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霞
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校本科研機制,創(chuàng)設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加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教育科研網(wǎng)絡的形成,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美譽度。
一、教師培訓機制
我校的教師培訓機制可分為全員培訓、私人定制、團隊培育三個層次。
1.全員培訓
學校成立了博愛小學教科研論壇,并以此為平臺開展校本科研活動?;顒拥男问蕉喾N多樣,如“頭腦風暴”、“共讀一本好書”、科研沙龍、教師講壇等,定主題、定時間、定地點,為校本科研活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頭腦風暴”用一個明確的話題作為風暴的起點和核心,讓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我們還選擇一些問題,讓問題的提出者進一步闡述問題的背景和問題的真正含義,然后再組織教師通過“頭腦風暴”提供思考和方法上的借鑒和啟發(fā)。這樣的培訓使教師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荧@取,思路得到了拓展,理念得到了更新,并能真正學以致用。
“共讀一本好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閱讀書籍的推薦,推薦書目來自學校教科室。教科室會采用個性閱讀、學科組共讀一章節(jié)等形式組織教師進行讀書交流活動。除了好書,教科室還為教師精心挑選了優(yōu)秀教育影片,讓教師從中學習其他國家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2.私人定制
(1)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
教師的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以個人自行制定、分層審核、統(tǒng)一考核的方式進行。由每位教師每學期(每學年)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職業(yè)追求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師傅、教研組長、中層、校長等進行審核,最后在每學期末(每學年末)由教師發(fā)展部組織人員進行統(tǒng)一考核,給予相應的獎勵,并將每一位教師的歷年發(fā)展規(guī)劃存檔,形成每位教師的成長手冊。
(2)梯隊沙龍
新教師——以“向博愛教育深處漫溯”為主題,從師德修養(yǎng)、學校教科研工作、教育教學常規(guī)、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全方位地進行培訓,通過沙龍互動、座談、講述故事的形式,讓每一位新分配教師先“入格”再“入門”,爭取早日“入道”;讓每一位新調進的教師,早日了解博愛文化,縮短與之融合的時間,在平實而又鮮活的生動事例中感受到博愛教師的智慧和職業(yè)的幸福。
成長型教師——以校級課題為抓手,培養(yǎng)其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實踐解決問題、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的能力。
成熟型教師——首先我們提供走出校門進行脫產(chǎn)學習的機會;其次我們鼓勵這些教師參加市、區(qū)教師工作室的評選活動,對沒有評上的教師,我們幫助其成立校級工作室。我們還開展優(yōu)秀教師教學特色展示活動,這樣的活動使學校的教師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形成、完善和升華自己的教學特色。如“師德報告會”、“1+1=成功”教研組沙龍、“某某老師的教學風格展示會”等,激發(fā)每位教師對于個性化教學的追求。
專家型教師——我們借助市區(qū)的平臺,讓教師進行課堂展示與講座活動,將其教育教學經(jīng)驗在全校、全區(qū)、全市進行推廣。
3.團隊培育
(1)學科教研組
學科教研組是學校工作的基礎,建設優(yōu)秀的學科教研組,是孕育教師團隊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教師成長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對各學科教研組逐一進行調研,對各學科組的優(yōu)勢、劣勢、特色、趨勢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采取各種不同措施,創(chuàng)設各學科學習、研究、實踐的平臺,制定優(yōu)秀團隊獎勵制度。
(2)項目組
英語課例研究項目組——學校引進了南師大劉學惠教授的英語課例研究這一合作項目,依托高校和教研部門,提升英語教研組全體成員的教科研水平。全體英語教師與專家一起確立研究的主題,開發(fā)觀察工具,并用全新的方式進行課后研討。通過剖析鮮活的課例,及時進行有深度的研討和反思,尋求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微課程”項目組——近幾年學校的各項研究一直致力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學校借助常州市電教館和上海師范大學的力量,創(chuàng)建了“微課程”項目組。以項目組為研究主體,由各個學科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相關內(nèi)容微視頻的拍攝,構建“博愛微課程學院網(wǎng)”,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幫助。在構建學院網(wǎng)的同時,項目組又嘗試著進行微視頻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讓課堂更適應學生的需要和基礎,讓課堂更注重學生的差異和共享,讓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和積極性。
“全課程”項目組——學校參與了“全課程”教學實驗,教師自發(fā)形成了“全課程”項目組,對于“全課程”的理念、教學方式、主題設計、教科研活動展開了自己的研究,并先后兩次對市區(qū)學校進行了“全課程”的展示。
數(shù)學課程基地項目組——學校借助課程基地統(tǒng)領全校的研究工作,包括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的編制、數(shù)學活動的設計、數(shù)學場館的設計和運行、數(shù)學評價的研究等各個方面。
二、課題研究機制
我們建立了以專家型教師領銜、成熟型教師跟進、成長型教師學習為運作方式的課題群。專家型教師領銜引領性課題;成熟型教師為引領性課題的核心成員,并主持引領性課題下的相關子課題,進行市區(qū)級課題的申報;成長型教師則成為市區(qū)級課題的研究成員,并主持校級課題。我們還形成了學校的校級課題研究管理制度,課題的主持人今后將成為學校課題研究的中堅力量,成為培訓青年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主體,成為更高一級課題的主持人。
我們制定并出臺了博愛小學“思研杯”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活動方案,專門針對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在方案中規(guī)定了論文的選題、字數(shù)、網(wǎng)絡篩選等相關細則。我們還請學校內(nèi)的資深寫作者擔任“導師團”導師,負責修改初審中發(fā)現(xiàn)的比較好的文章。我們把教師在省市級各類論文評比中獲獎的論文,進行了投稿,得獎率和中稿率很高,教師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并從中認識到寫論文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難。
三、課程建設機制
多樣的課程一直是我校辦學的特色之一。為了讓課程的制定不再成為單獨幾個人或行政的工作,學校讓全體教師參與課程實施方案的重構工作。
我們整理了博愛課程體系構想,從課程任務、課程原則、課程框架等方面進行了詮釋,讓教師以學校主人翁的角度思考如何基于豐富性、自主性、選擇性、適切性的課程原則,通過豐富多樣的課程的整體設計、學習社區(qū)的打造、綜合活動的開展,使博愛學生成為具有完整生命的“博愛人”。每位教師共同思考探討如何基于自己執(zhí)教的學科特點來衍生設定相應的選修課程,如何基于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執(zhí)教選修課程,如何真正讓選修課程有趣有效地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等一系列問題。
我們進行了社團課程的調查研究工作,征求教師自愿設置的課程科目和內(nèi)容,公布了原有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喜歡的兩門,以考查科目的集中性,同時讓學生自己設定所需的課程;也讓家長對學校課程提出相關建議,提供課程資源。許多教師和家長都提出了寶貴的設想和建議,不少熱心的家長更是主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
目前,我們形成了每兩人共建一門校本課程的建設機制,在具體實施中不斷增加課程實施的內(nèi)容和評價,并形成相應的課程資源包。
四、評價激勵機制
我們對原有的教科研績效考核制度進行調整,加大科研培訓、課題研究和課程建設的考核力度,并在每學期認真組織校本科研開展情況的評估工作,評選優(yōu)秀課題組、優(yōu)秀團隊、教科研先進個人,促進教師對校本科研的重視和關注。
此外,學校將校本科研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并與教師的崗位評聘相結合,還將校本科研作為評選學校名師的條件之一。
上述四大機制的建立,充分激發(fā)了教師的科研興趣,全面提升了教師的教科研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我們對于科研的本真追求,為學校的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當然,“校本科研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貼合教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在擁有近一百二十名教師的情況下如何使教科研工作更為扎實有效”,這一系列問題還有待我們進行后續(xù)研究。正是這些問題促使我們不斷反思,不斷行走。我們不求轟轟烈烈,但求潤物無聲,最后能花開似錦。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