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德祖
十年成長中的3組故事和6個關鍵詞
文 / 吳德祖
從成長角度,個人感覺“講道理”不如“講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三組小故事,每組故事2個片段。
第一組故事,是關于“進門”的故事。
第一個“進門”,是入黨的門,也就是關于我入黨的小故事。還記得升入大學不久,就有老師跟我們交流過,希望發(fā)展我入黨。但當時,我向老師婉言拒絕了,“這件事,我還沒有想明白。如果沒有想明白,寧可不提交入黨申請書。”直到讀研究生以后,慢慢想明白了。我的入黨申請書,一個字一個字,都是自己寫的,發(fā)自肺腑。里面的很多話,至今都還記得:“如果我們希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讓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希望對這個國家有所改變,就一定要融入能夠改變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集體當中去,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完成這樣的目標。在當今中國,這個集體的力量,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希望實現(xiàn)的目標,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直到今天,我仍然會對自己的入黨申請書所寫下的話而負責。這個片段,如果有一個關鍵詞的話,我想應該是:理想。
第二個“進門”,是進團中央機關的門。其實進入團中央機關,對我來說,尤其顯得“高大上”。大家或許看到了,我是殘疾人。但當時我還是毅然決然地報考了團中央。我覺得,這是一個年輕人的機關,一定會允許各種各樣的年輕人,在這里施展他們的才華,給他們舞臺實現(xiàn)夢想。那一年公務員考試,3000個人,我考了第2名。但其實即使第2名,也不一定會入選,最大的障礙依然存在,因為還有面試。非常幸運的是,組織部雖然知道我的身體情況,也并沒有因此而影響我的錄取。不僅如此,還讓我進入宣傳部這樣重要的業(yè)務部門工作,而不是像有的部委那樣,安排去一些邊緣性的崗位工作。在我在團中央的職業(yè)成長當中,從副處長到處長的崗位,也并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殘疾人而受到影響。這個略有些“極端”的故事,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團中央機關一種包容、平等、唯工作、憑能力的精神。如果有第二個關鍵詞的話,我想應該是:感恩。
第二組故事,是關于“唱歌”的故事。
第一個“唱歌”的片段,大概在2011年左右。那個時候,在教育處,宣傳部特別的忙,承擔了分類引導青年工作、共青團新媒體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覽會等很多重點工作。在那一段時間,加班成了一種特別的常態(tài),后來我們處發(fā)明了一個詞,叫“下班節(jié)”,就是如果能夠正常六七點下班,就好像過節(jié)一樣開心?,F(xiàn)在記得很清楚,分類引導青年工作大綱初稿完成后,那天大概已經(jīng)是晚上十一二點左右,電梯已經(jīng)沒有了,好多人一起走樓梯回家。因為一件事情基本結束了,大家就很高興,情不自禁地在樓道里唱起歌來,因為樓道里也沒有什么人,歌聲蕩漾在整個樓梯間。在那個瞬間,我覺得,大家一起齊心做完一件事情,蠻美好的。加班的故事,其實在團中央很多人都會有。如果這個小片段有一個關鍵詞的話,我想應該是:敬業(yè)。
第二個關于“唱歌”的小片段,也發(fā)生在2011、2012年左右。那時候準備共青團新媒體和文化成果交流展覽會,要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一個將近5000平米的展覽,在業(yè)界基本上是“Mission Impossible”。舉一個小數(shù)據(jù),當時從全團匯總展覽用到的各種音視頻、文檔文件,內(nèi)存就有356G,各種文件13805個,文件夾2354個。有一名掛職干部,叫何江海,在這個展覽會瘋狂般的忙碌之后,在掛職將近結束期間,大家送別請吃飯,晚上他請大家一起去唱歌。那天晚上,他唱了一首歌,是汪峰的《北京,北京》。雖然他的嗓音并不特別出眾,但大家都覺得,他唱的比汪峰還要好,特別是唱到歌詞里那段“我在這里歡笑,我在這里哭泣,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死去。我在這里祈禱,我在這里迷惘;我在這里尋找,也在這失去。北京,北京……”當時的掛職干部都住在地下室二層,他歌聲中對這個城市的無奈,對自己希望獲得成就的希冀,包括一整年收獲的感慨,對我們所有的感謝,那些很復雜的感情,全部都糅合在《北京,北京》那首歌里?,F(xiàn)在我們還在聯(lián)系,每次見到他都會想起那首歌,覺得這是一個值得交一輩子的好朋友,在工作壓力最大、最困難時候能夠并肩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我想,大家在團中央機關這個崗位上,在無數(shù)的工作和“戰(zhàn)斗”中,也會結下這樣的來自共同戰(zhàn)斗的情感。這個片段,關鍵詞是:感情。
第三組故事的關鍵詞,是“挨罵”。
第一次挨罵,是當時的處長趙激揚。她早晨交給我一個請示件,當時我就非常糾結。因為剛到機關不久,雖然自己也號稱北大中文系畢業(yè),但我真的搞不明白請示件里面那個“妥否,請示”和“妥否,請審示”之類的措辭究竟有什么不同;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令人崩潰”語言體系,任何一件小事都要用短短一兩百字說清楚,還要前因后果描述得極為清晰周延。當時我真的不是不努力,但那個請示件我真的寫了一個早晨。激揚就把我叫到辦公室,然后就是一頓罵,說你這狀態(tài)到底怎么了,等等。后來,我就特別特別希望,我的處長告訴我每一項工作的時間節(jié)點。我還特別希望,領導能在下午把工作交給我,第二天再要。為什么呢?因為如果第二天要的話,我上班搞不完,我就可以加班。一段話,我八九點寫不完,就寫到十點、十一點、十二點……總可以完成。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是非常聰明的人,那就只能相信一條,“勤能補拙”。其實,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有可能經(jīng)歷誤解,經(jīng)歷痛苦,但這些終將過去,所有的那些過程,都會轉化為自己的收獲。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是:成長。
第二個關于挨罵的故事,是關于新媒體和網(wǎng)絡輿論的。在2011年底,我在新浪實名注冊認證微博。有一次因為與一名社科院的專家,有上百萬粉絲的大V,圍繞“你幸福嗎?”這樣的話題進行了爭論。我說,要總體來看中國人近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幸福指數(shù)的提升,因為這也關系到對我們黨執(zhí)政成就的整體評判。因為觀點不和,他就號召所有的粉絲“人肉搜索”我,許多粉絲在微博中有各種污言穢語的侮辱和謾罵。當時的心理壓力,非常大,但我并不后悔。也感謝團中央,到今天能夠在新媒體工作處的崗位上,為網(wǎng)絡輿論引導做一份貢獻。網(wǎng)上曾經(jīng)流傳這么一段話“我們究竟做了什么愚蠢的事情,會讓我們的敵人贊美我們”;如果把這句話延伸一下,用在網(wǎng)絡輿論斗爭上,我們可以說“我們究竟做了什么偉大的事情,才會讓我們的敵人來詛咒我們。”這個挨罵的故事,如果也要提煉一個關鍵詞的話,那么應該是:擔當。
總結剛才所講的6個詞:理想、感恩、敬業(yè)、感情、成長、擔當。
歸結起來一句話,當回首這十多年在團中央走過的路程時,我會為有過這么豐富的體驗而感到值得;也會為能夠與所有這里的人結下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感情,而無怨無悔。
(作者系團中央宣傳部新媒體工作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