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菁
摘要:高校財務風險管理工作中,構建一個科學、合理且高效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一個關鍵與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本文將首先分析了高校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及其主要特點,然后提出了我們應該盡快建立一個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即要求我們根據(jù)一定的指標體系設計原則來建立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從而讓我們能夠更為及時、準確及可靠的了解并掌握高校財務運行過程中的各種財務風險,從而為高校財務管理者提供一個風險辨識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校財務風險 預警指標體系 建立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的發(fā)展規(guī)模日益擴大,但是,這也催生了不少有著財務困境的高校群體,有些甚至陷入到了無法自拔的財務泥潭當中。鑒于此現(xiàn)象,我們認為,高校應該盡快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從而讓高校財務風險自萌芽到惡化的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能夠得到一定的預警與防范。事實上,我國也有一些理論工作者與實踐者積極探討了高校財務風險的預警管理工作,也構建了一些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些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更多的是照搬企業(yè)的模式或套路,根本沒有充分考慮到高校的財務及其風險特點,因此導致了這些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適用性不夠。那么,高校就應該從自身實際財務風險特點出發(fā),建立一個簡約又健全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為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可靠的保障。
一、高校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
高校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內因與外因。由于一些外因具有不可分散性,很難通過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來進行預防與消除,因此,這里我們主要考慮到高校財務風險的形成內因。它們才是我們建立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過程中必須充分且全面考慮到的因素。具體來說,高校財務風險的形成內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資金供需不均衡
很多高校的發(fā)展過程中,每年的上半年資金較為緊張,為了確保學校的基本運轉,很多高校都在保障人員工資、教學經費以及水電費等的前提之下,對于其他的資金安排進行一定的拖延,從而出現(xiàn)了很多方面的費用安排不到位或無法完全到位。這種支付不足的情況又給下半年的資金安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長此以往,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收不抵支狀況,不斷延展財務債務。
(二)高校過度舉債行為普遍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大化發(fā)展,國家相應的財政撥款與學雜費等收入根本無法滿足學校發(fā)展的所有資金需要。這是因為高校的擴招與發(fā)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有些高校的基礎較差,很多軟件與硬件無法跟上發(fā)展的步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量采購相關的軟硬件設施。此外,高校又是一個人才競爭較為激烈的地方,為了保證教學科研水平,高校會不惜重金引進高級人才。所有種種都無形中增加了高校正常運行的經濟負擔,不少高校只有依靠銀行貸款來維持發(fā)展的速度,久而久之就導致了負債總額巨大。
(三)高校資金使用率較低
盡管高校屬于非盈利型事業(yè)單位,但是,它們也應該重視資金的使用效率與效益,尤其是在自身擴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過程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的貸款資金。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不少高校的資金使用效益不佳,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的項目建設資金使用時缺乏可行性論證,還有些高校過分重視自身形象建設而導致了大量資金的浪費。此外,高校對一些支出的控制力度不夠,缺乏較為先進的財務支出管理方法,也不夠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從而導致了高校整體的資金使用效率偏低,使用效果也不夠佳。
二、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
高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與教育事業(yè)收入等,因此,其很多資產都屬于國有資產。那么,高校的財務風險也與企業(yè)的財務風險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具體來說,高校的財務風險有著不同的來源,即籌資方面主要來源于銀行或相關金融機構,投資方面主要就是后勤經營性實體和校辦產業(yè),營運方面則是辦學過程中的各種管理活動,這些只要有些偏差,都可能會造成高校的資金失衡風險。而針對這些財務風險,高校的風險化解方法也是較為獨特的,很多情況下會很難化解,從而會影響到高校的日常教學與正常的科研活動。加之高校財務風險又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構建一個科學、合理且科學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那么,這種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并不是盲目為之的,而是應該遵循一定的構建原則,即科學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簡約性原則等,并做好相關的基礎性工作,比如說制訂詳細工作計劃、組織專業(yè)人員、規(guī)范規(guī)章制度、做好風險預警教育以及確保高校各個子系統(tǒng)的協(xié)調運行等,從而讓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能夠體現(xiàn)出高校財務風險的特點,體現(xiàn)高校財務風險的內在成因,體現(xiàn)高校會計信息的應用,體現(xiàn)高校財務管理動態(tài)性特點,體現(xiàn)高校財務管理靈敏性特點等。那么,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到底有哪些呢?具體闡述如下:
(一)建立一個償債能力指標
這就是說應該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包含高校償還各種到期債務的能力指標。那么,我們就可以選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等指標來評價出高校的實際償債能力。其中,資產負債率主要就是用來分析高校的負債程度以及財務風險的大小。由于高校屬于非盈利性的公益性質單位,因此,其資產負債率就應該盡可能的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一般來說,高校的資產負債率應該控制在40%-60%的范圍以內,否則,就表明了高校的資產負債率過大,甚至于任其發(fā)展的話,嚴重影響到高校正常的財務運行。流動比率則是反映高校的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一般來說,這個比率越大,就說明了高校的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越強。目前來看,高校的流動比率控制在1.5較好,小于這個比率的話,高校就應該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一個風險意識,并及時給出相應的預警信號。如果比率高于1.5的話,也會造成高校流動資產過度占用反而影響高校正常的資金運營。這種償債能力指標都應該盡快建立起來,從而為高校提供明確的償債能力預判。
(二)建立一個運營績效能力指標endprint
高校的資產與資金主要就是用來保證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活動的正常開展。如果不能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那么,這就充分說明了高校的資產與資金管理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為了很好的辨識出高校的運營績效狀況,我們就應該努力構建一個相應的運營績效能力指標。在此,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選擇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學費收入支出比率等指標來分析出高校的總體運營績效能力高低。其中,收入支出比率主要就是反映出高校對于各種資源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指標。一般來說,高校的這種指標值越大,就表明了高校的自我支付能力越大,其籌資的風險也是較小的。我們認為高校的收入支出比率控制在0.5較好。生均學費收入支出比率則是高校學生交費補償支出能力的衡量標準,這種指標值越大,則說明了高校利用其他經費補足學生支出的能力越強。還有其他諸如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資產增長率、自籌收入能力比率、應收及暫付款占年末流動資產的比重等都可以反映出高校運營績效能力。
(三)建立一個收益能力指標
雖然說我國大部分高校屬于公辦性質的事業(yè)單位,但是,由于我國已經建立并實施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高校也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要求,開展全方位的社會服務,努力獲取最大化的辦學效益。在此,我們可以選擇使用總資產收入率、凈資產收入率、投資收益率、職工人均純貢獻、合格學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標來反映高校的實際收益能力。其中,總資產收入率是反映高校資產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數(shù)值越大,則說明高校的資產收益能力越大。凈資產收入率也是數(shù)值越大,高校的收益能力也越強。
(四)建立一個發(fā)展能力指標
這里的發(fā)展能力指標主要是指能夠反映出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高低。我們認為,可以選擇資產權益比率、自有資金動用程度、其他資金占用程度、自有資金余額占年末貨幣資金的比重等指標反映高校發(fā)展能力。其中,資產權益比率就是高校未來可以使用的凈資產狀況,其比率值越大,說明高校的凈資產就越多。自有資金動用程度則是一種極小型的指標,其指標的數(shù)值越大,說明了高校的自有資金動用的可能性越大,而學校面臨的財務風險則越大。這個指標一般來說不能夠超過100%。我們必須通過這些指標來準確的衡量出高校的實際發(fā)展能力,以更好的確保高校的財務管理狀況正常且高效。
三、結束語
總之,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立足于高校的實際財務活動以及各種潛在的風險,遵循科學性、系統(tǒng)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簡約性等基本原則,建立償債能力指標、運營績效能力指標、收益能力指標以及發(fā)展能力指標等,從而讓高校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的更為全面與完善,真正為高校的財務管理活動提供可靠的風險預判與防范保障,促使高校財務管理活動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岣咂湄攧展芾硭健?/p>
參考文獻:
[1]胡娟.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tǒng)的構建[N].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10(3)
[2]薛亞琴.高校財務風險的產生及防范[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6(11)
[3]朱愛麗,侯芬娥.高校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J].特區(qū)經濟,200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