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453007,新鄉(xiāng))
譚盾,湖南籍作曲家、指揮家。作為中國先鋒音樂的代表人物,其音樂以創(chuàng)新著稱,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界限。生活中,大多數人認為自然界是沒有音樂的,然而自然界中又存在著各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聲音,比如流水聲、呼喊聲、風聲、鳥鳴聲等等,雖然這些在生活中只能稱得上是“聲響”,但是將這些“聲響”通過不同的手段組合起來產生的卻是美妙的音樂。20世紀80年代末,受美國著名作曲家約翰·凱奇偶然音樂的影響,譚盾萌生了“有機音樂”的念頭,把生活中常見的、客觀存在的實物創(chuàng)造出的非同尋常的活力——發(fā)出的聲音,創(chuàng)作成音樂的旋律,使其在音響上多以表現為不和諧、尖銳的效果,試圖讓觀眾通過新的方式去體驗生活中的音樂元素。這種在藝術表現過程中追求物質的本質的手法,改變了交響樂原本的面貌。在譚盾的音樂里時常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比如湖南的“巫儺文化”等,令這些傳統(tǒng)文化因素與自然之聲相結合,呈現給世界的就是一種別樣的東方音樂。
譚盾把這部有機音樂比喻成“大自然的眼淚”。他力求把音樂做成“聽得到的顏色、看得見的聲音”。他的有機音樂三部曲(也稱環(huán)保三部曲)《水樂》《紙樂》《陶樂》就是通過創(chuàng)作理念、傳達載體以及作品意境三方面的表現,展示了他力圖通過音樂來表達天地同和、物我同在的藝術境界。譚盾有機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通常分為幾步:首先要做的是到大自然中尋找音樂材料,然后把精心篩選的材料經過反復聆聽和構思融入音樂中,最后將完整的作品展示給觀眾,不僅給人視覺上的沖突,還力求在精神層面發(fā)人深思。如為了探索收集更多的水聲,譚盾曾包下整座游泳館,錄下運動員在水中發(fā)出的聲響,一次次地探索錄制最為理想的水聲效果。
譚盾的《水樂》由四部分組成,即引子——“大自然的眼淚”(自由的廣板)、神秘的慢板、歌奏的行板、激情的快板。在《水樂》演奏過程中,最常見的樂器就是萬物之源的 “水”——舞臺上擺放的是各種盛水的容器,演員手里撥弄的也是水……你可以想象這樣一種場景:舞臺上,四面環(huán)繞的特殊樂器是半透明的水盆,演員演奏使用的樂器是透明的水鼓、搖水器、水鑼、水音琴以及漂浮在水中的木制碗等等,樂手時而用手輕劃水面,通過控制水流的速度演奏出豐富玄妙的旋律,時而用透明器皿有節(jié)奏地拍打水面或擊打水中樂器,用水音琴在水里拉奏發(fā)出各種奇特聲音,時而將水鑼置于水中有節(jié)奏地敲擊,與管弦樂隊呼應奏出富有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色彩的音響效果。演奏過程中,交響樂團獨特的伴奏與美妙的水聲相得益彰,體現出譚盾將東西方音樂巧妙融合的創(chuàng)作技法。音樂結束時,樂手將一個個透明器皿置入大水盆中,忽而高抬雙臂,器皿中的水霎時間如瀑布般傾斜而下,此時音樂戛然而止,演奏音樂與真實自然水聲相交融,帶給人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
譚盾的音樂中不時地會出現光怪陸離的音樂形象,這源于家鄉(xiāng)風俗在他童年生活中打下的烙印。譚盾出生于湖南長沙茅沖,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貧困的經濟環(huán)境以及較為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形成了這里特有的巫楚文化。在當地人意識中,天地之間、神鬼人之間都有著不可思議的關系,萬物有靈觀念和多神論觀念非常濃郁。新晃侗族自治縣的儺戲“咚咚推”是巫儺文化的早期產物,被專家一致認定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它的產生是由于在插秧季節(jié)常常遭遇天旱,人們習慣跳起“咚咚推”來祈雨。表演時不需要很多觀眾,老人們在院子南端擺上八仙桌,將儺戲面具靠墻擺放,再擺上儺公儺母的雕像,同時呈上香爐及貢品?!斑诉送啤毖莩鰰r,演員手執(zhí)各自的面具,恭請儺神到場,方才開演。其中有出戲名曰《關云長療傷》,傳說這是求雨必演的節(jié)目,只要關公執(zhí)刀起舞,天邊就會烏云密布,繼而下起傾盆大雨。由此可見,“儺”作為中國原始宗教信仰階段所推崇的文化藝術形式,深深影響著湘西人民的生活。譚盾的幼時生活就與這種神秘文化關系密切,兒時外婆所哼唱的禪宗音樂元素、當地神秘的巫儺文化,這些都在譚盾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把這種烙印稱為“戀母情結”,認為這種文化才是中國音樂立足世界的本質,是超越西洋作曲技法之外的神秘力量。因此,譚盾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種充滿了神秘色彩、帶有“鬼魅之氣”的音樂元素一直是他所追尋的?!端畼贰分须m然沒有具體表現巫儺文化,但是音樂起始部分就以水琴演奏與管弦樂隊交錯而發(fā),令整首作品中充斥著神秘的鬼魅之氣。
節(jié)奏是樂曲的生命,譚盾的《水樂》大量運用了中國戲曲音樂中的散拍子和混合拍子,還將湘西《打溜子》中的《八哥嬉水》音樂元素融入其中。第一樂章“大自然的眼淚”中,與傳統(tǒng)管弦樂曲不同的是,音樂回旋于水琴聲和管弦樂中,節(jié)奏特征并不明顯,既散發(fā)著濃郁的金屬氣息,又好似在醞釀著大地復蘇的畫面,魚躍鳥飛、追逐嬉戲,而那一滴滴的水聲又仿佛把我們帶入了雨季的屋檐下;“神秘的慢板”中出現了約翰·凱奇《4′33″》的音樂素材,音樂陷入一片寂靜,隨后水聲響起,加之中國傳統(tǒng)樂器——銅鑼的輕顫,音樂在細微中流動,隨后三個樂手用玻璃杯、手指、管子等在水里有節(jié)奏地拍打,弦樂隊在這種節(jié)奏背后穿插,此起彼伏,此時的我們仿佛置身于奔流的江河之上,船夫頗有節(jié)奏地喊著號子,激流勇進;“歌唱的行板”中,水聲更加明快,演奏形式多樣,拍打、潑灑、撞擊、震動等發(fā)出的音響更加豐富,小提琴線條纖細流動,像是秋日里簌簌的雨聲,打得芭蕉錚錚脆響,這種頗具中國傳統(tǒng)韻味的旋律又像是山中勞作人們的吶喊聲,但其中所夾雜的不協(xié)調的音響就好像一道閃電,又把聽眾從原始中拉回到現代生活;“激情的快板”中不同特色打擊樂器的出現使其顯得音樂更加跳躍、富有生氣,時而柔和明快如春日清爽的雨滴,晶瑩剔透滋潤萬物,時而鏗鏘有力如夏日熱烈的雨水,洗滌著心靈的煩悶與焦躁。
值得一提的是,《水樂》既有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起、開、合、魚肚白”的章法,又有西方曲式結構可循,音樂中不乏中國民族旋律,樸素中彌漫著現代音樂氣息。樂隊中的大提琴在演奏時運用了中國式滑音及頗具墜胡特色的懸腕揉弦,賦予了這件樂器別樣的“中國風味”。因此,整部作品是在用西洋的作曲技法表現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形態(tài)和文化思維。
譚盾在追尋一種富有自然生態(tài)氣息的音樂,在他看來正是因為自然中的聲音貼近生活,所以才能打動人們?!端畼贰肥亲T盾有機音樂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它的創(chuàng)作起源于譚盾對兒時的回憶:孩童時期的生活以水為伴、枕水而居,無論是居家生活還是玩耍嬉戲都在水邊,水像母親一樣滋養(yǎng)著他的童年,因此在他的回憶中沒有水就沒有童年生活;讀中學時癡迷作家沈從文,而沈先生的諸多作品都充斥著濃郁的“水”情結,水的堅韌、柔美、純凈、剛健都激發(fā)著他的想象力,觸動著他的靈感,因此雨水、河水、大海都為他所喜愛和推崇。同樣生長于湖南的譚盾也深有同感。譚盾在妻子懷孕期間陪伴其去醫(yī)院做超聲波檢查時,看到了顯示屏上胎兒躺在羊水中的情形,靈感瞬間迸發(fā):原來生命的最初時候,聽到的就是水聲!真正讓譚盾對“水”產生深思的還有一位猶太老人對水的領悟。這位老人喜歡整日看海,譚盾好奇他的耐心,結果老人說道:“陸地可以分割,但水卻無法割斷。涌到這里的水,可能是從非洲流過來的,也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老人充滿哲學思辨的解釋讓譚盾恍然大悟,音樂、文化是可以像水一樣融合的。
在譚盾眼里,水是全世界最長的琴弦,把全世界的人和全世界的水連在了一起?!安还苁鞘ソ浀膭?chuàng)世紀,還是水族文化的亮麗歷史,都說明了我們是從水中產生的,(包括)智慧、生命和我們的未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對譚盾 《水樂》的評價是“世界上有著許多種語言,音樂是世界上共通的語言。譚盾用他的雙手演奏水樂,完全不用解釋,就可以讓大家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正因如此,2010年2月貴州省三都縣盛情邀請譚盾作為中國水族文化全球宣傳推廣大使,向世界推廣中國水族文化。
中國的“水”文化歷史悠久,可以稱之為人類文化的母體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里,水的含義廣泛,除了代表我們日常用水之外,還可以表示附加的費用、洗滌的次數等等,它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飲用、灌溉、舟楫之利,還在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事實上,不僅僅是譚盾、沈從文這樣的藝術家、文學家對“水”情有獨鐘,在中國歷史上,從老子的“上善若水”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從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到冼星海的《保衛(wèi)黃河》,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無不與“水”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
有人說過:“河道里流淌的不是水,而是墨汁”。文化是人類活動所特有的產物,沒有文化就不會有社會文明。在中國,水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中華文明之源,它容納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閃耀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奇葩。在歷史長河中,人們與水的關系日益緊密,以水為載體產生的文化也越來越深刻、廣博??鬃釉疲喝收邩飞?,智者樂水。他把人類的一切品德修養(yǎng)都涵蓋在水的不同形態(tài)中,人的道德、禮義、仁愛、智慧、勇敢、胸懷、公正、意志等都在水中得到相應的體現,在水的哲理中得到升華,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水文化。
中國有句俗語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傳統(tǒng)意義中這句俗語似乎是以水來諷刺不求上進的人,然而換位思考你會發(fā)現,“水”雖流向低處、姿態(tài)低下,但是只有它才懷著執(zhí)著的信念去追求,遵循其應有的渠道,如九曲黃河般歷經重重阻隔、越過關山重疊,百轉千回后方匯入東海。這是水善居下流的謙卑與執(zhí)著。
水具有頑強、堅韌的意志?!八问蓖ǔS脕肀扔髦灰种院恪猿植恍?,就一定能夠把艱難的事情做成。相較于“鍥而不舍”“持之以恒”這類成語,“滴水穿石”的形象畫面強化的是“水”與“石”之間強烈的對比和沖擊,“水”表面上看是柔若無骨、任人方圓,但它自由、無形的形態(tài)又決定了其任性自在、無拘無束,“水”與“石”的對比傳遞給人們的是無論我們的力量強壯與微弱、對手強大還是渺小,只要有足夠的信念和毅力就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世間萬物無不體現著兩種狀態(tài)——動與靜,較之于山的沉穩(wěn)凝重,水則格外富有生機。水的靈動萬變,恰好體現出事物的運動特征??鬃铀f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即是說富于仁德的人善于遵循社會道義,行事穩(wěn)重,如高山一般泰然自若;而富于智慧的人對事物的特征和規(guī)律有深刻的領悟,能夠靈活變通、因勢利導,跟水流的特征相似,因此更喜愛觀水。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現的是水的包容性、親和力、凝聚力。無論是洶涌的大海還是潺潺的小溪,都毫不偏袒地浸染萬物,這是智者的公正與兼愛;水流經之處,萬物得以繁衍生長,這是君子的仁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這是君子的智慧;飛流直下三千尺時毫不遲疑,這是君子的果敢;污濁之物融入水中,出來時光鮮潔凈,這是君子的包容;水遇滿則止,這是君子的原則與節(jié)制。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朱熹對中庸之道的解釋是“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追其本源,中庸“本出自于水體中心線。水體中心線,是早期人類對水的認識,并以此為符,即上為過,下為不及。要順其自然,適應規(guī)律就應‘無過無不及’?!薄爸小辈⒎侨藗儌鹘y(tǒng)思維里的毫無立場、左右搖擺的處事方法,“庸”也非平庸,碌碌無為:“中,甲骨文作‘ ’或‘ ’皆為象形字,一目了然。以‘ ’而論,在下為‘不及’,在上為‘過’(儒家極講究上下之別),緊貼中旬那條橫直線,或簡直‘人線合一’,才算‘執(zhí)中’,才能得‘中庸’之道,再看‘ ’右為‘不及’,左為‘過’(遠古崇左,書寫時字直排,從右到左,‘左承’位于‘右相’之上),只有無過無不及的那條豎直線,才代表中,進而衍變?yōu)椤杏埂!边@正是孔子從水流中思辨出的哲學,以水的尺度衡量做人、做事的分寸,作為至高的仁德和智慧,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在于“適度”,教育人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醒人們及時進行自我完善、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把自身修煉成為一名至仁、至善、至誠的理想人格。
對于水的認識,老子則有著比旁人更加深刻的見解,他認為水德接近于道,把水比作圣人?!独献印さ诎苏隆吩唬骸吧仙迫羲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币簿褪钦f,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相爭,最善良的人恰如水一樣,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無爭的狀態(tài)才最接近于道,善于選擇居所、心靈善于保持寧靜,待人接物廣施仁義,說話守信、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行動善于擇時機,以水的不爭處世才能安然無過。
《老子·七十八章》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痹诒娙搜壑?,最柔弱的便是水了,但是水能夠沖垮堤壩、擊落巖石,正是因為弱勝過強,柔勝過剛。當今社會生活中,弘揚的正是這種正能量,甘愿做眾人不愿做的事,并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去工作、生活,不固執(zhí)己見、不過分偏執(zhí),看似消極無為,卻能夠練就以靜制動、以少勝多的處世之法。
日常生活中時常彌漫著水聲,而我們從未想過這種音色會被采納為樂器,在音樂中充當主要媒介并向人們表達作曲家的意圖。譚盾的《水樂》在西方的曲式框架中植入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種音色音樂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沖擊,也引起了人們對于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新認識。老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在說明自然界的聲音就是最美的聲音,而譚盾創(chuàng)作的《水樂》從音樂美學角度看也不失為一種回歸。他以“水”為樂器的演奏形式,將水的特征表達得淋漓盡致,時而如雨后甘霖一般清澈入耳,時而像奔騰的河水滔滔激蕩人心,時而像河邊嬉戲的女子輕盈跳躍,時而像飛瀑一般銳不可當,讓聽眾在接受這種先鋒音樂的同時發(fā)人深省。
水乃萬物之源,滋養(yǎng)萬物、孕育生命,水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哲學家們通常以水的柔和、仁義、包容、淵博、堅韌等品格形容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水的流動、生生不息與中華民族所崇尚的“自強不息”“百折不屈”的民族精神一致,無論將水放置如何種容器,它永遠能夠展現出其最佳狀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APEC歡迎宴會上致辭時講道:“2 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亞太經合組織以太平洋之水結緣,我們有責任使太平洋成為太平之洋、友誼之洋、合作之洋,見證亞太地區(qū)和平、發(fā)展、繁榮、進步?!绷暯揭浴吧仙迫羲北磉_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仁德、包容,昭示著中華民族如水一樣堅韌、包容、執(zhí)著、奮進,終將匯入滔滔大海,走向偉大復興!
[1]李揚.聽譚盾《永恒的水》[J].人民音樂,2002(3).
[2]司馬星.鐘情于水族文化的音樂家譚盾[J].時代人物,2010(5).
[3]陳婧.譚盾與他的環(huán)保音樂[J].IT經理世界,2013(10).
[4]呂禹.不懂文化怎能治好水[N].紹興日報,2008-10-09.
[5]潘杰.以水為師:中國水文化的哲學啟蒙[J].江蘇社會科學,2007(6).
[6] 劉星.水與哲學思辨[J].治淮,1993(9).
[7]金迪.音樂與水文化[J].時代教育,2012(4).
[8]李蕾.譚盾音樂中的巫術色彩研究[D].山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