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351(2015)03-0011-04
收稿日期:2015-03-28
作者簡介:郭延坡(1971-),男,河北望都人,中共天水市委黨?!短焖畬W刊》編輯部編輯。
輯佚《秦州記》是甘肅天水著名學者馮國瑞先生研究隴右歷史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秦州記》原書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地志學家郭仲產(chǎn)所著的一部方志,該書對兩晉南北朝時期秦州的山川勝跡、地縣沿革、歷史傳說、風俗名物等多有記載,是古代一部重要的甘肅地方史志著作。但是此書在唐代以后散佚,由于歷代學者著述征引,部分內(nèi)容散見于群書之中。馮國瑞先生曾任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他傾心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研究,自青年求學時期就經(jīng)常留心搜尋這部著作在群書中的征引之文。1943年他將歷年搜集的材料整理成冊,成《秦州記》一書,由隴南叢書編印社出版。
全書從《太平御覽》、《后漢書》、《文選》、《水經(jīng)注》、《杜詩詳注》中共輯錄了《秦州記》佚文二十三條,于每條之下注明佚文的出處,并以“國瑞按”的形式添加按語,廣征博引,寫下了數(shù)倍于原文的箋注文字。
馮氏輯錄出版《秦州記》,為這部地方史志的研究做了開拓性的基礎工作,對于研究天水乃至甘肅地方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是受當時的客觀條件限制,馮國瑞的這部《秦州記》所輯錄的原文及其箋注,也存在不少舛誤和不足,本文不揣淺陋,試就其中的主要幾處稍作辨析。
一、輯佚原文之訛誤與不足
馮國瑞輯《秦州記》, [1]共收錄佚文23條,其中有三條是完全錯誤的,誤將別書文字竄入。茲摘錄并作辨正如下:
按,馮氏引此條佚文出自《太平御覽》,應當屬于《隴右記》,而非《秦州記》。此條佚文在《太平御覽》中共有三處,分別是卷五十九、卷七十四、卷一百六十七,均作“《隴右記》曰……”。另外,在《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九、《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四、《方輿勝覽》卷七十等古籍中也引用此條佚文,同樣均作《隴右記》,可見此條為馮氏誤記。
其二,“褒谷西有古陽平關(guān)?!毕伦ⅰ啊段倪x·與魏文帝書》注”。
按,此條佚文出自《文選》卷四十一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若乃距陽平,據(jù)石門”句李善的注文:“善曰《周地圖記》曰:褒谷西有古陽平關(guān)。”另外,《后漢書》卷一百零五“劉焉傳”李賢注:“《周地圖記》曰:褒谷西北有古陽平關(guān),其地在今梁州褒城縣西北也?!彼未鯌搿锻ㄨb地理通釋》卷十一:“《周地圖記》:褒谷西北有古陽平關(guān)?!笨梢姶藯l佚文出自《周地圖記》,而非《秦州記》,同樣是馮氏誤記。
《周地圖記》是北周時期的一部地志著作,作者不詳,一說為北周宇文護,原書久佚,現(xiàn)有清代王謨輯本。 [2]
其三,“天水縣界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界?!?/p>
按,馮氏引此條佚文輯自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七“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仇兆鰲注:
其一,“武都紫水有泥,其色亦紫而粘,貢之用封璽書,故詔書有紫泥之美?!瘪T氏下注“御覽二十四”(誤,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五十九、地部二十四)。“《秦州記》:‘天水縣界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瘪T氏疏于考訂,直接輯錄仇兆鰲的注文,但實際上仇兆鰲的注文本身就是錯誤的,此條并非《秦州記》的佚文。
查文獻關(guān)于長道縣的記載,《隋書·地理志》卷二十九:“長道,后魏置漢陽郡,后周郡廢,又省水南縣入焉。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長道?!?/p>
《舊唐書·地理志》卷四十:“長道,元魏分上祿置長道縣,于縣置天水郡,隋改天水為漢陽郡,又改漢陽縣為長道?!?/p>
《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五:“長道縣,本漢上祿縣地,后魏之天水郡也。廢帝改為長道郡,又立漢陽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成州,十八年改漢陽縣為長道縣?!?/p>
綜合各家記載,可知“長道縣”的設置,其上限最早不超過西魏廢帝時期(551~554),《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就認為長道縣“西魏廢帝置,為長道郡治”, [3]學者徐日輝考證也認為“長道縣為西魏所置”, [4]其下限則為隋開皇十八年(598),《中國歷史大辭典》采用這一說法:“長道縣,隋開皇十八年(598)以漢陽縣改置?!?[2]而《秦州記》作者郭仲產(chǎn)為南朝劉宋時人,卒于454年,比長道縣的初設早100~150余年,所以“北流入長道縣”云云,顯然并非《秦州記》原文。
那么,仇兆鰲為何將這段文字誤作《秦州記》佚文呢?他的依據(jù)是什么呢?查仇注杜詩的資料來源十分廣泛,南宋杜詩注家蔡夢弼為其中重要一家,《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卷五注:“夢弼曰:《秦州記》:‘天水縣界無山,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界。’”(古逸叢書本《杜工部草堂詩箋》)可知仇兆鰲這一注文就是來自蔡夢弼,而蔡注則是來自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天水縣,西七十里,管七鄉(xiāng),古縣也?!肚卮ǎㄖ荩┯洝罚骸で坝泻?,水冬夏無増減,取此名縣?!颇U,后唐長興三年以南冶縣鎮(zhèn)置??h界無山,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界。”(《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
由此可知,“(天水)縣界無山,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界”一句并非《秦州記》文字,而是《太平寰宇記》對后唐長興三年所置天水縣的描述。古人刻書不加標點句讀,蔡夢弼一時不察,將其與前面《秦州記》文字誤為一體,從而引入杜詩注中,仇兆鰲注杜詩又沿襲陳謬,最終被馮國瑞誤輯入書中。
此處《太平寰宇記》中這一條《秦川(州)記》佚文馮氏卻并未輯錄,馮氏《秦州記》從《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二(居處部二十)輯錄一條佚文與此略同:
天水郡治上邽,城前有湖,水冬夏中停無增減,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除以上三條本為其他文獻中的文字,被馮國瑞誤為《秦州記》佚文輯錄以外,還有本屬于《秦州記》卻被誤為別書的兩段文字?!昂訊{崖傍有二窟”條目,馮國瑞的箋注:
國瑞按:……而又有說焉:《御覽》引《州圖經(jīng)》曰:“唐述窟在郡之龍支谷,彼人亦罕有至者。其窟內(nèi)有物,若似今書卷,因謂之精巖。巖內(nèi)時有神人往還,蓋古仙所居耳。羌胡懼而莫敢近,又謂鬼為唐述,故指此為唐述窟?!衷弧友屡杂卸?,一曰唐述窟,深四十余丈,高四十余丈。中有三佛寺,流泉浴池,鑿石作丈六像三百余區(qū)。其西二里則曰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亦有泉水,藏書五卷。唐述、時亮,皆古之孝行士也?!?/p>
馮氏上引兩段文字,使人誤以為均出自《州圖經(jīng)》,但實際上這兩段文字本屬于《秦州記》。其引自《太平御覽》,全文如下:
《秦州記》曰:河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術(shù)窟,深四十余丈,高四十余丈,中有三佛寺流泉浴池,鑿石作丈六像三百余區(qū);其西二里,則曰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亦有泉水,藏古書五卷。唐術(shù)、時亮,皆古之孝行士也。
又曰:《州圖經(jīng)》曰:唐術(shù)窟在郡西龍支谷,彼人亦罕有至者,其窟內(nèi)有物,若似今書卷,因謂之精巖。巖內(nèi)時見神人往還,蓋古仙所居耳。羌胡懼而莫敢近,又謂鬼為唐術(shù),故指此為唐術(shù)窟。(《太平御覽》卷五十五)
可以看出,這里的“又曰”是和前面的“《秦州記》曰”相聯(lián)系的,所以這兩段話都是《太平御覽》引用《秦州記》中的文字。馮國瑞的箋注將這兩段佚文前后順序顛倒,從而誤認為其都屬于《州圖經(jīng)》,是不正確的。
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有“唐術(shù)窟”條目,也引用了《秦州記》,可以與《太平御覽》相佐證:
唐術(shù)窟,《秦州記》云:河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術(shù)窟,深四十余丈,中有三佛寺,流泉浴池,而作佛像,其西二里則曰時亮窟,廣二丈,深三十丈,亦有泉水,藏古書五巻。(《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七)
二、序言和箋注中的史實和資料引述錯誤
馮氏輯《秦州記》,書前有序言一篇,正文內(nèi)每條輯文之后有箋注文字若干。在序言和箋注中,也有一些史料引述錯誤。
其一,馮國瑞在《秦州記·序》中提到郭仲產(chǎn)的作品:“郭仲產(chǎn)《秦州記》、《仇池記》、《隴右記》、《南雍州記》?!焙芏嘌芯空哐匾u馮國瑞的這一說法,如南京師范大學王鍔教授《馮國瑞先生著述考》 [5]、天水師范學院丁楠教授《隴上學者馮國瑞先生著述考》 [6]均稱“南郡王從事郭仲產(chǎn)所著《秦州記》、《仇池記》、《隴右記》、《南雍州記》……”,但這是不準確的。
查文獻關(guān)于郭仲產(chǎn)的地記著作的記載:《隋書·經(jīng)籍志》:“湘州記一卷,郭仲產(chǎn)撰”;《新唐書·藝文志》:“郭仲產(chǎn)荊州記二卷”;《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郭仲產(chǎn)湘州記,南雍州記”;《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一》:“郭仲產(chǎn)襄陽記曰……”;《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七》:“郭仲產(chǎn)仇池記……”;《太平御覽》等:“郭仲產(chǎn)秦州記……”可知郭仲產(chǎn)的地記著作有《荊州記》《湘州記》《南雍州記》《襄陽記》《仇池記》《秦州記》,但并沒有《隴右記》。
《隴右記》在古代典籍中保留下的遺文非常少,只有上文提到的“武都紫水有泥”一條,該書作者也不可考。
其二,馮《序》說:“陽湖洪亮吉所輯《晉太康土地記》?!?/p>
依據(jù)《近代名人年譜叢刊》中所收呂培《洪北江先生年譜》(王云五主編,林逸編著)、臺灣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之第十四輯《清洪北江先生亮吉年譜》、中華書局2001年出版的《洪亮吉集》,洪亮吉著作地理方志類:《乾隆府廳州縣圖志》五十卷;《貴州水道考》三卷;《補三國疆域志》二卷;《東晉疆域志》四卷;《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宋元通鑒地理通釋》;《西夏國志》十六卷;《長武縣志》十二卷;《淳化縣志》三十卷;《固始縣志》二十六卷,卷首一卷;《登封縣志》三十二卷;《澄城縣志》二十卷;《涇縣志》三十三卷;《延安府志》;《懷慶府志》三十二卷,卷首一卷,圖經(jīng)一卷;《寧國府志》三十六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并無《晉太康土地記》。
《晉太康土地記》又名《太康地記》、《晉太康三年地記》,記載晉初十九州以及郡縣沿革、山川、物產(chǎn)、風俗、歷史事件、名勝古跡等,原書已佚,今有清代黃奭、張澍、畢沅、王謨四種輯本。
其三,馮《序》說:“《州記》之作,章氏《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以為梁庾仲雍作。”
這里“章氏”應為清代文獻學家章宗源。章宗源,字逢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但章氏《隋經(jīng)籍志考證》明確提到《秦州記》為郭仲產(chǎn)撰:“《秦州記》,卷亡,郭仲產(chǎn)撰,不著錄?!绷硗?,晚清學者姚振宗亦撰有《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一書,以補章書之不足。在這里馮國瑞所參照的《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似乎應當是姚書,但姚書提到《秦州記》也標明作者是“郭仲產(chǎn)”,所以《序》中此處應當是馮國瑞誤記。
其四,馮《序》中說:“《隋經(jīng)籍志》郭季產(chǎn)有《集異記》,似為仲產(chǎn)弟者?!?/p>
關(guān)于郭季產(chǎn)的著作,《隋書·經(jīng)籍志》中并沒有郭季產(chǎn)著《集異記》的記載。《新唐書·藝文志》:“郭季產(chǎn)《晉續(xù)記》五卷、《晉錄》五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作“郭秀彥”)宋代鄭樵《通志》:“《續(xù)晉記》五卷,宋新興太守郭季產(chǎn)撰”。可知郭季產(chǎn)曾任劉宋新興太守,著有《續(xù)晉記》等書。
關(guān)于《集異記》,《新唐書》《宋史》《通志》等典籍均作唐薛用弱作,郭季產(chǎn)《集異記》僅《太平御覽》著錄,《隋經(jīng)籍志》不載。另有唐比部郎中陸勲作《陸氏集異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簡述薛用弱《集異記》后又說:“又,唐比部郞中陸勲亦有《集異記》二卷,與用弱此本名同?!币矝]有提到郭季產(chǎn)著有《集異記》。
以上四條為馮《序》中出現(xiàn)的疏誤。
其五,馮氏輯《秦州記》原文,于每條之下用雙行小字注明引用佚文的出處,包括文獻名稱及其卷冊數(shù)。其中出自《太平御覽》的部分卷數(shù)標注錯誤,將分部卷數(shù)誤為總卷數(shù)。
1.“隴西郡隴山其上”條,標注為“御覽十”,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二、樂部十;
2.“隴西襄城(武)縣有牛山”條,標注為“御覽六”,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九、藥部六;
3.“隴西襄武出黃耆”條,標注為“御覽八”,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九百九十一、藥部八;
4.“天水郡治上邽城前有湖”條,標注為“御覽二十”,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二、居處部二十;
5.“成紀縣有石臼”條,標注為“御覽二十四”,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五十九、地部二十四;
6.“武都郡有湖”條,標注為“御覽三十一”,應當為《太平御覽》卷六十六、地部三十一;
7.“仇池山一名仇維山”條,標注為“御覽十三”,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七、州郡部十三;
8.“武都紫水有泥”條,標注為“御覽二十四”,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五十九、地部二十四;
9.“古有神婦負土”條,標注為“御覽十九”,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五十四、地部十九;
10.“金城郡”條,標注為“御覽二十”,應當為《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二、居處部二十。
其六,“枹罕原北有鳳林川”條,馮國瑞的箋注:“國瑞按:……枹罕原,《十三州志》:在枹罕縣西北,罕開在焉,昔慕容吐谷渾自燕歷陰山西馳而創(chuàng)居于此?!吨葜尽罚阂幻麖V大原,在州北二里,今俗稱北原。四望寬平,居民稠密,東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又名萬頃原。其上有重臺原,原北有鳳林川?!?/p>
在這里,馮國瑞認為“枹罕原……一名廣大原”,將“枹罕原”與“廣大原”混作一談,但是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枹罕原即廣大原”的記載,實際上二者分屬兩地。
馮氏此段文字引自《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屬“廣大坂”條目,原文如下:
廣大坂,在河州北?!妒葜尽罚骸霸跂⒑笨h西北,罕升在焉。昔慕容吐谷渾自燕歷陰山,西馳而創(chuàng)居于此?!薄吨葜尽罚骸耙幻麖V大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寛平,居民稠密,東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又名萬頃原,其上有重臺原?!保ā都螒c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五十二)
《甘肅通志》卷五也有“廣大坡”條目,文字與此略同?!都螒c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本卷另有“鳳林山”條目:
鳳林山,在河州北?!端?jīng)注》:“河水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标葟┰疲骸皞魑粲续P飛游五峰,故山有斯目?!薄肚刂萦洝吩唬骸皷⒑痹泵P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薄端鍟乩碇尽罚骸皷⒑笨h有鳳林山”,《元和志》:“在州北三十五里。”(《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五十二)
《水經(jīng)注》關(guān)于“枹罕原”和“廣大坂”的描述也表明,二者是兩個不同的地名。“枹罕原”是在注解“河水”時提到:
河水又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彥云:昔有鳳鳥飛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肚刂萦洝吩唬簴⑧碓泵P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河水又東與漓水合。(《水經(jīng)注》卷二)
而“廣大坂”則是在注解河水的支流“漓水”的支流“南溪水”時提到:
漓水又東,左合囗幵南溪水。(南溪)水出囗幵西,東南流徑囗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廣大阪在枹囗西北,囗幵在焉。昔慕容吐谷渾自燕歷陰山西馳而創(chuàng)居于此。漓水又東,徑枹囗縣故城南……漓水又東北,故城川水注之……漓水又東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漓水又東北出峽,北流注于河。(《水經(jīng)注》卷二)
可見,“枹罕原”和“廣大坂”是兩個不同的地名,“廣大坂(坡、阪)”“廣大原”“萬頃原”為一地而有三個異名,而“枹罕原”則是另外一地,馮氏箋注中的文字與枹罕原無關(guān),本屬于“廣大坂”,被馮國瑞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