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懷
韋棣華早年生平史實辨析*
鄭錦懷
利用最新發(fā)現(xiàn)的與韋棣華相關(guān)的美國新聞報道,對其早年生平史實進行辨析,初步弄清她進入圖書館工作的時間,首次來華的原因、時間與路線,在思文學(xué)校的活動,以及她與美國圣公會的真實關(guān)系等,有助于全面準確地呈現(xiàn)其人生軌跡。
韋棣華 思文學(xué)校 美國圣公會 圖書館史
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美籍圖書館事業(yè)家、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新圖書館運動的倡導(dǎo)者之一”[1],韋棣華(Mary Elizabeth Wood,有時被寫成“韋隸華”)(1861-1931)在清末與民國時期受到中外密切關(guān)注與高度評價,但1949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誤讀甚至扭曲。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外學(xué)界重新考察韋棣華的生平史實與歷史貢獻,裘開明(1973)、黃文宏(George W.Huang,1975)引領(lǐng)風(fēng)氣,黃宗忠(1980)、許有成(1980)、溫克爾曼(John H. Winkelman,1982)、路林(1982)、吳則田(1983)、禹成明(1983)、馬啟(1985)、徐全廉(1987)、李玉安與陳傳藝(1989)、王邗華(1995)、吳仲強(1999)等人繼之而行。進入21世紀,韋棣華更受重視。朱天策(2000)、程煥文(2001、2002)、韓緒芹(2007)、王輝(2007)、翟淑君(2009)、何建初(2010)、陳希亮(2011)、陳冠至(2012)、汲言斌(2013)、陳碧香(2013)等人都撰有專文探討韋棣華的生平和事跡。此外,不少專著與論文也間或論及其人其事。
就筆者所見,多數(shù)研究者僅使用中文史料,有的甚至沒有嚴謹?shù)貥俗⒖嘉墨I。黃文宏、溫克爾曼、程煥文、汲言斌、陳碧香等少數(shù)學(xué)者使用了一些英文史料,但數(shù)量相當有限??傮w而言,論者雖眾,但在一手史料(尤其是英文史料)的挖掘、鑒辨與利用方面留有遺憾,使得有關(guān)韋棣華生平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筆者以最新查到的與韋棣華相關(guān)的美國新聞報道為依據(jù),對韋棣華早年生平史實重新加以修正補遺。
此前不少學(xué)者認為,韋棣華早年留在家中幫助母親操持家務(wù),1889年才開始進入圖書館界工作,出任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The Richmond Memorial Library,或譯“理查蒙得紀念圖書館”)首任館長[2-4]。陳碧香援引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官方網(wǎng)站所載館史介紹的說法,認為該館于1889年4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韋棣華擔(dān)任該館首任館長[5-6]。但從筆者掌握的史料看,此說不夠準確。
1.1 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的創(chuàng)辦過程、性質(zhì)與歸屬
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是由理奇蒙德夫人(Mrs.Mary E.Richmond)為紀念早逝的小兒子小迪恩·理奇蒙德(Dean Richmond,Jr.)而興建的[7],1887年7月11日動工,1888年11月初基本建成,但因書架擺放等問題而延遲移交,以至于流言四起[8]。1889年1月底書架布置完畢[9];3月12日晚舉行捐贈儀式,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移交給教育委員會(The Board of Education)[10-11];3月13日,巴達維亞聯(lián)合自由學(xué)校圖書館與巴達維亞圖書館協(xié)會的藏書轉(zhuǎn)移到該館,并上架完畢[12];4月6日晚閱覽室正式對外開放[13]。
該館由紐約州羅切斯特市(Rochester,New York)著名建筑師詹姆斯·G·卡特勒(James G. Cutler)設(shè)計并監(jiān)督建設(shè),為“T”字型建筑,預(yù)計容納2萬冊圖書,可同時提供參考與外借服務(wù)[14]。由于該館從一開始就確定移交給教育委員會,并由巴達維亞聯(lián)合自由學(xué)校(Batavia Union Free School,或稱Batavia Union School)負責(zé)管理[15-16],所以該館建在離巴達維亞聯(lián)合自由學(xué)校只有一箭之地的地方[17]。盡管該館歸屬巴達維亞聯(lián)合自由學(xué)校管理,圖書館工作人員也列入該校教職員工名錄之中[18],但它不僅為學(xué)校師生服務(wù),更對公眾開放,其實是一所公共圖書館。中國現(xiàn)代圖書館史上頗有影響的湖南私立南軒圖書館①跟它有點類似。
1.2 韋棣華與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
從現(xiàn)有資料看,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于1889年4月6日晚正式對外開放,但韋棣華并非從這個時候起才進入圖書館界工作。大約在1889年1月10日之前的幾天,簡妮·海伍德小姐(Miss Jennie Haywood)辭去巴達維亞聯(lián)合自由學(xué)校圖書館館長一職,韋棣華接任,薩拉·沃倫小姐(Miss Sarah Whalen)擔(dān)任她的助手[19]。由于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接收了巴達維亞聯(lián)合自由學(xué)校圖書館的藏書,所以待其創(chuàng)辦并開放之后,韋棣華與薩拉·沃倫小姐自然而然地轉(zhuǎn)至新館工作。1889年7月1日沃倫小姐獲準辭職,轉(zhuǎn)到盲人教育機構(gòu)任職,而韋棣華則再次受聘為館長,艾格尼絲·韋爾德小姐(Miss Agnes Wiard)也被同時聘為館員,填補了沃倫小姐辭職留下的人員空缺[20-21]。兩人的工資都是每年300美元[22],直到1899年兩人的工資增加到每年400美元[23]。大約在1899年9月22日或稍前,韋棣華遞交辭呈,辭任理奇蒙德紀念圖書館館長[24],其辭職請求于10月15日正式生效[25]。
2.1 原因
關(guān)于韋棣華初次來華問題,論述頗多。一般認為,她是因為義和團運動興起,擔(dān)心在武昌傳教的弟弟韋德生(the Rev.Robert Edward Wood)的安全,所以決定來華。因此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下韋德生來華的細節(jié)。據(jù)報載,韋德生于1898年10月20日離開紐約前往舊金山[26],10月29日在舊金山乘船前往中國[27]。如果一切正常,他當時所乘的輪船預(yù)計會在11月25日抵達上海[28],然后沿江而上,直抵武昌。參照下文所引韋棣華從舊金山出發(fā)及抵達武昌的時間,韋德生可能在1898年12月初抵達武昌。韋德生最初在武昌一所教會主辦的主日學(xué)校(the Sunday school,應(yīng)是思文學(xué)校[Boone Preparatory School])擔(dān)任白衣牧師[29],也承擔(dān)教學(xué)任務(wù)。不久,他創(chuàng)辦武昌圣邁克爾教區(qū)(St.Michaels’s parish),并長期擔(dān)任教區(qū)長一職,1949年離開中國返回美國,1952年11月上旬在紐約逝世[30]。
韋棣華逝世后,韋德生撰寫了紀念文章《關(guān)于吾姊之生平》(Reflections on My Sister)。周洪宇對該文加以解讀,提出:“韋棣華對其弟弟遠在騷亂的中國,不愿聽從她的安排回家,深感失望。她擔(dān)心弟弟的安全,親身來探望?!盵31]但據(jù)筆者親閱所見,韋德生在文中所述譯成中文為:“她的弟弟韋德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年。他先后就讀于康奈爾大學(xué)與美國圣公會總會神學(xué)院,并且先后被按立為教會執(zhí)事與神父。這是他一生最讓她失望的事情!他堅持遠赴中國傳教,這讓她這么多年來對他的悉心培養(yǎng)變成了失敗。他既不聽從她的安排,也不愿意順從讓他留在國內(nèi)服務(wù)的嚴令,所以她只能看著他離開。但是,僅僅一年后,她就發(fā)現(xiàn)自己應(yīng)當冒險前往中國,去看看他做得怎樣……”[32]從韋德生的字里行間可看出,韋棣華只是對韋德生進入教會工作深感失望;雖然她認為中國動蕩不安,中國之行是一場冒險,但目的只是想去看看韋德生在華的真實情況而已。另外,根據(jù)美國報載,韋棣華首次來華確實是為了探望韋德生[33-35],卻均未提及韋德生在華的安危問題。因此,不應(yīng)過度解讀韋棣華首次來華的原因,那應(yīng)當只是一次在后世看來意義重大而在當時極其普通的探親之旅。
此外,學(xué)界一般認為,韋棣華起初并未打算在中國久待。這點頗有可疑之處。畢竟,假若韋棣華只想來華看望韋德生便返美,那么完全沒有必要辭職,只需請假一段時間。有報道說韋棣華當時預(yù)計會離開5年[36]。而1899年11月出版的《差會精神》(The Spirit of Missions)第64卷第11期則提到:“韋棣華,在武昌傳教的韋德生神父的姐姐,已經(jīng)啟程前往中國,進行一次長時探親。”[37]這說明韋棣華當時早就打算好要在中國呆上數(shù)年,而不是匆匆一訪便返美。
2.2 時間與路線
據(jù)《差會精神》第64卷第11期:“她(韋棣華)于10月18日離開紐約巴達維亞的家,預(yù)計于11月9日乘坐‘中國號’輪船從舊金山啟程?!盵38]對此,美國報紙也有所報道[39-40]。這個時間恰好與程煥文在美國搜集到的韋棣華寄出的一張珍貴明信片上面所寫內(nèi)容“San Francisco,Cal,Nove.9th.I sail today on the steamship China'for Shanghai.Elizabeth Wood”遙相呼應(yīng)。她短暫經(jīng)停檀香山、橫濱、長崎,抵達上海,再轉(zhuǎn)乘江輪,溯長江而上,于12月15日抵達武昌,與韋德生相會[41]。參照前文所引的韋德生預(yù)計抵達上海的時間,韋棣華可能是在1899年12月初抵達上海。
3.1 初至武昌與逃亡日本
韋棣華抵達武昌與韋德生會合之后,發(fā)現(xiàn)他其實并無生命之虞。有報道稱,韋棣華在韋德生的建議之下進入思文學(xué)校教啟蒙班學(xué)生[42]。但《差會精神》第64卷第11期則稱:“當她(韋棣華)到達那里時,按照當?shù)亟虝陌才?,她將受聘從事教育工作?!盵43]可見韋棣華進入思文學(xué)校執(zhí)教并非韋德生的功勞,其實是她來華前就已經(jīng)計劃好要從事的工作。
后來韋棣華與韋德生兩人同在思文學(xué)校執(zhí)教了很長一段時間,頗受中國學(xué)生愛戴[44]。1900年夏,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在張之洞轄治下,湖北對外國人的態(tài)度顯得較為開明、友善,但還是不時會有排洋、反洋舉動發(fā)生[45]。上海教區(qū)主教(the Bishop of Shanghai)命令各地傳教士立刻前往上海,以防不測[46]。
陳碧香援引韋棣華于1900年7月6日寫給其兄弗蘭克(Frank S.Wood)的信件指出,韋棣華與同伴于1900年7月2日乘船離開武昌,7月6日上午抵達上海,當夜便乘船前往日本[47]。在此可以補充的是,1900年7月24日韋棣華又從日本本州島最北端的青森縣寫信給家人,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并提到,如果義和團運動無法及時平息,那么她有可能被迫留在日本工作[48]。
隨著義和團運動被鎮(zhèn)壓,韋棣華回到中國。她先在上海圣約翰學(xué)院執(zhí)教并協(xié)助該校藏書室整理圖書、建立編目制度。約在1901年回到武昌,繼續(xù)在思文學(xué)校執(zhí)教[49]。
3.2 募捐書刊,創(chuàng)辦八角亭圖書室
迄今未見有學(xué)者指出韋棣華于何時開始在思文學(xué)?;I辦圖書室。幸運的是,在1901年6月7日巴達維亞城《每日新聞報》上找到韋棣華的一封信件。她在信中呼吁美國民眾捐贈圖書,以便她在思文學(xué)校創(chuàng)辦圖書室。她指出,思文學(xué)校擁有100多個8-18歲的男生,他們學(xué)習(xí)英語、地理、數(shù)學(xué)、歷史、語法等科目,大多非常向往西學(xué),但教科書之外再沒有其他圖書可讀,因此她希望人們可以捐贈任何種類的圖書,童書、故事書、游記、科學(xué)類或歷史類書籍、小說等均可,不管新舊與好壞,尤其歡迎插圖書籍。所捐圖書可先放到其弟約翰(John H.Wood)開在巴達維亞城主街80號的店中[50]。根據(jù)當時的交通與通信條件,韋棣華的這封信件應(yīng)當是隨輪船從中國寄往美國??紤]到當時中美之間輪船單程所需時間約1個月,韋棣華可能是在1901年4月底5月初或稍早時間寫了這封信。
其后,《每日新聞報》曾多次報道韋棣華的募捐成果。比如,1901年6月21日《每日新聞報》報道,韋棣華的募捐取得不小成效,約翰已經(jīng)代收約200本圖書,以及大量雜志[51]。又如,1902年8月9日《每日新聞報》報道,韋棣華寫信回國,稱巴達維亞城居民捐贈的圖書約在1902年1月中旬送抵思文學(xué)校,成為該校圖書室(即后世所稱的“八角亭圖書室”)的藏書基礎(chǔ),而且其數(shù)量已增加到近900本,還將繼續(xù)增加[52]。1903年思文學(xué)校改為文華書院,增設(shè)大學(xué)部。韋棣華繼續(xù)在該校執(zhí)教,并為圖書室的發(fā)展而努力。
4.1 韋棣華何時成為美國圣公會傳教士
此前馬啟在評價韋棣華時指出:“從她來中國前后與美國圣公會的緊密聯(lián)系來看,很可能帶有宗教任務(wù)的……”[53]對此,周洪宇則認為:“韋棣華是基督徒,但此時并不是傳教士,她與美國圣公會在來華前是否有直接聯(lián)系,僅在《私立武昌圖書館學(xué)??茖W(xué)校概況》中提及一句。”[54]但如前文所引,韋棣華來華之前已跟美國圣公會進行過聯(lián)系,所以《差會精神》第64卷第11期才會報道她即將往華之事,并指出她抵華之后將會接受當?shù)亟虝陌才艔氖陆逃ぷ鳌?/p>
此外,周洪宇援引黃文宏引述,韋棣華直到1904年才因為工作出色而被圣公會任命為世俗傳教士[55-56]。但據(jù)筆者掌握的材料,此說有誤。據(jù)1906年11月24日出版的《傳教士》(The Churchman)第94卷第21期:“韋棣華已經(jīng)在漢口教區(qū)服務(wù)七年,但一直未經(jīng)任命。在11月3日召開的圣公會差傳總部會議上,經(jīng)主教同意,她被任命為正式傳教士。該任命從她首次加入傳教隊伍之日算起。她將繼續(xù)擔(dān)任W.A.U.O.工作人員?!盵57]1906年12月出版的《差會精神》第71卷第12期同樣報道了對韋棣華的這一任命,并補充稱:“該任命從她首次加入傳教隊伍的時間1900年1月1日算起?!盵58]由上可見,韋棣華于1899年12月15日抵達武昌,1900年1月1日開始接受當?shù)亟虝陌才?,進入思文學(xué)校執(zhí)教,但直到1906年11月3日才正式成為美國圣公會傳教士。
4.2 通過教會社團廣泛募捐
隨著武昌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尤其是文華書院籌備升格為文華大學(xué),師生數(shù)量急劇增長,對圖書館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此,韋棣華決定籌建一所公共圖書館[59]。于是她在來華多年之后首次返回美國。關(guān)于韋棣華此次返美,陳碧香考察頗詳,此處不再贅述。筆者只想強調(diào),韋棣華在美期間充分利用各地教堂與教會社團,宣傳其圖書館事業(yè),并積極募捐。比如,1907年12月22日晚,韋棣華在林伍德大道與北大街交匯處的阿森松教堂(the Church of the Ascension,North Street and Linwood Avenue)發(fā)表演講,雖以東方民族的教育與文化事業(yè)為主題,但從其“提升其道德與心智”(to elevate the moral and mental condition of the race)一語看,無疑涉及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意在向聽眾宣傳她積極從事的圖書館事業(yè)[60]。又如,1908年某日下午四點,韋棣華在圣盧克教堂(St.Luke’s pariah)為羅切斯特城圣公會婦女援助會(the Episcopalian Women's Auxiliary of Rochester)講演《武昌文華公書林》(The Boone School Library of Wuchang),呼吁聽眾捐贈圖書,不論是何種類、是新是舊,均受歡迎[61-62]。當天晚上8點,韋棣華又在勞恩街教堂(in the pariah house,Lawn street)對基督堂男子俱樂部(Men’s Club of Christ Church)發(fā)表演講[63],其主題應(yīng)當未變,仍是介紹其文華公書林興建計劃,及吁請聽眾捐書。在韋棣華的宣傳與呼吁下,美國圣公會下屬社團,尤其是婦女援助會(Women’s Auxiliary)、青年援助會(Junior Auxiliary)、圣公會期刊俱樂部(Church Periodical Club)等,發(fā)動教會信徒捐款捐書,為文華公書林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提供了至為重要的資金與文獻支持。
圖書館(學(xué))史研究作為歷史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一個專門史,應(yīng)強調(diào)史料先行。只有廣泛搜集第一手史料,并對第二手史料與相關(guān)論述的真?zhèn)闻c信度進行鑒別與辨析,才能確保自身史述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韋棣華在美國出生、成長并工作多年,后來雖然基本上都在中國工作與生活,但仍然與美國的親朋、教會社團等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她留下了大量的英文史料,包括英文著述、講演記錄、往來書信、手稿,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英文檔案、新聞報道等。雖然前文對韋棣華早年生平中的幾個重要史實重新進行了考察與辨析,得出了新的結(jié)論,有助于加深學(xué)界對韋棣華的了解與認識,但文中用到的英文新聞只不過是與韋棣華相關(guān)的英文史料中的九牛一毛而已。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強對相關(guān)英文史料的挖掘、整理與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全面地呈現(xiàn)這位“中國現(xiàn)代圖書館運動皇后”的真實面貌。
注釋
①南軒圖書館隸屬于湖南長沙的私立妙高峰中學(xué),由各界募捐建成,1926年10月10日對外開放,“開湖南私立圖書館之先聲”,曾因館藏豐富而被國民政府教育部督學(xué)評價為“全國中學(xué)所罕有”。該館雖然只是一所私立中學(xué)的附屬圖書館,但它不僅為該校師生服務(wù),更長期對各界人士開放,因而兼具公共圖書館的性質(zhì)。
[1][2][5][49]陳碧香.韋棣華生平考辨[J].大學(xué)圖書館學(xué)報,2013(6):112-122.
[3]Winkelman,John H.Mary Elizabeth Wood(1861-1931):American Missionary-Librarian to Modern China [J].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82,8(1):62-76.
[4]程煥文.文華精神:中國圖書館精神的家園——紀念文華圖專80周年暨宗師韋棣華女士和沈祖榮先生[G] //馬費成.世代相傳的智慧與服務(wù)精神——文華圖專八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229-251.
[6]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Centennial of the Richmond Memorial Library[EB/OL].[2014-03-06].http:// www.batavialibrary.org/about/history.php.
[7]School and Church[N].The Journal,Red Hook,N. Y.,1889-05-10(1).
[8][15]The Richmond Library[N].The Daily News,1888-11-04(1).
[9]Mere Mentions[N].The Daily News,1889-01-23(1).
[10]Western New York[N].The Buffalo Courier,1889-03-12(2).
[11][12][14][16][17]Donated to the Public[N].The Daily Times,1889-03-13(1).
[13]Mere Mentions[N].The Daily News,1889-04-06(1).
[18]Financial Statement of Batavia Union School[N].The DailyNews,1898-07-11(5).
[19]What We See and Hear[N].The Spirit of the Times,1889-01-10(1).
[20]Places in the Schools[N].The Daily News,1889-06 -19(1).
[21][22]Notes from Many Towns[EB/OL].[2014-08-08]. http://fultonhistory.com/Newspapers%2021/Buffalo% 20NY%20Evening%20News/Buffalo%20NY%20Evening%20News%201889/Buffalo%20NY%20Evening% 20News%201889%20-%200105.pdf.
[23]Appoints of Teachers[N].The Daily News,1899-05-30(4).
[24][39]Mere Mentions[N].The Daily News,1899-09 -22(4).
[25]Mere Mentions[N].The Daily News,1899-10-03(4).
[26][28]Wood-Holden[N].The Daily News,1898-10-20(1).
[27]Vicinity News[N].The Attica News,1898-10-13(1).
[29]Gifts to the Rev.Robert E.Wood[N].The Daily News,1898-10-18(1).
[30]Other Deaths[N].The Herald Statesman,1952-11 -11(2).
[31][54][55]周洪宇.不朽的文華——從文華公書林到文華圖書館學(xué)??茖W(xué)校[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55-68.
[32]Wood,Rev.Robert E.Reflections on My Sister[J]. Boone Library School Quarterly,1931,3(3):6-7.
[33][42]Former Batavian Passes in China[EB/OL].[2014-08-08].http://www.fultonhistory.com/Process%20small /Newspapers/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 201931/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201931%20-%209234.pdf.
[34]Missionary Dead[N].The Saratogian,1931,New Series,61(99):1.
[35]Elderly Missionary Dies[N].Lockport Union-Sun and Journal,1931-05-02(10).
[36]Personals[N].The Daily News,1899-09-18(4).
[37][38][43]Foreign Missions[J].The Spirit of Missions,1899,64(11):584.
[40][41]Miss Wood’s Safe Arrival in China[N].The Daily News,1900-01-18(1).
[44]Pupils of Miss Lizzie Wood Send Letters to Her Brother in Batavia[N].The Daily News,1900-04-25(1).
[45]Late News from China[N].The Daily News,1900-07-24(1).
[46][48]The Past and Present[N].The Daily News,1900-09-08(5).
[47]Letter from Miss Wood[N].The Daily News,1900-08-10(1).
[50]Appeal for a Library in China[N].The Daily News,1901-06-07(1).
[51]About 200 Books For China[N].The Daily News,1901-06-21(6).
[52]The Past and Present[N].The Daily News,1902-08-09(5).
[53]馬啟.評韋隸華[J].四川圖書館學(xué)報,1985(5):83-88.
[56]Huang,George W.Miss Mary Elizabeth Wood:Pioneer of the Library Move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5(1):67-78.
[57]Personals[J].The Churchman,1906,94(21):809.
[58]Announcements[J].The Spirit of Missions,1906,71(12):1039.
[59]Library Building in China[N].The Daily News,1906-04-10(2).
[60]Missionary to Speak[N].The Buffalo Courier,1907-12-21(5).
[61]Missionary from China to Speak[EB/OL].[2014-08 -08].http://www.fultonhistory.com/Process%20small/ Newspapers/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 201908/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201908%20-%200911.pdf.
[62][63]Center of Learning in China[EB/OL].[2014-08-08]. http://www.fultonhistory.com/Process%20small/Newspapers/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 201908/Rochester%20NY%20Democrat%20Chronicle%201908%20-%200939.pdf.
A Critical Survey of Miss Mary Elizabeth Wood’s Early Life
ZHENG Jin-huai
On the basis of some newly-found American reports related to Miss Mary Elizabeth Wood,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survey of her early activities.It makes clear when and how she entered the library circle,why and how she first came to China,what she did when working in the Boone Preparatory School,and how she interacted with the 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
Mary Elizabeth Wood;Boone Preparatory School;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library history
格式 鄭錦懷.韋棣華早年生平史實辨析[J].圖書館論壇,2015(2):107-112.
鄭錦懷(1981-),男,碩士,泉州師范學(xué)院圖書館館員。
2014-07-2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西學(xué)東漸’與‘文化反哺’:中美圖書館事業(yè)交流史研究(1903-1949)”(項目編號:14YJA8700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