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權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以云南呈貢為例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CX2015SP08)。
劉云霞
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土地對于農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云南呈貢因為大學城的建設,大片土地被征收,各種矛盾問題隨之而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農民失去土地與農民權益的保障。要想解決好這些問題,不僅要切實貫徹好現有的有關征地補償政策,而且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多渠道促進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完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為了切實了解現況,筆者對呈貢管轄的多個鄉(xiāng)鎮(zhèn)級村莊進行了實地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實際收回182份,回收率為91%。總體上看,被調查的村莊均為土地被征收的地區(qū),且失地農民顯著,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關鍵詞:大學城建設;失地農民;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14-0035-02
作者簡介:劉云霞(1989-),女,侗族,云南呈貢人,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法。
一、失地農民的概述
提起農民,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土地。沒錯,土地就是農民的依靠,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土地都是農民勞動的重要場所和生存基礎。顯而易見,失地農民是指失去土地的農民,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為二者之外的一個邊緣群體,因此我們才給了他們一個特殊的稱謂——失地農民。
在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失地農民產生的幾個原因:
1.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工業(yè)的發(fā)展是中國強國興邦的必經之路,發(fā)展工業(yè)就需要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場地,農民的耕地也成了理想的場地來源,土地被征用,失地農民也就隨之產生。
2.城市化發(fā)展。近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日益加快,2011年的社會藍皮書表示,我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了50%,標志著我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其中,大學城作為教育建設的一部分,在中國也蓬勃發(fā)展。
3.土地退化、荒漠化。農民過度開墾土地,濫用土地,使土地失去原本的生產能力,隨之產生退化、荒漠化,土地不能進行耕種,農民也就失去了生存之根本。
在本文中的失地農民是以呈貢為研究對象,故,接下來筆者將圍繞呈貢的失地農民展開論述。
呈貢位于云南省會昆明的東南部,距離昆明市區(qū)15公里左右,國土面積4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41公頃,總人口15.81萬人。2003年,呈貢大學城的建設成為新昆明戰(zhàn)略的核心任務[1],它主要坐落于呈貢洛羊鎮(zhèn)、吳家營鄉(xiāng)、郞家營、繆家營等自然村地界內,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昆明的半個市區(qū),距離昆明市區(qū)約25公里。
據上顯示,呈貢失地農民的產生是因為大學城的建設。正由于大學城的建設,許多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不得不讓出土地,農民本以為當地政府能夠依照中央的指揮,依法征地并安排好一切后期保障,但事與愿違。在征地過程中,各種矛盾也隨之激增,農民甚至采取過激手段表達不滿。
二、因失地而產生的問題
呈貢各個村莊,因本村集體土地與城中心距離的不同,土地的補償標準是不同的。據調查顯示,50.5%的農民就覺得征地過程中,補償標準低。33.5%的農民認為補償不能及時落實。據了解,幾乎每個村莊都因補償款的問題與政府發(fā)生過沖突,各種圍堵事件,打砸事件接連不斷,農民如此行事,只為爭取屬于自己的征地補償款。也有部分失地農民選擇司法途徑尋求救濟,但由于征地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行政行為,法院對此也無從立案。
對于土地被征用的農民,征地部門制定了房屋安置政策,老房進行拆遷,新房進行安置,但部分農民不愿搬入新房,拆除老房,相關部門在解釋無用的情況下實施了強制拆遷。目前,柏枝營、郎家營、繆家營就實施了整村搬遷,調查過程中,住戶就表示,安置房不但建造粗糙,而且經常停水,給住在二樓以上的用戶造成了生活上的嚴重不便。
耕地征用,或以村、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的耕地被整體征用,無疑會使部分農民失去就業(yè)的機會,該部分農民通常文化程度較低,年齡較大且無一技之長,從事非農業(yè)工作的可能性較小,若不妥善處理,讓其安居樂業(yè),則可能造成社會不小的混亂。
在我國,農村醫(yī)療保險制度雖然在不斷的改進,但現在的醫(yī)療制度仍無法讓失地農民享有城市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2]。農民雖然在政府的引導下辦理了社會醫(yī)療保險,要享受其中的優(yōu)惠待遇,則需是住院治療的費用才允許報銷,且報銷過程復雜。一般的看病、打針、抓藥都不在保險的范圍,農民“交了錢卻沒有權”,這讓農村醫(yī)保變成了空頭支票,不能真正便于農民的生活保障。另外是失地農民的養(yǎng)老問題,千年的傳統(tǒng),老人應由子女贍養(yǎng),加之一次性要繳納的養(yǎng)老費用過高,很多年齡相對較大的農民就拒絕了養(yǎng)老保險。
三、呈貢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和經營載體[3],如果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失地農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補償,不僅會增加農村的失業(yè)群體,更重要的是將危及整個社會的安定。正因如此,失地農民問題才值得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權益也需要重點保護。
針對上文整理出的問題,筆者在下文給出了適當的建議,希望在呈貢新城的建設中起到一定作用,也希望政府能重視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每畝耕地的補償數額也就3-5萬元,總體來說,這標準還是有些低了。筆者認為,征地補償費應根據土地征用的不同用途而采取不同的征地補償標準[4]。世界上大多數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都建立了比較健全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充分補償失地農民的損失,本國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借鑒參考。另外,受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生產水平與生活方式的制約影響,被征用土地的補償費對大多數失地農民來說,是生平到手的第一筆巨款。面對這從天而降的巨款,農民們似乎沒有合理的使用計劃,此時,政府就該引導和幫助失地農民合理利用補償款。
征地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行政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行使征地權的行政主體擁有的行政權力具有強制他人服從的力量[5]。但是我國新設立的土地管理部門在履行自己的職能時還不夠完善。在征地過程中,農民沒有參與權,也沒有知情權,此時的失地農民就采取非法手段表示抗議。因此,完善和重構科學合理的救助機制,是解決土地征收糾紛的最終保障[6]。
一般來看,因土地征收及其補償引發(fā)的訴訟屬于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的范疇。土地征收無需被征收人的同意,是國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以強制力推行,屬于行政行為,由此引發(fā)的訴訟屬于行政訴訟;而土地征收和補償應由征收人和被征收人平等協(xié)商,本質上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應適用民事訴訟程序[5]。二者之間是有因果關系的,但國家在解決時將二者分開來處理,這樣的話在訴訟中,失地農民是很難獲得較好的保護。
具體而言,應該做以下的改革:首先,將征地行為所依據的政府文件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征地中往往會出臺各種相關文件,但這些文件往往又會與國家的憲法或法律相矛盾,對征地行為進行審查是實現司法救濟的前提。其次,放寬原告資格,允許對土地征收提起公益訴訟[5]。為防止集體中的多數人以集體的意志犧牲少數人特有的利益,應允許集體組織的成員以個人民意提起訴訟,要求人民法院對征地的合法性與補償的公平性進行審查。再次,延長訴訟時效,面對這么復雜的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在收集資料、證據需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一般的訴訟時效會讓被征地人放棄訴訟權利或材料不足而敗訴。最后,應將土地征收訴訟與國家賠償制度與官員問責制有機結合,在法院確定土地征收或補償行為違法時,應啟動國家賠償程序,并向行政機關提出相關的司法建議,要求責任人承擔責任,需承擔法律責任的,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農戶房屋進行拆除而后遷入新房,在此過程中,農民住房拆遷安置費應與老房的建筑裝修成本大體相當,而新建安置房的面積也應合理,應在農民能夠承受的范圍內。當農民失去土地后,如何使失地農民獲得新的“可持續(xù)生計”,促進其就業(yè)無疑是主要手段,而失地農民往往缺從事其他職業(yè)的技能,所以需要接受相應的教育和培訓。而在調查中,有95.5%的人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一些技能方面的培訓,這樣的話,就為他們的就業(yè)提供了途徑,也為生活提供了保障。另外,政府還可以為失地農民增加就業(yè)機會,如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政府先與企業(yè)達成協(xié)議,在需要工作人員時盡量優(yōu)先使用本地區(qū)的失地農民;或是實施一定的獎勵政策,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謀生路。
在呈貢新區(qū),政府積極引導失地農民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目前,91%的失地農民參加了醫(yī)保,但該保險是有限制的,只針對住院治療的行為進行賠付補償,更多的時候,農民看病都不住院,只會定時定點去打針抓藥,長期積累小病小錢都匯成了大開支。這就需要政府完善醫(yī)保的范圍,從農民切身利益出發(fā),讓醫(yī)保實實在在為農民服務。
而在傳統(tǒng)觀念中,社會養(yǎng)老似乎是城鎮(zhèn)居民的特權,農村居民對社會養(yǎng)老的需求似乎過于“奢侈”。調查中,也只有38.5%的人參加了養(yǎng)老保險。從失地農民本身來講,一般要到了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完全依賴別人照顧時才會脫離勞動。但是,隨著土地被征用,收入來源沒有了保障,如果還是完全依靠農民自己來解決將來的養(yǎng)老問題,這無疑是難上加難,此時農民就迫切需要政府為其養(yǎng)老問題提供保障,而調查也顯示,有67.5%的人希望政府提供養(yǎng)老保險。
因此,為了能讓失地農民老有所養(yǎng),積極參保,政府應該完善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結構,讓農民能夠切實感受到其美好的前景。在此筆者認為:
首先。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使養(yǎng)老保險制度不斷深入民心。其次,科學設計農民繳費模式和繳費水平。應充分考慮農民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現今,失地農民要參加養(yǎng)老保險,男性滿45歲,女性滿40歲以上人員,需按失地當年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次性繳納15年的養(yǎng)老統(tǒng)籌費,若是年滿60周歲的老人,需一次性繳納50000元的養(yǎng)老費。這樣的繳費模式讓農民覺得數額太大,無法承受。應適當降低農民的參保價格,并用政府財政實施補貼。最后,政府應該提高財政投入比重。在農民個人合理承擔了養(yǎng)老保險繳費的前提下,政府財政應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民養(yǎng)老金水平能夠滿足養(yǎng)老的基本需求,財政是制度資金缺口的承擔者。財政投入水平也與農民參保意愿呈正相關,加大財政投入也可以引導農民參保,提高農民參保率。
[參考文獻]
[1]夏云娟.昆明市呈貢大學城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研究——以柏枝營、郎家營小區(qū)為例[J].價值工程,2012.
[2]曹信邦.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構建——基于政府責任的視角[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3]徐勇.中國農村與農民問題前沿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童星,林閔鋼.中國農村社會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6-61.
[5]陳亞東.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以重慶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2.
[6]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失地農民權益保護及若干政策建議[J].改革,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