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華
1990年初夏,《瀚海潮》雜志主編井石來到冷湖,贈我他的第一本小說集《湟水謠》,同時還有于佐臣、王貴如報告文學集《西部大淘金》,劉玉峰、陳天虬小說集《男人河》《市井細民》,秦書廣、郭國慶、羅鹿鳴、田毅、郭力克、趙予萍等11人詩歌合集《瀚海詩苑》,諾日仁青翻譯整理的《藏族民間動物故事》。事實上,這6本書是海西州文聯(lián)編輯的“瀚海叢書”第二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時印刷匆忙,那幾個關(guān)鍵字卻忘了印上。諾日仁青,本名喬永福,1953年初生于青?;ブh松多藏族鄉(xiāng)村,時任海西州文聯(lián)主席。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涉及門類很廣,包括長篇小說、散文詩歌、影視劇本、民間文學,獲獎當然也不少,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藏族民間動物故事》,原因里面有許多兔子的故事,因本人生肖屬兔,所以把它記住了。
三木才和井石是青海衛(wèi)校校友,井石曾從他的習作中挑選了一個短篇小說《蟈蟈曲》發(fā)表在《瀚海潮》雜志,極大地鼓舞和激發(fā)了三木才的創(chuàng)作熱情,之后接連發(fā)表了好幾篇小說。1991年,已是天峻縣衛(wèi)生局局長的三木才寄來一篇小說,井石感覺基礎很好,需作一些修改,寫信怕說不清楚,打電話相約去天峻面談。當天晚上,井石乘格爾木去西寧的火車奔往天峻,正在座位上迷迷糊糊時,火車停了下來,本來在睡覺的列車員跳起來喊:“天峻站到了!天峻站到了!”打開車門,井石和其他五六個人跳了下來?;疖囬_走了,眼前漆黑一片,四周連一盞燈也沒有。原來火車是臨時停車,離天峻站還遠得很,碰上了一個馬大哈列車員,這可怎么辦?一幫倒霉的主兒只好一邊罵罵咧咧,一邊聽著夜鳥的怪叫聲,一邊摸著黑頂風往前走??目慕O絆地走了整整一夜,凌晨6點鐘才趕到三木才家,那個狼狽樣兒把三木才嚇了一大跳。在井石的指點下,三木才將《多布旦昂秀》修改得很成功,井石卻舍不得發(fā)在州文聯(lián)的《瀚海潮》,將它推薦給了省文聯(lián)《青海湖》文學月刊小說組長金光中,結(jié)果很快就發(fā)表出來了。
“崗尖梅朵”漢語意為“雪蓮花”,是藏語中最美麗、最具代表性的名詞之一。《崗尖梅朵》雜志創(chuàng)刊于1989年,可謂柴達木藏族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2001年起成為全國唯一公開出版的藏文詩刊。期間從中編選出版兩部作品集《瀚海綠洲》、《心潮》,在大漠戈壁揚起了綠色的文學風帆。前者是一部當代藏族文學作品集,分小說、詩歌、散文3部分,作為建州40周年獻禮書。后者是一部藏文詩歌合集,匯集了93位作者150首詩歌,是對20世紀90年代盆地藏族詩歌創(chuàng)作成果的一次檢閱。二書主編索南達杰,又名李科加,1966年生于天峻縣生格鄉(xiāng)霍爾措,1990年畢業(yè)于青海民族學院(現(xiàn)更名青海民族大學),曾任《崗尖梅朵》主編,著有《海西藏傳佛教寺志》。后來轉(zhuǎn)入仕途,一路走高,現(xiàn)任海西州副州長。
烏席勒,曾為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shù)館館長。出生在德令哈宗務隆鄉(xiāng)一個牧民家庭,青海民族學院是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母校。那一年他16歲,還從未進過學校大門,當時父母正在托人給他說媳婦。一位老中醫(yī)說他的心臟有問題,治療辦法只有一個——到低海拔的地方待上兩三年。就這樣,烏席勒趕上了1976年的青海民院招生,來海西招生的老師恰恰又是他姐姐的老師,因此他成了德令哈地區(qū)唯一的學員。在學校找到堂哥巴依斯哈力,住進了他的宿舍,每天跟隨老鄉(xiāng)們?nèi)ソ淌疑险n。有一天,在宿舍樓走廊遇到一位老師,問他道:“你叫什么名字?是不是叫吳星(他的漢名)?”他說就是,老師長嘆一口氣,說:“我找你找了快一個月了,正準備去海西找你呢!”因為不會漢語,只能聽懂一點點,他迷惘地看著老師。老師:“你是我們預科班學員,你跑到哪里去了?”他:“我每天都去班里??!”老師:“你去哪個班里了?”他:“我每天和老鄉(xiāng)們在一起?!崩蠋熯@才明白過來,他是跟著蒙古語班學員學習,沒有到文化補習班報到,現(xiàn)在終于“找到組織”,結(jié)束了“流浪生涯”。
烏席勒第一次參加文化補習班考試,老師在黑板上寫“四人幫”三個大字讓學生造句,身后一位女老師用生疏的蒙古語告訴他:“寫上‘DADAO’二字?!彼l(fā)揮跟著海西軍分區(qū)獨立連騎兵學的幾個大字,聽老師的話如是造句:“‘大刀’四人幫”考官看了開心大笑,后來才知道鬧了笑話。考過后分班,因為之前沒有上過學,所以在全班文化底子最薄。不久迎來第一次正規(guī)考試,他準備好所有課本和參考資料,孰知老師讓收起來,說是閉卷考試,只給每人發(fā)一張紙。他傻眼了,問同桌女生:“什么叫白卷考試?”她說:“閉卷考試就是不能看任何書。”無奈交了一張白卷。多年以后,烏席勒成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會員,青海各種文化藝術(shù)學會(協(xié)會)會員,獲得過文化部“群星獎”、青海攝影藝術(shù)金獎、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等殊榮,是一位集美術(shù)、書法、攝影、文學于一身的怪才,德都蒙古文藝工作者的領頭雁,柴達木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創(chuàng)始人,國家級非遺項目那達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5年4月6日,清明小長假,中國發(fā)生了兩個引起我比較關(guān)注的事件。一個是央視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畢福劍的視頻,背景是在一個酒局開始前,老畢為中外友人說唱《智取威虎山》中《我們是工農(nóng)子弟兵》選段,并且邊唱邊戲謔(其實是一個東北地方版),從而引發(fā)全國范圍內(nèi)的極大爭議。另一個是幾千里外的德令哈,蒙古族著名作家巴義(又名巴音)因患突發(fā)性疾病,經(jīng)搶救無效遽然辭世,享年49歲。海西州文聯(lián)主席斯琴夫悲愴地告訴我,巴義開創(chuàng)了當代德都蒙古文學的先河,曾在全國各種蒙漢報刊發(fā)表詩歌500余首,其中《夢中的青海湖》被選入全國蒙古族大專院校教材,有20余篇各類文學作品獲得省級以上獎項。他也是“德都蒙古小說之父”,曾以驚人的才情寫作出版德都蒙古兩部長篇歷史小說,《神奇的青海湖》獲得全國第二屆“朵日納文學獎”和全國網(wǎng)絡文學獎,《固始汗》則被改編為電影文學作品。
海西州德都蒙古文化研究會組織專家學者發(fā)揮優(yōu)勢篩選課題,2014年在民族出版社出版一套7部8本叢書,全面記載了德都蒙古數(shù)百年間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過程和時代特征。它以《德都(青海)蒙古歷史考論》開篇統(tǒng)領全書,以事為經(jīng),以志為緯,縱貫時空,橫陳百業(yè),資料性、思想性、可讀性均達到了新的高度。海西州舍得投入,特意向國內(nèi)外科研機構(gòu)、大專院校圖書館,以及相關(guān)檔案館、圖書館無償贈送,第一版1000余套很快發(fā)售一空。叢書作者除斯琴夫以外,我只見過僧格博士,《德都蒙古民間文學研究文集》、《德都蒙古民俗與文化變遷研究論集》二書編者。這位西北民族大學教授,1957年生于烏圖美仁草原,對本民族及其家鄉(xiāng)格爾木地區(qū)的學術(shù)研究,見解精湛,成果豐碩。其人個子高大,身材魁梧,留著濃黑的小胡子,發(fā)型像著名小品演員朱時茂一樣愛往右偏,說話卻聲音細柔和藹可親。
拙作《西部之西地理辭典》采用地理名詞與盆地風雅共構(gòu)的獨創(chuàng)文體,讓靜止的地名與流動的人文相互輝映,空間的地域變遷與時間的逝水流年,交織成柴達木一幅幅壯美的歷史畫卷,因而引起了許多閱讀者的興趣和專家學者的探究。那天在斯琴夫辦公室見到一本《海西州地名志》,本想索要,無奈他說只此一本,只得作罷。恰逢《德都(青海)蒙古歷史文化叢書》到貨,一眼覷見《德都蒙古地名例釋》,編者納·才仁巴力,1955年生于德令哈宗務隆鄉(xiāng),1982年畢業(yè)于青海民院少語系蒙古語專業(yè),獲碩士學位。曾在青海省社科院從事研究工作,現(xiàn)任青海省人民政府翻譯室副主任,職稱譯審。長期從事蒙古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及民俗學田野調(diào)查研究,專著及論文甚夥。《德都蒙古地名例釋》收集了1300多個詞條,包括地名名稱、類型、讀音、含義、所處地理位置以及相關(guān)文化背景等,譬如“柴達木”“大柴旦”這兩個地方,他的解釋就與別人有所不同,給我進一步研究柴達木盆地的歷史地理,提供了一定的學術(shù)參考價值。
1990年夏,在青海文學院第五期學習期間,沒事時就與李向?qū)帲h族)、才旦(藏族)、照日格(蒙古族)打麻將,哥仨被我贏了不少飯錢。有一天,應一個女同學之邀,去坐落在海東地區(qū)平安縣的青海毛紡廠游泳。我生在湘江邊,從小闖過大風大浪,一下子就游到了深水區(qū)。照日格是來自烏圖美仁草原的“旱鴨子”,居然跟著游過來,這下可就慘了,兩手在水面上亂抓,咕冬咕冬喝了不少水。開始我還以為他是鬧著玩兒,看到岸上人都在大呼小叫,趕快游過去救他。怕他拖住我不放,先一拳把他打暈,之后用肚子把他頂出水面,往淺水處拉過去,醒來后他再三跪拜感謝。24年后驅(qū)車來到德令哈,照日格從海西州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張珍連處得到消息,與夫人保紅花立馬趕到,見面直呼“救命恩人”。席間夫妻倆為我輪番獻歌,尤其是保紅花唱的德都蒙古歌曲,純屬原生態(tài),十分優(yōu)美動聽,羞澀的表情猶如一個少女。
照日格又名可可西里,早年間畢業(yè)于青海民族學院少語系,1990年西寧學習歸來,1995年又到北京魯迅文學院作家班進修,已經(jīng)出版《穹廬晚照》、《失落的草原》兩部詩集,主編出版《德都蒙古當代文學選集》,先后獲青海省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獎等。除了擔任海西州文聯(lián)《花的柴達木》編輯部主編,他還兼任海西州作協(xié)主席,青海省第十一屆政協(xié)委員,職稱高級編輯。那天下午,我們走在德令哈麗日藍天下,他的頭上戴著一頂美國西部牛仔帽,脖子圍著一條花圍巾,皮膚粗糙黧黑,牙齒雪白整潔,臉上的線條剛勁有力,如果腰間再挎上一把火槍,就更像19世紀好萊塢明星了。他的普通話不太流利,說得緩慢,但是我都能聽明白。知道我不懂蒙古文,也就沒有給我送作品集,只是簡單地向我介紹詩歌寫作狀況,說是正不斷嘗試現(xiàn)代派的表現(xiàn)手法,謳歌柴達木的歷史人文景觀,展現(xiàn)德都蒙古人的內(nèi)心世界。近兩年,中國作協(xié)特別關(guān)照、扶持少數(shù)民族作家,許多人趕潮般入會,照日格無論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編審工作,都不在他們之下,緣何沒有抓住這個機會?他想了想,一字一頓地說:“咱、再、努、力、努、力、吧!”
格·孟克巴雅爾任《柴達木日報》副總編輯。我在德令哈見過這個高大的蒙古族漢子,感覺待人熱情謙遜有禮節(jié),但是沒有來得及閑聊。近日與之通微信,見其頭像戴著蒙古禮帽,圍著一方大紅圍巾,英俊儒雅,風神瀟灑,有影視劇中北方文人氣象。孟克巴雅爾,生于1965年2月,海西州烏蘭縣人,1987年畢業(yè)于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系,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高級記者職稱。他用蒙古文寫作,詩集《潔白的禮物》分“潔白的禮物”、“我的富饒高原”和“獨島的鳥兒”三個部分,都是贊頌祖國、人民、大地、山河的主旋律作品,充分顯示出詩人對民族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另有一部新聞作品集《高原驕子藏羚羊》,其中《六個大學生的蒙古族母親》一文獲得全國蒙古語報紙新聞獎。1999年被評為青海省第二屆“十佳新聞工作者”,2002年被評為第五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魏晉時期有“竹林七賢”,柴達木盆地有“高原五駒”——德都蒙古五位詩人,因為2009年3月在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漢譯同名詩歌合集而得名。五個人中,我認識斯琴夫、格·孟克巴雅爾,前者現(xiàn)在是海西州文聯(lián)主席,后者是柴達木日報社副總編輯。巴義今年過世,生前曾任州民語辦副主任。都格爾蘇榮是格爾木市民族中學高級教師,出版詩集《高原的嘆息》、散文集《歲月不復返》。巴·巴拉瑪?shù)罓柤嵌继m縣宗加鎮(zhèn)一個牧民,出版詩集《蒙古印》、散文集《阿蘭雀鳥的啼鳴》。
少年時期囫圇吞棗地讀過西方名著《荷馬史詩》,長大后到了青藏高原,才知道這兒有一部藏族偉大的英雄史詩——被譽為“東方《伊利亞特》”的《格薩爾》。1990年歲末,尚在冷湖油田工作期間,青海電視臺播出18集《格薩爾王》,飾演格薩爾王的高蘭村演得真不賴。讀西藏著名女作家馬麗華的《藏北游歷》,才知道格薩爾王故事是靠世世代代的民間說唱藝人傳承下來的,有的牧民原本不知道它,在雪山圣湖邊迷糊幾天,神靈附體了,一開口就打不住,唱啊唱啊,唱成了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至今沒人知道這個故事到底有多長。格爾木市唐古拉鎮(zhèn)有一個叫才讓旺堆的人,屬于“神授說”史詩說唱藝人,據(jù)說能夠說唱148部,為我國演唱格薩爾史詩部數(shù)之冠。他本人并不識字,1987年青海省首屆《格薩爾》民間藝人演唱比賽奪冠后名揚八方,被邀請到省文聯(lián)格薩爾研究所說唱。1989年赴北京演唱,轟動世界史詩節(jié),被首都新聞界稱為國寶藝人、世界奇人。
說起這事真有點奇異。之前并不知道李成錄其人,也沒有讀過他的詩文。前些日子,偶然在網(wǎng)上見有思念其一篇小文,稱其生前曾任海西州茫崖行委主任、冷湖工委書記,在多家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茫崖、冷湖兩地與我有緣,暗中思忖,是否為其在《柴達木文事》留名。因其文名并不大,期間諸事纏身,所以并未放在心上。但他好像知曉我的心思,非要擠進這本書,冥冥中竟以各種方式闖入我的視線,譬如在某本書中現(xiàn)個面,在某人文中露個名。2015年5月20日凌晨,他突然托夢于我,將海西州群藝館館長烏席勒微信指點一下,倏忽不見蹤影。猛然驚醒,想那蒙古人烏席勒我也不曾見過,只是早幾天應邀給即將創(chuàng)刊的《德都蒙古》雜志發(fā)去一篇文章,海西州文聯(lián)主席斯琴夫告訴我負責人烏席勒的手機號碼,微信也隨之開通,但怎么就會這么巧合呢?打開烏席勒微信一路查找,見其清明那天一首短詩悼念李成錄,并有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李的詩集《瀚海深處孤屋的燈盞》書影。再查肜子岐《柴達木文學藝術(shù)帙稿》,得知其生于1963年,藏族名華瑞·漠然尖措,畢業(yè)于青海民院漢語系,民族學在職研究生,青海省作協(xié)會員,80年代中期進入柴達木盆地工作。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不幸英年早逝。詩集收入其86首詩歌及11篇散文,網(wǎng)上有其《黑夜里我給你寫詩》,指明寫給其愛人。忽然想起歷代“詩讖”之說。唐朝崔曙《奉試明堂火珠》詩有云:“夜來雙月合,曙后一星孤?!边M士及第翌年即歿,唯遺一女名星星者。北宋詩人秦觀死于藤州,之前夢中作詩《好事近》,內(nèi)有“醉臥古藤陰下”,僅此一句中讖。徐志摩生前寫過一篇《想飛》,不久飛機失事遇難。郭小川1975年寫了一首《秋歌》,內(nèi)有不祥的讖語:“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化煙,煙氣騰空;但愿它像硝煙,火藥味很濃,很濃?!贝文?0月18日,在河南安陽招待所一樓房間,服安眠藥后入睡,因未滅的煙頭點燃衣被窒息而亡。李成錄詩集及詩作之名也似有不祥之兆,“瀚海深處孤屋”那是什么地方?“黑夜里寫詩”那是什么情景?阿門!愿他的靈魂得到安息!
我將李成錄托夢這則筆記發(fā)到微信,引起海內(nèi)外諸多師友驚悚駭異。青海著名作家王文瀘網(wǎng)信嘆息道:“你說的事情確實罕見。為了青史留名,竟然托夢于生人,實在可嘆!文人之重名,一至于此乎?而‘詩讖’一說,自古屢見不鮮,難以用‘巧合’二字做簡單解釋。清代雍正時期文壇泰斗、吏部尚書尹繼善去世前一月,讓他的幾個兒子做送春詩,幕友解吉庵寫的是:‘也知住已經(jīng)三月,其奈逢須隔一年。遺愛只留庭樹好,余暉空托架花鮮。’尹尚書大加嘆賞,動筆加圈加點。尚書歿后,眾人再讀,方知無意中寫的全是讖語。不管怎么說,既然李成錄如此執(zhí)著,你就滿足他的愿望吧!”又接現(xiàn)居海南島的大學同學凌須斌來電,說是在柴達木盆地工作期間,與李成錄是酒友兼文友,熟諳其人其事。李身高一米八,長相看似粗獷,內(nèi)心卻很柔婉,喜愛詩歌到了癡迷的程度。每當與朋友相聚,浮一大杯后必定朗誦自己新作,以“官員詩人”自矜。其詩集《瀚海深處孤屋的燈盞》2007年出版,翌年夏天赴省城西寧開會,在橡皮山往青海湖之間遭遇車禍身亡。
那天從海西州文聯(lián)樓上走過,見到一個面相文雅的書生,與在某本刊物上所見照片相似,猜測可能就是郭占雄。這位藏族作家1964年生于青海民和縣,畢業(yè)于青海民院中文系,在職研究生學歷,從事文秘工作多年,歷任海西州總工會副主席、《柴達木報》總編輯等職,現(xiàn)任海西州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青海省作協(xié)會員。散文集《高原天空迷人的眼睛》曾獲青海省第六屆文藝創(chuàng)作獎,長篇小說《百年祈禱》2012年獲青海省“五個一工程”獎。后者向讀者打開了青海牧區(qū)生活的真實畫面,敘述小說主人公周佳明一家三代在高原地區(qū)奮斗的故事,最引人關(guān)注的是他們先后娶了藏族姑娘,把根留在那兒。
曹有云出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興??h,那兒是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核心區(qū),后來到了海西州格爾木市。他的詩作近年在全國許多有影響的報刊發(fā)表,入選多種權(quán)威選本,組詩《詩歌,詞語,春天》獲得《民族文學》2014年度獎詩歌獎,詩集《時間之花》2012年獲得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授獎詞:“‘時間之花’即生命之花。這部詩集意境蒼茫悠遠,語言精確洗練。曹有云以堅韌的苦思和靈動的筆觸,表達了時間與生命這一哲學命題中豐富的存在體悟,字里行間透示著信念的執(zhí)著和徹悟的曠達,生發(fā)出了超越民族、地域和諸種文化邊界的廣遠意蘊。”我在他的新浪博客上閱讀了《頌辭的片段:格爾木的場與景》,感覺似乎受到了昌耀、海子的影響,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氣象,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詩人。
《花的柴達木》雜志副主編那仁居格,本名向陽,1968年生于海西州烏蘭縣銅普鎮(zhèn)一戶德都蒙古人家。網(wǎng)上見其一張照片,穿著一襲棗紅色鑲著白邊的蒙古長袍,面如滿月,儀容雋朗,坐姿頗似漢人仕女圖。其新浪博客首頁照片,騎在一匹揚蹄昂首的馬上,右手擎著一架“大炮筒”,頭發(fā)被風吹拂有男兒豪邁之態(tài)。兩張照片中都是黑駿馬,都纏繞著五顏六色的絲帶。其人擅長雙語寫作,出版專著、合著十余種,詩集《夢之葉》據(jù)說是青海蒙古文學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個人詩集,部分單篇(首)作品還被譯成英文、維吾爾文、藏文、哈薩克文,有的入選全國蒙古語大專院校教材和多種選集,獲得正規(guī)獎項30余種。讀其《柴達木的早晨》,蒙漢雜糅,語言機巧,有中國畫小品速寫的意境,也有西方油畫粉彩的唯美傾向。詩曰:“滿浩特的山羊/安詳?shù)厣熘w/柴達木的艾里/迎接新的陽光/兩匹英俊的馬/豎起耳朵嘶鳴/一對可愛的鳥/從套那上飛過/安謐的牧人家/一派幸福吉祥?!弊ⅲ汉铺?,指羊盤。艾里,指人家、牧戶。套那,指蒙古包天窗。
提起青海海東地區(qū)樂都縣,我的記憶馬上蹦出兩個要好的大學同學,一名王忠平,一名王永剛,他倆根在樂都,現(xiàn)在一居西寧,一居民和。樂都文風頗盛,“雖裙釵流咸知禮義,是屠沽輩粗解章句”(謝彭臻《樂都賦》),知名文學評論家郭守先堅稱其桑梓為“青海高原文化大縣”。從樂都流寓柴達木盆地的回族作家雪夫,原名馬學福,又名伊斯瑪儀,1993年畢業(yè)于青海民院漢語系,現(xiàn)為海西州電視臺專題部主任,德令哈市作協(xié)主席,《巴音河》內(nèi)刊執(zhí)行主編。2007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天堂之路》,是一部以回族農(nóng)民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描述以薩克力為代表的族裔,在馬步芳統(tǒng)治青海晚期的悲苦遭遇,但在追求天堂般幸福生活的路上,他們的理想和信念顯得那樣固執(zhí)。手頭有斯琴夫贈我雪夫散文隨筆集《高原上的私語》,其中一篇《與張承志先生的約定》,談到張承志對其眉飛色舞地說起年輕時候,在樂都柳灣村從事彩陶發(fā)掘和研究,與當?shù)匾粋€漢族朋友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同時傳遞出一個信息,張承志要補充修改名著《心靈史》,“把信仰與名利掛鉤,必然把信仰帶進死胡同……喚醒人們理性的信仰非常緊迫和必要”。
與海西州文學藝術(shù)界失聯(lián)多年,重新結(jié)緣是一年前上網(wǎng)時,偶然看到“德都蒙古喬納”的博客,自稱《瀚海潮》詩歌編輯。按照郵箱地址試探著發(fā)出一封網(wǎng)信:“請寄《瀚海潮》雜志一閱?!惫烙嬎麑⒋诵呸D(zhuǎn)給了領導,執(zhí)行主編李占國不但立即回信感謝關(guān)心,同時寄來《瀚海潮》、《柴達木》各一期,這才知道除《瀚海潮》外,還有另一新刊《柴達木》。2014年8月21日下午,與照日格漫步德令哈街頭,迎面走來一個長得壯實、戴著眼鏡的小伙子,他倆打招呼時我心念一動,問道:“是喬納嗎?”照日格驚奇地說:“是呀!你怎么認識他?”然后給我們雙方做了介紹,喬納像個大姑娘一樣羞澀地笑了。照日格說:“他是斯琴夫的兒子,本名嘎爾迪,90后蒙古族詩人,去年參加魯迅文學院第七期少數(shù)民族作家班培訓學習,已經(jīng)在《詩選刊》、《草原》、《青海日報》等報刊發(fā)表了上百首詩作,還出版了一部《今夜我在德令哈》詩集?!蔽铱滟澋溃骸肮换⒏笩o犬子!”
青海佛學院教授群克加,從柴達木走出去的文化學者,為人十分低調(diào),寫出來的東西一般不輕易發(fā)表,想到什么立即修改臻于完善。3年前創(chuàng)作完成《古今柴達木史詩》,在德都蒙古文化網(wǎng)站文都思發(fā)布后,立即產(chǎn)生轟動效應,2014年5月由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是一部敘述柴達木千年歷史和人文地理的長詩,達1000余行,有學者稱之“一部以史詩形式寫出的柴達木千年歷史書”,也有人說“以詩歌古體寫出的柴達木地方志”。全詩語言優(yōu)美,行文嚴謹,層次迭起,構(gòu)思巧妙,讀來讓人興奮不已。圖書樣式新穎別致,仿照藏文經(jīng)書格式,盒裝冊頁,具有青藏高原的歷史厚重感和蒙古族古樸典雅的風格。西北民族大學著名學者才布西格教授為序,對家鄉(xiāng)之事、之人、之景、之文,不吝贊美之辭。
永阿1977年生于烏蘭縣,2002年畢業(yè)于青海民族大學,現(xiàn)在是柴旦鎮(zhèn)副鎮(zhèn)長。搞不明白的是,他生于青海長于青海,怎么會成為內(nèi)蒙古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2012年8月16日,在德令哈召開的青海省第三次蒙古族創(chuàng)作會議暨第六屆孟赫阿爾察詩歌那達慕會議上,他揮寫并展出的德都蒙古英雄史詩《汗青格勒》書法長卷獲得特等獎,現(xiàn)由海西州文化活動中心收藏。這是青海省第一部蒙古文書法長卷詩文,長33米,寬0.5米。按照新聞報道的說法,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聯(lián)主席巴特爾、青海省文聯(lián)主席班果以及海西州副州長李科加,看過這個長卷后均深表贊賞。
我家書齋“青海專柜”藏有一本《雪域情》,這是從未謀面的索寶詩集,但不知道是誰送的。索寶是青海天峻縣阿亥達拉草原第一個土生土長的藏族詩人,也是《瀚海潮》雜志的詩歌編輯。大學畢業(yè)獲得的是藏文文學學士學位,卻非常喜歡用漢語寫詩。因為生長于牛羊遍野之鄉(xiāng),便在一種自覺不自覺之中,抒寫對雪域草原的摯愛和遠祖遠宗的敬慕。詩集后記中如是說:“我很自卑地躲著熱鬧的詩壇,我很真誠地寫點屬于自己心靈深處的東西。對這種理想境界的追求,使我對詩愛得如癡如醉,也常使我憂郁流淚?!本?989年主編《瀚海叢書》第二輯時,計劃內(nèi)有他的一本詩集,因為只有47首,叫他在一個月里再寫出幾十首來,他說完全可以。但是一個月后向他索稿時,他說實在憋不出來,試過好幾次,可寫出來的東西就連自己也不想看第二遍,因此無法為出詩集而出詩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雪域情》,只有這47首詩,薄薄的66頁,這是他第一本詩集,也是最后的詩集。出版之后沒多久,不滿30歲的索寶因病下世。
胡日查來自海西州蒙古族和碩特部落(現(xiàn)為都蘭縣宗加鎮(zhèn)),從小在牧區(qū)長大,非常喜愛唱歌,對蒙古長調(diào)歌尤為喜愛,曾在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習聲樂專業(yè),后在呼和浩特市組建蒙古搖滾樂隊達爾罕。2006年春天,胡日查北漂京城,成為伊立奇的好友。翌年和七個來自不同地區(qū)的蒙古族小伙子組建杭蓋樂隊,很快成為北京民謠搖滾界最有影響力的樂隊之一,現(xiàn)在則是當今國際音樂節(jié)舞臺上最負盛名的中國樂隊之一。英文樂評網(wǎng)站Rapsody稱:“杭蓋已經(jīng)從民間音樂現(xiàn)象飛躍到跨界音樂的先鋒,同時他們從未失去自己的靈魂。從蒙古草原廣闊的疆域上生長出來,這種音樂會使你想家,雖然那個地方你從未到過?!焙詹楫敵跻贿呍诒本╅_創(chuàng)事業(yè),一邊在都蘭安了自己的小家,娶了一個本民族姑娘,還找了一份德令哈市文化館的工作。他以馬頭琴在世界上搖滾,草原則被他隨身帶著,在他的歌里,在他的酒里,也在他的蒙古族長袍里。
杭蓋,蒙古語的意思是“純凈自由完美的大草原”。杭蓋樂隊用現(xiàn)代音樂形式傳承民族音樂,引領著聽眾們進入蒙古文化和歷史,充分展示了德都蒙古的魅力。他們的樂器包括馬頭琴、圖卜碩爾(蒙古族彈撥樂器)、吉他、貝司、鼓等,也許還應該算上那種奇特的樂器—— 呼麥。主唱胡日查除了有著蒙古族的清亮嗓音,還長了一副典型的蒙古摔跤手的身坯,是現(xiàn)場演出最富激情的歌手。我第一次知道他是海西州張珍連相告,后在拙著《冷湖那個地方》寫過他的一則筆記。杭蓋樂隊走向《中國好歌曲》現(xiàn)場,并贏得所有評委轉(zhuǎn)身,最終被劉歡組搶到手中。我特地記下《杭蓋》歌詞,以饗讀者?!俺领o的杭蓋/飄落在遙遠的天邊/悄無聲息的寂靜/彌漫著乳香的芬芳?!薄八{色的杭蓋/飄落在遙遠的天邊/駿馬奔放的綠色/生機勃勃的杭蓋?!痹谶@樣兩節(jié)之后均有胡日查的蒙古語演唱,歌詞大意:“杭蓋無邊的大草原啊/賦予我生命自由的胸懷/長生天庇佑的家園/祖先賜予的古老神靈/呼喚著我們生存的靈慧/蒼天恩賜的搖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