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8例,按照治療方式劃分,對照組43例使用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觀察組45例使用腹腔鏡下小切口子宮肌瘤剝除術,對比兩組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相關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為8.9%,對照組為23.3%,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效果優(yōu)良,有推廣價值。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08(2015)06-0020-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06.014
作者單位:157599 黑龍江省穆棱市人民醫(yī)院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s Divest Technique Research
WANG Wei, Mul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Muling 1575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s stripping technique.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of 88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ode,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open uterine fibroids divest 43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of small incision using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s divest,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8.9%, control group is 23.3%, contrast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s stripping effect is good, has promoted value.
[Key words] Laparoscopic, Uterine fibroids divest technique, Effect
在女性生殖器中子宮肌瘤是發(fā)生率最高的良性腫瘤,在青年女性中其發(fā)病率高達30% [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術后生活質(zhì)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患者要求保留子宮。當前臨床主要使用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不僅可在生理上對子宮予以保留,且不會對下丘腦-垂體-子宮周的分泌活動產(chǎn)生影響,確保內(nèi)分泌調(diào)節(jié)功能處于正常狀態(tài)。本文為探討度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療效,現(xiàn)選取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8例,按照治療方式劃分,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6至48歲,平均(33.5±4.3)歲;28例為單發(fā)肌瘤,15例為多發(fā)肌瘤;腫瘤直徑為2.0至8.0cm,平均(5.2±1.3)cm。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5至49歲,平均(34.2±4.7)歲;31例為單發(fā)肌瘤,15例為多發(fā)肌瘤;腫瘤直徑為2.1至8.0cm,平均(5.1±1.6)cm。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使用腹腔鏡下小切口子宮肌瘤剝除術,使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術前將舉宮器放置于宮腔中以對子宮進行操縱,術中將子宮肌瘤更好暴露出來。作1cm小縱切口于臍下,在腹腔中將氣腹針穿入,充入CO 2氣體,維持氣腹壓力于1214mmHg。穿刺完成后將10mm Trocar置入。首先對盆腔臟器粘連情況予以探查,在探查子宮肌瘤大小與數(shù)量,在子宮峽部上方位置將闊韌帶后葉腹膜剪開,將雙側(cè)子宮動脈分離暴露出來。鏡下可見子宮動脈有搏動與遷曲現(xiàn)象。緊靠子宮,用雙極電凝鉗對子宮動脈予以電凝,可見鏡下將子宮動脈分離開來,結扎時使用10-0絲線。將子宮動脈阻斷后鏡下可見宮體顏色逐漸為紫紅色。使用碎瘤器將剝除子宮或子宮肌瘤切碎后取出,亦可完整取出于后穹窿處。對照組使用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使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手術過程此處不贅述。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對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予以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18.0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 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對比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58.4±8.6)min,對照組為(93.6±13.6)min;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97.6±16.4)ml,觀察組為(57.4±6.7)ml;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為(33.4±4.2)h,觀察組為(17.2±2.5)h;對照組住院時間為(8.3±1.8)d,觀察組為(5.2±1.3)d。上述各項指標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2.1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
對照組共10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其中2例為子宮壁血腫,3例為切口感染,5例為發(fā)熱,發(fā)生率為23.3%;觀察組共4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其中1例為子宮壁血腫,1例為切口感染,2例為發(fā)熱,發(fā)生率為8.9%。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χ 2=6.465)。
3 討論
子宮肌瘤主要構成為少量纖維結締組織與平滑肌纖維,好發(fā)于年輕女性生殖器官中,屬于發(fā)生率最高的良性腫瘤。子宮肌瘤以45歲左右女性群為主要發(fā)病人群,20歲以下少見。當前有藥物可縮小肌瘤,但是停藥后又會增大,因此沒有藥物可將子宮肌瘤徹底治愈,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手術療法。子宮肌瘤切除術將子宮保留,理論上可將對下丘腦-卵巢-子宮軸影響最小化,確?;颊邇?nèi)分泌調(diào)節(jié)功能正常。而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有較高復發(fā)率,且有70%患者需再次行子宮切除術。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腹壁上切口小,用藥少,出血少,住院時間短,可減少機體應激反應,將功能保留與微損傷特點充分體現(xiàn)出來。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觀察組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小切口剝除,觀察組手術相關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為8.9%,對照組為23.3%,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包莉研究結果相近 [2]。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適合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其適應證如下 [3]:(1)癥狀明顯,例如疼痛、月經(jīng)過多或者肌瘤產(chǎn)生的壓迫癥狀等;(2)由于肌瘤導致習慣性流產(chǎn)或者不孕;(3)單發(fā)肌瘤,且直徑為4至8cm;(4)肌瘤長于闊韌帶位置;(5)未婚者及陰道狹窄者。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剝除術主要依靠的是婦檢情況與術前B超檢查情況,以對肌瘤特性進行明確,進而決定手術可行性,因此術前B超重要性極高。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細致,避免損傷腸道泌尿系統(tǒng);對電凝與高頻電刀予以正確使用,避免出現(xiàn)熱損傷;常見且危險性較高的并發(fā)癥有形成瘺管、子宮穿孔以及妊娠期子宮破裂等,應盡量對齊各層并嚴密縫合,避免形成瘺管與子宮裂開。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效果明顯,可減少并發(fā)癥,加快康復進程,減輕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