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中小尺度蟲源地及降落機制

        2015-02-05 06:03:44吳秋琳陸明紅朱秀秀張仲剛翟保平
        生態(tài)學報 2015年22期

        吳秋琳,胡 高,陸明紅,王 標,朱秀秀,粟 芳,張仲剛,翟保平,*

        1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昆蟲學系,農(nóng)業(yè)部&教育部病蟲害監(jiān)測與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南京 210095 2 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wù)中心, 北京 100125 3 湖南省植保站, 長沙 410005 4 洪江市植保站, 洪江 418200 5 芷江侗族自治縣植保站, 芷江 419100

        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中小尺度蟲源地及降落機制

        吳秋琳1,胡 高1,陸明紅2,王 標3,朱秀秀3,粟 芳4,張仲剛5,翟保平1,*

        1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昆蟲學系,農(nóng)業(yè)部&教育部病蟲害監(jiān)測與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南京 210095 2 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wù)中心, 北京 100125 3 湖南省植保站, 長沙 410005 4 洪江市植保站, 洪江 418200 5 芷江侗族自治縣植保站, 芷江 419100

        湖南是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南北往返的必經(jīng)之路和主害區(qū)。明確白背飛虱前期(至5月20日)遷入種群的中小尺度蟲源地和降落機制,對實現(xiàn)精細化異地預測至關(guān)重要。擇出2012年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的上燈峰日,用新一代中尺度數(shù)值預報模式WRF(Weather Rsearch and Forecast)做三維軌跡分析,明確蟲源地分布,并對其遷飛過程進行多因素的時空動態(tài)分析。結(jié)果表明:(1)2012年湘西白背飛虱遷入蟲源主要來自越南北部、廣西西南部,少量來自廣西東南部與廣東南部。湘東南、湘中遷入蟲源主要來自廣東南部、廣西東南部,少部分來自海南。此外,每年4月下旬與5月上旬我國南部盛行西南氣流,湘東南位置偏東,加之南嶺山脈的阻擋,該區(qū)遷入峰次與遷入量較湘西較少。(2)低空急流為白背飛虱的北遷提供了運載氣流,鋒面氣旋與切變線等天氣尺度系統(tǒng)以及強烈上升氣流帶來的降水、低溫屏障與下沉氣流是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集中迫降的3個直接因素;(3)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在湖南的主要落點基本沿湘西武陵山區(qū)至湘南雪峰山區(qū)一帶以及“湘桂走廊”東端分布,地形是導致湘西降蟲發(fā)生頻率高、遷入量大的主要因素。由于山體阻塞與地面摩擦形成的小型垂直環(huán)流、夜間山風的作用及山谷間的峽谷風可導致白背飛虱的集中降落,較大的燈誘峰次主要位于谷地或者是山體的迎風坡。

        白背飛虱;中小尺度蟲源地;降落機制;WRF模式;軌跡分析

        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是我國糧食主產(chǎn)區(qū)之一,其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32,但生產(chǎn)的糧食占全國的1/19[1],其中水稻種植以雙季稻為主、單雙季稻混合,水稻播種面積和總產(chǎn)長期穩(wěn)居全國第一,具有明顯的水稻生產(chǎn)區(qū)位優(yōu)勢[2]。單雙季稻共存的種植制度和高強度的水肥投入及濫用農(nóng)藥引發(fā)的抗藥性和致害力不斷加強,導致湖南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的危害程度愈演愈烈[3]。2000—2012年,湖南白背飛虱年平均發(fā)生面積分別為250.618萬hm2,發(fā)生程度為4級[2],直接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因此,明確近年來白背飛虱暴發(fā)成災的內(nèi)外因素,提出有效準確的預警方法,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白背飛虱是亞洲稻區(qū)一種遠距離遷飛性害蟲,每年3—6月自中南半島乘西南氣流陸續(xù)遷入我國南部稻區(qū)[4]。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發(fā)生面積日益擴大,為害程度加劇,暴發(fā)頻率顯著增加。2012年更出現(xiàn)了歷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白背飛虱遷入峰,不僅遷入早、峰次多,而且遷入量特大。到4月底,廣西燈下始現(xiàn)單燈單晚萬頭蟲峰,5月4日桂北和黔東南始現(xiàn)單燈單晚十萬頭量級蟲峰;5月1—17日連續(xù)出現(xiàn)超大規(guī)模主遷峰,同期突增區(qū)縱橫千余公里(21°N—30°N、99°E—118°E),覆蓋云貴川渝兩湖兩廣閩贛10省區(qū)。其中廣西融安5月2、4、5日分別出現(xiàn)67320頭、192200頭和556700頭的上燈峰,5月6—10日5天累計誘蟲808548頭。到5月6日湖南已出現(xiàn)3次大的遷入峰,全省22個監(jiān)測點燈下累計蟲量3.9萬頭,是特大發(fā)生年2007年同期的2.4倍。湘西洪江5月4—6日單燈蟲量分別為3596、3625和5935頭,8日3萬頭;湘西懷化9日上燈3萬多頭。湘南藍山縣5月3日單燈誘蟲過8070頭,湘中邵陽5月6日上燈過萬頭,邵東7日2496頭,均超歷史燈誘記錄。這些遷入種群源自何處?迄今尚無系統(tǒng)研究。

        圖1 湖南地形及各站點位置 Fig.1 Geographic and geomorphic environment and location of trap site of Hunan

        湖南地處南嶺山脈北麓(圖1),東、南、西3面環(huán)山,全境有15座主峰在1400m以上的大山體;中部為丘陵盆地,北部為洞庭湖堆積平原,形似馬蹄形盆地。湘東南東鄰羅霄山脈,南倚南嶺山脈。湘西武陵山、雪峰山和越城嶺所夾山間谷地與位于越城嶺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相接,構(gòu)成夏季風北上和冬季風南下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從西南或東南方向北遷來的稻飛虱蟲源進入該區(qū)而常年大發(fā)生[5]。地形導致遷飛性昆蟲的降落主要有兩方面因素:(1)氣流遇山脈被迫爬升,隨著山體地勢的升高而溫度降低,迫使稻飛虱由于生理適應(yīng)而降低遷飛高度進而被迫降落[6]。同時,氣流爬升引起的成云降雨會迫降空中蟲群在迎風坡形成集中降落。(2)地形的阻礙作用使低層大氣進入兩山之間的谷地時產(chǎn)生“狹管效應(yīng)”從而形成很強的峽谷風和輻合上升氣流,導致地形雨[7],空中蟲群遇雨而集中降落。究竟哪種特定的條件(包括天氣系統(tǒng)、天氣過程、地理條件等)是導致湖南稻區(qū)稻飛虱的集中降落的主要因素?影響湖南稻飛虱年度間數(shù)量變動的主要因子是什么?目前尚無深度研究。

        為此,我們在UBUNTU12.04平臺下運用Fortran語言編寫的三維軌跡分析程序,模擬分析2012年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可能的蟲源地;通過分析WRF模式輸出的高分辨率大氣動力背景下的大氣環(huán)流形勢和大氣流場時空變化過程,結(jié)合湖南地形地貌格局,確定湖南白背飛虱遷入種群的降落機制,為湖南白背飛虱的精細化異地預測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燈誘數(shù)據(jù)與田間調(diào)查資料

        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wù)中心病蟲測報處提供的2012年湖南省24個植保站的白背飛虱燈下誘捕資料和田間系統(tǒng)調(diào)查資料。永州市植保站提供的永州市各縣區(qū)燈下蟲量數(shù)據(jù)。

        1.2 地形數(shù)據(jù)

        包括MODIS和GWD數(shù)據(jù),覆蓋180°W—180°E,90°S—90°N的所有區(qū)域,來自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官方網(wǎng)[8- 10],分辨率為30″、2′、5′和10′,本文模擬的Domain1與Domain2地形數(shù)據(jù)分辨率分別為10′與2′。

        1.3 地圖資料

        采用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圖(1∶4000000),資料來于國家基礎(chǔ)地理信息中心[11]。

        1.4 氣象資料

        包括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每6小時1次的1°×1°的全球分析資料[12];降水資料采用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小時融合降水產(chǎn)品(實時數(shù)據(jù))[13]。

        1.5 WRF模式

        WRF模式系統(tǒng)是由NCAR、NCEP和美國預測系統(tǒng)實驗室(FSL(Forecast Systems Laboratory))/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等多家研究部門和大學聯(lián)合開發(fā)的新一代中尺度數(shù)值模式。模式采用全可壓、非靜力學方程, 歐拉高度坐標及歐拉質(zhì)量坐標兩種坐標系,水平格點采用Arakawa C類格點。

        1.6 WRF參數(shù)化方案(表1)

        采用的WRF模式網(wǎng)格設(shè)計為二重嵌套,使用FNL全球分析資料(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作為模式初始場和邊界條件,二重嵌套網(wǎng)格的控制試驗中邊界層、輻射過程和微物理處理方案相同。資料輸入WRF模式進行數(shù)值模擬后輸出每小時1次的20Km×20Km格距的氣象要素場,并經(jīng)ARWpost轉(zhuǎn)換為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格點數(shù)據(jù)。

        表1 WRF模式方案與參數(shù)Table 1 Selection of scheme and parameters of WRF

        1.7 軌跡分析

        應(yīng)用WRF模式輸出的高分辨率風溫場以及高度場為基礎(chǔ),參照朱艷秋和廖洞賢的三維空氣質(zhì)點分析方法[14], 用Fortran語言編程計算稻飛虱的三維軌跡。軌跡計算基于以下前提[15- 18]:(1)稻飛虱順風遷飛;(2)稻飛虱起飛遷出日節(jié)律為“晨昏雙峰型”,清晨起飛峰始于晨光始時止于日出,此期遷出蟲量少,峰期短。傍晚起飛峰始于日落后,到昏影終時結(jié)束,此間遷出量大,持續(xù)20—30 min左右;(3)稻飛虱空中飛行的低溫閾值為16.5 ℃,當高空氣溫低于該值時停止飛行;(4)稻飛虱飛行持續(xù)時間不超過36h。回推軌跡以降蟲區(qū)為起點,在上燈峰日06:00逐時回推至白背飛虱遷出時刻。將得到的軌跡點坐標用Visual FoxPro 9.0轉(zhuǎn)換處理制成屬性數(shù)據(jù)庫,再導入ArcGIS 10.0中與地圖疊加后成圖顯示。有效軌跡判定標準:蟲源地軌跡終點落在稻區(qū)且存在起飛蟲源及水稻生育期適合稻飛虱的起飛遷出。

        1.8 大氣動力背景模擬與分析

        利用GrADS 2.0平臺提取WRF模式模擬出的高分辨率氣象要素數(shù)據(jù)中不同高度層的水平流場、垂直速度、溫度場等要素,結(jié)合燈下峰日逐時降水數(shù)據(jù)對相應(yīng)站點做天氣背景的診斷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湖南省稻飛虱的前期遷入

        利用湘陰、湘鄉(xiāng)、桂陽、臨澧、洪江等若干站點13a(2000—2012年)的前期(3—6月)遷入燈誘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始見期、峰次、遷入蟲量的變化。其中湘鄉(xiāng)2001年燈誘數(shù)據(jù)與桂陽2011年燈誘數(shù)據(jù)缺失。始見期先進行數(shù)值化處理,將日期轉(zhuǎn)化為以3月20日為起始的氣候?qū)W日序。峰次以峰日數(shù)來表示,以3—4月份上燈蟲量5頭以上,5—6月份上燈蟲量50頭以上的天數(shù)來表示。

        2.1.1 始見期

        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平均始見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通過比較2000—2012年間的始見期(圖2)湘北的湘鄉(xiāng)、湘陰及臨澧的平均始見期比湘南的桂陽、湘西南的洪江遲10—20 d,2000—2005年大部分站點始見期遲于平均始見期;2006年后湖南站點白背飛虱始見期均相應(yīng)有所提前,2007年全國大發(fā)生時5個站點提前10—25 d,2010年洪江始見期提前達30 d。2012年3月上中旬,廣西沿海稻區(qū)即出現(xiàn)燈誘高峰,而湖南各站點始見期與往年平均值趨于一致,并未明顯提前,2012年湖南省白背飛虱前期大規(guī)模的遷入數(shù)量之大并不是受始見期的影響。

        圖2 2000—2012年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燈誘始見期逐年距平Fig.2 Annual anomalies form the year 2000 to 2012 for the first appearance time of WBPH light-trap catches in Hunan

        2.1.2 前期遷入上燈峰日數(shù)

        統(tǒng)計2000—2012年3—6月白背飛虱上燈峰日(圖3),3、4月份白背飛虱乘西南氣流可達湘南(主要是湘西南)。除桂陽外,4個站點2006—2012年白背飛虱3—6月遷入峰次均有明顯增加,其中洪江2007年上燈高峰日達48次,2012年峰次達52次多,創(chuàng)歷史新高。

        2.1.3 前期遷入量

        分析2000—2012年3月20日至5月20日湖南稻區(qū)若干縣市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累計燈誘資料,結(jié)果表明,3月下旬至5月上旬,遷入種群的主要落點基本沿湘西山地分布,較大的燈誘峰次主要位于山間谷地的迎風坡下,遷入量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圖1,圖4)。如地處湘西山區(qū)的洪江和芷江2012年3—6月總上燈蟲量分別為14740頭、93019頭;而湘南的道縣、桂陽、宜章三縣同期總上燈蟲量6552頭,東安為459頭(始見期極早,3月27日)。從2000—2012年3—6月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上燈蟲量的年際變化(圖5)可看出,13年來大部分站點3—6月白背飛虱上燈蟲量呈上升趨勢,洪江尤為明顯,從2006年3—6月累計上燈蟲量的1萬頭至2012年的5萬頭;再如湘陰2008年3—6月累計上燈蟲量1414頭,而2012年增至2825頭??傊?012年白背飛虱前期蟲源遷入量達到新的高峰,加大了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的蟲源基數(shù)。

        圖3 2000—2012年3—6月湖南白背飛虱每月上燈峰日Fig.3 The monthly peaks of WBPH from March to June during the year 2000 to 2012 in Hunan province

        2.2 前期遷入種群中小尺度蟲源地分析

        取湖南省各站點2012年4月份單日上燈蟲量大于100頭、5月份大于1000頭的日期為上燈高峰日,大于10000頭作重點分析(表2)。

        2.2.1 2012年4月下旬

        湘西的洪江4月24日與26日出現(xiàn)白背飛虱燈誘高峰,其回推軌跡顯示(圖6):逐時回推12h以內(nèi)的軌跡終點落在廣西北部,廣西北部稻區(qū)單季早稻一般在3月20日至4月5日前播種,單季中稻在4月20日至5月10日前播種,位于“湘桂走廊”東端的興安4月下旬正值插秧期,因此廣西北部稻區(qū)不可能為洪江提供遷入蟲源。逐時回推13—24h軌跡落點在廣西西南部以及越南北部。4月下旬廣西北部灣稻區(qū)水稻處于分蘗—拔節(jié)期,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的冬春稻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正是白背飛虱的大量遷出期,可為洪江提供遷入蟲源。

        安仁位于湖南省東南部。4月29日與30日,以安仁為起點逐時回推13—24h的軌跡終點落在廣西西南部及雷州半島,逐時回推25—36h的軌跡終點落在海南島東北部地區(qū),落在海中的終點為無效落點(圖6)。

        龍山4月24日與29日出現(xiàn)上燈峰,逐時回推13—24h的回推軌跡終點落在貴州西南與廣西西北接壤地區(qū),落點覆蓋地區(qū)為西南單季稻稻作區(qū)之一,此時尚未插秧,無法為龍山提供遷入蟲源。4月24日和29日逐時回推25—36h軌跡終點分別落在越南北部和廣西西南地區(qū)(圖6)。結(jié)合越南北部以及廣西西南的水稻生育期與田間主蟲態(tài),并考察白背飛虱長翅成蟲數(shù)量及其遷出期,兩稻區(qū)均為有效蟲源地。

        4月27日與29日,芷江逐時回推25—26h回推軌跡落點只有較少終點落于廣西北部灣以及越南北部(圖6)。

        圖4 2000—2012年3月20日至5月20日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累計燈誘蟲量及降蟲分布Fig.4 Accumulated number of light-trap catches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ing of WBPH from 20 March to 20 May 2012, in Hunan

        2.2.2 2012年5月上旬

        如圖7所示,5月3日,湘南的藍山逐時回推13—24h的軌跡落點分布在廣西東南部。5月6日江華和藍山為起點的逐時回推24h以內(nèi)終點落在廣東西南雷州半島,回推25—36h終點僅有少部分分布在海南稻區(qū)。5月7日,藍山回推12h以內(nèi)的軌跡終點落在廣東西南雷州半島。湘中邵東5月7日回推24h以內(nèi)的軌跡落點可達廣西南部。武岡5月8日逐時回推25—36h軌跡終點落于廣西西南以及越南北部稻區(qū);5月10日回推13—24h終點落在廣西西南部稻區(qū)(圖7)。

        以湘西洪江為起點5月6日逐時回推36h內(nèi)的軌跡終點僅有較少終點落在廣西南部;5月7日,逐時回推13—24h軌跡終點位于廣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5月9日,逐時回推24h以內(nèi)軌跡終點分布在廣西西部及越南北部,同日芷江回推13—24h軌跡終點落于廣西西南部至越南北部;5月10日,洪江逐時回推13—24h軌跡終點落在廣西西南部與越南北部交界處(圖7)。

        表2 2012年湖南省白背飛虱主要遷入峰次與蟲量Table 2 Main immigration peaks and quantity of WBPH in 2012, in Hunan

        圖5 2000—2012年3—6月湖南白背飛虱遷入種群上燈蟲量的年際變化Fig.5 The annual fluctuation of the light-trap catches of WBPH from March to June during the year 2000 to 2012 in Hunan

        圖6 2012年4月下旬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回推軌跡Fig.6 Endpoints of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primary immigration of WBPH on late April 2012, in Hunan

        湘西龍山5月7日逐時回推13—24h軌跡終點于云南東南部和越南北部交界地區(qū)(圖7);5月9日,逐時回推25—36h軌跡終點較少,落在越南北部以及老撾北部與越南接壤的地區(qū)(圖7);5月上旬,越南北部地區(qū)水稻正處于孕穗—齊穗期,可為湘西提供有效蟲源;而老撾東北部乃層巒疊嶂的高原山脈且無旱季水稻種植,故為無效蟲源地。

        圖7 2012年5月初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回推軌跡Fig.7 Endpoints of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primary immigration of WBPH on early May 2012 in Hunan

        統(tǒng)計上述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有效蟲源地的概率分布(表3),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湘西(洪江、芷江、龍山、武岡)的遷入蟲源主要來自廣西西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少部分峰次蟲源來自廣西東南部與廣東南部;湘中腹部(邵東)的遷入蟲源主要來自廣西東南部,廣西西南部次之;湘南(藍山、江華)與湘東(安仁)的遷入蟲源主要來自廣東南部(主要為雷州半島稻區(qū))及廣西東南部,極少部分峰次蟲源來自廣西西南部與海南。

        表3 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中小尺度有效蟲源地分布概率Table 3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valid mesoscale source areas of WBPH in late April to early May of 2012, in Hunan

        2.3 降落機制

        2.3.1 風切變和降水

        4月24日20:00(GMT+8,下同),湖南大部分地區(qū)受冷空氣影響(圖8),自西南而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綏過境。4月25日02:00,低層切變線南移至湘桂交界處(圖8),龍山、芷江以及洪江于冷鋒后,洪江4月24日20:00至25日06:00累計降水8.55mm(圖9),當夜出現(xiàn)白背飛虱燈誘高峰(表2)。27日20:00,芷江850hPa處出現(xiàn)風切變(圖8),28日02:00切變線消失(圖8)。此期間27日21:00—23:00,芷江累計降水達8.25mm(圖9),出現(xiàn)一個降蟲峰(表2)。29日20:00至次日06:00,龍山、芷江、安仁一線出現(xiàn)氣流的輔合與風向切變(圖8),促使白背飛虱空中聚集并遇雨降落(圖9)。5月8日20:00,龍山出現(xiàn)切變線(圖8),結(jié)合逐時降水圖9,其中龍山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過程,該地在20:00至21:00兩小時累計降水11.6mm,洪江9日04:00至06:00,洪江出現(xiàn)兩次強降水過程,空中的白背飛虱遇雨而集聚降落(圖9,表2)。東北冷渦南伸發(fā)展、低層切變線南移帶來的降雨過程是湖南西部稻區(qū)多個站點白背飛虱“同期突發(fā)”的主要因素。2012年5月,湖南全省平均降雨量426.5 mm。頻繁的降水加之各中小尺度蟲源地白背飛虱種群的倍增,進而帶來了2012年5月份較大的遷入蟲峰。

        2.3.2 低溫屏障

        2012年3月湖南省大部分地區(qū)月平均溫度低于15 ℃,4月份湘南平均溫度達21 ℃,湘北則為19.5 ℃。當氣溫低于白背飛虱飛行閾值(16.5 ℃)時,遷飛中的種群會被迫降。隨著緯度的增加,天然的低溫屏障是4月遷入峰主降湘西南的主要原因。

        2012年5月3日20:00,藍山、江華同處切變線南緣,根據(jù)湖南稻區(qū)800hPa高空溫度場分析(圖10),2012年5月4日03:00,800hPa高空上低于16 ℃的等溫線形成一道低溫屏障使空中蟲群無法穿越低溫區(qū)進入湘中腹地,因此在位于16℃等溫線南緣的藍山形成單燈單晚8070頭上燈的大規(guī)模降蟲,而過境區(qū)江華則無上燈峰。5月9日02:00,乘西南氣流遷飛至湘北稻區(qū)上空的白背飛虱種群遇低溫屏障被迫降落,龍山恰處16℃等溫線南緣(圖10),當夜的降水加之低溫屏障使龍山形成多達3萬多頭的燈誘高峰。

        圖8 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850hPa水平流場與風速(站點縮寫見表2)Fig.8 Winds field at 850hPa at 20:00 from late April to early May 2012 (Location acronym is showed in Table 2)

        2.3.3 下沉氣流

        4月26日與5月4日,洪江出現(xiàn)燈誘高峰(表2)。分析洪江上空750hPa垂直速度場(圖11),可知這2天當晚20:00與次日02:00,洪江上空750 hPa氣流均為較明顯的下沉運動。另據(jù)時間—高度垂直速度剖面(圖12),可知這2夜750 hPa以下高度均為下沉氣流,其中26日最大絕對垂直速度達0.6 Pa/s,5月4日為0.3 Pa/s。

        芷江5月12日、16日及17日均出現(xiàn)了燈誘高峰(表2),通過對芷江上空750hPa垂直速度場(圖13)與時間—高度垂直速度剖面(圖14)分析,可得這3夜750 hPa以下高度為一致的下沉氣流,其中16日、17日下沉氣流強度明顯,最大絕對垂直速度分別為0.4 Pa/s與0.8 Pa/s,這對此次空中的白背飛虱的集聚降落非常有利。強下沉氣流是這幾次白背飛虱迫降的決定性因素。

        圖9 湖南省各站點2012年4月下旬至5月初20:00至次日06:00降水日逐時降水量Fig.9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000 BST to 0600 BST the next day at each site in late April and early May 2012, in Hunan

        圖10 2012年5月4日03:00(GMT+8)800hPa溫度場,5月9日02:00(GMT+8)800hPa溫度場Fig.10 Temperature fields at 800hPa at 03:00 BST on 4 May and at 02:00 BST on 9 May, in 2012

        2.3.4 地形與垂直流場

        湖南為獨特的“馬蹄形”盆地地貌,東、南、西三面山地環(huán)繞,中間為低緩的丘崗,北部則是洞庭湖平原(圖1)。芷江與洪江海拔高度差異不大,兩站點地形高度約450 m,處山谷地段(圖15)。白背飛虱4月至5月遷飛高度為500—1500 m,因此山谷間的“峽谷風”可使蟲群集聚,當遇到降水、下沉氣流等條件時降落。

        4月24日洪江出現(xiàn)白背飛虱燈誘高峰(表2)。4月24日夜間,在沿27.325°N、109°E—110.5°E區(qū)域內(nèi),氣流由西向東移動,芷江為背風坡,洪江相應(yīng)地為迎風坡(圖15),21:00芷江上空氣流并無明顯下沉現(xiàn)象,表明小尺度背風坡(坡向較緩)的地形下降并不會導致氣流下沉,而洪江上空正處下沉氣流區(qū),并伴有不明顯的垂直環(huán)流圈,表明850 m高度的地形可對氣流產(chǎn)生阻礙作用。而且,4月24日21:00洪江便有少量降雨,23:00至4月25日02:00共4h累計降水達8.25 mm(圖9),垂直環(huán)流的聚集、氣流的下沉運動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洪江當夜形成上千頭的燈誘高峰。

        4月26日21:00,110.0°E—115.0°E區(qū)域內(nèi)的經(jīng)向環(huán)流剖面上垂直速度ω分布顯示氣流在垂直方向上的強烈下沉運動(圖16),這一區(qū)域750 hPa垂直速度可達0.2 Pa/s以上(圖11)。氣流強烈下沉后向西運動,洪江(110.09°E;27.25°N)相應(yīng)地處于背風坡,氣流沿著背風坡下沉;而芷江(109.60°E;27.40°N)相對洪江正處迎風坡,由于氣流的強烈運動并沒有遭遇地形的阻塞作用,氣流遇芷江一側(cè)沿山體爬升,形成上升氣流,最終在109.5°E—110.5°E區(qū)域形成一個緯向垂直環(huán)流圈,并于21:00—23:00在洪江兩小時累計降水0.45 mm(圖9)。輕微少量的降水對空中蟲群的迫降作用并不顯著,因此26日夜間垂直環(huán)流的聚集作用以及背風坡氣流的下沉運動是導致洪江燈誘高峰的主要原因。

        圖11 2012年洪江前期遷入白背飛虱種群上燈高峰日750hPa垂直速度場(Pa/s) Fig.11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field (Pa/s) at 750hPa in the days with large light-trap catches of Hongjiang WBPH in early migration period in 2012

        圖12 2012年4月23日00:00(UTC)至5月7日18:00(UTC)洪江氣壓垂直速度(Pa/s)的時間-高度剖面 Fig.12 Time-Altitude cross section of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field (Pa/s) of Hongjiang from 00:00 UTC on 23 April to 18:00 UTC on 7 May 2012

        圖13 2012年芷江前期遷入白背飛虱種群上燈高峰日750hPa氣壓垂直速度場(Pa/s)Fig.13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field (Pa/s) at 750hPa in the days with large light-trap catches of Zhijiang WBPH in early migration period in 2012

        圖14 2012年5月8日18:00(UTC)至5月18日18:00(UTC)芷江垂直速度(Pa/s)的時間-高度剖面Fig.14 Time-Altitude cross section of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field (Pa/s) of Zhijiang from 18:00 UTC on 8 May to 18:00 UTC on 18 May in 2012

        4月27日21:00,108.5°E—109.7°E區(qū)域內(nèi)的緯向垂直環(huán)流剖面上,800—300 hPa處氣流有強烈的上升運動,800 hPa以下氣流受地面摩擦力的作用,到4月28日03:00形成一個緯向環(huán)流圈(圖17)。由圖9可得,4月27日20:00至22:00,芷江兩小時累計降水量達4.25 mm,空中蟲群途經(jīng)該地時隨垂直環(huán)流聚集并遭遇降水及其下沉氣流而降落。而109.8°E—110.2°E區(qū)域存在氣流輕微的向東輻散,于洪江所處的迎風坡的阻塞作用形成一個風速很小的渦旋,因此洪江當夜并未形成燈誘峰。

        龍山(109.50°E;29.22°N)海拔高度比芷江高約200 m(圖18),地處湘西北的武陵山脈南側(cè)迎風坡,山脈主體最高海拔高度在1200 m左右,但是這種海拔高度并不會從地域空間上完全阻礙白背飛虱的遷飛。4月29日22:00,迎風坡山麓由于地形阻塞和地面摩擦作用,加之夜間山體冷卻輻射,氣溫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大氣冷卻較慢并沿山坡下滑,下層風由山坡吹向山谷并在龍山形成小型垂直渦旋(roller),即由于山體阻塞、地面摩擦及夜間垂直渦旋的作用而使空中蟲群集中迫降,使該地出現(xiàn)116頭燈誘高峰。與此同時,芷江正處上升氣流區(qū),強烈的上升氣流帶來一次短時強降水過程(19:00至22:00,其中22:00的1h累計降水量達19.1 mm)(圖9),使空中蟲群大部分迫降于芷江(1256頭上燈),少量隨氣流繼續(xù)遷至龍山后又遇下沉氣流而降落(116頭上燈)。

        從上節(jié)分析來看,龍山地處山體迎風坡下,夜間易受山風的影響而導致蟲群降落。但在5月8日19:00,迎風坡下的下沉氣流并非是由于地形引起的,而是緣于對流層中上層空氣強烈的下沉運動,氣流遇地面阻塞,形成小型垂直渦旋,可進一步加深空中蟲群的聚集作用。結(jié)合5月8日19:00—22:00,龍山3h累計降水達23.49 mm(圖9),此次強降水造成龍山上空大氣強烈的下沉運動并形成渦旋(圖19),加之5月9日02:00—05:00降水帶來的降溫使龍山位于16℃等溫線南緣共同導致蟲群迫降,5月8日龍山燈誘蟲量達3萬多頭。

        圖15 沿27.325°N緯向地形(陰影部分)和2012年4月24日13:00(UTC)沿27.325°N緯向垂直環(huán)流Fig.15 Topography (bottom, shaded) along 27.325°N (Bottom), and Latitudi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along 27.325°N at 13:00 UTC on 24 April 2012矢量線,ω擴大50倍;ω: 垂直風速(m/s)

        圖16 2012年4月26日1300(UTC)沿27.325°N緯向垂直環(huán)流 Fig.16 Latitudi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along 27.325°N at 1300 UTC on 26 April 2012 矢量線,ω擴大50倍;ω: 垂直風速(m/s)

        圖17 2012年4月27 日 1900(UTC)沿27.325°N緯向垂直環(huán)流 Fig.17 Latitudi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along 27.325°N at 1900 UTC on 27 April 2012矢量線,ω擴大50倍;ω: 垂直風速(m/s)

        圖18 沿109.55°E經(jīng)向地形(陰影部分)和2012年4月29日1400(UTC)沿109.55°E經(jīng)向垂直環(huán)流Fig.18 Topography (bottom, shaded) along 109.55°E, and Longitudi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along 109.55°E at 1400 UTC on 29 April 2012 矢量線,ω擴大50倍;ω: 垂直風速(m/s)

        圖19 2012年5月8日1100(UTC)沿109.55°E經(jīng)向垂直環(huán)流Fig.19 Longitudi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along 109.5°E at 1100 UTC on 8 May 2012 矢量線,ω擴大50倍;ω: 垂直風速(m/s)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對2012年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前期遷入蟲源地的軌跡分析,對特殊地形條件影響白背飛虱區(qū)域性降落的精細化分析,在中小尺度上闡釋了白背飛虱遷入事件天氣學背景和降落機制,為白背飛虱前期遷入預測和因地制宜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3.1 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前期遷入主要中小尺度蟲源地為越南北部、廣西西南部

        本文使用WRF模式做了2012年湖南省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中小尺度蟲源地及降落機制的個例分析。WRF模式有更為先進的數(shù)值計算和資料同化技和更為完善的物理過程(尤其是對流和中尺度降水過程),可以更好的模擬天氣系統(tǒng)和降水落區(qū)[19],顯著提高時空分辨率。同時,在軌跡計算程序中加入了昆蟲飛行行為參數(shù),進一步提高了軌跡計算的精度與準確性。結(jié)果表明,湘西稻區(qū)蟲源主要來自越南北部、廣西西南部;湘南、湘東稻區(qū)蟲源主要來自廣東南部,部分來自廣西東南部及海南。

        越南位于中南半島東部,面積約330,000 km2,其中耕地面積占9,350,000 hm2,水稻面積約7,400,000hm2。越南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湄公河平原與紅河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水稻面積和產(chǎn)量占全國面積、產(chǎn)量的50%以上[20]。每年可收獲2—3季水稻,北方種植冬春稻和晚稻,以河內(nèi)為代表,冬春稻在12月和第二年的1月播種,晚稻在6 月中旬播種,南方一年三季稻[21,22];西南毗鄰越南的廣西與我國海南省隔海相望,是我國南部重要的雙季稻種植區(qū),常年4月下旬廣西北部灣稻區(qū)水稻處于分蘗—拔節(jié)期;廣東中南稻作區(qū)位于廣州以南的中南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區(qū),稻田面積約占全省的46%,是廣東省稻谷的最主要產(chǎn)區(qū)。 廣東西南稻作區(qū)位于雷州半島,每年3月,以雷州半島為代表的廣東南部稻區(qū)早稻部分秧苗已經(jīng)移栽,白背飛虱陸續(xù)出現(xiàn)零星遷入[23]。該稻區(qū)春播最早,秋收較遲,以雙季稻為主。2012年3月上旬,我國南部沿海稻區(qū)已出現(xiàn)遷入峰,且遷入量大,遷入次數(shù)頻繁,為后期稻飛虱的遷出提供了蟲源保證。

        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多雨期與夏季風的進退密切相關(guān)。850 hPa風場分析表明,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事件與此期偏南風的盛行和越南北部、廣西南部、廣東南部以及海南稻區(qū)的水稻栽培與生育期有關(guān)。因此,通過對越南北部、廣西西南部、廣州西南部以及中國海南等蟲源地的蟲情演化和遷出氣象條件的分析判斷,可為湖南省白背飛虱發(fā)生的異地預測與田間防控提供重要依據(jù)。

        3.2 湖南稻區(qū)白背飛虱遷入量與降落落點分布因地形差異明顯

        山區(qū)地形對稻飛虱的“遷飛—降落”過程有著極大的影響[5],攜載稻飛虱的氣流對地形障礙的響應(yīng)可由3個因素決定:氣流的穩(wěn)定性、氣流速度、山體地形特征[24]。山脈的阻滯使空氣被迫抬升并形成繞流和穿谷流以及不同地形的不同加熱作用和摩擦效應(yīng)產(chǎn)生的中尺度環(huán)流對山區(qū)局地強對流天氣有明顯強化作用[25];同時,當氣流通過山谷時,地形阻塞作用與地面摩擦力及夜間形成的山風使迎風坡的山麓形成垂直渦旋和強勁的峽谷風。山谷間峽谷風的這種“狹管效應(yīng)”和迎風坡上垂直渦動的“轉(zhuǎn)子效應(yīng)”使得乘風而來的稻飛虱在很短時間內(nèi)形成大規(guī)模集聚并集中降落。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湖南地勢復雜,河川多呈南北走向,山脈以東西走向為主。從地形上看,南嶺山脈橫亙在湖南和兩廣的邊界上,其西段諸嶺與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雪峰山和武陵山構(gòu)成“川”字型分布,湘中呈平壩小盆地及湘西南為喇叭口式地形。這種地理特點造就了湖南白背飛虱蟲源地的分布差異,而且湘西較大的燈誘峰次主要位于“湘桂走廊”的東端谷地或者是山體的迎風坡,即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在湖南的主要落點基本沿湘西武陵山區(qū)至湘南雪峰山區(qū)一帶稻區(qū)分布。這是由于每年4—5月盛行的西南氣流通過“湘桂走廊”把廣西西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蟲源輸送到湘西,同時,少部分南向風和東南風可把廣東南部與海南稻區(qū)的蟲源輸送到湘東南與湘中。春季西南氣流逐步加強,湘東南由于位置偏東,加之南嶺高山的阻擋,該區(qū)遷入峰次與遷入量較湘西要少得多。

        從更大尺度上看,與湘西構(gòu)成大范圍同期突增區(qū)的地域還覆蓋了整個云貴高原的山地稻區(qū),包括滇東南、黔南黔東南、桂西北、川東南、渝南渝東南和鄂西南。胡國文等[26]的研究表明,貴州東南部和川、黔、湘交界地區(qū)(即大婁山東側(cè))遷入期比我國東部同緯度地區(qū)早得多且遷入量亦大得多,是由于該地處于大婁山和雪峰山之間的槽形地帶,春季從廣西西部北上的西南氣流通常攜蟲群沿云貴高原的東南緣向北伸展到該區(qū)。而四川盆地四面環(huán)山,由于南部的云貴高原的阻擋作用,使底層西南氣流不能進入盆地,因而春季西南氣流多見時,四川盆地并不能經(jīng)常見蟲。陳德茂[27]對貴州稻飛虱的研究發(fā)現(xiàn),包括銅仁、黔東南自治州大部分縣在內(nèi)的黔東為白背飛虱、褐飛虱常發(fā)區(qū),海拔大多在300—800m,稻飛虱一旦爆發(fā)多成片受害。又由于本區(qū)地處云貴高原向湘鄂丘陵過渡的邊緣,苗嶺山脈和雪峰山之間的槽帶成了稻飛虱遷飛的走廊,以致該區(qū)旬遷入量、燈下誘捕數(shù)量遠大于省內(nèi)其他區(qū)域。王澤樂等[28]對重慶“兩遷”害蟲的發(fā)生特點與遷入途徑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在渝南和渝東南形成的峽谷地帶為“兩遷”害蟲遷入重慶的重要通道;其中,來自湘桂的“兩遷”害蟲蟲源經(jīng)武陵山通道遷入重慶(秀山為第一站),來自云貴的蟲源則通過大婁山通道入侵重慶(綦江為橋頭堡)。一般而言,空中蟲群北遷過程中若遇鋒面天氣,大部分降蟲區(qū)位于雨區(qū);若遇副高天氣,大部分降蟲區(qū)位于下沉氣流區(qū)[29]。通過對湖南省前期遷入白背飛虱種群降落機制的研究可知,山區(qū)地貌格局導致湘西低溫屏障、下沉氣流與降雨頻繁發(fā)生,造成該區(qū)遷入峰次多、遷入量大。暖濕氣流容易在中尺度地形迎風坡造成氣旋性幅合而形成降水[30],同時,地形也可起改變降水落區(qū)和強度的作用[31]。

        地形對降水及降蟲的影響需要更多的試驗研究,通過WRF模式的數(shù)值試驗,設(shè)置不同山地地形高度來模擬24 h降水的變化,并分析垂直速度、渦散度、濕位渦、水汽通量等動力場的變化, 闡明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及白背飛虱的降落機制。此外,本文只是2012年的個例分析,尚需要通過更多個例的剖析,從中尋求稻飛虱遷飛降落的統(tǒng)計規(guī)律。

        致謝: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wù)中心病蟲測報處提供了燈下誘捕資料和田間系統(tǒng)調(diào)查資料;湖南省永州市植保站提供了永州市各縣區(qū)燈下蟲量數(shù)據(jù);NCEP /NCAR提供了全球再分析資料;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提供了逐時降水資料,在此一并致謝。

        [1] 青先國. 湖南水稻生產(chǎn)發(fā)展的對策與關(guān)鍵技術(shù). 中國稻米, 2013, 19(1): 7- 9.

        [2] 黃志農(nóng), 張玉燭, 劉勇. 湖南水稻三大害蟲致災原因與防治策略. 作物研究, 2006, 20(4): 315- 317.

        [3] 王金輝. 湖南省稻飛虱發(fā)生為害特點及綜合治理實踐. 植保技術(shù)與推廣, 1998, 18(3): 12- 14.

        [4] 全國白背飛虱科研協(xié)作組. 白背飛虱遷飛規(guī)律的初步研究.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1981, (5): 25- 31.

        [5] 胡國文, 朱敏, 唐健, 潘群威, 仁澤君, 楊克明. 武陵山區(qū)稻飛虱常年大發(fā)生的特點及原因剖析. 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1995, 8(2): 53- 60.

        [6] 胡高, 包云軒, 王建強, 翟保平. 褐飛虱的降落機制. 生態(tài)學報, 2007, 27(12): 5068- 5075.

        [7] 林之光. 地形降水氣候?qū)W.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5: 407- 407.

        [8] http://www.mmm.ucar.edu/wrf/OnLineTutorial/Basics/GEOGRID/ter_data.htm.

        [9] Wang W, Bruyère C, Duda M, Dudhia J, Gill D, Lin H, Michalakes J, Rizvi S, Zhang X. ARW: Version 3 Modeling System User′s Guide. NCAR, 2011: 354- 354.

        [10] Skamarock W C, Klemp J B, Dudhia J, Gill D O, Barker D M, Duda M G, Huang X Y, Wang W, Powers J G.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NCAR Technical Note. NCAR/TN-475. 2008: 125- 125.

        [11] http://nfgis.nsdi.gov.cn.

        [12] http://rda.ucar.edu.

        [13] http://old-cdc.cma.gov.cn/.

        [14] 朱艷秋, 廖洞賢. 三維空氣質(zhì)點軌跡的計算. 應(yīng)用氣象學報, 1992, 3(3): 328- 333.

        [15] Riley J R, Reynolds D R, Smith A D, Rosenberg L J, Cheng X N, Zhang X X, Xu G M, Cheng J Y, Bao A D, Zhai B P, Wang H K. Observations on the autumn migration ofNilaparvatalugens(Homoptera: Delphacidae) and other pests in East Central China.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1994, 84(3): 389- 402.

        [16] 劉芹軒, 呂萬明, 張桂芬. 白背飛虱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1982, 15(3): 59- 66.

        [17] 鄧望喜. 褐飛虱及白背飛虱空中遷飛規(guī)律的研究. 植物保護學報, 1981, 8(2): 73- 82.

        [18] 羅舉, 汪遠昆, 張孝羲, 翟保平. 白背飛虱的遷飛生物學: 起飛與遷出.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11, 48(5): 1202- 1212.

        [19] 孫健, 趙平. 用WRF與MM5模擬1998年三次暴雨過程的對比分析. 氣象學報, 2003, 61(6): 692- 701.

        [20] 呂榮華, 周行, 梁朝旭, 盧焜光. 越南水稻的栽培概況. 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04, 35(2):102- 103.

        [21] 曾娟, 關(guān)瑞峰, 呂榮華, 陳應(yīng)志, 辛德育, 王標. 越南水稻重大病蟲害發(fā)生概況及其與中國相關(guān)性淺析. 世界農(nóng)業(yè), 2013, (7): 123- 129.

        [22] 王政, 齊國君, 呂利華, 胡芊, 袁維熙. 廣東白背飛虱早期遷入種群的蟲源地分析.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11, 48 (5): 1253- 1259.

        [23] 竺可楨. 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 地理學報, 1934, (1): 1- 27.

        [24] Whiteman C D. Mountain Meteorolog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55- 355.

        [25] 章名立. 地形對暴雨的影響 // 暴雨文集.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8: 58- 64.

        [26] 胡國文, 王毓才, 謝明霞. 我國西南稻區(qū)白背飛虱,褐稻虱的遷飛和發(fā)生特點. 植物保護學報, 1982, 9(3):179- 186.

        [27] 陳德茂.貴州稻飛虱研究(1981—1983年). 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 1984, (5): 24- 28, 11- 11.

        [28] 王澤樂, 王梓英, 劉祥貴, 何永坤, 劉懷, 周天云, 郭繼萱, 宿巧燕, 車興壁. 重慶市稻飛虱、稻縱卷葉螟2009年重發(fā)生的特點及原因.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1, 36(1): 83- 87.

        [29] 談涵秋, 毛瑞曾, 程極益, 姚禾芬. 褐飛虱遠距離遷飛中的降落和垂直氣流、降雨的關(guān)系. 南京農(nóng)學院學報, 1984, (2): 18- 24.

        [30] 廖菲, 洪延超, 鄭國光. 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研究概述. 氣象科技, 2007, 35(3): 309- 316.

        [31] Smith R B. The influence of mountains on the atmosphere. Advances in Geophysics, 1979, 21(3): 87- 230.

        Mesoscale source areas and landing mechanisms of the early immigrant white-backed planthopper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WU Qiulin1, HU Gao1, LU Minghong2, WANG Biao3, ZHU Xiuxiu3, SU Fang4, ZHANG Zhonggang5, ZHAI Baoping1,*

        1DepartmentofEntomology,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IntegratedManagementofCropDiseaseandInsectPests,MinistryofEducation,MinistryofAgricultureofChina,Nanjing210095,China2NationalAgriculturalTechnicalExtensionandServiceCenter,Beijing100125,China3HunanPlantProtectionStation,Changsha410005,China4HongjiangPlantProtectionStation,Hongjiang418200,China5ZhijiangPlantProtectionStation,Zhijiang419100,China

        Recently, continuous outbreaks of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 have caused heavy rice yield losses in China. Hunan Province is a hotspot in principal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onsequently, the main infestation area for the rice planthopper species; therefore, significant economic damage caused by WBPH outbreaks in this province will directly threaten food security in China. Therefo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areas and landing mechanisms of immigrant planthoppers in a mesoscale region such as Hunan Province would be essential for an accurate and detailed offsite forecast based on the hopper occurrence status in the source area. A trajectory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atmospheric condi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distributions over a range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Meanwhile,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trajectory calculation by providing a meteorological background 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but also describe and interpret the WBPH migratory mesoscale process by analyzing atmospheric parameters with its advanced numerical technique. In this study, weather datasets on peak days of light-trap catches of the early immigrant WBPHs in Hunan Province during late April and early May of 2012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a three-dimensional trajectory analysis and a multifactor spatio-temporal dynamic analysis to simulate the migration processes with the WRF model.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1) From April to May 2012, immigrant populations of WBPH in western Hunan were mainly from northern Vietnam and southwestern Guangxi and partly from southeastern Guangxi and southern Guangdong. Source areas of WBPHs that immigrated to southeastern or central Hunan were traced back to southeastern Guangxi and southern Guangdong and partly to Hainan. In late April and early May, source areas of migrant WBPHs were relatively different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Hunan. A prevailing southwest monsoon and obstruction by the Nanling Mountains ensured that fewer early immigrant WBPHs landed in southeastern Hunan than in southwestern Hunan. (2) The source populations of WBPH were carried by the southwest low level jet and then clustered and forced to land by downdrafts, a low temperature barrier, and precipita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a frontal cyclone, shear line, or strong updraf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trajectory analysis and meteorological modeling. (3) The landing areas of the early immigrant WBPHs were primarily along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in western Hunan, the Xuefeng mountainous region in southern Hunan, and the eastern end of the Xiang-Gui Corridor. Terrain-forced flows (winds modified or channeled by the underlying complex terrain) are associated with mountainous terrain. Thus, terrain was believed to be a main factor that forced massive numbers of WBPHs to land and immigrate frequently into western Hunan. Most of the immigration events and insect convergence occurred in valleys and on the windward side of mountains owing to the vortex effect caused by mountain blocking and friction, mountain breezes, and ravine winds in a valley.

        Sogatellafurcifera; mesoscale source areas; landing mechanisms; WRF model; trajectory analysis

        國家973項目(2010CB126200);農(nóng)業(y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0903051)

        2014- 03- 11;

        日期:2015- 04- 20

        10.5846/stxb201403110415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bpzhai@njau.edu.cn

        吳秋琳,胡高,陸明紅,王標,朱秀秀,粟芳,張仲剛,翟保平.湖南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種群中小尺度蟲源地及降落機制.生態(tài)學報,2015,35(22):7397- 7417.

        Wu Q L, Hu G, Lu M H, Wang B, Zhu X X, Su F, Zhang Z G, Zhai B P.Mesoscale source areas and landing mechanisms of the early immigrant white-backed planthopper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 in Hunan Province,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22):7397- 7417.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亚洲国产成人91|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高清白浆|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福利一区| 在线小黄片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与禽zoz0性伦| 日日爽日日操| 国产影院一区二区在线|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 无码一区二区丝袜| 李白姓白白又白类似的套路| 麻豆╳╳╳乱女另类| 久久精品亚洲牛牛影视| 加勒比久草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搞| 国产97色在线 | 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精品女厕偷拍视频一区二区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 精品中文字幕日本久久久| 蜜桃尤物在线视频免费看| 欧美肥胖老妇做爰videos| 日本a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片在线观看| 醉酒后少妇被疯狂内射视频| 白白视频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