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軍昌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鞍馬勞頓,攘外安內,整肅朝綱,一統(tǒng)天下,締造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論文治武功,李世民在歷代封建帝王中當列前茅??墒牵趯μ拥慕逃?,卻顯得十分無奈,盡管動了很多腦筋,但太子的成長軌跡總是朝著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發(fā)展。
據(jù)史書記載,經歷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登基掌政,根據(jù)立嫡立長的“潛規(guī)則”,最先冊立的太子李承乾,是一位在皇權庇蔭下長大的“公子哥”,平時喜聲色、嗜畋獵,生活奢靡,行為驕縱,竟至于干出種種荒唐的事來。唐太宗很失望,將其廢為庶民,流放黔州。
在經歷第一次“立儲”挫折之后,唐太宗重新冊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為培養(yǎng)太子,太宗刻意問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但得到的回答卻是一連串“不知道”。這種情況讓太宗大傷腦筋,深感困惑和無奈。正是這個“一問三不知”的李治,最終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給了悍妻武則天。
“皇帝的兒子也要向上長”。作為封建帝王政治家的李世民,對太子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視,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無奈呢?筆者以為,關鍵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措施。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獨生子女群體的不斷擴張,子女教育被很多家庭擺上“一號工程”的地位。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其情殷殷,其心切切。然而,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差異,效果大相徑庭?,F(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步入誤區(qū),有的錯把寵愛當關愛,有的錯把包辦當盡責,有的錯把吃苦當吃虧,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障礙,給現(xiàn)代家庭教育增加了諸多的“無奈”。
社會實踐昭示我們:教育好下一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父母作為子女教育工程的奠基者,應該自覺承擔起“設計師”和“建筑師”的雙重責任。首先,要合理設定目標。作為父母,在為子女設計成長目標時,必須克服“閉門造車”的錯誤做法,自覺將子女的成長目標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以寬闊的眼界和襟懷,善于為子女思大計、謀長遠。其次,要科學安排生活。古語云:“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作為父母,必須十分珍視實踐鍛煉對于子女成長的極端重要性,要多為子女提供一些接觸社會、參與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到生活實踐中、到艱苦環(huán)境中去感知社會、體驗生活、增長才干。再次,要理性投注情感。一方面,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感,切不可把寵愛當關愛、把溺愛當摯愛,做到愛而有節(jié)、愛而有度。另一方面,要處理好關心愛護與嚴格管理的關系。常言道,“再好的饅頭要蒸熟吃”。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一種愛叫“嚴格”。作為當今父母,必須把從嚴要求、從嚴管理貫穿教育子女實踐過程,鼓勵和引導子女在生活舞臺上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砥礪、自我奮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要為父母者具有理性的關愛之心,同時具有科學的育人之方,堅持從長計議,從實抓起,從嚴管理,則家庭教育就能遠離“唐太宗式的無奈”,就能收到心想事成的良好效果,達到水到渠成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