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世界經濟充滿著不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獲利?如何突破理性主義者的線性思維,在混亂中出臺最好的決策?本期推薦暢銷書《黑天鵝》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最新力作《反脆弱》,認為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與危機,才能維持生存與繁榮,并從中獲利。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有一則故事是關于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泰勒斯的軼事。這個故事在書中占了不到半頁的篇幅,但既闡述了反脆弱性的概念,又貶低了這個概念,并向我們介紹了可選擇性。這個故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讓我們看到,亞里士多德這位在各個時代都稱得上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并未領會他自己所說的這個故事中的核心問題。他的追隨者也是如此,特別是啟蒙運動和科技革命之后。我這么說并非要貶低偉大的亞里士多德,而是為了表明這樣一種觀點,即智力有時會讓你低估反脆弱性,忽略可選擇性的力量。
泰勒斯是一位哲學家,來自小亞細亞半島的沿海城市米利都,一位講希臘語的腓尼基裔愛奧尼亞人。與某些哲學家一樣,他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米利都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港,這種重商主義精神歸功于在這里定居的腓尼基人。但是,泰勒斯作為一名哲學家則是典型的囊中羞澀。他聽膩了生意伙伴諷刺他所說的“有能力的人經商,其他人研究哲學”的話,于是就做了一件驚人的事:他支付了一筆首付款,以很低的租金租用了米利都和希俄斯附近的所有橄欖油壓榨機的季節(jié)性使用權。當年橄欖大獲豐收,對橄欖油壓榨機的需求大幅增加,他讓壓榨機所有者按照他開出的條件轉租機器,并從中大賺一筆。隨后,泰勒斯又回到哲學的世界中。
泰勒斯的收入或許不足以讓他成為巨富,但足以向別人、也向他自己證明一點——他想做就能做到,而且他真正地將財富拋諸腦后,不受財富的限制。這筆財富足以讓你獲得財富所帶來的大部分優(yōu)勢(最重要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獨立性,以及只關注你所感興趣的事情),但卻不受副作用帶來的影響,比如不必參加穿正裝的慈善活動,不必被迫聽別人對大理石改造房屋的禮節(jié)性描述。財富最糟糕的副作用,就是它給受害者帶來的社會關系,因為住大房子的人往往會與其他住大房子的人交往。除了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富裕與獨立,紳士們往往不再風度翩翩,他們的談話也越來越無趣。
泰勒斯的故事有許多寓意,且都與不對稱性(以及反脆弱性回報的構成)相關。最普遍的寓意可以用亞里士多德的敘述來表達:“雖然仍是冬天,但他根據(jù)自己的天文學知識觀察到,第二年一定是橄欖作物的豐收年……”因此,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原因顯然在于泰勒斯的淵博知識。
真的是因為淵博的知識嗎?事實上,泰勒斯是利用了自己對某種知識的缺乏,也就是不對稱性的神秘特征。這個不對稱性的關鍵恰恰在于他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的天文學知識。
其實他只是很簡單地和別人簽訂了一份合同,這份合同就是以不對稱性為原型的,它也許是你能找到的唯一純粹的顯性不對稱性。事實上,這是份期權合同,買方“有權利但沒有義務”,而賣方則是“有義務而沒有權利”。在橄欖油壓榨機的使用需求激增的情況下,泰勒斯有權利——但沒有義務——使用機器,而賣方則負有提供機器的義務,但沒有其他權利。泰勒斯為這一特權付出很小的代價,損失有限,而獲益可能很大。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有記錄的期權。
期權就是反脆弱性的一種代表。
一個人如果能明智地運用財務獨立,則可以使你更加強韌,它會為你提供更多選擇權,并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自由就是終極選擇權。
回想一下,生活的波動性有助于為我們提供有關別人與自己的信息。許多人變成了窮人并非自己所愿,他們只有編造出一個故事,聲稱是他們自己選擇成為窮人的,這才能讓他們變得強韌,就好像他們有選擇權一樣。當然,有些人確實有選擇權,但更多人沒有選擇權,他們只不過編造了一個結果。就像《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心態(tài),說服自己相信自己摘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散文家蒙田將泰勒斯的故事視為對酸葡萄免疫的故事:你需要知道,你不喜歡追求金錢和財富是因為你真的不喜歡它,或者說你只是在為你的無能找借口,故意說財富不是好東西,比如它對你的消化系統(tǒng)或你的睡眠不利,或其他類似的理由。因此,我們的故事凸顯了泰勒斯自己對生活的選擇權——他是真心想要追求哲學,他本來有很多選擇。而且,這點值得一再重申,任何選擇如果賦予你有利因素,那么就是反脆弱性的矢量。
泰勒斯自己賺錢資助自己的哲學研究,成為了自己的贊助者,這也許是我們可以達到的最高境界:同時實現(xiàn)財務獨立和擁有知識生產力。他現(xiàn)在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他無須告訴別人——那些為他提供資助的人——他去向何方,因為他自己也許也不知道要去往哪里。多虧選擇權的力量,他也不必知道他的方向。
(實習生陳玲芝對本欄目亦有貢獻)
企業(yè)家推薦
敬畏不確定
推薦人:舒泰峰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執(zhí)行總經理
《反脆弱》揭示了一個諷刺性的事實:人類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所追求的現(xiàn)代化,不僅沒有幫助我們克服脆弱,在某些方面反而使我們變得更為脆弱了。
比如,醫(yī)生給病人開的藥品可能具有嚴重的副作用導致醫(yī)源性損傷;政策制定者把經濟誤當作需要他們來修理的洗衣機,結果反而把經濟搞垮了……
塔勒布認為,無論大自然、人體還是經濟,所有這些復雜的系統(tǒng)仍然充滿了未知,它們偏好波動性、隨機性、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并從中獲益。它們原來是反脆弱的,但人為地不恰當干預卻使它們變得脆弱。
如何真正告別脆弱,實現(xiàn)反脆弱,塔勒布支了一些招。比如使用杠鈴策略。在金融市場,收益和風險是孿生的,因此他主張不均衡用力,摒棄模棱兩可的中間路線。比如將90%的資金持有低收益(低風險)資產,剩下10%的資金則投資于高收益(高風險)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損失將不超過10%,而收益卻有可能是沒有上限的。
尊重經驗:進化往往是靠無定向的自由探索或試錯來推進的。
做減法:少即是多,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過一個,那就不要做。
……
塔勒布將反脆弱的思想一直追溯至古羅馬斯多葛派甚至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精神。不過,塔勒布并不否定一切理性。他只是提醒人們,在運用理性主義的同時,“必須接受你并非無所不知的事實”。只有懂得敬畏并順應不確定性,理性才是有益的,人類才能告別脆弱。(支點雜志201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