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來風
·星云
世間的人,可以說大都生活在框框里,如果不能從框框里解脫出來,人就只能在苦海里浮沉了?,F(xiàn)在試就人生的“框框”一談:
一、生活的框框:在日常生活中,人為了“開門七件事”,被柴米油鹽框住了;為了延續(xù)香火,被生兒育女框住了;為了家族興盛,更是被名利的枷鎖死死框住。因此,人生到了青壯年時期,都很希望走出家門,逃脫生活的框框。
二、思想的框框:一個人雜念太多,整日想東想西,就會在思想的框框里鉆不出來。有的人想要當富翁,就被金錢框??;有的人想要把權,就被權力框住;有的人希望愛情,就被兒女私情框住,思想每天都在財色名利之間打轉(zhuǎn),逃不出五欲六塵的框框。
三、人事的框框:人和人相處,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臉色,可能就會引發(fā)矛盾,所以人和人相處就會變得小心翼翼,誰也不愿打破人事的框框。所以佛教講“無我相”“無人相”,如此才能逃離人事的框框。
四、心理的框框:所謂“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做人要能先從心解脫,繼而得到身體的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脫。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類如能對五欲六塵、人我是非淡泊處之,越是淡化雜念就越能走出框框。(摘自《廣州日報》)
本版插圖/楊永
·黃亞洲
進入谷歌總部,一直是閑逛園林的感覺,但走向辦公樓之時,一只劈面相見的巨型恐龍骨架,深棕色的,足有二層樓高,倒是叫我一下子目光發(fā)怔了。公司的高層決策者為什么要在自己心臟位置里擺一只齜牙咧嘴的大恐龍呢?
臨時做向?qū)У馁Z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是為了自我警示。公司決策者讓公司總部的員工進進出出之時都能遇上恐龍,并且思考同一個問題:恐龍體量一大,行動就顯得笨拙,我們會不會笨拙起來?據(jù)我所知,谷歌三萬名員工如今在全球創(chuàng)造的奇跡還是在蓬蓬勃勃地繼續(xù)。有報道說,谷歌每年光是用于研發(fā)的資金就達七十個億。所以有一點可以斷定,谷歌目前全速奔跑的年輕姿態(tài),與它豎在自己總部大樓門前的這只步履蹣跚的恐龍絕對有關。
每天棒喝自己,其實是很有用的。(摘自《解放日報》)
·青蓮
在電影《瓊斯一家》中,鎮(zhèn)上所有人都羨慕突然搬來的瓊斯一家,不僅因為他們富有,還因為他們幸福。女人們羨慕瓊斯太太,因為她的丈夫總是那么愛她;男人們羨慕瓊斯先生,因為他的太太不僅性感,而且經(jīng)常公開對丈夫“真情流露”。事實上,他們并不是一家人,而是一家售賣奢侈品的公司請來的演員。他們住豪宅、用奢侈品,成為小鎮(zhèn)人的榜樣。同時,他們也毀掉了這個小鎮(zhèn)原本的寧靜:他們的鄰居幸福感越來越低,因為無論怎么努力,他們總也趕不上“瓊斯一家”。
為共同利益而綁到一起的“樣板間”家庭,其實更容易比真實的家庭顯得“幸福”。就像我們買房子看到的樣板間,怎么擺都舒服,那是因為很多家具都是專門定制的。等自己的家具搬進去,就發(fā)現(xiàn)邊邊角角難免磕磕碰碰?;橐鋈绱耍钜彩侨绱?。幸福只是人生的冰激凌,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的正餐。(摘自《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
·六六
我第一任男朋友就是我的前夫。倆人郎才女貌,我愛他到骨頭里,為他肯吃一切苦受一切罪,最后還是分手。第二任男友,倆人都不是扎實過日子型的人,我奔忙,他奔忙,也分了。到秀才,一拍即合,前倆的犧牲,就為給他鋪路了。
秀才,這個與我傾心的書生形象有很大距離的男人,用一顆滾燙的心在溫暖我。他扎扎實實做好每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包括修衣架,關煤氣,給我的光腳穿上襪子。他沒什么玄奧的理論,卻把我散落一地的淚珠穿起來藏進柜子,我真的好久都沒傷心過了。
那些我曾經(jīng)喜歡和愿意為之犧牲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離我而去了。(摘自網(wǎng)易新聞)
·梁鳳儀
所謂厚道,簡單點就是隱惡揚善。對上不妨據(jù)理力爭,對下應該寬容大度。我認識的一位本城企業(yè)巨子,就曾有過一個如下的故事,使我受益良多。
企業(yè)巨子對工作很是緊張。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準時辦妥,我曾見過他拍案而起,與另一位財經(jīng)巨子爭辯得面紅耳赤??墒怯幸淮?,他接受另一位酒店業(yè)巨子的邀請,到他轄下的一間五星級大酒店餐廳去吃晚飯,氣氛甚是融洽。吃主菜時,忽然企業(yè)巨子臉色一沉,放下刀叉,主人忙問:“是不是菜的味道不好?”他連忙搖頭否認:“不是,我肚子有點不舒服,要上洗手間,不能吃飯了?!边@樣子上了洗手間十分鐘才出來,臉色好多了,重新又談笑風生。席散后,他拉我們一二個年輕行政人員陪他去吃云吞面,竟據(jù)案大嚼,我便道:“你剛才拉肚子,現(xiàn)今又吃得如此沒有節(jié)制,不大健康?!彼笮Γ骸拔夷膬豪亲??只不過剛才看到主菜盆內(nèi)有兩根頭發(fā),故此裝模作樣走出去,到廚房去講了一聲,只要真正工作的人明白問題就好,讓老板知道,只有害他罵下屬一頓?!庇谑聼o補,但求發(fā)泄的事不要做,否則商業(yè)上一定受害。(摘自《意林》)
·米麗宏
如今,我們的時代,似乎不興“笨”功夫了,那種一夜暴富、不勞而富、一舉成名的好事,似乎更令人艷羨。
2011年,有一個汪衍振,忽然聲名鵲起。他被媒體關注卻是因他“笨”,被稱作“中國最笨歷史作家”。汪衍振用21年時間,寫了《曾國藩發(fā)跡史》《李鴻章發(fā)跡史》《左宗棠發(fā)跡史》,三部歷史小說總共70多萬字。大家為他算了一筆賬,平均一天130字,人稱“龜速”。為搞清楚曾國藩初入官場12年的升遷細節(jié),汪衍振搜閱了近2000萬字的珍稀史料,用心之苦,用力之深,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21年,汪衍振除最基本的日常外,全部的生活內(nèi)容就是埋頭查資料、核對史料、讀書、寫作,有時為了一段史實的出處,可以不吃不喝埋頭工作,通宵達旦。
汪衍振對自己的“笨”,頗為認可。他認為,笨是一種態(tài)度;笨,才會嚴謹,才會小心。不管多聰明的創(chuàng)作者,一旦涉及創(chuàng)作,都不敢不笨。就是笨笨地琢磨,笨笨地積累,笨笨地發(fā)力。(摘自《揚子晚報》)(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