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美容醫(yī)學最新動態(tài)(七)
整形美容
在采用組織瓣行單側隆乳術后,為使雙側乳房呈美容性對稱,往往需要通過手術進行修正。然而,對于影響此類手術效果的相關因素研究的資料不多。本文作者研究了此類對稱性修復術的效果、并發(fā)癥、手術類型與修復術施行的時機選擇的相互關系。
作者回顧性地分析了2000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游離組織瓣行單側隆乳術的1 120例的資料。有588人(49.8%)進行了對側乳房對稱性修正手術,其中,154人(27.6%)在行組織瓣隆乳時即施行對側乳房對稱性手術;有404例則選擇延遲性對稱修正術。對稱性修正術式:106例為增大乳房性隆乳、168例為縮小乳房性手術、240例行乳房固定術、37例行隆乳加乳房固定術。在行單側組織瓣隆乳時,同時行對側乳房隆乳和乳房固定術者,其手術后效果好的比例要高。即時行對稱性手術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延遲性手術者—15例(9.7%)對16例(4.0%)P=0.01。但每例接受對稱性修正術手術的平均次數(shù),延遲手術者多于即時手術者—(2.45對1.84,P<0.0005)。
結論:接受組織瓣游離移植行單側隆乳術者,有一半病例要接受對側對稱性乳房修正術。在單側隆乳時立即施行對側修正術、采用隆乳或乳房固定術式者,術后效果優(yōu)于其他組,值得推薦,而采用縮乳術者,其效果無明顯差異。因此,作者主張在單側組織瓣隆乳時即時行對側乳房修正術值得推廣。盡管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但修正術的平均次數(shù)比延遲性手術者要少。
[摘譯自Ann Plast Surg,2015,74:12-16]
女性發(fā)生漏斗胸的幾率低于男性5倍,成年女性漏斗胸患者在進行漏斗胸矯正術同時,還涉及乳房美容問題—如乳房發(fā)育偏小或雙側乳房不對稱。本文作者就成年女性漏斗胸患者在進行漏斗胸矯正術同時或在此前已經進行過隆乳術者的效果進行分析。
作者回顧性分析了2010-2013年大于或等于18歲的接受漏斗胸矯正術的女性患者的資料:47名平均35歲(18~63歲)女性接受了漏斗胸矯正術,漏斗胸病情嚴重指數(shù)平均為6.2(3.1~16),所有對象都是因為癥狀明顯而要求手術治療。其中,20例(43%)術前已進行過乳房假體置入或希望術時同時置入假體。15例(32%)有放置假體史—曾行隆乳者14例、隆乳同時行胸部置入充填物者4例;漏斗胸修復時同時隆乳者5例。全組取出乳房假體者8例,同時取出胸部充填假體者4例。并發(fā)癥只有一例與放假體有關的血腫。
單純施行漏斗胸矯正術者、事前已行假體隆胸或同時進行假體隆胸者,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住院時間都沒有明顯差異。
結論:有漏斗胸的成年女性,幾乎有一半涉及隆乳問題。作者體會,不論是在行漏斗胸矯正手術時術前或同時行假體隆乳術,都不會因此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作者主張在行漏斗胸矯正同時施行乳房假體置入術。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2015,135:303e-312e]
假體隆乳如果發(fā)生并發(fā)癥往往需要通過手術進行處理,本文就假體的選擇及手術時技術的處理對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回顧性分析由同一外科醫(yī)師行假體隆乳的15年的資料,所有初次假體隆乳資料均在分析范圍。分析內容:假體特征—假體類型、內容物、外型、表面形狀、突起狀態(tài);放置假體的位置。對并發(fā)癥進行分析。
結果:全組接受假體隆乳者共1 539人、放置假體3 078個。596個假體為粗面假體、內含凝膠;515個圓形光面假體、內含鹽水;192個圓形粗面假體內含凝膠;236個圓形光面假體內含凝膠。隨診時間平均18個月(0~155個月)。
結果:全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再手術率為7.7%。采用乳房下切口者、選用粗面含凝膠假體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采用雙層面組織間隙或者假體容量超過400ml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與中等度突起的假體相比,全突起圓形假體并發(fā)癥及再手術率兩者相近。粗面凝膠假體和胸肌下放置假體者,術后包膜攣縮發(fā)生率最低。
結論:在施行假體隆乳時,假體形質的差異及手術的差異對術后并發(fā)癥及再手術率都會產生影響。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2015,135:87-97]
PIP(poly implant prothese)乳房置入假體含有硅凝膠使人們對其安全性產生疑慮。它正廣泛地在全世界應用于隆乳術。為分析其安全性,作者通過網絡進行了大量文獻檢索。通過Medline,PubMed,Embase,等,檢索了直至2014年的資料。其關鍵詞有:PIP,PDLY implant prothese,breast implants,silicone等。附加收集了歐洲、美國、澳洲等相關資料。
發(fā)現(xiàn):PIP假體與其它假體相比其破裂率較高,假體破裂率為14.5%(383/2635)。會引起短期、中期副效應,如疼痛、包塊(乳房、腋部)等。然而,沒有證據表明它具有長期的有害負效應。對于因硅凝膠漏出引發(fā)的淋巴道的異物性病理反應處理應取保守態(tài)度。長期負效應往往是由于過度的外科干預造成的,如不適當?shù)剡M行腋窩淋巴切除術或對乳房過度切除等。
[摘譯自Arch Plast Surg,2015,42:4-10]
采用假體置入的隆乳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包膜攣縮,它可以引起疼痛、假體移位或假體破裂等不良效果。切除攣縮的包膜、取出假體后如何處理令人關注。
本文作者采用52個去表皮的橫向股薄肌肌皮瓣(TMG),對33名因三期乳房重建或因有小的、中等大小乳房需重建乳房者進行處理。此瓣可根據對側乳房形狀構成錐形也可使肌肉變成S形。單側手術只需3h、雙側也只需5h。只有一例供區(qū)因傷口裂開需手術修正。80%的單側隆乳者需要補充脂肪注射以矯正小的凹凸不平或不對稱。
用橫向股薄肌肌皮瓣的優(yōu)點是,手術取瓣時間短、供區(qū)隱蔽,術后外形效果效好。是作者在處理隆乳后包膜攣縮時的首選術式。
[摘譯自Ann Plast Surg,2015,74:167-172]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整形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李薈元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