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初八,是江南部分地區(qū)的一個風俗節(jié)會。這一天里,人們用一種叫烏飯葉的灌木葉汁,將糯米染成烏黑色,蒸熟而食。做好后親朋間家家會相互贈送,因此又稱之為烏飯節(jié)。
我妻子是南京人氏。今年烏飯節(jié)時,她說全家族親戚正好趁機聚會,而我之前也沒有感受過烏飯節(jié)的氣氛,讓我也過去參加聚會。
中國人的聚會都大同小異,吃飯、喝酒、唱歌和玩牌。聚會的間隙,一位堂姐提到了她今年夏天的旅行計劃。和許多不常出國游玩,預算也不多的人相同,她把首選地定在了泰國。一眾親友聽到泰國兩字,第一反應都是搖頭,一致認為泰國太亂,太不安全,建議她不要去。有趣的是,他們對泰國「太亂」的判斷,都不是基于自身經(jīng)歷,而僅僅是從電視新聞上了解到的泰國政治動蕩和民眾游行。
泰國不行,那就馬來西亞吧。但這個提議也遭到了眾人的一致反對:馬航剛出事不說,還有中國人在沙巴遭菲律賓武裝分子綁架。盡管堂姐表示,她可以只去西馬,但親友們仍然堅持:西馬小偷和搶劫犯也多,她獨自一人前往,人身安全很難保證。我猜,如果堂姐是在現(xiàn)在提出旅游的想法,她的目的地清單上,還不得不劃掉一個越南。
東南亞不行了,那就往東亞看吧。有人建議堂姐去日本,但有去過日本的人就反對,理由是日本東西太寡淡,不好吃,而出門旅行,吃當然是頭等大事;況且,他覺得日本除了櫻花可看,其他風景,遠不如國內的名山大川。那韓國呢?韓國也不行,盡管在座的都沒去過韓國,但一致認為:韓國既無景點,又無美食,如果不是為了整容的需要,那么韓國完全沒有去的必要。
最終,在眾人的七嘴八舌下,堂姐的夏日游路線確定為:從南京出發(fā),去東北旅游,再加個俄羅斯邊境游。
我在旁邊聽著他們的爭論,覺得這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以電視為主體的中國媒介,成功地在大多數(shù)人群中塑造了關于某個族群或是國家的刻板印象。泰國總是在動亂、日本人不誠實面對歷史、韓國人總是想搶中國人的文化遺產,等等,都經(jīng)由大眾媒介的傳播,而變成了一種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像美劇中的標準化人物形象一樣,亞洲國家多學霸,俄羅斯壯漢身手差,南美國家小偷多,澳大利亞人偏愛花褲衩……
可是,真實的世界僅僅這么簡單嗎?
我們都知道答案不是。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真的能分辨出來,克服自我養(yǎng)成的偏見與固化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