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緊貼大地行走講述精彩故事
□本刊編輯部
努力打造“走轉改”的升級版,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中推動新聞宣傳工作改進創(chuàng)新邁出更大步伐,這是中宣部對全國新聞戰(zhàn)線開展“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動員部署時,提出的明確要求。作為扎根基層的地市級媒體,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好故事不計其數(shù),如何讓更多讀者分享新聞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緊貼大地,用心用情,方能講出好故事。
記家國情懷、時代使命者乃為記者,記社會風云、人民冷暖者乃為記者。全國新聞戰(zhàn)線“走轉改”活動開展三年來,一批批記者沉下身心、走進基層,采寫出大量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聞佳作。在這次全國新聞單位舉行的“行進中國·精彩故事”主題采訪活動中,各單位把年終報道作為重點,精心策劃、周密安排,用文字、圖片相繼推出一篇篇真實具體、有血有肉的事例和人物故事,生動講述當前各地的發(fā)展成就、發(fā)展理念,充分展示了各地蓬勃向上的風貌。各單位的積極參與和高度重視,給這次主題采訪活動營造良好開局??梢哉f,這既是一次發(fā)掘和展示精彩生活的機會,也是一場新聞業(yè)務的比拼和較量,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當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的責任擔當,主動融入到每一篇稿件的采訪、寫作、編輯中,用故事記錄國家前行的腳步,用故事凝聚中國力量。
有些故事,沒有艱辛采訪講不出,沒有用心表達講不好,沒有認真理解講不透。如何把你的見聞和感動,精彩地陳述給讀者?有一個故事值得借鑒。汪曾祺去找沈從文請教如何把小說寫得更好,沈先生極其簡略地回答:“要貼著人物來寫。”汪曾祺不解,再問,得到的還是同樣的答復,反復思索,終悟精髓,“什么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泛、飄、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北M管說的是小說寫作的技巧,但一個“貼”字,道出精髓,缺乏心靈貼近和投入,稿件只能是材料的簡單堆砌。新華社記者張嚴平在談到如何寫好新聞人物故事時認為,除采訪時盡最大可能貼近對象心靈外,還有來自寫作時的壓力和責任,寫不好如犯罪一樣,總覺得對不住采訪對象,對不住讀者。感動是用心品出來的,新聞不僅在記者的眼中,更在記者的腦中。
除了重大突發(fā)事件,新聞更多的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來自記者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如何提煉新聞故事的價值和意義。有理想和追求的記者,不會把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停留淺嘗輒止、流于表面報道上,他們大都善于把思考的觸角伸向現(xiàn)實,與社會關切同頻共振,從而引發(fā)“心貼心”的共鳴。莫言曾這樣講述自己的寫作,他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實際上我是一個觀察人、研究人,包括觀察我自己、研究我自己的人?!狈踩诵∈抡凵淙碎g大愛,身邊感動更令人信服,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把準時代脈搏,精心觀察生活,在繁雜的現(xiàn)實中捕捉理性思考,讓讀者從我們的故事中擁有感動,從感動中收獲動力,在感動中升華境界。
我們每天都在記錄歷史,也終將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宣傳工作能點亮精神的火炬,吹響前進的號角。我們的故事,是否真實地記錄著社會變遷,真誠地謳歌了群眾創(chuàng)造;是否講出真諦,打動讀者并反思生活的意義;是否傳遞社會的溫暖和光亮,聚集社會前行的力量,既是檢驗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標志,也是這支隊伍的職業(yè)精神和人文追求。讀者的肯定是最好的褒獎,是支撐我們始終緊貼大地,源源講述的動力,我們樂享其中,受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