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貞虎
誰是植物“春播秋收”的“運輸線”?
文/王貞虎
當(dāng)我們來到野外或林中,朝陽初升,空氣清新,草木沉寂,別以為它們也在享受大自然難得的寧靜。其實,草木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它們正不停地忙碌著“春播秋收”。
不信,你如想栽培一棵小樹或小草,只需播下一粒種子,再不需任何勞作,它們就會從發(fā)芽開始,不停地生長,綠葉漸漸增多,莖枝一天天粗壯。這些增多的綠葉、壯大的莖枝哪里來的?原來,它們也是通過植株自身的“播種”收獲來的。
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中的水份和無機鹽,生長過程中,植物得不停地靠自己的能力把水份和無機鹽“運送”、“播種”到植物的生長前線——葉片上。有了水份和無機鹽的“種子”,植物葉片就利用陽光開始“生產(chǎn)”,進行光合作用,生產(chǎn)出大量有機營養(yǎng)物質(zhì)來。收獲的季節(jié),這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又源源不斷地被佇藏到植株的根、莖、葉各個部位,供植物“享用”。植物的“播種”“收獲”簡直就是一條流水線,每一個時刻都在播種,每一個時刻都在收獲。只不過,白天的工作量要比夜晚的工作量大,因為白天陽光充足,正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佳工作時間。
那么,植物繁忙的、工作量巨大的“春播秋收”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呢?原來,植物體內(nèi)有兩條看不見的“公路”,植物正是靠這兩條運輸線確保了一年四季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
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實驗,把一條帶葉的樹枝放在水里切斷,然后迅速地移到滴有紅墨水的水里,在陽光照射下幾個小時之后,再把枝條橫向切斷,這時,觀察一下斷面,你就會發(fā)現(xiàn)斷面上有殷紅的斑點。再把枝條縱向剖開,會看到莖的木質(zhì)部剖面上有一條紅色細紋。
木質(zhì)部上這紅色的細紋,就是植物體內(nèi)“播種”的“公路”,這條“公路”由根部開始,由下而上,由一輛輛看不見的“水車”、“無機鹽車”組合成浩浩蕩蕩的播種大軍,穿過漫長的莖部中的木質(zhì)部,再一直通過葉脈,直達終點——葉子各部分。葉子里,又修筑成許多條“鄉(xiāng)村支路”,這就是我們?nèi)庋劭吹靡姷目v橫交錯的葉脈。
該收獲了,難道植物還是靠這條“運輸線”運回“戰(zhàn)利品”嗎?植物深知這條繁忙的“播種線”與“收獲線”交織在一起,肯定會造成“交通堵塞”的現(xiàn)象,于是另外開辟了一條“收獲線”,專門運輸“勝利果實”。
這條“收獲線”在植物的韌皮部,由一串串篩管上下連接而成,它的運輸方向與“播種線”相反,由上往下,把葉子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源源不斷地運輸?shù)街参锏母炕蚱渌课?。如果你是一個很細心的人,注意一下周圍的樹木,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有的樹木的枝條由于韌皮部也就是樹皮被人破壞了一圈,在失去樹皮的上方就會形成一個瘤狀物,枝條的下部時間一久便枯死了。原來,這就是植物的“收獲線”被切斷了,植物這部分缺少了“食物”,久而久之,便只有“含恨而死”了。
植物兩條“運輸線”的運輸能力大得驚人。有人測算,“播種線”運輸速度最快的植物,每小時可以達到45米,最慢的也能達到每小時5米。而一棵草的運輸速度,5~20分鐘就能把水輸導(dǎo)到頂端。高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樹木,莖的輸水能力就更大了。有人統(tǒng)計過,落葉樹1平方厘米的木質(zhì)橫切面上,1小時可通過水量20立方厘米。
而植物的“收獲線”的運輸能力同樣不甘示弱,大約每小時0. 7~1.1米。葉制造的有機物30~60分鐘就可運送到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