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詩龍,黃碧捷,李思揚,閔梓琴
(江漢大學 化 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湖北 武 漢430056)
(1)歐盟:歐盟所有的社區(qū)生活垃圾都由市政當局集中收集和處理。垃圾箱和垃圾收集處理的費用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房地產稅及其他稅收支付。居民家中一般有兩個不同顏色的垃圾箱,一個裝有機垃圾,另一個裝無機垃圾。收取垃圾時,工作人員如果發(fā)現(xiàn)沒有按規(guī)則對垃圾進行分類,或把不適當的東西放到垃圾里,將會拒絕收集這些垃圾箱甚至罰款。
(2)美國:美國對垃圾分類收集問題,采取大類粗分與部分居民分類相結合的方式。目前,美國有70%居民不分類混倒垃圾,約30%的居民垃圾只分兩類收集,一類是資源垃圾(玻璃、金屬、塑料、紙類),另一類是其他垃圾。另外,美國政府對辦公和校園垃圾,對園林垃圾、餐廚垃圾等分別組織回收利用。
(3)日本:20世紀70年代日本制定了《推進形成循環(huán)型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包裝循環(huán)法》等等很多關于垃圾循環(huán)利用相關的法律。居民在丟棄大件垃圾(一般長度超過50 cm)或自行車等物品時,需要交納一定數額的處理費,在法律上,日本對于非法丟棄垃圾者將按法律規(guī)定予以拘留或罰款的懲罰。因此,居民現(xiàn)在都已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的習慣,垃圾處理也已變成了良好的產業(yè)。
城市垃圾分類的提出,正式在我國進行試點工作是于2000~2004年,在北京、上海等8個主要城市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和處理的試點工作,但現(xiàn)實情況依舊是“宣傳意義”大于“實際效果”。
我國有關垃圾分類處理問題,其情況不容樂觀。不僅是垃圾分類的實施不足,而且對于垃圾分類設施的合理化研究也不足。垃圾分類處理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操作起來困難重重,以武漢市為例,據相關調查,目前仍有近半數的居民不能清楚地說出哪些垃圾屬于可回收垃圾。武漢市中心城區(qū)垃圾收集點形式多樣,而一般街鎮(zhèn)的垃圾收集則相對落后,基本上是居民隨意傾倒,沒有固定的垃圾收集點,也沒有設置專門的垃圾收集容器。
生活垃圾分類主要包括二分法和四分法。
二分法分為可回收物與不可回收物??苫厥瘴镏附涍^再加工可以成為生產原料或者經過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廢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電子廢棄物類、織物類等。其余均為不可回收物。
四分法分為可回收物(指宜于資源利用的垃圾,包括紙類、塑料類、橡膠、玻璃、金屬和織物等)、廚余垃圾(指剩飯菜和瓜果等生物性垃圾,適于生化處理或堆肥)、有害垃圾(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有毒的物質或者對環(huán)境造成現(xiàn)實危害或者潛在危害的廢棄物)、其他垃圾(指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wèi)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本次調研,所用的生活垃圾分類方法為四分法。
自20世紀90年末期,武漢市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其中有3次大規(guī)模的試點活動。
1996年,武漢市引進并投放了2 000余個垃圾分類箱。2000年,市環(huán)衛(wèi)局前往我國其他垃圾分類試點地區(qū)學習,在洪山廣場推行垃圾分類。但由于環(huán)衛(wèi)部門后期分類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市民垃圾分類認識度不高,推行效果不理想,于2001年取消。據2005年統(tǒng)計結果顯示,武漢市全市主次干道垃圾分類箱2萬個,垃圾分類回收率不足5%。
2005年底,武漢市城市管理局引進民營企業(yè)試行末端垃圾分類處理。全市首條垃圾分選線在二妃山垃圾場啟用。當時曾預測,分選線每年可回收有用垃圾價值約160萬元,使該垃圾場的壽命延長兩到三年。但在垃圾轉運的過程中,拾荒者已經挑走了其中的可回收物,投資方不愿繼續(xù)投資,致使這條投資60萬元的垃圾分選線僅運行1 d就停止了。
2008年,武漢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試驗區(qū)。武漢市決定在青山區(qū)試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將鋼都花園地區(qū)作為試點,整體推行。青山區(qū)鋼都花園8個社區(qū)共放置了100組共300個垃圾桶,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和有毒垃圾三類進行收集處理。但后期,分類垃圾桶損壞后,小區(qū)的分類垃圾桶被普通垃圾桶代替,垃圾分類也未能施行下去。
2013年10月,武漢市東西湖區(qū)城管部門擬用4年時間,基本形成覆蓋全區(qū)城鄉(xiāng)的居民生活垃圾分類體系,2014年5月19日正式下達相關文件。博大城市星座小區(qū)作為第一個在東西湖區(qū)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小區(qū),故我們對其居民意識,實施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
2.2.1 問卷調查法
本次問卷調查以常住人口數為分組,分為A(1~2人一戶),B(3人一戶),C(4人一戶),D(五人及以上一戶)四組。共發(fā)問卷535份,回收476份,有效回收率達89%。
2.2.2 實地調查方法
本次調研采取了測驗調查的方式,在居民都領到廚余垃圾桶,小區(qū)所有分類垃圾桶安置完畢的情況下,通過檢查各分類垃圾桶內垃圾情況,對居民投放垃圾的情況進行評估;同時拜訪東西湖垃圾處理站,對垃圾處理的過程做了解,找出存在的缺陷。
在對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的認知上,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40.66%的居民選擇了“較了解”這一項,但剩余的59.34%的居民選擇了“了解模糊”和“不了解”的選項,特別的,有20.33%的居民選擇了“不了解”這一選項,半數以上的居民缺乏對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的相關知識。
在施行垃圾分類的態(tài)度上,問卷調查結果表明,A,B,C,D四組選擇“愿意”和“非常愿意”選項分別占98.79%,98.27%,98.21%和95.08%,基本完全支持推行垃圾分類;在對于單獨將廚余垃圾分開的態(tài)度上,四組持支持的態(tài)度,選擇“愿意”選項的居民分別占96.38%,94.80%,91.97%和93.44%,均超過了90%,同樣的,在”取消之前垃圾投放點,改為集中投放”問題居民的態(tài)度上,四組都非常支持,選擇“愿意”選項的分別占85.55%,90.48%,89.29%和88.52%,85%以上的居民都很贊同這種方式。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超過85%的居民不僅內心支持,在行動上也能為其改變垃圾投放習慣,意愿很強。
居民在“垃圾分類之后的回饋活動”這一問題上,四組均有70%以上的居民選擇了“積分兌換獎品”選項,分別占79.52%,70.53%,71.43%和73.77%的比例,然而在“參加義務服務的志愿者”這一問題的選項分布來看,四組在“看情況”和“不愿意”的選項比例上占多數,分別為42.17%,41.99%,40.18%和45.90%,基本過半。相對于有償的服務換取垃圾分類措施的實施,居民更愿意通過得到相應的物質回報這一方式來實施垃圾分類。
在10 d的守點觀察當中,平均1 d有45戶的居民沒有把廚余垃圾分開扔入分類垃圾桶,占到9.2%的比例。一部分居民仍然沒有能夠按照要求將垃圾分類。
在與其他管理人員一起工作的10 d中,出現(xiàn)居民拿著未分類好的垃圾詢問管理人員如何分類投擲,但管理人員回答不了的情況。相關管理人員和志愿者缺乏對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的了解。
環(huán)衛(wèi)部門專門設置了處理廚余垃圾的裝置,但裝置上存在溫度的控制,含水量的控制方面的問題,還缺乏對應的分類收集運輸體系,同時因為一些原因,處理裝置并沒有完全開放,只對廚余垃圾進行了處理,并沒有能夠根據其他三類垃圾來進行針對性的處理。
垃圾分類工程剛剛起步,居民還不了解具體情況,環(huán)衛(wèi)部門應該加強宣傳的力度和手段,對不同的年齡層的居民應采用不一樣的宣傳手段。如對幼齡層可以采取較生動活潑的方式如做游戲,小品,動畫的形式來進行宣傳;對初高中年齡層宜在學校采用宣講的手段進行宣傳;對于中老年人,則應該采用進戶宣傳的手段進行宣傳。社區(qū)的專業(yè)人員也可以經常性的入戶宣講,這樣可以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漸漸培養(yǎng)起垃圾分類的認知度和意識,從而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居民在工程的開始需要一定的監(jiān)督和管理,區(qū)環(huán)保部門應該對監(jiān)督員進行崗前培訓,這樣監(jiān)督的效率和準確性才能夠得到提高,同時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對于處理廚余垃圾的生物降解裝置,對于處理過程中的流程也應加快規(guī)范化,將相應的客觀條件處理到位,避免出現(xiàn)“造了不能用”的情況。
非政府組織通過自身活動在社區(qū)居民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非政府組織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新的交互空間和群體依托。如2011年9月,北京市朝陽區(qū)政府與“自然之友”簽訂協(xié)議,成立了首個由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社區(qū)垃圾減量項目?!白匀恢选蓖ㄟ^新型社區(qū)綠色賬戶等新穎做法吸引了數百個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實踐。通過公開張貼的“綠色賬戶”、對用戶評分、每月優(yōu)秀評比和獎品饋贈等活動有效地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在社區(qū)內還可以組織定期進行多種形式的評比,以對社區(qū)的居民進行鼓勵和監(jiān)督。
致謝:感謝武漢市東西湖區(qū)城市管理委員會,重慶暄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給予本次協(xié)助調研的機會,對江漢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馮源、方雨、朱穎、嚴鈔露、陳顯峰、黃子純、李瑩瑩、李芷、劉晞佑對本次調研所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
[1]趙海波,李 飛.關于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存在不足的調研報告[J].企業(yè)導報,2015(16):58~59.
[2]陳少玲,王彤彤,洪斐佳,等.北京市垃圾分類回收現(xiàn)狀調研及解決方案探討[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3(4):101~102.
[3]曾文勝,吳蕃蕤.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處理體系詳解及啟示[J].廣東科技,2010,19(9):22~25.
[4]陳必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方法探討[J].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2014,22(5):77~78.
[5]曹善新,冷豐收.美國、日本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對我國的啟示[J].華章,2011(31).
[6]唐 斌,程 露.重慶市旅游環(huán)境保護與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3~26.
[7]程小文,趙 華.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模式的設想[C]//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天津:天津電子出版社,2009.
[8]謝 紅.城市垃圾源頭分類及資源化利用[J].綠色科技,2014(2):213~214.
[9]梁衛(wèi)坤.垃圾分類的前景與我國的現(xiàn)狀[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9).
[10]李 立.武漢市城鄉(xiāng)生活垃圾處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生態(tài)經濟,2010(5):156~158.
[11]趙 欣,張文偉.武漢市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和發(fā)展研究[J].輕工科技,2014(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