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榮舉家抗戰(zhàn)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大地上涌現出無數的英雄楷模,為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家園,他們不僅自己英勇抗日,血灑疆場,有的甚至一家數口人都扛起鋼槍,共同抗敵,譜寫著一曲又一曲共同抗日的光輝戰(zhàn)歌。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軍長柴世榮就是這樣一位英雄。在10多年的戰(zhàn)斗生涯中,他的戰(zhàn)斗足跡遍及黑龍江、吉林兩省廣大地區(qū)。他為抗日救國身經百戰(zhàn)、歷盡艱險,做出了很大貢獻,而他的妻兒也同他一道,英勇抗爭在殺敵救國的戰(zhàn)場上。
柴世榮原名柴兆升,1894年生于山東省膠縣的一個農民家庭。柴世榮家境貧寒,5歲的時候就跟隨父母逃荒到吉林省和龍縣六道溝,他12歲開始學打獵,逐漸練就了一手好槍法。1912年,柴世榮父親病故,家境急轉直下,柴世榮因此輟學。不久,柴世榮到朝鮮當勞工修建鐵路,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對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壓榨和迫害,而且他自己也曾挨過日本侵略者的皮鞭,因此在心底深深埋下了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1928年歸國后,時值和龍縣招用警察,柴世榮前往投考,順利被錄用。他沒有舊警察的惡習,從不欺壓良善百姓,還常接濟窮苦百姓,因而深得民心。有一次,一只為害多時的惡豹竄到龍井村,柴世榮挺身而出,只身打死了惡豹,為民除了害,在當地群眾的心目中,他成了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時年37歲的柴世榮不愿做亡國奴,拉起了一支抗日隊伍,并對妻子說:“你跟不跟我走?”妻子沒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于是問道:“到哪里去?家怎么辦?”柴世榮說:“沒有國,還有什么家?日本鬼子來了腦袋都得搬家。只要有人就行了!”柴世榮的妻子雖然不愿丟棄這苦心經營的小家庭,但是她相信自己的丈夫,知道他一定是要做一件大事。于是,她就毅然帶著三個孩子,拿了些簡單的隨身用品,上了柴世榮預先準備好的牛車。就這樣,柴世榮為抗日救國,“要國不要家”,帶領全家參加了抗日隊伍。
當時,活動在中東鐵路東段一線的救國軍影響較大,總司令是王德林。柴
世榮參加了王德林的部隊,被任命為救國軍第4旅旅長。柴世榮能征慣戰(zhàn),不斷攻城陷地,令日寇聞之膽寒,“柴旅”也成為救國軍中的一支特別有戰(zhàn)斗力的抗日武裝力量。時隔不久,由于日寇強大的軍事進攻,很多抗日武裝陸續(xù)失敗了,王德林領導的“救國軍”,大部分也相繼撤往國外或關內。1933年秋,擔任救國軍代理司令的吳義成,再次提出放棄抗日、撤往國外的主張,柴世榮堅決反對,力主在東北土地上堅持斗爭。他說:“為了抗戰(zhàn)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長白山、鏡泊湖畔,也心甘情愿!”由于柴世榮等的堅決斗爭和共產黨員胡澤民、周保中等人的支持,“救國軍”的殘部繼續(xù)堅持了下來。1934年初,救國軍部分上層領導人又對抗日前途發(fā)生動搖,導致救國軍的分化。在這關鍵時刻,柴世榮毅然率領其所屬的一個旅,參加了由共產黨員周保中等創(chuàng)立的綏寧反日同盟軍。當時,在吉東地區(qū)的抗日武裝中,柴世榮旅是武器較齊全、戰(zhàn)斗力較強的一支部隊。柴世榮旅參加反日同盟軍,為抗日聯軍第5軍的建立和壯大,增添了新的力量。從此,柴世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抗日活動,逐步從一個領導群眾抗日武裝的舊軍人,成長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的指揮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6年,東北反日聯軍第5軍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柴世榮仍任副軍長。他在吉林東部的三道通建立了臨時游擊根據地,在當地農民群眾中組織“反日會”,并建立了籌辦部隊給養(yǎng)的機構。在深山密林里,為了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解決部隊后勤供給的問題,他與戰(zhàn)士們一起建立了密營,還組織建設了醫(yī)院等,在各方面做好了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同侵略者戰(zhàn)斗到底的準備。2月,柴世榮率5軍教導隊和部分2軍的同志共300余人,在寧安縣臥龍屯一帶伏擊了偽森林警察的運糧隊,繳獲了全部糧食和馬匹,并生擒了警察隊的隊長。6月,他們在三道河子同敵軍展開激戰(zhàn),大獲全勝,繳獲了很多武器和物資,使我軍的戰(zhàn)備武器得到很大充實。后又在慶城(今慶安)、鐵力、依蘭、勃利、樺川等地對日偽發(fā)動攻擊,屢戰(zhàn)屢勝。
柴世榮有勇有謀,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軍事指揮員。1937年2月下旬,柴世榮通過可靠消息得知,駐扎在后刁翎地區(qū)的日本守備隊和偽軍打算向林口轉移,柴世榮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判斷后得出結論,敵人是要運輸軍事物資。于是,他想好了伏擊敵人的策略,他把部隊埋伏在敵軍的必經之路,誘使日偽軍的爬犁隊全部鉆入伏擊圈,全殲了敵人,還活捉了幾十名偽軍及小鬼子,敵軍全部武器和輜重都被抗聯戰(zhàn)士們截獲了。柴世榮又乘勝追擊,消滅了盤踞在前刁翎的敵偽軍。對于在戰(zhàn)爭中俘獲的大批偽軍,柴世榮很重視對他們的分化瓦解工作,爭取勸他們倒戈抗日。1937年,經過不懈努力和工作,他成功地策動了三道河子偽森林警察大隊的武裝起義,隨后,依蘭縣偽38團和29團也被帶動起來,走上了起義抗日的道路,抗日力量得到充實,偽軍的軍心被深深動搖。
柴世榮在戰(zhàn)場上同戰(zhàn)士們并肩作戰(zhàn),在生活中也從來不搞特殊,而且對戰(zhàn)士們甚為關懷。不管誰有了困難,一旦被他知道了,一定千方百計幫助解決。一次,一位小戰(zhàn)士腿受了傷,柴世榮知道后,堅持要把自己僅有的皮褲筒子送給這位小戰(zhàn)士。當時正值隆冬,小戰(zhàn)士知道柴軍長腿部也受過傷,堅持不收,柴世榮便親切地對他說:“抗戰(zhàn)還沒有勝利,需要更多像你這樣的青年人,你保住了腿,就等于我柴世榮年輕了20歲?!毙熊姷年犖橛袝r候會路過戰(zhàn)士們的家,柴世榮便常常去探望,有的時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會給戰(zhàn)士的家屬留下一些生活必需品。時間久了,戰(zhàn)士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柴媽媽”。
1938年,不幸喪妻的柴世榮與抗聯女戰(zhàn)士胡真一結為伉儷。胡真一是沈陽人,1937年,懷著對鬼子的仇恨,年僅17歲的她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那時的胡真一經常隨身帶著兩把槍,一把長槍端在手里,一把短槍別在腰間,曾多次參加與日本關東軍的正面戰(zhàn)斗,面對日本關東軍的瘋狂進攻,勇敢地端起槍狠狠回擊。
除攜妻子共同打擊日寇外,柴世榮還十分嚴格地要求子女,平時,他經常教育他們要抗戰(zhàn)到底,并且從小就訓練他們學騎馬、射擊,隨時做好讓子女們一道上戰(zhàn)場的準備。當時,柴世榮年僅15歲的兒子被他編入了戰(zhàn)斗部隊,去戰(zhàn)場上與小鬼子廝殺,柴世榮有意識地在艱苦危險的環(huán)境中使自己的兒子得到鍛煉與考驗。后來,黨組織決定派柴世榮的子女去蘇聯學習,他一再叮囑他們:“東北老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之中,東北黨組織和抗日武裝都處在艱苦時期,你們不要忘記他們,要好好學習。學不好,對不起黨,也不要回來見我?!焙髞恚袷罉s的這3個孩子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大兒子柴國棟同志1938年回國后,就奔赴抗日戰(zhàn)爭的最前線,第二年,在晉察冀戰(zhàn)場上英勇犧牲。
柴世榮為了民族大義舍小家、顧大家,舉家抗戰(zhàn),他及他的家人這種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廣大人民堅持抗日斗爭的決心,也深深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