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舒
(中州大學 文化與傳播學院,鄭州 450044)
?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的心理分析
杜 舒
(中州大學 文化與傳播學院,鄭州 450044)
外國人要想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有一個好的聽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名出色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自身需要具備足夠的文化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善于尋找教學技巧,在了解學習原理的基礎上,把握學習方法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有效地提高聽力能力。因此,本文結合心理學原理,從聽的心理過程、聽的難點分析和如何有效提高聽力水平等幾方面做了詳細的解說。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心理學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國際上出現(xiàn)了一種普遍的“漢語熱”現(xiàn)象。許多外國學生喜愛中國,更著迷于博大精深的漢字和漢語。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中國,親身感受中國的文化氛圍。與此同時,許多留學生希望通過較短時間的訓練能夠熟練的掌握漢語、使用漢語。
留學生要想學好漢語,掌握好的聽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留學生的聽力學習狀況并不樂觀。大部分留學生在漢語聽力能力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處于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在進行日常交流對話時不能完全理解對方的意圖,如果是經常討論的問題或者打招呼等簡單的語句尚能應對,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就聽不懂了。處于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已經基本解決了日常對話的困難,但是對于聽書面語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始終對聽力訓練要有足夠的重視,不放過任何練習的機會。
要想進行交流,首先必須要能聽懂對方說的是什么。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會話是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他人發(fā)出的語流音,通過聽話者的聽覺登記進入工作記憶,經過大腦的加工,即把語音碼分解,綜合為話語,從而理解其中的信息和意思,然后聽話人就此做出反應,形成回答的意念,由這種意念的潛在刺激,激活和調動儲存于頭腦中的詞語和句子,在工作記憶中組織成話語,并轉換成語音流,通過口腔輸出??梢?,要想流暢的與對方完成對話,好的聽力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一)聽覺的加工
當我們與對方進行交流時,對方的聲音進入我們的耳朵。這種聲音在沒有經過思考和賦予意義之前,它是一種自然的聲音,是由聲帶的震動而產生的一種無意義的聲音。這種聲音通過耳朵進入大腦在短時記憶中做暫時的停留,與此同時,這些聲音也作為線索在長時記憶中尋找對應的語音知識,調動之前我們所熟知的漢語語音系統(tǒng)。在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控制下經過核實和辨析,分析出漢語音節(jié)的聲韻調[2]。其實,漢語語音的接收和辨析基本上是瞬間完成的,但是,當接觸生疏或陌生的語音時,這個加工的過程會產生明顯的停頓和思索。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很少有單個的音節(jié)出現(xiàn),基本上都是成句成段的出現(xiàn)。因此,這就增加了聽覺加工的難度,也就是說,需要不停的篩選、過濾,辨析才能確定一句話。
(二)譯碼的加工
通過上一步聽覺的加工,我們已經從長時記憶中找到了與我們聽到的相近或者相像的詞語模式。比如nianji,當我們聽到這個詞語時,在長時記憶中發(fā)現(xiàn)好幾個與之相近的詞語,如年級、年季、年紀、念及等等,選出記憶中與外界語音完全一致的詞語,再把已經匹配了的詞語添加在語句中,如此反反復復,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完整的句子,一個與說話人想表達的意思相同的句子。
(三)思維的加工
思維的加工主要進行語言信息的組合與理解。組合是按儲存在長時記憶的語法規(guī)則,把譯碼加工時提取的詞語組合起來,同時修正出現(xiàn)錯誤的詞語,再把言語形式轉換成命題,或者直接用目的語顯示語義,或者翻譯成母語進行理解。例如:他年紀雖小,que很會banshi。按照漢語語法規(guī)則,前面出現(xiàn)了連詞“雖”,那么可以確定后面的que應為“卻”;確定了前面的“會”是動詞,那么后面賓語應該是動詞性賓語“辦事”。整個句子經過整合即為“他年齡雖小,卻很會辦事。”這樣就理解了說話人的意思,使談話得以進行下去。
(一)生詞
在“HSK”聽力考試或者平常交流中,留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曾見過、不曾學過的詞語,這些生詞的存在給留學生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礙。根據(jù)心理學原理,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和辨別我們學過并且牢記在腦子里的東西,是因為這些知識通過學習,一步步的從感覺記憶發(fā)展為短時記憶,進而通過適時的復習鞏固,又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當我們看到或聽到曾經學過的詞語時,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就會從腦海中被挑選出來,從而讓我們認出它和辨別它。對于留學生來說,這種記憶的過程是一樣的,生詞沒有通過視覺或聽覺或動覺產生神經傳遞,從而沒有在大腦中留下印象,因此,當留學生在考試或交流時面對生詞時往往不知所措。
(二)自身發(fā)音不標準導致聽不出來
留學生聽音辨音能力的強弱和自身頭腦里儲存的漢語語音是否標準有很大的關系。許多學生反映在課堂上能聽懂的詞語和句子,一離開課堂就反應不過來。做《HSK漢語水平考試聽力自測題》,較多學生10個聽力題只能聽對4或5個。有時候聽到的詞語并不是生詞,但就是想不起來。這些都說明留學生聽到的語音和自身頭腦中儲存的語音有差距,從而導致聽到了熟悉的詞語也找不到對應的意思。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新詞語時,往往有老師帶讀,這時,學生所發(fā)的語音尚且正確,等課下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學生對新學詞語的發(fā)音位置就摸不清楚了,很容易用母語中相似音的發(fā)音方法來代替漢語某個詞語的發(fā)音方法,結果造成發(fā)音不標準,如果這種現(xiàn)象不能及時改正,那么留在學生腦海中的讀音始終是不規(guī)范的。即使日后談話時聽到,也不能及時辨別出來。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離不開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三個方面,三者互相貫通共同影響。因此,我們綜合三種因素對少數(shù)民族同學創(chuàng)業(yè)提出以下發(fā)展戰(zhàn)略:
(三)能聽出來卻想不起來含義
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的原理,人們對事件的記憶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短時記憶所接收的信息容易遺忘,必須通過多次的復現(xiàn)或復述,才能讓知識信息儲存進保留時間長久,且比較穩(wěn)固的長時記憶[3]。留學生在接觸漢語時,不可能是像學習自己母語一樣,是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學會的,也不可能像母語一樣天天使用,母語的音和義在頭腦中已經熟悉到自動化的程度。即使是來到中國學習的留學生,雖然也處在一個較好的漢語環(huán)境中,但始終和母語的環(huán)境還是有很大差別。他們學習的漢語知識往往不夠系統(tǒng),不能按部就班的學習和吸收,一般都帶有速成和強化的性質。留學生聽到漢語的詞匯或句子,往往都要附著在母語的對應詞或句上進行理解。這不僅延長了作出反應的時間,詞語音義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性也較弱,因此常常出現(xiàn)能聽出來音卻想不起來義的現(xiàn)象。
(四)詞語的跳躍影響句子的理解
學習過外語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聽力聽到聽不懂的詞語的時候,我們習慣性地把它跳躍過去,接著聽下面的詞語。對于留學生聽漢語聽力也是如此。但是有時跳躍的那個詞恰好是這句的中心詞,這樣不明白那個詞的詞義,對理解整句話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再加上如果對曾經學過的詞拿不準或反應時間過長,基本上注定了這句話或這段話聽不懂。
(五)書面語聽力能力薄弱
一般接觸到書面語聽力的學生都是漢語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留學生。書面語不像普通口語一樣句子短,句式簡單,不涉及復雜的語法結構。書面語聽力通常包括新聞廣播、朗誦錄音等。這種聽力材料的特點是語速快,感情少,修辭手法多,句子較長,句式復雜,加上如果是廣播新聞或錄音帶,沒有具體的語境,想判斷出一段話的含義確實很困難。
(一)增加詞匯量
(二)提高聽辨音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非常重視漢語拼音階段的學習,雖然多數(shù)情況是采取跟讀和模仿,但一般都要求學習者理解和掌握每一個音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以及唇、舌的形狀和位置。希望通過物理的定位可以把漢語語音系統(tǒng)儲存在留學生的大腦中。聽力的語音訓練,著重于聲韻調的聽辨,音節(jié)聽辨,音節(jié)重音聽辨,連續(xù)變調聽辨。這些都是有意識的訓練耳朵聽力和對漢語語音的敏感度。
(三)鞏固學過的詞匯,加強記憶力度
留學生反映有些詞語聽著耳熟,也知道老師在課堂上教過,但就是一時想不起來含義和用法。歸根結底,還是對學過的詞語記憶不深刻或者學過的知識還沒進入長時記憶階段就開始遺忘,再加上沒有及時地鞏固和復習,慢慢的把學過的知識徹底遺忘了。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個實驗是他以自己為被試對遺忘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條規(guī)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時間遺忘很快,后來逐漸緩慢,到一定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也就是說,遺忘的發(fā)展是“先快后慢”[3]。因此,對剛學過的東西有計劃的進行復習和鞏固是非常有必要的??鬃诱f“學而時習之”,也就是這個道理。
(四)提高跳躍和整合的能力
加強跳躍和整合的能力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由大到小的進行,即從段落到句群,由句群到單句,由單句到詞組,由詞組到詞。例:聽“市場經濟”要求切分出“市場”和“經濟”兩個詞語;聽“經濟繁榮”,要求切分出“經濟”和“繁榮”兩個詞;然后聽“市場經濟繁榮”,要求切分三個詞語,再進行整合。另外,除了由大到小的進行,還可以由小到大的練習,即將上述過程反過來。這種訓練,運用切分,將話語中的詞語提取出來;再運用整合,將詞語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訓練,可以避免留學生在遇到聽不懂的詞語跳躍時,破壞了一句話的整體含義。
(五)多讀書面語材料,提高書面語聽力能力
書面語比日??谡Z更加嚴謹,辭藻華麗,運用多種修飾手法,很多長句難句。如果平日就注意多朗讀報紙,多看電視,多聽廣播,讓耳朵時常處在書面語聽力的氛圍內,慢慢就能適應書面語聽力的語速和特點,對提高書面語聽力有很大幫助。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引起教師和學生們的足夠重視。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師傳遞語音信號、學生接受語音信號的過程,它涉及到聽的復雜心理過程,在了解了學生聽力學習原理的情況下,教師應著重分析聽力過程及語言組織過程,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性的開發(fā)新的教學方法。
[1]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葉奕乾 祝蓓里.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趙冰)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Listening Teaching Tak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U Shu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foreigners to have a good listening ability, if they want to speak fluent Chinese. A good teache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should grasp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effective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make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n such aspects a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listen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istening and how to improve the listening level.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teaching; psychology
2015-03-14
杜舒(198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師,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26
H195
A
1008-3715(2015)06-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