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其人
1948年2月出生于臺灣彰化,15歲開始從事漫畫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莊子說》《老子說》《禪說》《史記》《西游記》《聊齋》等系列,開啟了中國古籍經(jīng)典漫畫的先河。他以其對諸子散文、唐詩宋詞、筆記小說、佛經(jīng)禪語的獨到心得,用行云流水般的畫筆,將經(jīng)典白話化與漫畫化,并加以新鮮的詮釋,讓現(xiàn)代人在完全沒有負擔的情境下,輕松學習經(jīng)典,汲取先賢智慧。
見到蔡志忠先生,是在他《東方宇宙四部曲》新書發(fā)表會上。閉關10年,他依然故我:花白長發(fā),白襯衣,卡其布褲子,輕便布鞋。在眾多年輕粉絲的簇擁下,蔡志忠臉上始終洋溢著孩子般純真的笑意。
話題是從如何走上漫畫創(chuàng)作之路開始的。4歲半的時候,父親送了蔡志忠一塊小黑板,這塊尋常的小黑板,卻使他發(fā)現(xiàn)了大世界,那就是自己很愛畫畫。蔡志忠回憶說,他4歲半的時候,臺灣并沒有漫畫這個行業(yè),最多是畫電影招貼畫。后來9歲的時候,臺灣開始流行畫漫畫,那時候他便立志要成為漫畫家,并暗自下定一個決心,只要不餓死,就要畫上一輩子。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蔡志忠寄了自己的作品給臺北的一家出版社,臺北這家出版社回復說畫得很好,決定聘請他做職業(yè)漫畫者,第二天他提著皮箱就到臺北來了。見了面,老板才發(fā)現(xiàn),原來蔡志忠還只是個15歲的半大小孩。從那時開始,一直到今天,漫畫成了他的志業(yè)。
1986年,蔡志忠的漫畫《莊子說》面世,成為中國古代經(jīng)典和現(xiàn)代漫畫結合的濫觴,之后一發(fā)不可收,又有了《禪說》《論語》《孫子兵法》。這些扛鼎之作的相繼問世,將蔡志忠的漫畫事業(yè)推向了高峰,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漫畫的全新思維。蔡志忠說,他通常都是先有了故事,再通過漫畫把它畫出來。和很多漫畫從業(yè)人員的觀念不太一樣,他不認為漫畫只是幽默、諷刺,只是畫故事。他認為,漫畫就像文字一樣,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表達手法。文字可以寫成詩,可以寫成雜文,可以寫成各種各樣的小說,同樣的,漫畫也可以畫諸子百家、畫哲學、畫數(shù)學、畫微積分、畫物理等等。他閉關10年后的新作《東方宇宙四部曲》,內(nèi)容就和物理、數(shù)學密切關聯(lián)。
談到成名作漫畫《莊子說》,蔡志忠說,第一次看《莊子》,他就覺得這么好看的東西把它畫成漫畫一定很棒。因為《莊子》不是教條式的,是有很強故事性的,像《井底之蛙》《夸父逐日》等這樣的故事,其實是在談哲學,后來也都變成我們的成語故事,其實很多成語故事一開始都是哲學里面的故事,所以很適合用漫畫來畫。
很多人知道蔡志忠是漫畫家,卻不知道他還是一個非常好的動畫導演。他曾拍過3部電影,《老夫子》拍了兩部,《烏龍院》拍了一部。他拍的《老夫子》,打破有史以來臺灣的賣座影片紀錄。蔡志忠認為,無論做漫畫還是拍動畫電影,或者電視、電影,重點是主題,而不是技巧。“現(xiàn)在大概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翻譯了我的作品,賣了4000萬本左右,”蔡志忠說,“但這不是我的功勞,是主題,因為全世界迷上了東方,所以他們要看老子,他們要看禪宗,他們要知道東方哲學,而不是蔡志忠,蔡志忠只是通過漫畫這種淺顯易懂的方式把它展示出來”。
“不是會畫漫畫就可以稱為漫畫家,相對作家而言,就是會寫字并不等于是作家?!辈讨局艺f,漫畫家的定義和作家的定義是很像的,一個作家第一必須會寫字;第二要有故事內(nèi)容;第三要有文字表達故事的能力。同樣,一個漫畫家也要具備相同的三個條件:第一,要會畫漫畫;第二,要有故事內(nèi)容;第三,要有能夠通過漫畫畫面表達故事的能力。如果只符合第三條,他可以當導演,比如李安、張藝謀;如果只符合第二個條件,那他可以像托爾斯泰、莎士比亞,可以像任何偉大的文學家;如果只符合第一個條件,那么對不起,和會寫字并不等于作家一樣,他并不能稱之為漫畫家。在蔡志忠看來,許多有名的漫畫家,通常并不是繪畫技巧非常好,而是漫畫故事都特別扣人心弦,會讓讀者關心漫畫中人物的命運。蔡志忠說:“我一般會花99%的時間思考內(nèi)容,再花1%的時間把它畫出來。所以,內(nèi)容永遠是王道?!?/p>
問及與臺灣其他漫畫家朱德庸、幾米、蕭言中相比,就作品風格而言有何不同時,蔡志忠說,雖然臺灣畫漫畫的人沒有那么多,但都有非常高的獨立自主性。比如,他畫了諸子百家之后,一下子占據(jù)了1987年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四名。這時,很有可能別的漫畫家會趕快畫他還沒有畫的東西以求出名,但事實上,并沒有人這么做。臺灣漫畫家有非常高的自我榮譽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無論是朱德庸、蕭言中,還是幾米等等,都各自發(fā)展成了完全不同的類型?!斑@就是我和他們相比最大的不同!”蔡志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