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影響動作圖片命名的因素*

        2015-01-24 09:11:46陳永香朱莉琪
        心理學(xué)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詞頻命名一致性

        陳永香 朱莉琪

        1 問題提出

        在關(guān)于詞匯習得與加工的研究中, 圖畫是一類重要的刺激材料。圖畫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二維表征,可承載詞匯的意義, 多用于考察口語理解(如Fernald, Zangl, Portillo, & Marchman, 2008)、言語發(fā)生(如 You, Zhang, & Verdonschot, 2012)等認知過程。在漢語和英語等語言中, 名詞和動詞都是最重要的兩類實詞, 也是兒童最早習得的兩類實詞(見Tardif, 1996等)。考察漢語動詞的習得與加工過程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詞匯習得與加工的一般規(guī)律。然而, 到目前為止, 漢語中關(guān)于名詞和名詞圖片的研究較多(如Liu, Hao, Li, & Shu, 2011; You et al., 2012; 張清芳, 楊玉芳, 2003), 而關(guān)于動詞以及動詞圖片的研究較少, 也缺乏標準化的動詞圖片庫。

        考察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 漢語兒童在詞類習得方面表現(xiàn)出和英語兒童等不一樣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兒童表現(xiàn)出典型的“名詞優(yōu)勢”現(xiàn)象, 而漢語兒童在早期即習得大量動詞(Tardif,1996)。一般認為, 名詞比動詞更容易習得。研究者考察了英、漢、日、韓、德、法、西班牙語等不同語言, 均發(fā)現(xiàn)名詞在兒童早期詞匯中占優(yōu)勢地位, 因而提出語言發(fā)展中存在普遍的“名詞優(yōu)勢” (Au,Dapretto, & Song, 1994; Bornstein et al., 2004; Gentner,1982; Nelson, 1988)。這些研究強調(diào)詞匯發(fā)展具有普遍特性, 且兒童存在一些認知偏向(cognitive biases)來幫助他們習得名詞等(陳永香, 朱莉琪, Tardif,孟祥芝, Pulverman, 2009)。相比之下, 學(xué)習動詞對兒童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主要是因為動詞的意義很抽象, 需要兒童能夠理解動詞所表征的關(guān)系、忽略學(xué)習情境中的另一些因素(Gentner, 1978; Gillette,Gleitman, Gleitman, & Lederer, 1998; Gleitman,1990)。動詞表征的動作關(guān)系可能在許多不同的場景出現(xiàn), 只有動作本身是相似的; 而動作本身往往又是轉(zhuǎn)瞬即逝的, 這給兒童學(xué)習動詞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這種情形下, 漢語兒童早期能習得大量動詞的現(xiàn)象就格外引人注目。

        Tardif (1996)認為, 漢語兒童早期習得了大量動詞, 說明漢語是一門“親動詞” (verb- friendly)的語言, 漢語嬰幼兒學(xué)習動詞應(yīng)該比英語兒童更加容易。然而, 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則得到了并不一致的結(jié)果。有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 漢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等特征似乎讓兒童學(xué)習動詞變得更加困難(Imai et al.,2008)。而有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僅14個月的漢語嬰兒就能夠?qū)⑿略~匹配給一個新的動作場景, 而同齡英語兒童尚不能匹配(Chan et al., 2011)。更有研究者強調(diào), 兒童雖然很早就會說一些動詞, 但他們對語義的掌握至少要持續(xù)到學(xué)齡期(Saji et al., 2010)。因此,關(guān)于漢語兒童早期為何習得大量動詞, 研究者尚未達成共識。為進一步考察漢語動詞的習得與加工過程, 建設(shè)標準化的動詞圖片庫是很迫切的需要。

        目前國內(nèi)關(guān)于漢語動詞加工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 已有相關(guān)研究主要考察名詞及名詞圖片的加工。在名詞圖片庫的建設(shè)方面, Snodgrass和Vanderwart (1980)對260幅名詞圖片做了標準化研究, 發(fā)現(xiàn)對詞匯加工有重大影響的四種圖形特性是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表象一致性和視覺復(fù)雜性。舒華、程元善和張厚粲(1989)在漢語人群中對這些圖片進行了標準化研究, 得到了與英語研究類似的結(jié)果。隨后, 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在此基礎(chǔ)上, 測量了311幅名詞圖片的命名一致性等心理語言學(xué)指標,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概念一致性、熟悉性、表象一致性和詞頻可以預(yù)測名詞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 解釋率是55.5%; 這項研究未考察習得年齡對圖片命名的影響, 但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影響因素(張清芳,楊玉芳, 2003)。在一項更近期的研究中, Liu等(2011)對435幅名詞圖片作了標準化研究, 同時還獲得了這些圖片的習得年齡。該研究發(fā)現(xiàn), 概念熟悉性、習得年齡、概念一致性、命名一致性、表象一致性可預(yù)測漢語中的名詞命名反應(yīng)時, 而主觀評定的詞頻不是可靠的預(yù)測因子。

        習得年齡(Age of Acquisition, AoA)是指人們第一次以口語形式或書面語形式接觸到某個詞并理解其意義的年齡(Carroll & White, 1973)。詞匯習得年齡效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早期習得的詞比晚期習得的詞加工起來更加容易, 提取時間更短(張積家, 陳穗清, 張廣巖, 戴東紅, 2012)。詞匯習得年齡效應(yīng)關(guān)系到早期語言經(jīng)驗對成人詞匯加工的影響, 同時也涉及到語言學(xué)習的敏感期及腦的可塑性等問題(張振軍, 陳寶國, 丁國盛, 2011), 因而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注意。研究者在涉及語音、語義和正字法加工的不同任務(wù)中都發(fā)現(xiàn)了詞匯的習得年齡效應(yīng),常采用的范式包括圖片命名(Barry, Hirsh, Johnston,& Williams, 2001; Johnston & Barry, 2005)、詞匯命名(Havelka & Tomita, 2006; Morrison & Ellis, 2000)、詞匯判斷(Morrison & Ellis, 2000)和圖片語義判斷(張積家等, 2012)等。Liu, Shu和Li (2007)對2400多個漢字單字詞(其中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做了詞匯命名實驗, 并考察了成人命名反應(yīng)時的影響因素(包括書面語習得年齡、口語習得年齡、詞頻、一致性等)。該研究通過對14個預(yù)測性因子做因素分析, 提取出了“頻率” (主要載荷因素包括詞頻、口語和書面語習得年齡等)、語義(包括熟悉性、具體性和可表象性)、視覺特征(包括字的筆畫數(shù)和部件數(shù))、一致性(是否形聲字)和語音(包括同音字個數(shù)和同音字累積頻率)五個因素?;貧w分析發(fā)現(xiàn), 前四個因素是詞匯命名反應(yīng)時的顯著的預(yù)測因子, 其中“頻率”因素可以解釋30.6%的變異。該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漢語的詞匯命名和字母語言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特征(Liu et al., 2007)。陳新葵和張積家(2010)采用詞匯判斷任務(wù)發(fā)現(xiàn), 詞頻、習得年齡(又稱為“獲得年齡”)和義符熟悉性對漢語單字詞的識別有顯著影響,其中習得年齡與義符熟悉性對名詞識別的解釋量大于動詞識別。因此, 習得年齡對漢語名詞和動詞加工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 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在本研究中, 我們將嘗試考察習得年齡是否會影響漢語動詞圖片命名過程。

        有研究表明, 動詞和名詞的表征系統(tǒng)是相對分離的。例如, 在額顳葉癡呆癥患者(Frontotemporal Dementia)中, 動詞命名的受損害程度比名詞命名要嚴重得多(Cotelli et al., 2006)。在西方字母語言的失語癥患者中, 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名詞和動詞的雙分離現(xiàn)象(Luzzatti et al., 2002)。同樣, 漢語失語癥患者中也發(fā)現(xiàn)了動-名詞認知分離的現(xiàn)象, 其中有的患者名詞加工優(yōu)于動詞, 表現(xiàn)出動詞特異性損傷(韓在柱, 舒華, 張玉梅, 周筠, 2005), 有的患者動詞加工優(yōu)于名詞, 表現(xiàn)出名詞特異性損傷(韓在柱,舒華, 畢彥超, 柏曉利, 2005)??偟膩碚f, 動詞和名詞加工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 而這種分離現(xiàn)象背后的機制仍不十分清楚。

        綜上所述, 考察漢語動詞加工對于全面了解詞匯加工機制是非常重要的。詞匯加工研究涉及的影響因素非常多, 標準化的圖片是常用的研究材料,而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標準化的動詞圖片庫。本研究擬對國際上常用的一個動詞圖片庫進行標準化研究,同時也初步考察圖片特征、習得年齡和詞頻等因素對動詞圖片命名的影響。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有效被試為來自北京地區(qū)高校、自愿參加實驗的大學(xué)生共148名。所有被試的母語均為漢語普通話。其中36人(男12人)參加圖片命名測試, 40人(男16人)參加熟悉性和復(fù)雜性的評定(一半被試先評熟悉性, 一半被試先評復(fù)雜性, 隨機分配), 36人(男13人)參加表象一致性的評定, 36人(男17人)參加動詞口語習得年齡的評定。另有6名被試因為規(guī)律作答、或者不作區(qū)分地答題而被刪除。所有被試在實驗完畢獲得少量報酬。

        2.2 材料

        采用 IPNP圖片庫(詳見 http://crl.ucsd.edu/experiments/ipnp/) (Szekely et al., 2004)中的275幅動詞圖片。

        2.3 儀器與程序

        圖片命名實驗以及熟悉性、視覺復(fù)雜性、表象一致性評定參考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等研究者的實驗程序。習得年齡評定方法參考Gilhooly和Hay(1977)以及 Liu等(2011)等研究。采用 E-Prime 1.1軟件編程呈現(xiàn)刺激材料, 計算機連接 PST-SR-BOX反應(yīng)盒、麥克風。呈現(xiàn)刺激和計時精度均為1 ms。由計算機記錄被試的反應(yīng)時或評定結(jié)果。研究包括以下程序:

        (1)圖片命名。每次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一幅圖片,請被試盡可能又準確又快速地說出他所認為的圖片名稱。每名被試都單獨測試。中間休息兩次, 每次休息 2~3 min, 防止被試疲勞。完成實驗需要約30 min。

        (2)熟悉性評定。每次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一幅圖片,同時在圖片下方呈現(xiàn)一個5點的量尺, 1表示非常生疏, 5表示非常熟悉, 請被試通過計算機鍵盤按相應(yīng)的數(shù)字鍵, 評判自己對該圖片的熟悉程度。評定約20 min完成。

        (3)視覺復(fù)雜性評定。請被試根據(jù)圖片細節(jié)的多少以及線條曲折變化的多少, 在 5 點量表上評定圖畫的視覺復(fù)雜程度, 1表示非常簡單, 5表示非常復(fù)雜。每次在屏幕中央呈現(xiàn)一幅圖片, 同時在圖片下方呈現(xiàn)量尺, 請被試通過計算機鍵盤按相應(yīng)的數(shù)字鍵做出評判。評定約20 min完成。

        (4)表象一致性評定。在圖片命名實驗的基礎(chǔ)上,統(tǒng)計出被試對每幅圖畫命名時用得最多的詞作為圖片名稱。每次測試時, 先在屏幕上出現(xiàn)命名最多的這個詞, 請被試想像一幅有關(guān)詞的典型圖例(一幅黑白簡筆畫, 色背景白色線條)。3秒后, 呈現(xiàn)相應(yīng)的圖片, 要求被試在 5點量表上評估所呈現(xiàn)的圖形與剛才自己想象的表象的一致程度。1為非常不一致, 5為非常一致。被試做出判斷后, 計算機程序自動呈現(xiàn)下一次測試。評完所有材料需要30~40 min,中間休息兩次。

        (5)動詞的口語習得年齡評定。在圖片命名的基礎(chǔ)上, 將圖片名稱和圖片同時呈現(xiàn)給被試, 請被試在7點量表中評定該動詞的口語習得年齡。1 表示0~2歲, 2表示3~4歲, 3表示5~6歲, 4表示7~8歲,5表示9~10歲, 6表示11~12歲, 7表示13歲及以上。評完所有材料需要 30~40 min, 中間休息兩次。

        3 研究結(jié)果

        3.1 數(shù)據(jù)的初步整理與計算

        在計算各項指標之前, 我們先刪除了錯誤數(shù)據(jù)。本研究刪除錯誤數(shù)據(jù)的標準參考了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的研究, 具體說明如下。

        (1)命名正確的標準:被試表達了圖片中的動作,或者說出的短語中包含恰當?shù)暮诵膭釉~。當被試說出的動詞與圖片中的動作不相符合、或者說出的詞匯不是動詞, 則認為是錯誤的命名。僅有 1%的數(shù)據(jù)為錯誤命名。

        (2)刪除被試的標準:如果被試的命名錯誤率高于 25%, 那么該被試的數(shù)據(jù)被刪除; 依照此標準未刪除一名被試。

        (3)刪除圖片的標準:命名實驗完成后統(tǒng)計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被試對某些圖片不能正確命名, 如“行屈膝禮” (curtsey)這一圖片, 所有中國被試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都認為是“跳舞”或者“跳”等。如果超過90%的被試都不能正確命名某一圖片, 則刪除該圖片, 這樣一共刪除了10幅圖片。

        (4)刪除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的標準:1)刪除命名為動詞詞組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如“吹蠟燭”。2)刪除錯誤誘發(fā)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如咳嗽、或聲音太小等原因說了多次才觸發(fā)反應(yīng))。3)刪除錯誤命名的反應(yīng)時。4)刪除掉小于300 ms、大于4000 ms的極端值。5)在此基礎(chǔ)上, 對于每個被試, 刪除三個標準差以外的極端值。這樣一共刪除了10%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

        根據(jù)上述標準, 刪除被試、圖片命名和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后, 統(tǒng)計實驗結(jié)果。

        命名一致性的指標包括三項指標: H值(H值表示被試對圖形命名的不確定性)、命名一致百分數(shù)、概念一致百分數(shù)。H值通過下列的公式計算:

        其中k表示被試對一幅圖片命名的不同名稱的個數(shù), p指每個名稱所占的比例。命名失敗的兩種情況:不認識圖片和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不包括在H值的計算之中。如果被試對一幅圖片用多個名稱命名, 那么H值就高; 若一幅圖片被試都用同一個名稱命名, 那么圖片的H值就為0。圖畫的名稱越多,H值就越高, 表示命名的不確定性越大。

        命名一致百分數(shù)是圖片最集中的一個名稱占全部名稱的比例。概念一致百分數(shù)是只要概念相同,無論名稱是否完全相同即計為概念一致。例如“咬”和“撕咬”雖然說法不同, 但表達了相同的概念。概念一致百分數(shù)大于或等于名稱一致百分數(shù)。熟悉性、表象一致性和視覺復(fù)雜性是依據(jù)每位被試的評定結(jié)果, 計算所有被試的平均值。被試對圖片命名的反應(yīng)最多的名稱所對應(yīng)的詞長即圖片詞長。

        3.2 主要研究結(jié)果

        表1顯示的是各個變量的統(tǒng)計值, Q1是25%點的對應(yīng)值, Q3是75%點的對應(yīng)值。這兩個值可以反映各變量的離散分布情況。H值的平均值比名詞圖片(張清芳, 楊玉芳, 2003)要高, 標準差也更大, 說明動詞圖片的命名一致性比名詞更低。熟悉性的平均值 3.36, 也比名詞要低, 說明被試對動詞圖片的整體熟悉性中等。視覺復(fù)雜性的平均值為3.30, 說明被試認為圖片較復(fù)雜。被試對動詞圖片的平均命名反應(yīng)時為1617 ms, 比名詞命名反應(yīng)時(1324 ms)(張清芳, 楊玉芳, 2003)稍長。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發(fā)現(xiàn), 命名反應(yīng)時長于2000 ms的圖片很少, 而動詞圖片中有17%的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長于2000 ms。這說明被試對動詞的提取需要更長的時間。

        接下來, 本研究參考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以及Liu等人(2011)的研究, 以項目(即圖片)為隨機變量做相關(guān)分析和回歸分析。表2顯示的是各項指標之間的Spearman相關(guān)系數(shù)。從表中可以看到, 用于表示命名一致性的三個指標(H值、命名一致性百分數(shù)和概念一致性百分數(shù))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guān)。動詞圖片中的H值與反應(yīng)時存在0.85的高相關(guān), 說明動詞圖片的命名一致性對反應(yīng)時的影響很大。在后續(xù)分析中, 本研究將采用H值作為命名一致性的分析指標。此外, 視覺復(fù)雜性和反應(yīng)時之間存在0.13的正相關(guān)(p < 0.05), 說明復(fù)雜性越高的詞, 加工時間越長。

        本研究中的詞頻來自現(xiàn)代漢語通用詞表(2003)。本研究中所有動詞的詞頻均值為2265.3次/百萬詞, 標準差為7847.1次/百萬詞, 范圍是(0.91~81700)次/百萬詞, 偏度為 6.688。為糾正偏態(tài)分布,本研究參考Stadthagen-Gonzalez和Davis (2006)的研究等, 采用詞頻對數(shù)來考察詞頻和其他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如表2)。

        表1 各項指標的平均值

        表2 各項指標之間的Spearman相關(guān)系數(shù)

        表3 不同難度的動詞圖片各項指標的平均值

        在回歸分析中, 我們將命名一致性(H值)、熟悉性(F, familiariy)、表象一致性(I, image)、視覺復(fù)雜度(C, complexity)、習得年齡(AoA)、詞頻對數(shù)(WF, word frequency, log 10 per million word) (詞頻來自現(xiàn)代漢語通用詞表, 2003)、詞長(L, word length)以逐步回歸方式放入回歸方程, 得到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RT)的預(yù)測方程如下:

        僅有 H 值(β = 0.74, p < 0.001)、熟悉性(β =–0.19, p < 0.001)、視覺復(fù)雜度(β = 0.07, p = 0.004)三個變量進入最終回歸方程, 三個變量可解釋反應(yīng)時72.4%的變異。該方程中剔除了表象一致性、詞長、詞頻、習得年齡等變量, 說明這些變量對動詞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的影響較小。三個預(yù)測變量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說明, 命名一致性(H值)對反應(yīng)時的影響最大, 命名一致性越高, 反應(yīng)速度越快; 熟悉性的影響次之, 熟悉性越高, 反應(yīng)時越短; 圖片的視覺復(fù)雜度也對反應(yīng)時有影響, 圖片越復(fù)雜, 反應(yīng)時越長。

        3.3 圖片的難度分級

        為了后續(xù)選擇圖片材料的方便, 本研究參考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 根據(jù)反應(yīng)時的 Z分數(shù)將圖片的命名難度分為5級。

        從表 3中可以看出, 難度越低的詞(反應(yīng)時短)命名一致性更高(H值低), 熟悉性更高, 表象一致性更高、視覺復(fù)雜度更低。

        總的來說, 本研究對275張動詞圖片進行了標準化研究, 剔除了10張圖片。最后獲得了265張動詞圖片的中文名稱、平均命名反應(yīng)時、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視覺復(fù)雜度、表象一致性等指標。同時, 對圖片的難度進行了分級, 方便今后實驗研究的進一步選材。對動詞圖片反應(yīng)時的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 RT =250×H–128×F+46×C+1397, 該方程可解釋反應(yīng)時72.4%的變異。其中H值表示的是命名一致性的高低, H值越低, 命名一致性越高。F表示的是被試對圖片的熟悉性, 而C表示的是圖片的視覺復(fù)雜度。

        4 討論

        與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對名詞圖片的研究相比, 動詞圖片命名與名詞圖片存在一些共性, 如命名反應(yīng)時都受到命名一致性、熟悉性的影響。然而,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漢語動詞圖片的加工和名詞圖片加工也表現(xiàn)不一致的特點。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首先, 動詞圖片比名詞圖片的命名一致性更低,視覺復(fù)雜度更高, 命名時間也更長, 這說明動詞圖片的加工難度比名詞圖片更大。如表1和表4所示,從命名反應(yīng)時來看,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動詞圖片命名平均需要1617 ms; 相比之下, 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發(fā)現(xiàn)名詞圖片命名平均反應(yīng)時為1324 ms, Liu等(2011)發(fā)現(xiàn)名詞圖片命名平均僅需要1044 ms。從圖片特征來看, 動詞圖片的命名一致性比名詞更低、而視覺復(fù)雜性更高。此外, “視覺復(fù)雜性”與名詞命名反應(yīng)時之間的相關(guān)不顯著(r = –0.04, p > 0.05) (張清芳, 楊玉芳, 2003); 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動詞圖片中視覺復(fù)雜性和反應(yīng)時之間存在0.13的正相關(guān)(p < 0.05), 說明圖片復(fù)雜性越高的詞, 動詞的加工時間越長。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發(fā)現(xiàn), 圖片特征僅能解釋名詞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55.5%的變異。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命名一致性、復(fù)雜性和熟悉性這三個變量可解釋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 72.4%的變異。綜合這些因素, 本研究認為, 動詞圖片命名的加工難度可能主要表現(xiàn)在圖片特征提取到語義通達階段(見圖 1)。因為名詞所表征的客體是靜態(tài)的, 從圖片特征提取到語義通達的過程相對更加容易; 而動詞所表征的動作關(guān)系是動態(tài)的,被試需要從靜止的圖片中抽離出身體部位、動作方式、動作結(jié)果等信息, 并想象動作發(fā)生的過程, 因而從圖片特征到語義通達可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事實上,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 漢語及物動詞的心理詞典中存儲著賓語的語義信息(李雪松, 舒華, 2004); 而且不同身體部位動詞的詞匯加工反應(yīng)時也存在顯著差異(陳新葵, 張積家, 2013)。

        表4 各研究評定的圖片指標及命名反應(yīng)時比較

        其次,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在漢語動詞圖片命名任務(wù)中, 習得年齡效應(yīng)并不顯著; 這和名詞圖片命名研究的結(jié)果不太一致。漢語名詞圖片命名研究(Liu et al., 2011)發(fā)現(xiàn), 口語和書面語習得年齡均影響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 且口語習得年齡效應(yīng)更大(標準回歸系數(shù)b值更大)。在Liu等人(2011)的研究中, 評定的名詞口語習得年齡與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之間存在0.475的正相關(guān)(p < 0.01)。在本研究中, 評定的動詞口語習得年齡和圖片命名反應(yīng)時之間僅存在0.137的正相關(guān)(p < 0.05); 當習得年齡和其他因素共同預(yù)測命名反應(yīng)時時, 習得年齡的影響并不顯著、未能進入逐步回歸方程。陳新葵和張積家(2010)通過詞匯判斷任務(wù)發(fā)現(xiàn), 習得年齡對名詞識別的影響大于對動詞識別的影響。綜合考慮以往研究和本研究的結(jié)果可以發(fā)現(xiàn), 習得年齡效應(yīng)的大小隨詞類和實驗任務(wù)不同而有差別, 習得年齡對漢語名詞加工的影響要大于對動詞加工的影響。

        圖1 動詞圖片命名過程及影響因素(示意圖)

        如圖1所示, 圖片命名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圖片特征的提取, 其次是語義的通達(詞條選擇), 最后是語音編碼和言語輸出階段。前面我們提到, 動詞的加工難度可能主要體現(xiàn)在圖片特征提取到語義通達階段。如圖1所示, 影響動詞圖片命名的主要因素是圖片的命名一致性(H值)、復(fù)雜程度和熟悉性, 即從圖片特征到語義通達的過程。由于圖片特征到語義通達過程吸收了較多的變異, 因而在逐步回歸分析中, 習得年齡效應(yīng)不顯著。關(guān)于習得年齡效應(yīng)具體作用于詞匯加工的哪一階段, 仍需更多的研究來驗證。在動詞加工實驗中, 如果要觀察到顯著的習得年齡效應(yīng), 可能需要調(diào)整實驗任務(wù), 降低圖片特征到語義通達的難度(如事先讓被試學(xué)習動詞圖片的名稱, 采用動詞理解任務(wù)等)。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 詞頻效應(yīng)在漢語名詞圖片命名中并不穩(wěn)定(如, 張清芳, 楊玉芳, 2003; Liu et al.,2011)。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 漢語動詞圖片命名中的詞頻效應(yīng)不顯著。張清芳和楊玉芳(2003)在名詞圖片命名中發(fā)現(xiàn)了詞頻效應(yīng)。而在更近的一項漢語名詞圖片命名研究中, 研究者考察了 435幅名詞圖片,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熟悉性效應(yīng)、而未發(fā)現(xiàn)詞頻效應(yīng)(Liu et al.,2011), 這和本研究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以往研究認為,詞頻效應(yīng)和熟悉性效應(yīng)在詞匯產(chǎn)生的認知模型中是分離的(Almeida, Knobel, Finkbeiner, & Caramazza,2007), 涉及不同的腦機制(Graves, Grabowski, Mehta,& Gordon, 2007)。有研究者認為熟悉性效應(yīng)源于客體再認階段, 而詞頻效應(yīng)主要影響詞條的語音提取(Almeida et al., 2007; Jescheniak & Levelt, 1994)。也有研究者認為, 這兩種效應(yīng)很難分開, 可能作用于同一階段(如客體再認) (Bates et al., 2003; Johnson,Paivio, & Clark, 1996)。從漢語中圖片命名的結(jié)果來看, 詞頻效應(yīng)是不穩(wěn)定的, 而熟悉性效應(yīng)在名詞和動詞圖片命名實驗中都存在。關(guān)于熟悉性與詞頻效應(yīng)的關(guān)系, 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行驗證。

        總的來說, 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影響漢語動詞圖片命名的因素, 同時也獲得了265幅動詞圖片的中文名稱和有關(guān)的心理語言學(xué)指標。研究發(fā)現(xiàn), 成人對動詞圖片的加工與名詞圖片相比可能存在不同的機制, 其中動詞語義特性對動詞加工的影響尤其值得關(guān)注, 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考證。

        Almeida, J., Knobel, M., Finkbeiner, M., & Caramazza, A.(2007). The locus of the frequency effect in picture naming:When recognizing is not enough.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14(6), 1177–1182.

        Au, T. K. F., Dapretto, M., & Song, Y. K. (1994). Input vs constraints: Early word acquisition in Korean and English.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5), 567–582.

        Barry, C., Hirsh, K. W., Johnston, R. A., & Williams, C. L.(2001). Age of acquisition, word frequency, and the locus of repetition priming of picture nam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4(3), 350–375.

        Bates, E., D’Amico, S., Jacobsen, T., Székely, A., Andonova,E., Devescovi, A.,... Pléh, C. (2003). Timed picture naming in seven language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0(2),344–380.

        Bornstein, M. H., Cote, L. R., Maital, S., Painter, K., Park, S.Y., Pascual, L.,... Vyt, A. (2004). Cross-linguistic analysis of vocabulary in young children: Spanish, Dutch, French,Hebrew, Italian, Korean, and American English. Child Development, 75(4), 1115–1139.

        Carroll, J. B., & White, M. N. (1973). Word frequency and age of acquisition as determiners of picture-naming latency.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5(1), 85–95.

        Chan, C. C., Tardif, T., Chen, J., Pulverman, R. B., Zhu, L., &Meng, X. (2011). English-and Chinese-learning infants map novel labels to objects and actions differentl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7(5), 1459–1471.

        Chen, X. K., & Zhang, J. J. (2010).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ouns and verbs. Psychological Science,33(1), 60–63.

        [陳新葵, 張積家. (2010). 影響漢語動詞名詞識別因素的回歸分析. 心理科學(xué), 33(1), 60–63. ]

        Chen, X. K., & Zhang, J. J. (2013). The semantic specif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bodily verbs.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4), 56–60.

        [陳新葵, 張積家. (2013). 中文身體動詞的語義特異性加工.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4), 56–60.]

        Chen, Y. X., Zhu, L. Q., Tardif, T., Meng, X. Z., & Pulverman,R. (2009). Fast mapping in word learning proces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 71–77.

        [陳永香, 朱莉琪, Tardif, T., 孟祥芝, Pulverman, R. (2009).詞匯學(xué)習中"快速映射" 現(xiàn)象的機制. 心理科學(xué)進展,17(1), 71–77.]

        Chinese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 (2003). 現(xiàn)代漢語通用詞表 [Chinese Lexicon] (CLDC-LAC-2003–01). Beijing,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Systems,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of Auto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telli, M., Borroni, B., Manenti, R., Alberici, A., Calabria,M., Agosti, C.,... Binetti, G. (2006). Action and object naming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and 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Neuropsychology, 20(5),558–565.

        Fernald, A., Zangl, R., Portillo, A. L., & Marchman, V. A.(Eds.). (2008). Looking while listening: using eye movements to monitor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Vol. 4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entner, D. (1978). On relational meaning: The acquisition of verb meaning. Child Development, 48, 988–998.

        Gentner, D. (1982). Why nouns are learned before verbs:Linguistic relativity versus natural partition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Gillette, J., Gleitman, H., Gleitman, L., & Lederer, A. (1998).Human simulation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Cognition, 73(2),135–176.

        Gilhooly, K. J., & Hay, D. (1977). Imagery, concretness, age of acquisition, familiarity, and meaningfulness values for 205 5-letter words having single-solution anagram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 Instrumentation, 9(1), 12–17.

        Gleitman, L. (1990). The structural sources of verb meanings.Language Acquisition, 1(1), 3–55.

        Graves, W. W., Grabowski, T. J., Mehta, S., & Gordon, J. K.(2007). A neural signature of phonological access:Distinguishing the effects of word frequency from familiarity and length in overt picture nam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4), 617–631.

        Han, Z. Z., Shu, H., Bi, Y. C., & Bai, X. L. (2005).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noun specific defici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4), 909–911.

        [韓在柱, 舒華, 畢彥超, 柏曉利. (2005). 漢語名詞特異性損傷的個案研究. 心理科學(xué), 28(4), 909–911. ]

        Han, Z. Z., Shu, H., Zhang, Y. M., & Zhou, J. (2005). A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c patient with verb specific deficits.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9(4),58–59.

        [韓在柱, 舒華, 張玉梅, 周筠. (2005). 動詞特異性損傷的原發(fā)性進行性失語個案. 中國臨床康復(fù), 9(4), 58–59. ]

        Havelka, J., & Tomita, I. (2006). Age of acquisition in naming Japanese words. Visual Cognition, 13, 981–991.

        Imai, M., Li, L. J., Haryu, E., Okada, H., Hirsh-Pasek, K.,Golinkoff, R. M., & Shigematsu, J. (2008). Novel noun and verb learning 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speak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9(4), 979–1000.

        Jescheniak, J. D., & Levelt, W. J. (1994). Word frequency effects in speech production: Retrieval of syntactic information and of phonological for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4), 824–843.

        Johnson, C. J., Paivio, A., & Clark, J. M. (1996).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picture nam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0(1), 113–139.

        Johnston, R. A., & Barry, C. (2005). 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in 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pictures. Memory & Cognition,33(5), 905–912.

        Li, X. S., & Shu, H. (2004). The presentation of object information in Chinese transitive verb lexicon.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24(4), 20–23.

        [李雪松, 舒華. (2004). 漢語及物動詞詞典中賓語信息的表征. 心理學(xué)探新, 24(4), 20–23.]

        Liu, Y., Hao, M., Li, P., & Shu, H. (2011). Timed picture naming norms for Mandarin Chinese. PLoS ONE, 6(1),e16505.

        Liu, Y., Shu, H., & Li, P. (2007). Word naming and psycholinguistic norms: Chinese.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39(2), 192–198.

        Luzzatti, C., Raggi, R., Zonca, G., Pistarini, C., Contardi, A.,& Pinna, G. D. (2002). Verb–noun double dissociation in aphasic lexical impairments: The role of word frequency and imageability. Brain and Language, 81(1-3), 432–444.

        Morrison, C. M., & Ellis, A. W. (2000). Real 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in word naming and lexical decis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1(2), 167–180.

        Nelson, K. (1988). Constraints on word lear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3(3), 221–246.

        Saji, N., Imai, M., Saalbach, H., Zhang, Y., Shu, H., & Okada,H. (2010). Word learning does not end at fast-mapping:Evolution of verb meanings through reorganization of an entire semantic domain. Cognition, 118(1), 45–61.

        Shu, H., Cheng, Y. S., & Zhang, H. C. (1989). Name agreement,familiarity, image agreement and visual complexity for 235 picture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1(4), 389–396.

        [舒華, 程元善, 張厚粲. (1989). 235個圖形的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表象一致性和視覺復(fù)雜性評定. 心理學(xué)報, 21(4),389–396]

        Snodgrass, J. G., & Vanderwart, M. (1980). A standardized set of 260 pictures: Norms for name agreement, image agreement, familiarity, and visual complex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6(2), 174–215.

        Stadthagen-Gonzalez, H., & Davis, C. J. (2006). The Bristol norms for age of acquisition, imageability, and familiarity.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38(4), 598–605.

        Szekely, A., Jacobsen, T., D'Amico, S., Devescovi, A.,Andonova, E., Herron, D.,... Wicha, N. (2004). A new on-line resource for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1(2), 247–250.

        Tardif, T. (1996). Nouns are not always learned before verbs:Evidence from Mandarin speakers' early vocabulari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3), 492–504.

        You, W. P., Zhang, Q. F., Verdonschot, R. G. (2012) Masked syllable priming effects in word and picture naming in Chinese. PLoS ONE, 7(10): e46595.

        Zhang, Q. F., & Yang, Y. F. (2003) The determiners of picture naming latenc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5(4), 447–454.[張清芳, 楊玉芳. (2003). 影響圖畫命名時間的因素. 心理學(xué)報, 35(4), 447–454.]

        Zhang, J. J., Chen, H. Q., Zhang, G. Y., & Dai, D. H. (2012).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in deaf college stud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4(11), 1421–1433.

        [張積家, 陳穗清, 張廣巖, 戴東紅. (2012). 聾大學(xué)生的詞匯習得年齡效應(yīng). 心理學(xué)報, 44(11), 1421–1433.]

        Zhang, Z. J., Ding, G. S., & Chen, B. G. (2011). Age-ofacquisition effects of Chinese character: Test of phonological completeness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7(6), 577–583.

        [張振軍, 丁國盛, 陳寶國. (2011). 漢字習得的年齡效應(yīng): 語音完整性假設(shè)的檢驗.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7(6), 577–583.]

        猜你喜歡
        詞頻命名一致性
        關(guān)注減污降碳協(xié)同的一致性和整體性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28
        基于詞頻分析法的社區(qū)公園歸屬感營建要素研究
        園林科技(2021年3期)2022-01-19 03:17:48
        注重教、學(xué)、評一致性 提高一輪復(fù)習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測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命名——助力有機化學(xué)的學(xué)習
        有一種男人以“暖”命名
        東方女性(2018年3期)2018-04-16 15:30:02
        為一條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基于事件觸發(fā)的多智能體輸入飽和一致性控制
        詞頻,一部隱秘的歷史
        云存儲中支持詞頻和用戶喜好的密文模糊檢索
        国产精品久久久在线看|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亚洲av中文aⅴ无码av不卡|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91九色免费视频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久久综合成人网| 国产美女高潮流的白浆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区一|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中文字幕一区韩国三级| 大香蕉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av天堂中文亚洲官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999国产精品亚洲77777|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亚洲免费无毛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免费看99久久|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激情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久久99久久99精品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高清|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