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qū)新開口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孫愛兵 劉國青
上期我們談到作物施肥時應該注意的原則問題,巧施肥才能達到作物增產增收的效果。實際上,不同土壤、氣候和設施也是影響肥料是否發(fā)揮極大作用的關鍵。那么,基于以上三者元素,施肥時更要考慮土壤、氣候環(huán)境以及設施功能的作用影響。
因土施肥,主要應考慮土壤的質地、酸堿性、養(yǎng)分狀況等幾個方面。砂性土壤因保水、保肥能力弱,養(yǎng)分供應量少,供應速度快,養(yǎng)分容易漏失,肥效期短。因此,基肥宜多施用肥效長久的豬、牛糞冷性肥,追肥應遵守“少吃多餐”的原則。粘性土壤則相反,基肥宜多施羊、馬糞等熱性肥料,或其他腐熟度較高的有機肥料。過酸或過堿的土壤,只有在調節(jié)了土壤酸堿性的基礎上,再施肥,才會有較好的增產效果。酸性土壤宜施用堿性肥料或生理堿性肥料,堿性土壤宜施用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料。
改善土壤結構施用有機肥料和含鈣質多的肥料,除了能增加土壤養(yǎng)分外,還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因為有機肥料在土中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礦化作用增加土中有效養(yǎng)分,同時,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腐殖質在土中遇到鈣離子就會和土粒凝聚在一起形成水穩(wěn)定性團粒結構。改善粘土的堅實板結以及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是因土施肥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為了制訂出合理的施肥方案,必須了解土壤中養(yǎng)分的總含量和有效養(yǎng)分的含量。
施肥時還應注意溫度影響。降水、日照、濕度、霜期等氣候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動,養(yǎng)分的供應量、供應速度以及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
在溫暖多雨地區(qū),有機質分解快,硝化作用旺盛,短期內供應的速效養(yǎng)分多,但容易流失。因此,可以施用腐熟度較低的堆肥和廄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不宜過早施用,且應深施,氮肥宜用銨態(tài)氮肥。在干旱而無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宜用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料,且應深施?;实谋壤螅嵩缡┯?。在寒冷地區(qū),要多施有機肥,特別是熱性有機肥,有利于提高土溫。寒潮到來時,應早施稀糞水,以加強作物的抗寒能力。如作物已遭受凍害,應在寒潮過后,立即施用速效性氮肥,以利于作物早日恢復生機。
光照,合理施肥,可以改善作物的形態(tài)結構,有利于接受和轉化光能,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降雨量,雨水對施肥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可以加速肥料的溶解和有機肥的礦化,有利于作物吸收;另一方面稀釋了肥料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加速了養(yǎng)分的流失,所以雨天不宜施肥。風,對農業(yè)生產影響較大的是春夏之交的干熱風,常引起作物葉片失水,根系早衰而失去吸收養(yǎng)分的能力,造成小麥灌漿終止,影響產量和質量。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對作物都是有害的,施用磷、鉀、硼、鋅、硅肥,可減輕作物熱、凍害的發(fā)生。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肥料的增產效果和培肥地力,施肥必須與農業(yè)技術措施緊密結合?,F(xiàn)將幾項主要技術措施與施肥的關系分述如下:
深耕與施肥:深耕的主要目的是加深耕作層和促進土壤熟化。但深耕使大量生土翻到表層,也會影響作物生長。要加大有機肥用量,充分發(fā)揮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的作用,結合深耕,大力實施秸稈還田技術。要氮、磷、鉀配方施肥,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土壤肥力水平高的地塊,要適當降低氮肥用量,土壤肥力水平低的地塊,應適當增加氮肥用量。
種植密度與施肥:作物適當密植,苗、株、穗,粒都有所增加,可以充分利用水分、養(yǎng)分和日光。種植密度增加,個體營養(yǎng)面積縮小了,如果不相應的增施肥料,不但不能發(fā)揮密植的效果,而且會因為穗小、粒少而減產。因此,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施肥量也應相應增加。
灌溉與施肥:水肥配合是獲得豐產的重要條件之一。缺水,肥料的效果不能充分發(fā)揮;缺肥,水的作用受到限制。只有肥、水結合,即施肥與合理灌溉相結合,才能達到提高作物產量的目的。
不同的灌溉方法,施肥的增產效果不同。一般溝灌、噴灌和滴灌優(yōu)于漫灌。因為溝灌、噴灌和滴灌,肥料不易隨水流失和漏失,肥料的利用率高,漫灌易引起肥料的流失和漏失。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土壤有機質消耗較快,應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量,追肥應與灌溉密切結合。無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宜用腐熟度高的有機肥,施用量可適當少一些,追肥應在非大雨時期的雨季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