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飛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公共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掙脫了地域的枷鎖束縛,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價值觀沖突問題,進而使得處于開放性狀態(tài)的高校校園的教學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與沖擊。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利哈伊大學的宿舍內發(fā)生了一起惡性強奸殺人案件。受害人珍妮的父母在喪女之后奔走疾呼,從而敦促州政府在全美范圍內率先對校園犯罪數據向公眾進行及時披露。其后,國會制定出臺了《珍妮克萊瑞校園安全政策披露與校園犯罪統(tǒng)計數據法》,即《克萊瑞法案》。該項法案共計十八條,涵蓋了法案的適用范圍、應予以記錄的校園犯罪行為種類、校內常設安全機構、犯罪數據統(tǒng)計以及年度報告等多項內容。法案內容中較為重要的部分有:(1)法案明確要求聯邦境內的本國公立或者私立高等院校必須依照法案規(guī)定,提交校園案件的統(tǒng)計分析報告;(2)法案對高校內部設立的旨在維系高校校園安全的部門的職權與職責進行了翔實的規(guī)定;(3)法案規(guī)定了高校校園犯罪預警機制。即一旦高校校園內出現犯罪行為威脅,校方必須向所在社區(qū)、教工與學生進行安全預警;(4)法案規(guī)定了校園犯罪日志制度,明確高校對犯罪行為的記載內容以及相關程序。此外,《克萊瑞法案》在后續(xù)的修訂中,加入了教育部長的問責機制。從效用層面來看,《克萊瑞法案》的問世,極大的提升了美國國內高校的校園環(huán)境安全系數,有效的實現了對各類校園暴力行為的先期性預防。
近年來,隨著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壓力以及情感糾葛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國內高校校園暴力犯罪案件頻繁發(fā)生,給高校校園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侵擾與破壞。針對此種情況,國內各高校的通常做法為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使其不良情緒能夠得以被及早發(fā)現并得到釋放;加強德育課程的育人作用,注重對學生強化道德引導等方式;強化校規(guī)校紀建設,加強校內安全巡視以及安全宣傳等等。然而前述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高校校園暴力犯罪的預防與規(guī)制,然而考慮到校園暴力犯罪的突發(fā)性、偶然性以及危害性,單純依托前述方式并不能夠實現對高校校園暴力犯罪的有效規(guī)制。原因在于前述方式未能形成對犯罪行為的有效震懾,同時在實踐中,前述方式的施行過程也難以盡如人意,通常是隨著一些典型案件的發(fā)生,高校管理者隨之將校園安全問題放在當前一個時期工作的首位,而過后一個階段,校園安全工作建設的重視程度又隨之下降,因而此種運動式的應對方式所發(fā)揮的效能十分有限。此外,一些高校所安排的德育課程教學內容較為陳腐,脫離時代,難以有效的喚起學生的認同感,最終導致德育教育淪為形式主義。
《克萊瑞法案》的問世為美國的校園安全創(chuàng)設了系統(tǒng)化的安全措施,對比來看,我國在立法層面與之存在不小的差距,現行法律也未能實現對高校校園暴力犯罪的有效規(guī)制,基于此種情況,筆者建議立法機關應制定一部旨在保障高校校園安全,創(chuàng)設與構建校園暴力風險預警的專門法,從而實現對高校校園暴力行為的有效規(guī)訓。在內容設置方面,該專門法應當涵蓋下述內容:(一)應明確適用對象范圍,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立與民辦的高等院校、大專院校、中職院校均受此法的調整;(二)高校應當創(chuàng)設預警機制。此部分內容應當明確高校內部各管理職能部門在創(chuàng)設預警機制中的職權與職責,以及因不作為造成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界定與歸屬,以便做到職、責、權有效統(tǒng)一;(三)高校應當創(chuàng)設校園安全備忘日志。此部分內容應當明確高校內部負責校園安全備忘日志的責任部門,責任部門必須對可能對校園安全造成侵擾與破壞的事件進行翔實記載,并做到對事件進展情況的及時跟進,同時,責任部門必須注重對日志內容中所涉及到的受害者的隱私情況加以保密,以免因隱私外泄而造成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四)高校應當同所在社區(qū)進行聯動。此種聯動并且治安層面的聯動,而是高校應基于地緣主義視角,面向所在社區(qū)的公眾,為其提供一些就業(yè)機會以及接受教育的機會,從而使社區(qū)的工作同高校之間結成一種利益共同體,這樣一來,使得高校校園安全的覆蓋外延得以增大,進而有效的提升了安全效度;(五)創(chuàng)設高校校園安全執(zhí)行制度。教育部應當強化行政監(jiān)督,對各高校的預警、日志等落實情況加以審核,一旦發(fā)現存在不作為的情況,應當給予相關責任人員以行政處分。
[1]姚學軍.校園暴力誘因透析[J].學周刊,2012(02).
[2]程偉.透視與思辨:我國校園暴力犯罪成因解析與防控對策[J].理論界,2012(01).
[3]李慧.校園暴力危機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