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芬 曹俊霞
L-精氨酸(L-Arg)為一種堿性氨基酸,可參與體內的多種代謝過程,其中L-Arg作為底物可生成NO,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血黏度,減少栓塞的發(fā)生;L-Arg還有類似硝酸脂類藥的作用,對于離體的血管具有調節(jié)其舒張功能的作用,特別是對冠狀動脈血管的作用更為明顯。而NO對于改善休克后行輸血治療過程中血管應激性損傷作用顯著且可靠,因此,L-Arg可能通過改善庫存血中NO濃度進而調節(jié)患者機體血管功能。本實驗主要研究庫存血中加入L-Arg后,對大鼠血管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及機制。
1.1 實驗動物 3個月左右的SD大鼠,其中雄體10只,雌體10只;體重300~400 g,大鼠飼養(yǎng)盒外部溫度18~26℃,相對濕度40% ~70%,盒內溫度比外部環(huán)境高1~2℃,溫度高5% ~10%,噪音85分貝以下,氨濃度20 PPm以下,通風換氣8~12次/h,添加飼料2次/周,換水2~3次/周,換窩1~2次/周,由中國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經中國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實驗材料
1.2.1 儀器及試劑:ABL735血氣分析儀及配套試劑(丹麥,Radiometer公司);BV-100懸絲流變儀及配套試劑(北京,泰諾德公司);LBY-BX紅細胞變形儀(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550型酶標儀(美國,Bio-Rad公司),Arg(美國,Fluka公司)、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試劑盒(北京,瑞爾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1.2.2 血液標本:血液由廊坊市中心血站提供。選擇4名廊坊市定期無償獻血者,2人為O型,1人為A型,1人為B型,RhD血型均為陽性,均為漢族,年齡30~46歲。抽取靜脈血400 ml/人,分裝為200 ml/袋,其中一袋用白細胞濾器去除白細胞,分離出紅細胞,加入紅細胞保養(yǎng)液,制備成懸浮紅細胞,放置在4℃血液儲存冰箱中。標本留取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按照各檢測項目要求,每7天留取1次,進行檢測。全部血液和血液制品4℃保存。
1.3 實驗方法
1.3.1 實驗分組:動物隨機分為實驗組(L-Arg組)和對照組,每組10只。實驗組在CPD-A保養(yǎng)液中加入L-Arg,終濃度為3 000 μmol/L;對照組:用等體積的鹽水代替L-Arg。
1.3.2 實驗過程:用斷頭法處死大鼠,取其主動脈血管并剪成3~5 mm長的小段,利用帶掛鉤的轉換器將血管穿在小三角環(huán)上,兩三角環(huán)穿掛血管的兩條底邊應平行,使力的方向與換能器金屬彈片保持垂直并前負荷歸零。當血管環(huán)預收縮至平臺時,加入不含精氨酸的血液,等待15 min左右,等其效用達平臺,記錄曲線,采集信號;放掉血液,重新用K-H液平衡45 min,每15分鐘換1次液。待張力恢復到0時,重復第7步,用KCl重新建立收縮平臺;加入含精氨酸的血液,待15分鐘后,等其效用達平臺,記錄曲線,采集信號。
1.4 紅細胞理化特性相關指標的檢測 電解質、血氣分析、RBC變形性、聚集性、總 Hb-NO。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AS 9.1統(tǒng)計軟件,先用VC、CS、UN、AR1和SPPOW 5種協(xié)方差結構模型擬合資料的情況,選擇AIC、BIC最小的模型,說明該模型擬合資料較好;主動脈環(huán)實驗采用具有1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其他數據采用具有兩個重復測量的兩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計算F值和P值,再進行各組受試對象在不同時間點之間的兩兩比較,計算出P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血液pH值、離子濃度、ME及碳酸氫鹽濃度檢測 L-Arg 組與對照組分別在 0、7、14、21、28、35 d時檢測血液中pH值、離子濃度、ME和碳酸氫鹽濃度,經方差分析和各時間點兩兩比較,以上各指標2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不同時間點血液中pH值、離子濃度、ME及碳酸氫鹽濃度比較n=10,±s
表1 2組不同時間點血液中pH值、離子濃度、ME及碳酸氫鹽濃度比較n=10,±s
0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pH項目值對照組 6.79 ±0.09 6.58 ±0.03 6.52 ±0.04 6.49 ±0.04 6.42 ±0.02 6.43 ±0.03 L-Arg 組 6.78 ±0.07 6.59 ±0.04 6.52 ±0.05 6.49 ±0.05 6.43 ±0.03 6.43 ±0.02 K+(mmol/L)對照組 2.55 ±0.19 7.59 ±0.22 11.18 ±0.36 14.25 ±0.37 17.53 ±0.73 19.63 ±1.02 L-Arg 組 2.53 ±0.10 7.58 ±0.22 11.23 ±0.32 14.22 ±0.35 17.58 ±0.68 18.68 ±0.99 Na+(mmol/L)對照組 128.8 ±2.8 121.2 ±1.0 117.8 ±0.5 113.8 ±0.5 110.8 ±1.5 109.8 ±1.5 L-Arg 組 128.0 ±1.4 121.25 ±0.95 117.0 ±0.5 113.7 ±0.5 111.0 ±1.4 109.7 ±1.5 Cl-(mmol/L)對照組 68.0 ±4.8 63.9 ±2.1 64.0 ±1.4 64.5 ±2.1 68.8 ±1.3 65.8 ±1.3 L-Arg 組 68.0 ±4.8 63.8 ±1.0 64.2 ±1.2 65.0 ±1.8 68.8 ±0.5 66.5 ±0.6 ME離子(mmol/L)對照組 1.4 ±0.4 5.2 ±0.9 7.8 ±1.1 10.4 ±1.3 10.4 ±1.3 13.5 ±0.8 L-Arg 組 1.3 ±0.4 5.2 ±0.8 7.9 ±1.3 10.6 ±1.4 11.1 ±2.0 13.6 ±0.8碳酸氫鹽離子(mmol/L)對照組 8.33 ±1.57 4.78 ±0.59 3.78 ±0.55 3.23 ±0.50 2.60 ±0.22 2.58 ±0.24 L-Arg 組 8.10 ±1.12 4.78 ±0.62 3.83 ±0.64 3.28 ±0.55 2.55 ±0.26 2.58 ±0.24
2.2 2 組血氣分析結果 分別與保存 0、7、14、21、28、35 d取血,進行血氣分析,L-Arg對庫存血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和血氧飽和度(SO2)無明顯影響(P >0.05)。L-Arg組 PO2、PCO2和 SO2的檢測結果與對照組分別在各個時間點進行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圖2。
表2 2組不同時間血氣分析比較n=10,xˉ±s
2.3 2組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性檢測 分別與0、7、14、21、28、35 d取血,檢測紅細胞的變形性和聚集性,L-Arg對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性的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2組紅細胞變形性(圖3-A)和聚集性(圖3-B)分別在各時間點,進行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圖1。
表3 2組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性比較n=10,xˉ±s
圖1 2組紅細胞變型性和聚集性比較
2.4 2組游離血紅蛋白檢測 分別于0 d、7 d、14 d、21 d、28 d、35 d取血,檢測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圖4)。在0 d、7 d、14 d時,方差分析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2組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21 d、28 d、35 d時,L-Arg組游離血紅蛋白含量低于對照組,方差分析和各時間點兩兩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圖2。
2.5 2組血管舒張功能檢測 L-Arg組與對照組分別在7 d、16 d、35 d時,用大鼠主動脈環(huán)實驗檢測血管舒張功能。方差分析結果顯示,L-Arg對血管舒張功能的影響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L-Arg組血管舒張功能與對照組在各時間點進行兩兩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5、圖3。
表4 2組不同時間點血液中游離血紅蛋白含量 n=10,mg/L,±s
表4 2組不同時間點血液中游離血紅蛋白含量 n=10,mg/L,±s
0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對照組 25±17 79±31 201±52 284±91 486±103 596±112組別L-Arg組 26±17 76±14 157±36 200±43* 364±72* 455±66*
圖2 2組游離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表5 2組不同時間點血管舒張能力 n=10,%,±s
表5 2組不同時間點血管舒張能力 n=10,%,±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7 d 16 d 35 d對照組 44±3 37±12 24±6組別L-Arg組 76±5* 64±25* 55±12*
圖3 2組不同時間點血管舒張功能
3.1 L-Arg促進庫存血NO生成L-Arg本身是NOS的底物,是產生NO的生成前體,在NOS作用下生成NO和胍氨酸[1]。且L-Arg作為一種治療血氨升高的氨基酸類藥物在臨床應用已經比較普遍,不良反應較少。L-Arg做為底物,生成NO后發(fā)揮生理功能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心血管等領域,在輸血領域研究還未見報道。有研究表明,一定劑量的L-Arg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血黏度,減少栓塞的發(fā)生;應用多普勒超聲波檢查頸動脈血管內膜去除患者腦部的栓塞信號,發(fā)現靜脈注射L-Arg的患者信號強度明顯減小,提示LArg對栓塞性疾病具有一定療效[2];L-Arg還有類似硝酸脂類藥的作用,對于離體的血管具有舒張作用,特別是對冠狀動脈血管的作用更為明顯。為了改善庫存血舒張血管的功能,避免外源性加入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本研究利用紅細胞上含有功能性eNOS的特點,在血液中加入不同劑量的L-Arg,使其產生內源性的NO,對血管進行調節(jié)作用。
3.2 NO對血管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NO是存在于各種細胞內的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可以調節(jié)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功能。SNO是NO的運輸形式,從而增加組織灌流,這對紅細胞運輸氧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3]。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已經被公認為是NO的貯存庫,傳遞O2和釋放出NO給低pH值或低氧張力區(qū)域,引起血管擴張。
國外研究報道在庫存血中造成紅細胞變形性下降的原因與NO含量的下降有關,NO可以影響RBC膜的性質,質膜將變得僵硬,紅細胞脆性增加和變形能力降低而不能輕松通過微血管,從而不利于紅細胞對組織供氧[4-6]。研究顯示血漿中的NO含量在貯存時間相對穩(wěn)定,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但當紅細胞Hb中的SNO酶將NO轉換為生物活性的SNO-Hb[7],才具有血管舒張的活性。當輸注庫存紅細胞時,由于SNO-Hb已經耗竭,血液擴張血管功能失調,加之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則血液會堆積在較大的血管,進一步引起堵塞和缺血,在缺血患者中引起不良后果。
3.3 L-Arg可以通過促進庫存血NO生成調節(jié)血管舒張功能。本實驗中,我們對加入L-Arg的庫存血質量進行了初步評價,在保存期內,血液的pH值、離子濃度、ME、碳酸氫鹽、血氣含量、紅細胞的變形性和聚集性均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在血液游離血紅蛋白檢測結果表明,血液保存2周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但是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推測L-Arg對紅細胞膜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作用。本實驗并主要研究了L-Arg對血管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對照組在血液保存期內,血管舒展功能較弱,1周后均在47%以下,加入L-Arg后,血管舒展功能明顯升高,均在55%以上,提示L-Arg對改善庫存血的舒張血管功能有明顯作用。
L-Arg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之一,是多種蛋白質的組成成分,如果攝入合理的劑量,不良反應會比較小,甚至沒有不良反應發(fā)生。在血液中加入L-Arg后,總Hb-NO含量增加,在體外實驗中,舒血管功能明顯增強,對于急性輸血患者,可降低其血管內壁損傷可能,從而減少炎性介質等產生幾率。另一方面,以LArg作為底物生成NO后對血管功能進行調節(jié),可以避免因直接加入NO導致庫存血重新亞硝基化,難以做到標準化,以及過量的NO導致抑制組織細胞的氧化呼吸,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弊端,但對于低血壓患者急救用血是否會有不利影響,尚有待進一步研究。盡管L-Arg不是目前獲批的紅細胞保存液的成分,若在保存液中添加新的成分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但利用紅細胞自身的eNOS,通過加入L-Arg來生增加庫存血中的NO含量,是改善血液舒張血管功能的比較理想的方法,是提高輸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值得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1 Sessa WC,Hecker M,Mitchell JA,et al.The metabolism of L-argin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L-glutamine inhibits the generation of L-arginine by cultured endothelial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90,87:8607-8611.
2 Kaposzta Z,Baskerville PA,Madge D,et al.L-arginine and S-nitrosoglutathione reduce embolization in humans.Circulation,2001,103:2371-2375.
3 Tsuda K,Kimura K,Nishio I,et al.Nitric oxide improves membrane fluidity of erythrocytes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an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investigation.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0,275:946-954.
4 Starzyk D,Korbut R,Gryglewski RJ.Effects of nitric oxide and prostacyclin on deformability and aggregability of red blood cells of rats ex vivo and in vitro.J Physiol Pharmacol,1999,50:629-637.
5 Bor-Kucukatay M,Wenby RB,Meiselman HJ,et al.Effects of nitric oxide on red blood cell deformability.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4:H1577-H1584.
6 Mark T,James H,Alan N.Role of circulating nitrite and S-nitrosohemoglobin in the regulation of regional blood flow in human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11482-11487.
7 Angelo M,Singel DJ,Stamler JS.An S-nitrosothiol(SNO)synthase function of hemoglobin that utilizes nitrite as a substrate.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103:8366-8371.