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教育部公布日前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guī)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規(guī)定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奧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yōu)秀學生、體育特長生等高考加分項目;教育部明確稱,2015年起高中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有涉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和社會實踐五項,中學3年記錄,高校逐步以此為招生的重要參考。
快評:
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所提及的五項內容,實際上具有天然的“軟指標”屬性。里面的“自由裁量空間”過大,很容易讓當年那群弄虛作假“高考加分”的人“重新找回存在感”,制造出更多的“假素質”來。比如思想品德,誰比誰好,誰“當面是人、背后是鬼”,拿什么作為明確標尺;比如身心健康,大家身體都倍兒棒,心靈是否美,也是無法量化的“軟內容”;再比如藝術素養(yǎng),不僅難以把控,而且易新增不公。富裕人家,可以不吝成本,既學舞來又唱歌,進屋有鋼琴彈、出門有體操練,但偏遠山鄉(xiāng)或窮人家的孩子,恐怕就沒有這樣的“藝術培養(yǎng)條件”了。
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已經得到充分的證實,是非常之大的。一些人搞變通的“技術水平”也一直很高的。道德自律防止新的不公作用有限,需要在制度設計上充分慮及各種有可能被小人鉆進的漏洞。所以,獎勵性高考加分一刀切被全部取消,對大多數考生來說,雖屬利好消息,但深度查找好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變壞的,很有必要。因為,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舊問題變個“馬甲”又跑出來蒙混過關。一言以蔽之,加分退場,制度反思與查漏補缺不能就此止步。(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