包含了自由與必然的同一性的“絕對”,其實也就是有意識的活動與無意識的活動同一性的“絕對”。同一哲學似乎到這種地步就可以宣告結(jié)束,其實不然,這所有的過程只是告訴我們“絕對”是什么,并沒有告訴人如何去認識“絕對”。
這個包含著有意識和無意識東西之間預定和諧的總根據(jù)的“絕對”,對于理智和行動者來說,是一個超出自己可以去理解的未知的產(chǎn)物?!斑@個根本無法認識而只能從產(chǎn)物中反射出來的不變的同一體,對創(chuàng)造者來說也正是對行動者來說的那種命運之類的東西,就是說是一種模糊的未知的力量”[1]298。 謝林將這樣的一種最后的“絕對”用“模糊的天才”概念來表示?!斑@樣設(shè)定的產(chǎn)物無非就是天才作品,或者說,無非是藝術(shù)作品,因為天才在藝術(shù)中才可能?!保?]298所以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必須將藝術(shù)哲學相關(guān)內(nèi)容引入進來,也就是謝林所謂對“哲學總官能”的考察。通過藝術(shù)和審美解決思維與存在二元對立關(guān)系的問題,可以說更明確地是源自于康德將審美判斷作為溝通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橋梁開始的。謝林也沿用康德式解決途徑,但是不同于康德的是,康德的物自體是理性不可能認識的。謝林雖然采取康德的辦法來調(diào)衷,但在對“絕對”的認識態(tài)度上可以說謝林或要顯得比康德更加有思想上的自信。在謝林之前,對他思想的形成有過重要影響的雅科比其實就已經(jīng)提出類似的主張,雅科比認為只有在自由的行動者的內(nèi)在的活生生的經(jīng)驗中、在直覺中,才能認識宇宙[3]490。
而藝術(shù)又是通過一種直觀才成為可能的,也即是說,藝術(shù)是一種直觀的產(chǎn)物,這種直觀謝林將它稱為“美感直觀”(aesthetic Anschauung)。美感直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直觀,也是一種不同于前面消除兩種對立活動的那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直觀的美感直觀。謝林同一哲學是發(fā)端于絕對同一的本原,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這種本原以及整個過程推演的機制和依據(jù)也都是主觀的。謝林認為,必須要消除人們可能也一定會產(chǎn)生的謝林整個哲學無非是一種純粹主觀的、幻想性的產(chǎn)物的誤解或輕蔑,也就是說必須將這樣的一種在創(chuàng)造性直觀(理智直觀)之下產(chǎn)生的哲學客觀化。這一最后的任務(wù),也是通過美感直觀來完成的。因為“美感直觀正是業(yè)已變得客觀的理智直觀”[1]308,謝林通過美感創(chuàng)造、想象力來進一步說明美感直觀以及藝術(shù)的具體意義。現(xiàn)在問題是,讓謝林如此勞心勞力地付出心血的同一哲學在經(jīng)過美感直觀的觀照之后,即使其客觀化后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卻是藝術(shù),這似乎已遠遠超出了哲學的概念。這里謝林也看到了哲學為什么不能夠變?yōu)槠毡橛行У氖聦嵑驮颉R布词钦f“如果從藝術(shù)中去掉這種客觀性,藝術(shù)就會不再是藝術(shù)而變成了哲學;如果賦予這種客觀性,哲學就不再是哲學而變成了藝術(shù)?!保?]313這是否有違謝林的初衷呢,是否會讓那些自以為從事哲學研究的少數(shù)哲學家們而失望呢?因為哲學研究的最后竟然超出了他們自認為可以包羅一切的所謂的單純的哲學。謝林這句話似乎可以讓我們明了作為真正的哲學家的他的態(tài)度:“哲學雖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僅僅是引導一少部分人達到這一點;藝術(shù)則按照人的本來面貌引導全部的人達到這一境地,即認識最崇高的事物?!保?]313
[1] (德)謝林.梁志學,先驗唯心論體系[M].石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2] 鄧曉芒.康德的“智性直觀”探微[J].文史哲,2006,(1).
[3](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學史[M].葛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
Logic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Schelling's “Identical Philosophy”——Take “Intu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WU Dandan
(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used a concept of “Self” to establish a huge system for “Identical Philosophy”, in which the conception of “Intu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the methodologies aspect but also the logical aspect in studies of his philosophy itself. The Intellectual Intuition in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as the whole sense of Schelling's “Identical philosophy” are very important concepts generated by deepening the concept of Intuition. It's helpful that taking the concept of Intuition as an entrance to analyse its intermediary role in Schelling's “Identical philosophy”, and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his early stage“Identical philosophy”.
Keywords: Schelling, Identical Philosophy, logical structure, intuition
B516.34
A
1673-9639 (2015) 03-0174-05
(責任編輯 白俊騫)(責任校對 張鳳祥)(英文編輯 何歷蓉)
2015-03-04
吳旦旦(1983-),男,甘肅天水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原理與中西美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