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我只待過兩天一夜。陪著老小,逛逛街吃吃東西看看人。關于臺北的印象,在一家子閑話里。
老人碎碎念,這個城市好,車雖然多,守規(guī)矩,過馬路不怕,遇到的人都那么有禮貌。小孩則一路興奮地發(fā)現許多好吃好玩的東西。城市的口碑,大可不必全民調查,老幼皆宜,即是好城。
我也喜歡臺北。小范圍走走,感覺臺北在視覺上沒有大都市密集摩天樓的炫耀體,有101高樓,也有巷弄平房。步行動線舒服,不會有占道車輛需要躲閃。購物大樓、高鐵站里設有書店,鬧中辟出靜地。街上人來人往,交談實在客氣。到臺北,最繞不開的一件事就是吃。城市口味各有偏好,在我的飲食記憶里,北京是葷的,上海是甜的,廣州是鮮的,臺北呢?匆匆而過,隱約感覺到的是細。
細,有多層意思。食物做工細,包裝得細,餐廳裝飾得細,服務也細。電影《飲食男女》里有句話:人心粗了,吃什么也不覺得精細了。臺北人心思精巧,對食物的態(tài)度,可以看看舒國治寫的《臺北小吃札記》。全城尚食,東西自然好吃。只是我略略操心,這般細食,是否容得下大塊吃肉的原始快感。
無食不歡,有吃有真相。逛臺北,或許隨意吃,更能體會這座食城“好呷”的底氣。我們住在中山北路二段,大道上是銀行、奢侈品店,拐角就可以進入清靜的巷子,找了個小炒店,一家子坐下來,用不著菜單,簡單交流幾句就上了一桌菜,口味清爽,吃得全家一起點贊。
這一期雜志大篇幅地展開了《臺北玩樂散步地圖》的主打專題,由臺北人悉數好吃好玩的各點,東西南北地掃描一遍,光是看看,就有夠味。
關于臺北味道,最近在廈門又體會了一次。話劇《寶島一村》來廈門演出,終場時已是夜里十一點,臺北表演工作坊給每位觀眾發(fā)了一個熱乎乎的包子,包裝上寫著“希望能帶給您滿滿的溫暖……”,我心里的臺北味道,起于食物,歸于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