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民主與法治曲折發(fā)展。“左”傾錯誤思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我國民主法治社會的建設,拖緩了我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步伐。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民主和法治建設的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黨的十五大首次明確了依法治國戰(zhàn)略。我國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表明,依法治國成為我國必然的選擇。
(一)依法治國的原因
從現(xiàn)實上看,依法治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發(fā)展要求,對推動我國各項社會事業(yè)發(fā)展具有尤為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國有利于保障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實現(xiàn),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及推動黨領導方式的轉(zhuǎn)變,有利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和保障我國“引進來走出去”戰(zhàn)略布局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團結,有利于推進社會文明進步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這些積極正面的作用效果,依法治國成為我們黨、國家和人民現(xiàn)實的必然選擇。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是成熟的社會主義的標志。發(fā)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不僅是我們的基本治國方略,而且是每一個百姓自身權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1]表明了在我們新的時代藍圖下,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們民主和法治社會建設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因而,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法治國家建設的新要求,是完全符合我國國情,是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
(二)依憲治國的原因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xiàn)這個目標要求,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保?]明確了依憲治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時闡明了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的辯證關系。根據(jù)憲法的性質(zhì)和地位,它是我國的根本法,是我國進行法治國家建設的總章程,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權威。除此以外,它還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核心地位。憲法的性質(zhì)和地位在我國現(xiàn)行的“八二憲法”中都有所體現(xiàn)。這更加肯定了憲法在我國治國安邦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憲法是保證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文明的法律根基,是黨領導中華民族兒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律保障。憲法不僅保證公民的基本權利,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而且約束了國家的權利,使其不被濫用。憲法的這些作用,造福于民,造福于國,更加凸顯出依憲治國的重要性與特殊性。
(三)依法治國重在依憲治國
1.從憲法的性質(zhì)和地位上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要堅持依憲治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權威和尊嚴。憲法是我國的母法,是法上之法,其他法律法規(guī)是子法。普通法的制定修改要以憲法為參照標準,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通過在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憲法地位和性質(zhì)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憲法的重視程度,這就決定了只有依憲治國,才能更好的依法治國。
2.從程度上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點和關鍵。憲法作為我國治國理政的根本法,規(guī)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基本原則,同時是其他法律法規(guī)制定,修改和解釋的參照和依據(jù)。憲法規(guī)定了我國公民政治生活中的重點內(nèi)容,除此之外,對我國在經(jīng)濟,文化,教育,衛(wèi)生,軍事,外交等方面有著重大深刻長久的影響。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原理教導我們抓矛盾要抓關鍵,重點問題重點解決。因而,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我們要以憲法為引導,突出憲法的關鍵性和重要性,進行依憲治國,從而為依法治國開辟康莊大道。
3.從時間上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歷史選擇。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已經(jīng)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但是這一方略貫徹實施的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zhàn):法律法規(guī)操作性不強,立法司法單位工作人員工作作風問題,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等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法制社會的建設,破壞了法律之上的法治社會治理理念,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而,黨和國家在認清形勢,明確任務,在202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下,在追求公平正義社會價值的準則下,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信念下,提出了依憲治國的這一依法治國基礎上的戰(zhàn)略方針。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強調(diào)了黨和國家依憲治國帶動依法治國的決心。
4.從人民群眾的角度看,依憲治國符合民情,順應民意,為民所愛。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是社會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憲法賦予了公民的基本權利,比如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自由權,監(jiān)督權,政治自由權等等。憲法給予公民權利的保障,使得公民對于憲法懷有崇高的敬偎和尊敬之情。在公民行使個人權利,維護個人正當利益時,憲法是有力的保障和維護武器。在公民人生道路上,是一盞象征公平公正的法治明燈,給予公民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同時,憲法規(guī)定了我們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而,我們更應該聽從民意,順從民心,堅持依憲治國,造福于民。
“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保?]青年是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需要青年一代的鏗鏘熱血,我們青年一代需要忠于人民,忠于祖國,忠于憲法,努力在祖國經(jīng)濟社會建設實踐中做到:
(一)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憲法精神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從《洪范》到《周官》,實際上中國古代憲法的精神就是儒家憲政精神,此種儒家憲政精神基本特點是將人民之公意等同于天意?!保?]古代憲法精神強調(diào)人意的重要性。這與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憲法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堅持社會主義本質(zhì)特征的精神;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精神;改革開放的精神;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5]這些憲法精神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尋求法律保護的精神動力;為我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拉動了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因而,我們需要弘揚憲法精神,特別是青年一代,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未來中國發(fā)展的重擔,應義無反顧的參與其中。宣傳憲法教育,彰顯憲法的權威,增強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在人民群眾中形成知憲法,守憲法,愛憲法的社會風氣。從而,讓憲法精神深入人民群眾內(nèi)心,樹立起憲法的權威,推動我國依憲治國,依法治國,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二)帶頭樹立公平公正的價值準則和遵守法律法規(guī)。公平公正是一直以來是我們?nèi)祟惿鐣膬r值追求和精神向往。在我國當前新一輪的改革背景下,我們對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的要求日益強烈。如黨和國家針對一些官員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奢靡之風,享樂主義進行整治清除,對官員腐敗問題進行反腐斗爭,這些實踐反映了黨和國家整改社會不良風氣的決心和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群眾法治觀念的提升和對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準則的強烈渴望。作為青年學生,維護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義不容辭。青年學生應該身先士卒,自覺做到守護公平正義。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法律法規(guī)要牢記在心。同時,積極向他人宣傳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念和法律法規(guī)。如果群眾不遵守法律法規(guī),那么法律將成為一紙空文,社會秩序?qū)⑹艿酵{,國家政權也將岌岌可危。
(三)共筑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是民心所向,也是青年人的追求。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凝聚。青年一代,是主力軍。青年人應將依法治國的思想融入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去,積極踐行;宣傳法律知識,進行法律援助;講文明,樹新風,將憲法精神融入人們內(nèi)心世界,進而為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提供法治保障。推動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實現(xiàn)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目標。
作為青年一代,肩負歷史的使命和時代的召喚,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為人民、為祖國,努力弘揚憲法精神,為建設法治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而奮斗!
[1]總理同大學生談心—溫家寶與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共度“五四”青年節(jié)[EB/OL].新華網(wǎng),2008-05-04.
[2]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wǎng),2012-12-04.
[3]盧新寧.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在北大中文系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EB/OL].豆丁網(wǎng),2014-10-1.
[4]梁啟超.梁啟超論憲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憲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