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
【原文】
雪梅·其一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
梅花和雪花互相爭春,誰也不肯服輸,這使詩人很為難,只好擱下筆來,費心加以評判。梅花雖白,但與雪相比,還差三分;雪較之于梅,則沒有梅花的幽香。
【經(jīng)典背后】
梅花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名花之一?!对娊?jīng)》就有“山有佳卉,侯栗梅”之句;《山海經(jīng)》中也有“ 靈山有木多梅” 的記載, 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她以其艷麗的色彩、濃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風(fēng)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睞。人們賦予她美好的名稱, 或稱之“雪中高士”, 或與蘭、菊、竹并譽為“ 四君子”, 或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種梅、育梅、賞梅、畫梅、愛梅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癖好。
人們喜愛梅花, 留下了許多佳話。據(jù)唐韓鄂《歲華紀(jì)麗· 人日梅花妝》記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經(jīng)睡在含章殿檐下, 梅花墜其額上, 遂成五出之花, 拂之不去, 宮中爭相模仿, 號為梅花妝, 人人爭效, 流行一時。唐玄宗妃江采蘋愛梅成癖, 被戲封為梅妃。曾端伯以梅花為清友, 林通以梅為妻、鶴為子, 被歷代文人傳為美談。
人們愛梅、賞梅, 甚至遐想變成梅花:“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陸游《梅花絕句》)。元人景元啟亦感嘆“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真正達(dá)到了梅與人、物與我合二而一的境界。
此外, 從《尚書· 說命》“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的記載中可見,人們很旱就有用梅作調(diào)味品的習(xí)慣, 這從后來很多文人詩中亦可看出:“君問調(diào)金鼎,方知正味難”(劉禹錫《詠庭梅寄人》),“未逢調(diào)鼎用, 徒有濟世心”(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又因青梅性酸, 還可煮酒, 故人們有青梅煮酒待嘉賓的風(fēng)俗。宋人晏殊《訴衷情》詞有句云“青梅煮酒斗時新”, 陸游亦云“ 青梅薦煮酒”, 大詩人蘇東坡在《贈嶺上梅》詩中說:“梅花開盡百花開, 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 要看細(xì)雨熟黃梅?!币陨隙纪嘎冻龉湃饲嗝分缶?、細(xì)雨觀梅的傳統(tǒng)。
由此可見, 愛梅、賞梅, 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獨特的心態(tài), 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我們不妨稱之為“梅文化”。這是因為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他花可比的。比如, 素有國花之稱的牡丹, 雖雍容華貴, 但人們在贊美之余也不無貶詞。而對梅花, 人們幾乎眾口一聲, 贊語盈幅:“孤瘦霜雪姿”(蘇軾《紅梅》);“玉雪為骨冰為魂”(蘇軾《再用前韻》);“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陸游《落梅》;“更無花態(tài)度, 全是雪精神”(辛棄疾《臨江仙· 探梅》;“欲傳春消息, 不怕雪里埋” (陳亮《梅花》);“不要人夸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梅花其孤標(biāo)姿質(zhì)、其品格風(fēng)流得到了人們的認(rèn)同, 贏得了歷代文人的激賞??傊?其品格精神是遠(yuǎn)非其他花所能比的:“素艷照尊桃莫比, 孤香粘袖李須饒”,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風(fēng)塵。”
(柯 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