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壓頸動脈斑塊與缺血性腦卒中患病率之間的相關(guān)性。方法 入選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12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腦卒中分為兩組,伴缺血性腦卒中者75例,單純高血壓組45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兩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的數(shù)量、部位、大小和頸總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結(jié)果 缺血性腦卒中組與單純高血壓組比較,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74.67% vs 53.33%,P<0.05),不穩(wěn)定斑塊的比例較高(66.67% vs 31.11%,P<0.05),斑塊的部位、大小及頸總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兩組無差異(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糖尿病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頸動脈斑塊可增加高血壓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風(fēng)險。結(jié)論 頸動脈斑塊與高血壓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4.004
工作單位:154100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民醫(yī)院
Correlative Studies 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Ischemic Stroke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CHEN Xuehan Hegang People's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Hegang 154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ypertension carotid plaque and ischemic stroke prevalenc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e of.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as to whether or not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number,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position,size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Results The ischemic strok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imple hypertension group,apparent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plaque size 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otal artery,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plaque sit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Carotid plaque and hypertensive ischemic strok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Hypertension,Carotid plaque,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腦血管疾病是繼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外,排列前三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主要是腦卒中,而缺血性腦卒中的致死率及致殘率最高,高血壓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由于頸動脈位置的特殊性,更能直接反應(yīng)全身的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易被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因此,目前頸動脈超聲篩查已作為腦卒中的早期診斷手段 [1]。本研究觀察高血壓患者超聲下頸動脈斑塊的特點,并研究其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guān)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入選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12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腦卒中分為兩組,伴缺血性腦卒中者75例,平均年齡(62.45±10.33)歲,單純高血壓組45例,平均年齡(64.35±11.21)歲。
1.2 方法
高血壓診斷標(biāo)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biāo)準,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規(guī)定標(biāo)準 [2]:平均收縮壓≥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張壓≥90 mmHg,(1 mmHg= 0.133 kpa)。
腦卒中診斷采用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標(biāo)準依據(jù),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xué)術(shù)會修訂的診斷標(biāo)準,并經(jīng)CT或MRI證實。
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采用PHLIPS超聲診斷儀,型號IU22,探頭頻率7~12 MHZ,患者平臥位,頭偏向?qū)?cè),探頭自下向上依次檢查頸總動脈、分叉及頸內(nèi)動脈、頸外動脈起始部的內(nèi)中膜厚度(IMT),檢查斑塊的部位、數(shù)量及大小。頸動脈粥樣斑塊測量診斷標(biāo)準 [1-2]:IMT<0.9 mm為正常,1.0~1.2 mm為增厚,>1.2 mm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粥樣斑塊性質(zhì)評判標(biāo)準:強回聲為硬斑塊即穩(wěn)定斑塊,低回聲為軟斑塊即不穩(wěn)定斑塊。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biāo)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 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
2 結(jié)果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及吸煙飲酒史無明顯差異(P>0.05)。
2.2 頸動脈斑塊的部位及數(shù)量
高血壓腦卒中組檢出斑塊56個,單純高血壓組檢出斑塊24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74.67% vs 53.33%,P<0.05),斑塊的部位兩組比較無差異,兩組患者中斑塊均最易發(fā)生在頸總動脈分叉處。
2.3 頸動脈斑塊性質(zhì)
高血壓腦卒中不穩(wěn)定斑塊50個(66.67%),單純高血壓組不穩(wěn)定斑塊14個(31.11%)。兩者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4 頸動脈斑塊影響因素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糖尿?。℉R 2.24,95% CI 1.77-3.96,P=0.023)、年齡(HR 2.29,95% CI 1.87~4.04,P=0.038)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近年來,研究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是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其發(fā)生原因不單是頸動脈管腔狹窄,更重要的是不穩(wěn)定的頸動脈斑塊脫落引起的血管栓塞。缺血性腦卒中是高血壓的常見并發(fā)癥,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對預(yù)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意義重大。
本研究顯示75例高血壓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頸部超聲檢出有斑塊者74.67%,明顯高于單純高血壓組,高血壓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頸動脈斑塊中不穩(wěn)定斑塊明顯高于單純高血壓組,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年齡、糖尿病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頸動脈超聲篩查預(yù)警作用對于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來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