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順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畜牧局,山東濰坊 262100)
鴨傳染性漿膜炎診治要點
王慶順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畜牧局,山東濰坊 262100)
鴨傳染性漿膜炎為鴨疫巴氏桿菌感染,為雛鴨常見的慢性、急性傳染病。感染病例,制約鴨群長勢,影響?zhàn)B殖效益。文章就此病的診治要點,做匯總闡述,以供參考和借鑒。
此病易感群體為幼鴨,1~8周齡易感,7~8周齡以上者很少見。
此病多數(shù)經呼吸道或皮膚感染,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生,最為嚴重期集中于低溫陰冷的冬春季節(jié)。由于育雛室密度大,空氣不流通,潮濕,衛(wèi)生條件差,缺水或雨淋,墊料污穢,飼養(yǎng)粗放,飼料中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或飼料中蛋白水平過低等,均可造成疫病的發(fā)生與傳播。地面育雛也可因墊料反復使用,潮濕不潔,污染了細菌;或因尖利異物刺激,一旦小鴨腳掌破傷時,容易感染發(fā)病。
潛伏期1~3d,長達7~8d。根據(jù)病程,有急性、最急性、慢性三種。
最初發(fā)病,多數(shù)為最急性病例,表現(xiàn)為突然死亡,不見任何癥狀。
急性病例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離群獨處,不愿下水,垂翅伏地,縮頸,閉目嗜睡;腿軟,不愿走動或行走不穩(wěn),明顯表現(xiàn)為咳嗽,打噴嚏,眼有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圍羽毛粘連,形成“眼圈”,時間稍長見眼眶周圍羽毛脫落。死前出現(xiàn)神經癥狀,如痙攣、搖頭或點頭,背脖和兩腿伸直呈角弓反張狀:尾輕輕搖動,不久抽搐而死。也見部分病鴨出現(xiàn)陣發(fā)性痙攣,短時間發(fā)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為1~3d。
亞急性或慢性,日齡稍大(4~6周齡)的小鴨,表現(xiàn)為亞急性或慢性,病程為1周以上。病鴨食欲減退或不食,腿軟弱不愿走動或伏臥,站立時呈犬坐姿勢,共濟失調,痙攣性點頭或頭左右搖擺,前仰后翻,翻倒后仰臥,不易翻轉。有的頭頸歪斜,頸部彎轉90°,轉圈或倒退,安靜時還可見采食、飲水,能存活較長時間,但發(fā)育不良,消瘦。
根據(jù)流行病學、典型癥狀,可做初診依據(jù)。此病常見2~3周齡,多種應激因素促發(fā)此病。臨診此病,可見眼鼻流出膿性分泌物,嚴重下痢,稀便呈綠色,伴有神經癥狀,慢性病例轉圈。剖檢病死畜,可見內有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
必要時,可結合實驗室試驗。
(1)病原分離與鑒定,取急性病鴨的心血、肝、腦、骨髓、脾、肺等病料,接種于胰蛋白胨大豆瓊脂或巧克力瓊脂或鮮血瓊脂平板培養(yǎng)基上,在5%~10%二氧化碳環(huán)境或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48h,觀察菌落生長情況;挑選菌落涂片、染色、鏡檢;或做生化特性試驗。
(2)免疫熒光抗體檢查,取病鴨組織或滲出物涂片,火焰固定,用已標記好的特異的熒光抗體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可見黃綠色單個散在或呈短鏈排列的鴨疫巴氏桿菌,其他細菌不著色,檢查為陰性。這點可與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其他巴氏桿菌區(qū)分開,有鑒別診斷價值。
多種抗菌藥物有效防治此病,臨床用藥防治是減少此病死亡率的關鍵。常用的治療藥物,匯總如下:
(1)磺胺喹噁啉,拌料,用藥比例0.01%~0.02%;混水,30~40mg/kg溶于水。雛鴨自由采食或飲服,2~3 d/療程。
(2)氯霉素,拌料,用藥比例0.05%~0.1%,3~4d/療程。
(3)土霉素,拌料,用藥比例0.05%,自由采食。
(4)磺胺二甲嘧啶,拌料,用藥比例0.2%~0.5%,2~3d/療程。
(5)新生霉素,拌料,用藥比例0.03%,2~3d/療程。
(6)林可霉素,拌料。用藥比例0.02%,2~3d/療程。
(7)卡那霉素,肌注,每次3000國際單位,每天2次,2~3d/療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用藥治療的同時,需同時改善舍內環(huán)境及衛(wèi)生,方可取得很好的療效。同時,近些年,由于廣泛而持久地使用抗菌類藥物,生長成本增加的同時,菌株耐藥性大增。之前,療效較好的藥物,近些年很多無治療效果。像之前此病用氯霉素0.04%比例拌料,喂服,3~5 d基本控制病情。但是,近些年氯霉素用藥增加到0.1%,仍然有20%~80%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由此,條件允許的,建議結合藥敏試驗進行。選取最敏感藥物,方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防治此病,建議采用綜合防治措施。細節(jié)羅列如下:
(1)注意改善舍內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通風,冬季防寒,控制飼養(yǎng)密度,確保舍內干燥衛(wèi)生;勤換墊草,確保舍內清潔。舍內飼養(yǎng)用器械、飼料槽等,定期清掃,嚴格消毒。
(2)盡量減少各種不良應激:注意溫度變化,防日曬、雨淋、寒冷等。注意科學配比日糧,確保營養(yǎng)全價。
(3)全進全出,同批出舍后,徹底消毒,扼殺病菌滋生。
(4)積極藥防:鴨群受到不良應激,臨床有發(fā)病勢頭,及時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適量的抗菌藥物,可起到很好的預控效果。
(5)科學免疫接種:國內研制成功的菌苗,有傳染性漿膜炎鋁膠苗。1周齡雛鴨開始免疫,有效保護4周齡雛鴨不受感染。如果4周齡內仍有發(fā)病病例,可于首免后1~2周齡,加強2次免疫,能很好保護肉鴨上市。
(6)診治及時:有感染病例出現(xiàn),及時診治,可有效預控疫情蔓延。其間,被污染的鴨舍、用具等清洗干凈,嚴格消毒。雛鴨診治不及時,病死應妥善處理,避免病原擴散,及時控制疫情。
[1] 吳立芬.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14):303.
[2] 許獻瑋.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fā)生與防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5):138-139.
[3] 張愛平.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和治療[J].河南畜牧獸醫(yī),2007,(05S):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