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瑜
1905年。愛因斯坦因為發(fā)表了“相對論”等五篇科學論文而光芒照人。
次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眾多評委以“相對論”這一偉大理論提名愛因斯坦角逐諾貝爾物理學獎,卻因為評委加爾斯特蘭德以“相對論未經(jīng)時間驗證”為由一票否決。
以后,愛因斯坦反復(fù)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大獎。每一次,評委加爾斯特蘭德都以“相對論未經(jīng)時間驗證”為理由,把這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擋在諾貝爾獎殿堂的門外。
當事人不怨不憤,不休不棄。
1922年,命運終于有了轉(zhuǎn)機。瑞典皇家科學院年輕成員奧森以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yīng)理論”成果再次為愛因斯坦提名。這一次,加爾斯特蘭德沒有投反對票,愛因斯坦如愿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結(jié)果自然是眾望所歸。人們在為愛因斯坦長舒了一口氣的同時,也對奧森豎起了大拇指,甚至有人提議給奧森頒發(fā)諾貝爾機智獎。實際上,“光電效應(yīng)理論”和“相對論”,在科學界的意義,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論,其光芒等同于夜間的星星和白天的太陽。
科學巨匠十余次受挫后才如愿獲獎,這令人不勝感慨:哪怕成就如愛因斯坦,若要心想事成,也還需要找到一個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角度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