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張 嵐
(解放軍第323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早期頭皮針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康復的影響
張 玲,張 嵐
(解放軍第323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54)
目的 評價早期頭皮針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90例急性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平行分組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例,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及神經(jīng)內(nèi)科藥物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頭皮針治療,連續(xù)治療8周為1個療程,評價2組患者認知功能康復情況。結果 2組患者治療前P300潛伏期、波幅值及簡式LOTCA認知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均<0.05),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均<0.05);治療組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9.026,P=0.037)。結論 早期頭皮針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康復有積極影響,可明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狀態(tài)。
頭皮針;康復訓練;腦卒中;認知功能;康復;影響
腦卒中是現(xiàn)代臨床常見的中老年性疾病,其發(fā)病快速、致殘率高、預后較差,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表現(xiàn)之一,也是造成患者生存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有關資料表明,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影響較軀體功能障礙更為顯著,且認知功能障礙是阻礙患者肢體功能改善與提高的重要原因[1]。對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實施早期干預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頭皮針治療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康復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平行分組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38~73(51.8±8.2)歲;病程3~49(18.4±4.6)h;急性腦出血13例,急性腦梗死3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23例。對照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41~74(52.1±7.6)歲;病程5~56(20.1±3.7)h;急性腦出血11例,急性腦梗死34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18例,高中及以上22例。2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程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我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急性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2];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中“中風”的臨床診斷標準[3];③經(jīng)腦CT或MRI確診;④病程≤7 d;⑤首次腦卒中發(fā)病,無認知功能障礙病史;發(fā)病年齡≤75歲;⑥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4]得分<69分,且存在注意力、思維力、記憶力、語言力等障礙。
1.3 排除標準 ①具有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等病史;②具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衰竭、血液系統(tǒng)疾病、腫瘤等患者;③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重度失調(diào),且經(jīng)治療未改善者;④長期吸毒、嗜酒或其他因素引起認知功能衰退者;⑤顱腦外傷病史、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或感染引起認知功能障礙者;⑥頭皮部位存有瘢痕、腫脹、出血及感染等不適宜頭皮針治療者;⑦妊娠或哺乳期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神經(jīng)內(nèi)科藥物治療,包括降低顱內(nèi)壓、改善腦水腫、保護腦細胞及促進代謝、對癥治療等,并給予早期認知障礙康復訓練。①結構性失用康復訓練。復繪圖形,從簡單圖形過渡到畫平面圖,再畫立體圖??梢宰尰颊咴谑寤虼植诘牡孛嫔袭媹D以增加本體感覺和肌肉運動知覺的輸入。②單側忽略的康復訓練。視覺掃描訓練:囑患者雙眼在視野范圍內(nèi)不斷地變換注視點、尋找并追蹤目標的能力訓練,訓練患者對忽視側的有意性掃視,要泛化到日?;顒又腥?。肢體運動:健側肢體在忽視空間內(nèi)的運動可以促進患者對該側空間的注意。單眼遮蔽:遮蔽左側忽視癥患者的右眼,可以提高患者對左側物體的注意水平。③失認癥的康復訓練。采用功能適應的方法,教會患者如何利用未受損害的信息通道,如視覺、聽覺和觸覺去補償某一感覺通道上的認知障礙。④失用癥的康復訓練。將活動分解成一系列動作,讓患者分步學習,然后再逐步將各部分動作以串聯(lián)的形式連接起來,使患者最終能完成一整套系列動作的活動,通過反復給以患者觸覺、本體感覺和運動刺激,引導和加強正常運動模式和運動計劃的輸出。⑤記憶障礙的康復訓練。通過練習、實踐、再練習等刺激受損的記憶過程以提高記憶力,如擴大記憶廣度、記憶策略或代償技術訓練,通過調(diào)動患者自身因素,以正?;驌p害較輕的功能代償受損或損害較重的功能而達到改善或補償記憶障礙的目的的一些記憶方法,常采用人名聯(lián)想法、面孔與名字聯(lián)想法、滑稽故事聯(lián)想法、無錯學習法、記憶筆記本等。
1.4.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早期頭皮針治療:患者取坐姿或臥姿,針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選用粗細28~30號以及長1.5~3寸的毫針,針體與頭皮呈30°夾角將針迅速刺入皮下。參照198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通過的《頭皮針穴位名標準化方案》[5]中額中線(額部正中,從神庭穴向前長1寸)、頂中線(頭頂部正中,從百會穴至前頂穴之間的連線,長1.5寸)、顳前線(患側頭顳部,從頜厭穴至懸厘穴連線)及顳后線(患側頭顳部,從率谷穴至曲鬢穴連線)進行頭皮針刺治療,捻轉片刻后接通X9500型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給予低頻電子脈沖持續(xù)刺激30 min,連續(xù)治療2周后休息1周,總計治療8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評價2組臨床療效。
1.5 療效評價
1.5.1 認知電位P300[6]使用Key Poit肌電誘發(fā)電位儀對患者的聽覺事件進行相關電位測定和記錄,檢測指標包括潛伏期和波幅,潛伏期及波幅標準值分別為(308±17)ms、(8.2±3.2) μV,標準差±2.5 s視為可疑陽性,標準差±3 s視為陽性。
1.5.2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評分 以評分<69分視為智力缺損,評分70~79分視為臨界,評分80~89分視為低于正常,評分90~109分視為正常,評分110~119視為高于正常。顯效:評分達到正常及以上或評分提高20分以上;有效:評分提高10~20分;無效:評分提高低于10分或下降。治療8周后評價韋氏成人智力量表評分療效。
1.5.3 簡式LOTCA認知評價 參照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定的認知功能評價表(簡式LOTCA認知評價法十項操作手冊)[7],包括定向力、知覺力、思維運作、注意與集中力及視運動組織力等5項內(nèi)容。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認知電位P300潛伏期和波幅值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P300潛伏期和波幅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潛伏期下降、波幅值升高(P均<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認知電位P300潛伏期和波幅值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評分療效 治療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9.026,P=0.037)。見表2。
表2 2組治療8周后韋氏成人智力量表評分療效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簡式LOTCA認知量表評分 2組患者治療前LOTCA認知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均<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均<0.05)。見表3。
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神經(jīng)心理學癥狀,其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與提高形成重要影響。認知功能由多個認知域組成,包括記憶、計算、時間和空間定向能力、結構能力、執(zhí)行能力(計劃、起始、順序、運行、反饋、抽象、決策和判斷等),語言理解和表達及應用等各方面。大量研究證實[8],血管性因素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由缺血性腦卒中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并由腦卒中/TIA后致使認知功能障礙已成為影響康復訓練效果的主要因素。據(jù)相關研究報道,急性腦卒中后1周內(nèi)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為35%~63%,腦卒中后6個月內(nèi)仍有27%的患者并發(fā)認知功能缺損,且可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血管性癡呆[9]?,F(xiàn)代研究認為,急性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主要由腦組織局部缺氧缺血導致神經(jīng)組織變性、軟化甚至壞死,造成局域性神經(jīng)功能退化、衰退[10]。此外,有研究報道,急性腦卒中后神經(jīng)功能于最初1個月恢復最快,而延遲到3個月后則恢復顯著減緩[11],因此對于腦卒中患者后期康復介入治療越早則對認知功能的恢復效果越佳。
表3 2組治療前后簡式LOTCA認知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頭皮針療法又稱為頭針療法,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于臨床的一種針刺療法。首先使用的焦氏頭針法,該方法是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大腦皮質功能分區(qū)理論為基礎,將頭皮區(qū)分為運動區(qū)、感覺區(qū),通過針對性刺激頭皮功能區(qū)而強化和刺激各個感覺、運動功能。1984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qū)針灸穴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中國針灸學會支持制定的“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近年來,隨著CT和MRI診斷技術在臨床診治中的普及應用,國內(nèi)不少學者提出針對腦卒中及后期功能康復治療的頭皮針療法,使得頭皮針療法在腦卒中治療領域得到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應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頭為精明之府”,“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說明頭部與人體內(nèi)的各臟腑器官功能均有密切聯(lián)系。而“形統(tǒng)于首”則進一步說明頭部是全身四肢百節(jié)的統(tǒng)領,是人體經(jīng)氣匯聚的重要部位,與全身的經(jīng)絡均有著密切關系。故臨床針刺頭皮特定部位,能夠起到疏通經(jīng)絡、運行氣血、調(diào)和陰陽、扶正祛邪等作用,可防治全身疾病,尤以腦神經(jīng)功能病變最為有效[12]。
本研究治療組采用的頭皮針針刺部位包括額中線、頂中線、顳前線及顳后線,統(tǒng)屬于經(jīng)絡學督脈及足少陽經(jīng)范圍,可起到通行經(jīng)絡、活血化瘀等效果?,F(xiàn)代研究證實,采用該法治療有利于腦組織血管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腦血管擴張,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缺氧缺血腦血管組織局部血流量,及早恢復腦組織灌注,改善腦組織病灶周圍腦細胞缺氧缺血狀態(tài),從而直接影響神經(jīng)功能及短期記憶環(huán)路的建立[13]。同時結合認知功能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早期定向力、視覺判斷力、記憶力及分析處理能力等恢復。本研究聯(lián)合應用頭皮針、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通過認知電位P300、智力量表及認知功能量表評分測定,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患者P300潛伏期、波幅值及簡式LOTCA認知量表評分明顯改善,治療組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顯示頭皮針療法可明顯改善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水平,并有利于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水平的改善。
綜上所述,早期頭皮針療法結合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康復,二者具有協(xié)同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且有操作簡便、經(jīng)濟、安全等優(yōu)勢,值得推廣應用。
[1] 楊健.腦梗死患者早期認知功能障礙與抑郁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5):1647-1649
[2]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2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557-560
[5] 仲遠明,工菌萍.針灸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562-563
[6] 容振勤,王鵬.康復醫(yī)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415-416
[7] 王德生,張守信.老年性癡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51-153
[8] 吳倩,暢凌,張?zhí)m,等.長春西汀注射液對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 的影響[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3):349-351
[9] 周曉生.腦卒中后發(fā)生早期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6-9
[10] 陳雪梅.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的發(fā)病機制及早期診斷[J].山東醫(yī)藥,2014,54(5):98-100
[11] Wheafley CJ.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cognitive dyafunction[M]//Pedretti LW,Early MB.Occupational Therapy:Practice Skills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5th ed.St.Louis:A Harcourt Health Sciences Company,2001:460-466
[12] 張俊廣,琚瑋.健腦益智湯合頭皮針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精神發(fā)育遲滯42例[J].中醫(yī)研究,2014,27(1):45-48
[13] 王京軍,金章安,梁頔,等.朱氏頭皮針留針配合肢體訓練對急性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4):543-544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5.012
R743.3
B
1008-8849(2015)15-1633-03
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